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与自我管理 第十七讲

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接着来学习《论语讲记》。「学而」篇,第十五章。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章书第一段: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贡问,贫穷人遇到有钱人而谄媚,有钱人骄傲,若能无谄无骄,何如?就是贫穷人没有谄媚,有钱的人也没有骄傲,怎么样呢?请问孔子。「子曰:可也」。孔子回答:可,可以。圣人教人,不到这个程度不如此教,因为子贡还能进步的缘故。若是吾如此问,孔子不会如此说,孔子会说「你怕是办不到」。这是雪庐老人讲,假若雪庐老人他去请问孔子,那孔子的回答就不会像回答子贡这样说了,孔子会说「怕你做不到」。例如另一回,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孔子说「你办不到」。子贡说,我不喜欢别人加在我身上的事情,那我也不会去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你做不到。这是雪庐老人举出另外一次子贡跟孔子的对话。下面这一段: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曰,不如贫而能乐道,如颜渊的安贫乐道,因为「朝闻道,夕死可矣」,未证道,死不得。这是孔子回答子贡的话,孔子说「未若贫而乐」,就是贫穷人,但是能安贫乐道。就像颜渊、颜回一样。颜回很贫穷,但是他能安贫乐道。因为颜回「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到道了,早上闻到道,晚上死也可以了。未证道,死不得。但是还没证得道,还没有真正闻道,就死不得了。还是要求道。那么这是讲贫,安贫乐道。虽然物质生活贫穷,但是他心在道上。所以他快乐,所以叫乐道。富,就是富贵人,若再懂礼。就是富贵人家懂得礼貌,虽然是对肩挑小贩,也必须恭敬。就是富贵人家有财富,有地位,做大官,大财主,但他对很低层的贫贱的人,他也恭敬有礼貌,那么这个是孔子回答子贡的话,这一段孔子的回答。下面这一段: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贡曰,就是子贡接着再说了,诗云,《诗经》里面讲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治骨曰切,治象曰磋,治玉曰琢,治石曰磨,好上加好,没有止境。这个意思是好上加好。例如以木头做桌子,已经成形了,上头还要刨过,把它刨光再加漆,再加上花饰,要求好上加好。这个就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什么事情好,给它做得更好。那么下面是孔子的回答: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赐也,孔子给子贡讲,这才可以教你作诗。若上学就必须念诗,学诗开窍快,会作诗便会作文,就知道人的心理,也知道事情的兴衰存亡。告诉你以前有人如此办,你就可以预先知道未来。因为你能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个当比喻。这是孔子回答子贡,你知道引用《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可以教你作诗了。所以上学必须先念诗,《诗经》是为首的。所以学诗开窍快,会作诗就会作文了,就知道人的心理,也知道事情的兴衰存亡。

在春秋以前,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战国。孔子还没有作《春秋》之前,诸侯,每个国家都有采诗,这个国君都到地方上去了解民情,民间也会把人民的需要、他们的感受,透过这个诗来表达,国君听到这个诗,就知道人民需要什么,他在政策上有什么地方要调整。这样治理国家呢,这个国家就兴了。如果国君不听人民的声音,政策都是错误的,伤害人民,那这个国家就衰败了,就亡国了。所以,古时候到每个地方、每个国家,去听听那个地方作的诗,那是一种民意的表达。

所以子贡拿《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个当比喻,孔子给他讲「告诸往而知来者。」你就可以预先知道未来了,因为你能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个当比喻。所以《诗经》我们会念了、懂了,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个国家、地区,甚至我们民间公司、团体,就知道他未来的情况了,是兴还是衰,可以预先知道。

好,今天这一章书我们就学习到此地,感谢大家支持!喜欢的小伙伴记得加关注哦!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从我做起!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