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与自我管理 第十四讲

4aa1e2b1f33ddb4c6cc54408d1acd112

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讲记》「学而」篇,第十二章。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下面雪庐老人讲,礼是定住规矩,在家庭、儿童、胎教时期都有规矩,日久天长如此。吾十岁前后(雪庐老人讲,他十岁那个时候),乡间人虽没有多少读书,却都有礼貌。在那个时代,乡下人虽然没有读什么书,但是都懂得礼貌。下面举出例子,如:外客到庄上,懂得下车的,则人人恭敬他,问他:客人要上何处?到家喝水吧?外地的客人到这个村庄上,坐车就下车,这样村子里面的人知道这个客人懂得礼貌,所以人人都恭敬他,都会热烈得接待。若不肯下车的,庄上的人会说:今天不知哪里来了失腿跛脚的病人路过,不然为什么不下车?如果不肯下车,知道这个人不懂礼仪,所以到了村子就不受欢迎了。或者有人骑马,也要下马,若不下马,庄上人便说:屋子会震动,受不了。这是骑马也得下马,不下马,村庄上的人大家就会觉得受不了。总之,庄上的人会找麻烦,甚至挡住去路。就是到了这个村庄,不懂得礼仪,不懂得尊重村庄的人,村庄的人就会造成这种情形。当时的人都懂,当时雪庐老人他十岁那个时候的人都懂这个礼貌,因为幼时有教,小时候父母大人有教这个礼,所以那个时候的人大家都懂。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这段雪庐老人给我们讲,礼虽有礼节,但是用的时候,以和为要紧,和是出于自然温和。有批注说,和指乐,学礼难,再学乐更难。说到和上(说到和这个上面),要恭敬、温和。礼必须注重温和,礼是从前圣人帝王所立,代代增减变化而来,总是以和为最美,不问任何事,大小都一样。吾上学时,出门必须向父母禀告,回来也必须说,小事也是如此。雪庐老人小时候,上学出门必定要向父母来报告,回来也要说我回来了。其他小的事情,也是如此,都必须向父母报告。这个就是《弟子规》上讲的,「出必告,反必面」,「事虽小,勿擅为」。所以小事还是要跟父母报告。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段下面讲,若和重于礼,就喧宾夺主了。所以这个方面也要适中,就是和,但是偏重了,超过礼了,这也是喧宾夺主。所以这个和要以这个礼来节制,如果没有用礼来节制,超过了那也不对,就变喧宾夺主。一见面就笑,那是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个我们上面有学过了,所以必须有个礼在。有人说「熟不拘礼」(这个话就是说,我们很熟了,很熟悉了,就不必拘束在那个礼节上),但是京剧中,夫妇还彼此互让,仍有礼节。京剧,就是我们以前讲平剧,这个京剧演出,包括我们台湾的地方戏,歌仔戏,以前的戏剧,演夫妇他们还是相敬如宾,夫妇还彼此互让,仍然有礼节。或有人说:颠沛时,也不可离了礼吗?就是人遇到很多困难、灾难的时候,也不可以离开礼吗?子路是直爽人,固然不迂,但是临死仍结缨。又如曾子临终危急时,仍坚持易箦。这都是有道的人。就是临终的时候,他还是不忘礼,子路他还是要把帽子戴好。所以这个礼,在什么时候也都不能没

知和,但是和是为了帮助礼,不能超出礼的范围,若不能以礼节之,和也行不通,礼也行不通。五礼以祭礼为首,祭孔、祭天(郊祭)吾幼时都见过。有一回,天下着雨(天上下雨),当地巡抚也必须穿着盛服亲自去祭孔,主祭者为一县的首长,年纪都在五十以外(就是五十几岁了),侍者为他撑伞盖,司仪说:「去盖」。去盖就是要去掉那个伞盖,不能打伞。纵使下雨也不许有伞盖,不许人扶持。巡抚转眼瞪司仪,司仪说:「失仪」(就是失去礼仪了),因此降级。如果巡抚失仪了,就会被上面、被皇帝降级。祭祀时不许左顾右盼。祭祀的时候,眼睛不能左看右看,心要专注。这是礼非常重要。

这章给我们讲礼,以和为贵,主要是要和,有和没有礼也不行,所以必须以礼来节制,这样才不会太过或者不及。这章也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也在生活当中也不能疏忽这个礼、礼节。但是要知道,礼它是以和为贵,如果行这个礼变成不和也不对;和超过礼,没有礼来节制也不对。所以要以礼来节制,但是他的精神就是在和。

好,今天我们这一章就学到这里。感谢大家支持,喜欢的加关注我!每日更新!2019032719104662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从我做起!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