记一位患者信赖、员工爱戴的优秀科主任

“儿子有救了,儿子能听懂说话了!”——当看到年仅15岁的大男孩章谷疆(化名)逐渐从昏迷中醒来,母亲再也抑制不住情绪,哽咽着,不断擦拭着情不自禁流淌的泪水。

位于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9楼的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大门紧闭。这个气氛有些凝重的地方,收治着全院最急、危、重的患者。生与死,在这里被残酷而具体地演绎为一次呼吸、一次心跳。几乎没有一个地方像ICU病房那样,如此接近死亡,然而,在李鲁萍主任的带领下,这个生命驿站,却一直在诠释着爱和希望,成为患者信赖,员工爱戴的优秀团队。

▲ 神经外科ICU大门

救治成功了无数危重病患,忘我工作,放弃休息,奉献爱心

“儿子有救了,儿子能听懂说话了!”——当看到年仅15岁的大男孩章谷疆(化名)逐渐从昏迷中醒来,母亲再也抑制不住情绪,哽咽着,不断擦拭着情不自禁流淌的泪水。

在2018年12月3日的一场篮球比赛中,平日里生龙活虎的章谷疆突然倒在了球场上,心跳呼吸骤停,命悬一线。“如此年轻的生命之花,怎么能就此凋谢!”看着小章父母焦虑而满含泪水的眼睛,李鲁萍同情与怜悯、责任与担当之心油然而生。她带领医护团队骨干,与时间赛跑,对小章的病情多次展开评估讨论,大胆制定了涵盖对症、高压氧、针灸及神经康复等多管齐下的全方位治疗方案。

▲ 刚入院时,患者病情危重

当时正值春节期间,所有的人都沉浸在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中,神经外科ICU病房因住满了患者,医护力量满负荷运转,为了确保像小章这样的危重患者不发生任何意外,李鲁萍主任主动带头,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好时光,坚守在岗位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入院至今三个多月时间,小章从植物人状态被成功促醒,原本瘫痪的四肢已能根据指令进行简单的活动,还能轻松开口讲话,堪称“生命奇迹”。3月26日,当李鲁萍亲自为小章完成气管切开处封管时,小章跟李鲁萍打招呼:“外婆好!”这一幕,感动了在场所有人。

▲ 3月26日,李鲁萍团队为小章完成气管切开处封管

高位截瘫四十余年的“浙江好人”郑昌根,去年底第五次因病重入住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外科ICU病房。严重的肺部感染、II型糖尿病、脑梗死等随时会夺去他性命。眼见这位身残志坚、乐于奉献的好人生命垂危,李鲁萍难过落泪,却异常坚定地全力抢救,与病魔展开殊死较量,“决不能让他就这样走!”。待郑昌根病情稳定后,李鲁萍将原本家人为自己准备的海参、西洋参等贵重食药材全部贡献出来。自己没时间料理,就请丈夫和女儿下厨,熬制好后带到病房,像亲人一般喂郑昌根服下。在李鲁萍无微不至的照顾下,郑昌根再次摆脱了死神的纠缠,顺利出院。

“有她在,心就定了!”这看似简单一句话,却是患者和家属给予医者至高的评价和肯定。医生是信徒,信仰生命无价——从医四十八年来,李鲁萍始终恪守信仰,奉献爱心,抢救了1万多人次的危重患者。

▲ 搭个简易床铺,休息室就是李鲁萍的“家”

对待自己,李鲁萍却异常苛刻。神经外科ICU患者的病情千变万化,生命体征24小时监护,血氧饱和度低了、呼吸骤停了、血压骤升骤降了、神志突然变差了、尿少尿多了……患者每一个细微的变化,ICU医生都需要在第一时间察觉,并及时查明原因,对症采取措施。为此,她常年每天只睡4、5个小时。一旦有患者情况不好,她干脆就在主任办公室自己座椅后架起行军床过夜,通宵达旦守候着,防止任何意外的发生。李鲁萍说,“大家都说我来得最早、走得最晚,但我觉得时间根本不够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讲,ICU病房中每一次成功的心肺复苏、每一次成功的昏迷促醒,都是李鲁萍用舍身忘我、无私奉献换来的。

刻苦钻研支气管镜技术,创建了危重患者气道管理新特色

在全身心投入临床一线工作的同时,李鲁萍乐于学习,敢于创新。她始终认为,学无止境,特别是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正所谓“健康所系、生命所托”,没有过硬的技术,没有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不能与时俱进,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有很多脑卒中患者因多发性脑梗死、脑干出血等,延髓咳嗽中枢受损,病情重,卧床时间长,坠落性肺部感染高。据权威的Sterling等报道,脑科肺部感染死亡率达33%-71%,国内报道为15%-25%。

在神经外科ICU病房里,脑卒中后重度肺部感染患者比例较高,常规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凭着在胸科医院三十多年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的李鲁萍,经过不断钻研和摸索,终于探索出了对抗肺部感染的“利器”——用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引流脑卒中后重度肺部感染。

纤支镜,是利用由几万根透光度很高的玻璃或丙烯树脂拉成很细的纤维所组成的导光束,如今在支气管疾病诊断中很常用。李鲁萍在院内创新尝试利用纤支镜,把抗生素直接灌入患者肺部感染处,特别是远端支气管,能使药物浓度集中在局部炎症处,达到有效杀菌抑菌的效果。

▲ 纤支镜治疗后,李鲁萍的手套汗湿了

五十多岁的患者俞某,因脑干出血伴肺部感染被紧急送到神经外科ICU。要抢救这类危重病人,使用气管镜一般需要切开气管,但患者家属坚持不愿意切开气管。李鲁萍把难度和风险留给了自己,满足了家属的要求。在不切开气管的情况下,仍然成功使用了纤支镜控制了患者肺部感染的问题,同时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病房进行康复训练。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患者康复出院。

2018年,李鲁萍所在科室承担了全院的纤支镜检查,共完成1573例。在肺部感染控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缩短了抗生素治疗时间,大大减轻了患者痛苦,降低了患者经济负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技术成为危重患者气道管理新特色。

▲ 李鲁萍团队刊发的署名学术论文

李鲁萍还与科室团队成员查峰、岳尧尧在《上海医药》2018年第九期中联合发表了题为《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引流治疗脑卒中后重度肺部感染284例报道》的学术论文。

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打造了一支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监护室医护团队

与其它科室病房相比,神经外科ICU的患者病情危重,容不得稍许闪失,加之有些家属的焦虑和不理解,医护人员往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

虽然患者中多数处于昏迷状态,基本不会开口说话,但李鲁萍每天查房时,都会轻轻拍拍他们、喊喊他们的名字,有时候患者突然的一个点头动作,她会很开心、很欣慰。

▲ 李鲁萍与患者亲切交流

几十年如一日,对患者如亲人般无微不至的照顾,也深深感染了团队成员。年过七旬老顾(化名)因脑梗死长期卧床,排便不畅,护士吕雪晴没有丝毫犹豫,戴上手套,用手指一点一点将老人的宿便抠出。一不小心,气味难闻的污物喷到吕雪晴的衣服上,可她毫不在意,迅速更换好衣服端来了一盆温水,用湿软布轻柔地为老人擦洗干净。这一幕,让老顾禁不住潸然泪下。

在日常繁忙的救治护理工作中,神经外科ICU在李鲁萍的带领下,还挤出宝贵的时间,积极参加医院主办的“护理大讲堂”;科室自发组织每月两次的业务学习,每月进行教学查房、讲课,提高医生们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及能力;紧抓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并进行定期考核,奖优惩劣;有计划地扩大纤支镜操作人员的规范操作考试。通过专业而系统的学习培训,不断提升团队的技术和服务水平。近年来,李鲁萍科室涌现出了好几位勤奋上进、业务能力扎实的中青年骨干。团队中的刘苏医生,在去年举行的闵行区卫生系统医务人员急救技能竞赛中勇夺第一名。

在李鲁萍主任的表率作用下,整个科室团队发扬了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对待每一名患者,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病情讨论,调整治疗方案,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范于未然。

 

▲ 患者的康复和认可,是对李鲁萍团队最好的鼓励

刚刚过去的2018年,科室共收治危重病人432例,成功促醒80例;接收心跳呼吸骤停34例,排除干扰因素(如:家属放弃治疗等)抢救26例,成功心肺复苏13例。优质服务也深深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肯定。

有人说,爱和希望是生命的原动力。李鲁萍和她的团队成员们将科室打造成了一支敢于担当、自强不息、技术精湛、品德高尚、乐于奉献的优秀医护团队。为爱和希望坚守,让更多生命延续!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关心生活,关爱大脑健康!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