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改年号为崇德。史称清朝;亦称为大清国、清国。那么皇太极为何要以“清”作国号呢?关于清朝国号的来历说法也不少,主要有以下六种

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也就是国家的名字。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怎么定的呢?《论语·子路》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名正方可言顺,确立了国号也就是名正了,一个新的国朝从此诞生。《史记五帝本纪》说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中国这些朝代是如何确定自己的国号呢?这些国号又有着怎样的由来呢?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改年号为崇德。史称清朝;亦称为大清国、清国。那么皇太极为何要以“清”作国号呢?关于清朝国号的来历说法也不少,主要有以下六种:一种认为,在满语中“清”即“金”的谐音;第二种认为“满州”在满语中音近“曼殊”,本是佛名,意为“清之帝王”。第三种据说这里面受到了中原优秀的历史文化”五行学说”的影响,皇太极虽出生在白山黑水,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打败明朝,自幼饱学汉族的文化知识,对五行学说也是颇有研究,一般认为: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相克相生,即顺次相生,隔一相克,水生木,而克火,这样依次类推。古人认为:水能够灭火,火能够熔化金属,金属制品能够砍伐树木,树木的根能够穿透土壤,土壤能够吸收水分使之消失。又认为:水能够滋润树木,木能够燃烧产生火,火能使燃烧的东西变成灰土,土里面能找到金属矿物,寒冷的金属表面润泽能够产生露水,金属融化后会变成液体。清朝原为后金,而明朝之“明”属火,火克金,努尔哈赤被袁崇焕打得大败,“焕”字也属火。随后女真族改“满族”,金国改大清国,清朝的清字是三点水,属于水系,而明朝的日月明却是火系,根据五行相生西克的理论,“满清”二字均属三点水,水克火(明),所以清朝最终灭掉了疆域辽阔的大明王朝。最后灭掉明,一统江山,改写了历史。第四种满语中的“清”与“金”发音相似,传说,当年努尔哈赤起兵不是一帆风顺,在反明的过程中落难,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部下追杀他,努尔哈赤骑着一匹大青马逃难,依靠这匹马,努尔哈赤成功脱险,由于连续的长途奔跑,大青马累死了,努尔哈赤非常伤心,抚摸着大青马说,大青啊大青,没有你就没有我啊,将来我得了天下,国号就叫大青。青和清是谐音了。第五种说法是清先与明,比如清明时节,清字就在明字的前面,所以清朝注定能灭掉明朝建立帝国。第六种是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叫少昊金天氏的人他称呼他的父亲为清。又把土地叫做清,胙土于清。皇上就将金国当作是少昊金天氏,所以采用“清”的国号。根据《满文老档》、《满洲实录》、《清太宗实录》等官方的资料和文字记录。目前史学界普遍认为皇太极改命为大清,是综合了当时的各种内、外因素。就主要的内部因素言,清朝在统治整个中国以前,国号为“大金”,对于汉族人来说,这样的称谓很难得到一向对金朝不满的汉族人认同,毕竟在宋朝时,金军对大宋的打击非常大,印象恶劣。“金”国号已不利于其未来的发展,更不利于安抚其已统辖的汉、蒙民族的团结。所以清朝的统治者认为,应该改变一下国号。而“满州”在满语中音近“曼殊”,本是佛名,意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因此他用“清”代“金”,对笼络各族人心和进一步取代明王朝,作用都比“大金”或“后金”来得大。与此同时,皇太极还为推翻和取代明王朝大造舆论。毕竟明朝有好几百万军队,八旗兵人数跟明军对比起来少得可怜,如果再不得民心的话,更难立足。所以,清朝首领们提出了 “惟有德者乃可称天子”、“有德者受命,无德者废弃”等口号,主要是为了收买人心,为自己攻打大明找借口。而他们所说的“有德”,便含“清”的意思。从外部因素来看,“大清”国号与“大元”、“大明”的国号一脉相承,都听起来非常大气,威严,而且皇太极要想制造一种大清与大明是一脉相承的假象,让大家都知道,明朝无道,大清替天行道取代了明朝。皇太极从历史出发,结合当时的传统文化个现实基础。同时也关注了满、汉、蒙等大臣的立场。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由满族建立的一个朝代,也是最后一个专制皇朝;国号为“大清”,是元朝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把“大”字加于正式国号之中的大一统皇朝。清朝共传十二帝,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开始,国祚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至1659年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逐步掌控全国。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的传统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清初人口增殖,土地增垦,物产盈丰,边境无事,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相对繁荣稳定,综合国力远胜于汉唐。 [8]  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中国人民也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化改革。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诱使清帝溥仪逊位,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乾隆盛世图

八旗姓氏是中国清朝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给女真狩猎为业,每年捕捞季节,以家族为单位推荐村落着名的人当领导。本文将为大家揭秘清朝满族八旗姓氏大全。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清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普通的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男子十岁开始每三年可以参加考试,达标为守兵,享有军饷,以后每三年可以参加晋级考试,考试合格升入高一级,增加军饷。马兵,战兵和守兵是等级而不管你是否骑马。汉军八旗也叫乌真超哈(重装部队)其主要是炮兵。清朝的时候满八旗的姓氏分别都叫什么?

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下五旗:镶红旗、正红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

满(上三旗-正黄旗姓氏);

爱新觉罗氏、阿穆鲁氏、阿礼哈氏、阿克占氏、安达拉氏、爱浑氏、阿图拉墨氏、敖拉氏、阿尔拉氏、敖拉托欣氏、阿鲁氏、敖佳氏、阿尔布氏、阿拉边前氏、安佳氏、阿塔穆氏、阿赉氏、阿喇氏、阿尔巴齐氏、爱义氏、敷臣氏、阿穆尼普塔斯氏、阿拉克塔氏、阿鲁特氏、艾耀施氏、阿鲁络特氏、碧鲁氏、巴雅拉氏、布尔察氏、把尔达氏、博和理氏、拜都氏、布赛氏、拜格氏、布雅穆齐氏、布达喇氏、布尼氏、、拜晋氏、碧喇氏、毕鲁勒氏、巴尔拉氏、拜英格理氏、白佳氏、博尔衮氏、博和罗氏、博都理氏、巴雅尔齐氏、拜嘉喇氏、博尔济氏、博尔卓克氏、巴颜氏、鲍佳氏、布希氏、布萨氏、弼尔雅氏、边佳氏、布尔尼氏、拜察氏、博尔济吉特氏把岳忒氏、布鲁特氏、布尔哈齐氏、宝济氏、博尔济斯氏、巴雅喇氏、博硕氏、博尔济氏、博尔济克氏、博络氏、布楞都尔本氏、白佳氏、巴雅克氏、博尔器济斯氏、博第斯氏、博尔苏特氏、巴理氏、白苏氏、布苏克氏、巴颜图氏、巴济理氏、博尔齐特氏、白达尔氏、博和罗克氏、博罗特氏、白禅氏、步古鲁特氏、绰克秦氏、褚库尔氏、崇里鲁氏、蔡佳氏、崇吉喇氏、苍玛尔达氏、陈佳氏、绰络氏、崔穆鲁氏、崔佳氏、成尼氏、彻叶勒氏、程佳氏、迟佳氏、吹霍克亲氏、察哈尔氏、常佳氏、曹佳氏、潮穆特氏、曹丹氏、彻穆衮氏、崔珠克氏、布尔图氏、董鄂氏、多尔衮氏;

满(上三旗-镶黄旗姓氏);

达络克氏、冬果尔氏、达鲁特氏、鄂卓氏、鄂济氏、额苏理氏、鄂托氏、鄂谟拖氏、额尔图氏、额尔吉氏、额尔赫氏、鄂苏尔瑚氏、鄂尔绰络氏、鄂索络氏、额色氏、鄂罗氏、额尔格济氏、额尔格图氏、鄂通氏、鄂济理氏、鄂卓络氏、额哲氏、额宜苏氏、额诸氏、额穆特立氏、鄂卓氏、鄂尔图特氏、鄂密特氏、额哲特氏、鄂拉本氏、鄂喇坤氏、鄂谟克氏、额尔辉额哲特氏、富察氏、费莫氏、富尔库鲁氏、傅佳氏、伏尔哈氏、富森氏、傅锡理氏、富色勒氏、福塔氏、费佳氏、福锡氏、范佳氏、富苏瑚氏、佛多锡墨理氏、方佳氏、富珠理氏、丰嘉氏、富思库氏、瓜尔佳氏、郭络罗氏、葛济勒氏、噶努氏、郭尔佳氏、卦尔察氏、格格氏、郭尔本氏、果尔吉氏、郭佳氏、高佳氏、广佳喇氏、郭浑氏、郭罗氏、葛尔克氏、古尔吉氏、贵岳理氏、公仪理氏、格晋氏、公鄂理氏、葛佳喇氏、高达玛氏、赫舍里氏、黄佳氏、辉和氏、辉图氏、瑚锡哈理氏、虎尔哈氏、赫舒理氏、辉罗氏、赫宜氏、洪鄂春氏、瑚雅拉氏、哈尔察氏、翰颜氏、赫叶勒氏、赫佳氏、瑚雅氏、赫济理氏、和岳络氏、瑚克锡勒氏、瑚逊氏、赫尔济氏、宏义氏、瑚锡喀氏、瑚岳络氏、瑚佳氏、赫锡特氏、赦尔诺络雅苏氏、黄佳氏、哈尔图特氏、赫尔氏、哈纳克氏、哈苏特氏、哈理特氏、杭津氏、瑚尔汉氏、瑚尔浑氏钮祜禄氏、鸿果络氏、瑚鲁克氏、瑚尔库尔氏、赫勒氏、侯佳氏、赫舍里氏;

满(上三旗-正白旗姓氏);

亨奇勒氏、韩楚哈氏、瑚琥氏、哈尔吉氏、洪达理氏、胡锡氏、何齐拉氏、桓泰氏、瑚尔哈苏氏、恒吉理氏、杭佳氏、瑚尔泰氏、洪果奇氏、哈巴氏、洪衮氏、哈尔拉氏、瑚塔氏、浑达奇氏、瑚鼎氏、瑚佳氏、瑚图理氏、瑚图氏、韩楚氏、瑚尔佳氏、瑚尔哈喇氏、黑赫穆氏、哈苏理氏、哈萨喇氏、哈思呼理氏、瑚德勒氏、瑚鲁氏、哈思琥氏、鹤尔苏氏、赫哲氏、哈尔塔喇氏、和尔氏、赫鲁克氏、海佳氏、黄古台氏、都拉格尔齐氏耿音氏、郭尔罗特氏、郭尔罗斯氏、公吉喇特、龚吉尔氏、功格喇普氏、龚吉特氏、精奇理氏、觉禅氏、济礼氏、吉鲁氏、精吉氏、嘉普塔喇氏、贾佳氏、姜佳氏、嘉哈玛氏、嘉穆瑚氏、嘉瞻氏、济拉喇氏、吉礼图氏、济喇敏鄂玛特氏、济鲁特氏、江吉氏、精吉集氏;

满(下五旗-镶红旗姓氏);

叩德氏、库雅拉氏、科奇理氏、喀尔达苏氏、喀尔拉氏、库穆图氏、康仪理氏、克音氏、夸尔达氏、恺颜氏、克尔德氏、克叶勒氏、喀尔沁氏、琨都勒氏、凯隆氏、克伊克勒氏、康锡理氏、孔尼喇氏、喀尔库氏、孔果络氏、喀克锡理氏、喀喇氏、喀尔拉哈氏、克勒氏、喀尔佳氏、扣岱氏、科本氏、库布特氏、扣恳氏、克尔德氏、克勒德氏、克理特氏、克穆齐特氏、喀尔努克氏、科尔亲氏、库布克氏、克穆楚特氏、克穆楚氏、鲁布理氏、赖布氏、勒第氏、禄叶勒氏、楞布尔勤氏、罗察氏、罗岳氏、拉颜氏、留济理氏、鲁布理氏、来默氏、李塔理氏、穆尔察氏、满札氏、梅勒氏、蒙古尔济氏、墨尔哲勒氏、墨尔迪勒氏、墨尔齐氏、穆燕氏、蒙鄂索氏、梅赫理氏、蒙古楚氏、鄂穆绰氏、穆克图氏、梅楞氏、谟克拖氏、马察氏、蒙鄂络氏、墨勒氏、穆雅氏、墨佳氏、墨尔迪氏、墨克廷氏、玛尔丹氏、穆卢氏、墨克勒氏、谟尔齐理氏、穆尔德氏、穆齐氏、马尔屯氏、莽吉绰氏、墨尔吉氏、穆色陈氏、茂仪氏、蒙果资氏、密札氏、莽果氏、谟岳络氏、蒙果氏、梅佳氏、孟克宜勒氏、莽佳氏、穆达齐氏、穆佳氏、墨呼理氏、墨尔赫氏、蒙古尔济氏、满津氏、玛佳氏、墨尔吉济特氏、谟尔启特氏、玛尔吉特氏、马郎阿氏、玛喇拉氏、蒙古氏、马吉特氏、玛札克氏、墨尔启氏、谟锡勒氏;

满(下五旗-镶白旗姓氏);

那木都鲁氏、纳喇氏、尼马察氏、宁古塔氏、钮赫勒氏、尼沙氏、钮颜氏、尼奇理氏、聂格理氏、尼竺浑氏、穆和林氏、尼阳尼雅氏、尼理氏、钮瑚特氏、尼锡理氏、钮赫氏、纳塔氏、讷迪氏、尼格勒氏、尼玛哈氏、诺络氏、努尔汉氏、努鲁氏、努尔哈拉氏、纳哈塔氏、尼庸特氏、尼音图氏、钮图氏、农吉勒氏、那克塔氏、讷勒氏、那木图氏、尼珠氏、南福禄氏、纳赖氏、耨勒特氏、奈曼氏、纳喇氏、纳雅氏、奇塔喇氏、强恰理氏、庆格理氏、齐达勒氏、齐克腾氏、奇德理氏、恰喇氏、秋佳氏、秋舒理氏、齐穆克氏、奇垒氏、洽特氏、齐补齐努特氏、齐普齐特氏、启普樵氏、齐普楚特氏、舒穆禄氏、舒舒觉罗氏、萨克达氏、赛密勒氏、萨哈尔察氏、索察氏、舒禄氏、石穆鲁氏、萨尔都氏、舍颜氏、顺布鲁氏、舒发察氏、苏拉喇氏、色勒理氏、舒尔都氏、塞楞吉氏、苏克察氏、舒克都理氏、索济雅喇氏、索彻理氏、申穆理氏、索络恰氏、沙达喇氏、苏尔氏;

满(下五旗-正红旗姓氏);

色尔杰氏、石富察氏、荪绰尔氏、塞赫理氏、索多理氏、萨穆希尔氏、松吉氏、石佳氏、萨尔图氏、实宝禅氏、舒鲁氏、塞克图氏、沙喇图鲁腾氏、萨尔珠特氏、索诺图氏、沙岳特氏、札库塔氏、苏穆察氏、苏尼特氏、色彻氏、沙查海氏、式勒氏、舒穆尔氏、孙尼耀特氏、索罗噶尔氏、孙津氏、他塔拉氏、通颜觉罗氏、泰楚鲁氏、托活洛氏、图色理氏、托谟氏、汤务氏、图克坦氏、塔穆察氏、图门氏、图普苏氏、托尔佳氏、图克敦氏、唐达氏、佟鄂络氏、佟塞勒氏、图尔敦氏、佟启氏、图佳氏、塔喇氏、泰瑚特氏、图尔塔拉氏、通阿拉氏、特济氏、塔坦氏、唐尼氏、尔佳氏、托和尔秦氏、唐颜氏、图萨喇氏、图勒理氏、通果苏氏、塔他尔氏、佟尼果特氏、唐古尔氏、泰锡纳喇氏、通塞理氏、塔尔瑚努特氏、唐吉特氏、托罗特氏、土默特氏、佟尼耀特氏;

满(下五旗-正蓝旗姓氏);

吴雅氏、兀札喇氏、吴札库氏、乌苏氏、温彻亨氏、温察氏、吴鲁氏、乌色氏、温特赫氏、乌尔古宸氏、温都氏、乌尔汉氏、乌苏占氏、乌尔答氏、乌礼苏氏、武尔格齐氏、吴灵阿氏、武聂氏、瓦理氏、万旆哈氏、武佳氏、倭勒氏、瓦色氏、乌苏理氏、吴察喇氏、乌尔瑚济氏、倭彻赫氏、乌雅察氏、翁钮络氏、倭赫氏、吴聂齐氏、温屯氏、倭彻库氏、吴济佳喇氏、文达氏、武库登吉氏、瓦尔佳氏、翁尼理氏、吴札尔瑚氏、吴拉氏、翁果特氏、瓦尔吉氏、倭彻勒氏、瓦尔喀氏、乌颜齐氏、吴鲁理氏、乌锡氏、吴库理氏、吴尔锡氏、吴努齐氏、温登额氏、乌努氏、乌什拉氏、乌勒理氏、文札氏、乌宇氏、文德氏、翁阿理氏、乌新氏、乌济吉特氏、翁科特氏、乌齐喜特氏、兀鲁特氏、威吉特氏、完颜氏、乌亮海氏、乌兰氏、乌理津氏、吴喇忒氏、翁济尔金氏、乌理特氏、王札普氏、乌尔汉氏、伍尧氏、乌齐熙理氏、乌纳特氏、王吉氏、乌喇特哈克氏、翁舍占氏、乌郎哈特氏、吴佳氏、兀札喇氏、汪札尔氏、旺舒特氏、王古尔亲氏、西林觉罗氏、锡克特理氏、喜塔腊氏、达禅氏、赫锡赫理氏、锡克济拉氏、锡墨勒氏、徐吉氏、锡尔弼氏、锡克德氏、希萨尔氏、徐察氏、锡勒尔吉氏、西法齐氏、锡强氏、锡玛拉氏、锡尔馨氏、希普苏氏、西尔图氏、修墨理氏、哲尔齐氏、哲尔德氏、札拉理氏、札苏理氏、叶穆氏、彰锦氏、珠格氏、珠尔苏氏、哲柏氏;

满(下五旗-镶蓝旗姓氏);

伊尔根觉罗氏、颜札氏、伊尔库勒氏、宜特墨氏、裕瑚鲁氏、伊拉理氏、俞尔库勒氏、佑祜鲁氏、扬佳氏、叶库理氏、叶赫勒氏、叶赫氏、颜济理氏、虞佳氏、伊库鲁氏、殷佳氏、攸络库氏、伊拉齐氏、玉克墨氏、伊喇氏、伊穆氏、伊勒尔济氏、犹格理氏、玉尔库氏、雅佳氏、叶禄氏、伊尔穆氏、玉图墨氏、伊穆图氏、玉鲁氏、杨额理氏、雅尔萨喇氏、伊苏氏、杨那氏、俞库勒氏、犹格氏、姚佳氏、颜珠氏、伊博氏、叶墨勒氏、岳察氏、岳诺特氏、伊图默氏、叶何氏、雅苏氏、禹尔氏、伊尔佳氏、阳吉氏、尹斋氏、岳罗亲氏、叶古禄特氏、扬蔼氏、伊札尔氏、朱尔奇氏、卓显氏、彰札尔氏、札拉尔氏、卓特氏、张佳氏、肇佳氏、札哈苏亲氏、兆巴尔氏、珠佳氏、札哈拉氏、章图理氏、钟吉氏、卓尔和亲氏、札穆尔氏、札鲁特氏、章穆氏、卓启斯氏、札穆雅氏、卓尔特氏、札赖氏、卓多穆氏、珠尔吉特鄂谟克氏、兆络特氏、郑讷鲁特氏、兆达尔干氏、札穆恳氏。

满清十大贵族姓氏分别是完颜氏、马佳氏、佟佳氏、富察氏、费莫氏、纳喇氏(又作那拉氏)、乌雅氏、爱新觉罗氏、瓜尔佳氏、钮钴禄氏。其中马佳氏、佟佳氏、富察氏、纳喇氏、瓜尔佳氏、钮钴禄氏又属于清朝满洲贵族八大姓氏(其他两大姓氏是齐佳氏和索绰罗氏)。

马佳氏:世居东北一带,历史上马佳氏的出现是由宗族遭受灾难后另拨出一支形成的,起先多为镶黄旗和正红旗,入关以后一部分被封为正黄旗。马佳氏包括了一些被满族同化了的马姓汉人,入关以后该氏族少部分人为官,大部分都去经商了。清朝灭亡后,马佳氏改汉姓为马姓。

佟佳氏:以地为氏,原本汉姓佟氏入满洲旗帜后,为了加以区分,于是改为佟佳氏,不过在编审册内仍编入汉军镶黄旗,因为只享受名誉上的满洲旗人待遇。佟佳氏出了很多的皇后,如顺治孝康庄皇后、康熙孝懿仁皇后、道光孝慎成皇后等。后改汉姓为佟氏。

完颜氏:女真族姓,大部分是金朝贵族,也有一些是金国赐姓。北宋时期完颜氏的完颜阿骨打曾建立金国,清朝建立后,完颜氏有部分属镶黄旗。

富察氏:又作“傅察”、“富尔察”,是女真最古老的姓氏,属女真旧部,曾在女真各部的统一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势力强大,且与皇室世代联姻。金元时曾冠姓李,后改汉姓为富、傅。

纳喇:又作那拉,主要指的是叶赫那拉氏,这一氏族在清朝权力显赫,最有代表的即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杏贞。后改汉姓为那、南、叶、白等氏。

瓜尔佳氏:明代之前,满族关姓就是由金元时期的女真姓氏古里甲氏演变为瓜尔佳氏的,这一氏族著名的人物即清初大臣鳌拜。

爱新觉罗氏:这个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是清朝皇室的姓氏,地位尊贵,满洲语中爱新一词的意思为金,觉罗二字为赵,后改汉姓为金、赵、罗等氏。

钮钴禄氏: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典型的一氏冠两姓的满洲氏族。满语的意思为“狼”,狼是女真部落的图腾之一,出于对狼的图腾崇拜而以其为姓氏。清朝时期,钮钴禄氏的人大部分都做官,地位较高。与其他满洲姓氏不同,钮钴禄氏从金代开始在汉语中就被译为郎姓,后来也是改汉姓为郎、钮等。

乌雅氏: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满洲正黄旗。费莫氏:后改汉姓为马、麻氏。

一、努尔哈赤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天命十一年(1626年)兵败宁远城之役,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去世,葬于沈阳清福陵。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谥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1、努尔哈赤为何被称为清太祖?一个王朝灭亡,必定有一个新的王朝诞生,因为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止过转动。明朝随着崇祯帝的死,覆灭了,紫禁城也随着更换了主人。首先来到紫禁城的是李自成和他建立的大顺王朝,不过那只是昙花一现。清军入关后,爱新觉罗氏最终成为了紫禁城的新主人。清朝在紫禁城内的第一个皇像帝是顺治帝,但在顺治帝之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为顺治进入紫禁城做了很多的前期工作,尤其是努尔哈赤。著名的八旗制度、满清文字都是努尔哈赤的创新。一方面,在努尔哈赤兴起之后,他的后金王朝与朝鲜、明朝的所有来往公文,都是由一个名叫龚正陆的汉人用汉文书写;而在向女真人发布军令和政令时,则用蒙古文。结果,弄得很多女真人对于后金王朝的政令、军令是既看不懂,又听不懂。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雄才大略的努尔哈赤,便命巴克什额尔德尼和扎尔固齐噶盖,开始研究用蒙古字母来拼写满语,创制了满文。而到了后来、由努尔哈赤主导创制的满文便成为了大清朝的官方语言和文字。另一方面,努尔哈赤利所创立的八旗制度成为了后来清朝入主中原、统一华夏、稳定政权的一个关键因素。其实,最初的时候,满洲人只有黄、白、红、蓝四旗。只是等到了后来,努尔哈赤不但又增添了四旗。还逐渐又增设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统称八旗。说到此,大家可千万不能小看了这个简单的八旗制度,它一下子就把后金王朝全社会的军事、政治、经济、行政、司法和宗族都联结成为了一个组织严密、生气蓬勃的社会机体。平时为民,战时为军。当然,到了满清末年,这个八旗却成为了一个腐朽没落的代名词,但在当时,它绝对是一个非常先进的管理制度。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奠基者,他统一了女真各部落,并建立后金(后来的清朝),因此也可以说他是清朝第一帝。他在有生之年并没有入主北京城,不过清朝建立后,被尊为清太祖。

2、努尔哈赤名字的含义?努尔哈赤这个名字在满语中的确是野猪皮的意思。努尔哈赤是满语野猪皮的意思,一个叱咤风云的后金的汗王,怎么起了这样一个名字呢,嘉靖三十八年早春二月的一个傍晚,赫图阿拉城主狩猎率队回来,照例给大家分配猎物,一个叫塔克世的分配到一头野猪,高高兴兴地扛回家去,刚刚用刀扒完猪皮,突然房子起火,火势迅猛,霎时烈焰冲天,大伙慌忙把他拽住,塔克世猛然想起,一边高喊救人,一边向火海中冲去,大伙慌忙将他拽住,担心他进得去出不来,正在这时喜塔拉氏抱住一个红布小包从大火中不慌不忙地走了出来,大伙救火的声音把她吓了一跳,回头一看更是惊讶万分,顿时昏了过去,塔克世连忙扶住了她,次妻李佳氏接过了她吓扔了的红布包,红布包中传来了婴儿啼哭的声音,李佳氏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个大胖小子。

“快把孩子包上,这么冷的天,别冻坏了。”房子都烧塌了,哪里找棉被啊?真是急中生智,塔克世连忙用刚剥下来的野猪皮包上了孩子,也怪,孩子立刻就不哭了,从此,努尔哈赤变成了这个孩子的名字,喜塔拉氏也苏醒过来,浑身上下完好无损,连一根头发也没烧着。这件事真是稀罕少见,人们又给这给孩子起了个小名叫小罕子。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神,有人说失火时,关公身跨赤兔马,手拿青龙偃月刀从云中飞下,用大刀挡住火焰,保护喜塔拉氏母子从火海中安然出来,人们说,小罕子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是上天保佑的啊。当时女真族用的是蒙古语,而蒙古语又是从回鹘语演变而来的,所以说满语中很多字在回鹘语中都能找到。 “努尔哈赤”中的前两个字“努尔”在回鹘语中的意思是“光明”, 后两个字“哈赤”则是“圣裔”的意思,也有“太子”“世子”的意思。 因此,努尔哈赤这个四个字还有“光明的圣裔”的意思。

第一种说法,当时的建州人使用蒙古文,蒙古文是从回鹘文演化而来的,所以蒙古语中、建州语中都夹杂有回鹘语成分。努尔哈赤的名字是回鹘语,“努尔”在回鹘语中是“光明”的意思;“哈赤”(哈齐)在回鹘语中是“圣裔”的意思,也当“太子”、“世子”用,“努尔哈赤”的全意是“光明的圣裔”。清太祖的名字nurgaci或Burhaci,如由回鹘语经蒙古语,而转被满语所吸收,那么在满语中应当出现这一词汇。

还有另一种说法,受残留于北亚的印第安文化影响,在满语中,野猪皮这个词是nuheci,因为小野猪是nuhen,在满语里n是名词原形后缀,ci是名词派生性后缀,把小野猪nuhen的n去掉换成ci就变成野猪皮了。满语词法里指代男性多用阳性音,指代女性多用阴性音,比如:haha–男、hehe–女,ama–父、eme–母、age–男孩、gege–女孩、dou–弟弟、nen–妹妹…..等。可能当初塔克世给儿子起名时本来该用nuheci,但考虑到生的是男孩,名字用阴性音结尾不大合适。于是改he为ha,又在阴性nu与阳性ha之间加了过度音r,这样就不至于绕口了,最后加后缀ci,就成了努尔哈赤。其实褒义希望孩子强壮勇敢

野猪和野牛在很多鞑靼民族和印第安人文化中与驯化后的家猪是完全区分的两种动物,野猪被视为勇猛的象征,是永不退缩的战士,用野猪给男孩子起名,和用虎,豹起名一样,是希望孩子强壮勇敢。

说法此外还有多种汉译,明朝文献多记载为“奴儿哈赤”、“佟(童)奴儿哈赤”、“清太祖”等;朝鲜文献多记载为“老乙可赤”、“老可赤”等;清朝文献多记载为“弩尔哈齐”、 “努尔哈齐”。民国以后逐渐通用“努尔哈赤”。《清文化与满族精神·水滴石斋前集》。

后来,随着女真族不断地发展,其使用的语言也不断呈现出自己的特色:“nuhe”后来在满语中被翻译为“小野猪”,但是在满语里“n 是名词原形后缀,“ci”是名词派生性后缀,把小野猪“ numen”的“n” 去掉换成“ci”就变成“野猪皮”了。 其实努尔哈赤这个名字在满语中被译为“野猪皮”并不是对他的一种侮辱,相反是对他的一种期望。因为当时在东北地区,人们认为野猪是勇猛的象征。当初努尔哈赤的父母在给他取这个名字的时候希望他能够像野猪那样强壮、勇猛。

民间还一直流传着一个有关努尔哈赤名字由来的故事。据说当年努尔哈赤的母亲在怀孕时曾经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她梦见一位老者将一个用野猪皮包裹着的婴儿送给了她,结果第二天她就生下了一个男婴。其父亲塔卡士听完妻子讲的这个故事后,决定给这个男婴起名为努尔哈赤。

3、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为什么从武皇帝改成高皇帝?皇太极称帝建立清朝后,给努尔哈赤上的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主谥号为”武“,并且为他编撰《大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清朝入关后,在顺治帝福临的名义下,迅速攻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到顺治帝死前的1661年,已经十分天下有其九,只剩台湾郑氏、變东十三家、滇缅边境的李定国部尚在抵抗。《清史稿·孙廷铨传》:  世祖崩,二十七日制满。廷铨发议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上所生母为皇太后,率九卿上请举大礼疏。及议大行皇帝谥号,廷铨曰:“大行皇帝龙兴中土,混一六合,功业同於开创。宜谥为高皇帝。众皆和之,而辅臣鼇拜持异议,遂定谥章皇帝。时太祖谥武皇帝,故廷铨议如是。时论颇归之。以鳌拜为代表的满洲大臣们,为了杜绝顺治帝被追谥为“世祖高皇帝”的可能,才特意把努尔哈赤的谥号,从“武皇帝”改成了“高皇帝“。 按“卑不动尊”的原则,既然”太祖皇帝“努尔哈赤已经先用了”高“这个谥号,那后世之君就谁也不可能做主,再给其他人用了。《清圣祖实录·卷二》:顺治十八年。辛丑。三月。庚戌朔。遣官祭历代帝王 ○癸酉。奉册宝、上大行皇帝尊谥。 乃于今年三月二十四日、祗告天地、宗庙。社稷。奉册宝、恭上皇考大行皇帝尊谥曰、体天隆运英睿钦文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庙号世祖。《清圣祖实录·卷六》:夏四月、甲辰朔、享太庙。○丙辰。加上太祖武皇帝尊谥曰、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弘文定业高皇帝。孝慈武皇后尊谥曰、孝慈昭宪敬顺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太宗文皇帝尊谥曰。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隆道显功文皇帝。恭奉神牌、入太庙。上亲诣行礼。

满清八旗

二、康  熙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他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母亲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康熙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成年后康熙帝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在台湾的明郑政权;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笼络汉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标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现吏治败坏的现象。另外,众位皇子因为废太子事件而争夺皇位,对康熙帝晚年政治产生了不良影响。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崩于畅春园,终年68岁。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传位于第四子胤禛。

1、玄烨这个名字又有什么含义呢? 这个名字和西洋人有什么关系?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全名爱新觉罗·玄烨。很多人肯定都或多或少知道,这位不世明君有哪些功绩。可能也觉得这位皇帝的名字有那么一点好听,至少比他弟弟福全读起来霸气得多。400多年前的紫禁城里,有一个深目高鼻的西洋人,在此自由出入达20余年之久。这位洋人,将西方最精密的西洋钟和千里镜带进这皇宫禁苑,还在紫禁城开阔的空场上为崇祯皇帝铸造过20门大炮。顺治皇帝管他叫“玛法”,“玛法”在满语里是爷爷的意思。

顺治皇帝的母亲,即孝庄皇太后,尊其为义父。他为顺治皇帝亲政游说过觊觎皇位的亲王,他是中国钦天监第一个洋监正;中国至今阴历阳历并用,他是第一个将阳历引进中国的人,为此几乎被处凌迟,但最终没有执行;他官居一品,三代荣受皇封,并且可以世袭;

康熙6岁继承皇位,也多亏他直言劝阻别的王位觊觎者。他一生未婚,笃信天主,生于泰西,殁于中土,葬于北京。他的美名在中西交通史上千秋永垂———这个人就是汤若望。康熙是1654年也就是顺治十一年出生的。就在这年的前一年,顺治皇帝赐予汤若望“通玄教师”之封号,加奉一级。3年后,也就是顺治十四年,顺治皇帝又为汤若望御撰《天主堂碑记》一文,并赐“通玄佳境”堂额。可见,在康熙皇帝玄烨出生前后的三四年间,“玄”字在顺治皇帝的心目中是十分重要的,儿子的名字里带着“玄”字,给洋“玛法”的赐物里两次带有“玄”字,这个在重大场合频繁使用的“玄”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是老庄的“玄之又玄,重妙之门”的“玄”吗?它是汤若望传授的包括天文、历法、机械以及天主教信仰在内的、为顺治皇帝深深服膺的一套学说。顺治皇帝笃信天主,生命的最后一两年改信佛教,故有五台山出家之谜。

据此推断“玄烨”之“玄”,乃汤若望所传学问之谓也。“玄烨”者乃祝愿洋“玛法”所传学问辉煌光大之意也。很多人听到玄烨的“玄”字,第一反应多半是玄妙。正如老庄所说“玄之又玄,重妙之门”。实际上大家可能都猜错了,康熙的这个玄字是和当时一种重要现象挂钩的。那就是西学东进,许多西方的传教士来到东方传教,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到东方,大大开阔了国人眼界。在顺治帝时期,就有这么一位传教士,来到大清,带来了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这个人就是汤若望。这个外国人在顺治帝时期所占的分量绝对不清,他被孝庄皇太后,尊为义父,顺治帝更是亲切的称他为“玛法”,在满语里“玛法”的意思即为爷爷。另外他还是中国钦天监第一个洋监正,他官居一品,三代荣受皇封,并且可以世袭。这个人对顺治帝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在顺治帝人生的前一大半都是信仰天主教的,在死前两三年才开始转信佛教。在康熙出生的前后几年,顺治帝经常使用“玄”这个字。顺治皇帝为汤若望御撰《天主堂碑记》一文,并赐“通玄佳境”堂额,赐予汤若望“通玄教师”之封号。所以玄烨的这个玄字不是指中国古代哲思的玄妙的玄字,而是指从西方传来的包括天文、历法、机械以及天主教信仰在内的、为顺治皇帝深深服膺的一套学说。在这个期间,顺治帝是很重视“玄”这个字的,甚至将自己儿子的名字也冠上了这个字。至于玄烨的“烨”,那更好理解了。“烨”字的基本意思为,火光,日光,光辉灿烂。也代指光明,盛大。以玄烨二字作为康熙的名字,可见顺治帝对康熙给予的美好期望。

3、康熙为何被尊称为千古一帝?康熙8岁登基,15岁擒鳌拜,19岁平定吴三桂等三藩之乱,23岁开博学鸿儒科,3次亲征准噶尔。“康熙鼎盛时期,中国的版图是1400万平方公里。他下令丈量全国的土地,绘制了中国的第一张地图——《皇域全览图》,这就给中国现在960万平方公里版图面积一个法律上的肯定。他3次亲征准噶尔,两天只吃一顿饭,就这么着平定了新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解决台独问题的皇帝。康熙本人通7门夷语,他的数学、音乐、医学、书法、诗词,都可以和当时的顶尖学者媲美。”康熙曾经下令开海禁,允许海上贸易自由往来,中国的茶叶、瓷器、绸缎,香料大批输往海外,20多年的自由贸易为当时的清政府带来了相当数额的外汇收入。康熙和俄国的彼得大帝几乎处于同一时期。康熙即位时间早于彼得大帝,去世时间又迟于彼得大帝。两个人曾经在战场上交过手,赢家是康熙。

3、康熙的来历?康熙不是皇帝的名字,只是年号。自康熙以后,近支宗室起名就要按照“胤弘永(顒)绵(旻)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来作为名的第一个字,同时近支宗室名字第二个字部首也有要求。但这个规矩仅仅是近支宗室。新皇帝即位后就要换个新的年号,通常来讲是君臣一起合计代表了新皇帝新气象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祝愿的。由于清代国语为满语,所以(尽管不受重视但)年号是满汉双语的。努尔哈赤以及皇太极的天命(abkai fulingga)、天聪(sure han)是很明显的从满语翻译致汉语的年号(当然这两个词很有可能并非汉族传统意义上的年号,尤其是 sure han 这个更像是称号)。顺治(ijishun dasan)顺利的 + 政治;康熙(elhe taifin)安康 + 太平;雍正  (hūwaliyasun tob)和谐、和睦 + 正(不偏颇、公正);乾隆(abkai wehiyehe)以天辅佐(这是个动词结尾)天道昌隆;嘉庆(saicungga fengen)极好福分;咸丰(gubci elgiyengge)全部 + 丰裕的;道光(doro eldengge)道理 + 光耀的;咸丰(gubci elgiyengge)全部 + 丰裕的;同治(yooningga dasan)全、尽 + 政治;光绪(badarangga doro)发扬光大的 + 道理;宣统(gehungge yoso)光辉的 + 体统。

4、康熙如何为自己儿子起名?相比于顺治帝给康熙取的包含深刻含义的名字,康熙为自己儿子取的,多带有祝福之意。仿佛一个普通的父亲,寄予自己儿子最真切的希望。

大阿哥允禔:禔,通“祗”,敬的意思。

二阿哥允礽:礽,福的意思。

三阿哥允祉:祉,福的意思。

四阿哥胤禛:禛,吉祥,多用于人名。

五阿哥允祺:祺,吉祥。

七阿哥允佑:佑,神灵的帮助、护佑。

八阿哥允禩:禩,祭祀。

九阿哥允禟:禟,福祐。

十阿哥允锇:誐,嘉,美

十二阿哥允祹:祹,福、神。

十三阿哥允祥:祥,吉利。

十四阿哥允提:遖?(胤祯)祯:吉祥。??禵:福。

十五阿哥允禊:禊,祥,事鬼神以求福

十六阿哥允禄:禄,福。

十七阿哥允礼:礼,祭神祀祖。

十八阿哥允祠:祠,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

十九阿哥允禝:禝,传说中的人名,社稷。

二十阿哥允袆:袆,美好(多用于人名)。

二十一阿哥允禧:禧,幸福,吉祥。

二十二阿哥允祧:祧,福。

二十三阿哥允祯:祯,吉祥。

二十四阿哥允禳:禳,祈祷消除灾殃。

5、北京圆明园名称来历?“圆明园”这个园名,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玄烨御书三字匾额,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为什么叫“圆明园”?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明亡清兴,定都北京。日理万机的康熙皇帝在一个公务闲暇的春日,来到郊外明神宗外祖父李伟别墅清华园残址,捧饮一口湖水,甘冽沁脾,顿觉爽怡,便将其原址重新改建为湖光潋滟、花木葱翠、殿阁金碧、步步有景、四季陶然的畅春园。取名畅春,自有春风得意之态。每年暖春及盛夏,他都来此“避喧听政”。后来,他还分别为相继长大的各位王子藩邸赐园。而四子胤禛的藩邸赐园就造在畅春园北邻。这就是康熙御书园额,后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诸朝一百五十年不断增修扩建的世界“万园之园”——圆明园。康熙英明天子风采、为君治国之道以及疼爱子女的情怀,深深濡染着胤禛。胤禛爱好佛学,就自号“圆明居士”。他继位后,年号雍正,自认为也像父亲那样“夙夜孜孜”勤于政事。三年后,大规模添建增修园内建筑,感到“万象毕呈,心神爽旷”,便对父亲赐园“圆明”二字作深入思量,才感到“意旨深远,殊未易窥”。就翻古书,忆所学,将二字拆开,逐意深思。悟出:“圆”的精义达到儒家神妙境界,一个有才德之人行事立身就能做到既无过,又无不及;“明”的精义达到儒家神妙境界,一个知命通达的显贵之人就能时时处处洞悉万物,英明而有远见。再把二字合起,眼前一亮:“圆明”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境界,还是一种帝王治国为君的理念。具体到自己来说,就是修业进德,就是感恩先人,就是施恩于民,就是福利百姓,也就是五行之说中四季的旺气。父亲用“圆明”二字命园,就是让我自勉身心,体会天意,不忘圣诲,含味咀嚼,培养精神,不求自安而图天下稳定,不为自乐而谋百姓康泰。因此必须践行圆明之德,以保卫江山社稷与人民福祉来报答父亲垂祐之恩。雍正死后,乾隆继位。他敬佩父亲对爷爷赐题“圆明”二字的精辟阐释与深刻理解,也践行圆明之德,不求自安而图天下稳定,不为自乐而谋百姓康泰的为君理念,并认为这是爷爷为后人留下的一份功业,一种财产,应该发扬下去,“垂祐于无穷”。于是,圆明园也就在父亲增建的基础上,又大事扩建,巨丽奢华而达极盛。与之相伴,这个朝代高潮迭起,也达到盛世。对“圆明”二字的理解,先后有雍正《御制圆明园记》和乾隆《御制圆明园后记》为证。

康熙

三、乾  隆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乾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乾隆时期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乾隆帝在位期间,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但闭关锁国政策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卒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1、乾隆的名字叫弘历,为何直到雍正继位时还称呼他为“元寿”呢? “弘”是那一辈的家谱中定的,这是康熙皇帝定下的规矩。弘字解释为“大”“扩大”的意思。“历”有很多的意思,我个人是觉得越过经过的意思或者是指过去的某个经历。乾隆皇帝的本名是爱新觉罗·弘历,按照清代宗室制度,皇子、皇孙出生后,宗人府、内务府都会及时上报皇帝并选定名字。也就说,弘历在出生时,最迟在读书时,他的名字应该早已经定好了。可是,弘历在出生很长一段时间里,居然始终未定大名。据内务府《活计档》记载,直至雍正元年,内务府上有关记载上提到弘历时仍是沿用他的小名“元寿”,而并非叫弘历。

先为皇孙、后为皇子的弘历为何连正经的名字都没有呢?究其根源,还是与他的出生大有关系。乾隆皇帝的身世一直是一个谜,至今还存在争议。直言之,同他的非婚生身份大有关系,也就是说,他的生身父母并无公开、合法的婚姻关系,他却已经出生了。而且,弘历降生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上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他成了一个不被大家庭正式认定、不被大家庭正式接受的私生子。正是有了这个因素,所以民间对他的出生有很多猜测,有说生于避暑山庄的草房,有说是海宁陈氏“调包换子”等等,这些故事后来越传越离谱,已明显有损皇室形象。按理,弘历出生于何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无须保密,也不应该成为什么敏感问题。对于此事,最有发言权也最具权威性的答案公布者,应该是他的生父雍正和生母钮钴禄氏。

可奇怪的是,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弘历诞生之日起,直至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暴亡,25年时间里,面对各种各样的风言风语,雍正帝从来没有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出面澄清辟谣。雍正皇帝在辟谣方面可谓是高手,又是出了名的能言善辩。但是对弘历出生与何处,他竟能长期守口如瓶,或装聋作哑,只字不提。为何雍正在弘历出生一事上变成了哑巴了呢?因为他也是有口难言。弘历生母钮钴禄氏在雍王府时地位低下,不过是个格格身份。可是到了雍正即位后,她已经被册封为妃子,身份高贵了。面对铺天盖地风言风语,只要她说一句话,就可以堵住众人之口。然而,从她19岁生育弘历起,直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正月二十三日在圆明园崩逝,在长达66年的时间里,她也一直守口如瓶,只字不提。她和雍正帝一样,既不说一句真话,也不说一句假话。和雍正帝及钮钴禄氏持相反态度的,倒是弘历本人。雍正帝健在时,及弘历继位相当长时间里都一直守口如瓶,直到他父母都不在人世了,他才像是突然重视起来似的,多次或明或暗提出——他“确实”生于雍和宫。

“确实”二字,看起来的确有画蛇添足之意。确实二字,应该是针对宫内宫外,避暑山庄、海宁陈家等多地的议论。可是弘历真的是出身于雍和宫,何必要拖到66年之后,才一本正经、煞有其事地公布?又何必非要拖到生父生母都不在了才宣布?可见,这件事远非普通议论的那么简单,事情的内幕真相“确实”很不简单。乾隆皇帝是清代帝王中了不起的政治家,他考虑问题往往要从政治上考量利害关系。他深知自己的出生背景会影响到政治前途,因此,雍正帝一生避而不谈,皇太后也一生避而不谈。但由于弘历继位这一政治局面,他的出生背景,已不再是一般的谈笑话题,而是事关他继位是否合法的重大问题。更何况,作为天子,乾隆帝必须不鸣则已,既鸣则必须一言九鼎。因此,他要慎重选择时机,不仅要把自己的出生历史一锤定音,还要对他身后的历史一锤定音。一旦时机成熟,他便要打破沉默,不再装聋作哑。所以,乾隆帝对66年前的旧事重提,正是要说明他出生在雍和宫,是名正言顺的合法继承人。

2、雍正有六个儿子,只有弘历名字和弟兄都不相似?古代有一定文化的家族,在为后代起名时,同辈间名字会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称为“字辈”。尤其是各朝代的皇室中,这样的情况更是很普遍。清朝,雍正一辈名字为胤禛、胤禔、胤礽、胤禩、胤禟等等,既用了共同的字“胤”,又用了共同的偏旁“礻”,这些名字由于有关“九子夺嫡”这段历史的文学影视作品的风靡,读者们并不陌生。到了乾隆一辈,有乾隆皇帝弘历,“和亲王”弘昼,“果郡王”弘曕(过继给了《甄嬛传》中的果郡王允礼,承袭了王位),以及三个短命的皇子弘晖、弘昀、弘时,他们都是既用同字“弘”,又同用日字旁。弘历名字里是有“日”的,只是现在我们用的“历”是简化字,古代用的是繁体的“曆”。一般来说,字辈的选择都是摘自某些寓意的诗句,或者直接用一些吉利的字眼,其规律通常并不明显。

3、为何有乾隆盛世之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弘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汉学在此期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弘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受灾百姓,在位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重视水利建设,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国库日渐充实。弘历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拓广了领土,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占领了新疆,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弘历在位期间,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在位后期奢靡,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并且闭关锁国政策也达到了最高,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使清朝统治出现了危机。文字狱之风比康熙、雍正时期更加严酷。乾隆时期中国的人口总数、有效管辖的疆域面积以及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都是当时世界之最,也是中国历史第一。乾隆皇帝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4、乾隆为何自诩为“十全老人”?乾隆皇帝曾自我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诩为“十全老人”。乾隆的十全武功是:十功者,平准格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在中国历任皇帝中乾隆帝的寿命排名第一,享年89岁,是中国历史上最高寿的皇帝,他这个寿命即便放在全世界也能排在历史第二,仅次于埃及法老拉姆西斯二世的90岁。乾隆算得上一个全能、全才的皇帝,在诗词、书法、绘画等很多方面都有所贡献,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词,数量之惊人,在历任皇帝中遥遥领先,远远超过了宋徽宗赵佶和后主李煜这几位诗人皇帝。不过乾隆皇帝的诗词水平实在一般,只能算一些打油诗,水平远不及宋徽宗赵佶,更不能与后主李煜相提并论。乾隆帝于古稀之年喜得玄孙,一位皇帝能够五世同堂,生平能历经七代,这在历代皇帝中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据史书记载,乾隆四十九年三月,他在第五次南巡途中,得到京中奏报,曾孙奕纯喜得贵子载锡,乾隆皇帝五世同堂。经群臣考证,上到秦汉,下到明朝一代,五世同堂者只有唐朝的钱郎,宋朝张焘,元朝吴宗元,明朝罗恢、归睿、文征明等六人,帝王之中更无一人。不仅如此,他还是帝王中唯一一位见过祖父、父亲,又见过玄孙,亲身经历七代的封建帝王,这样的经历不只在帝王之家,就连寻常百姓也实属罕见,古今罕有。乾隆帝身体硬朗,寿命长久,子孙数目也十分惊人,单官方统计的数字就有17子,10女,这还不算乾隆六下江南巡幸民间女子后,遗落在民间的皇子和格格们,如果连上像影视剧中所演的还珠格格之类的子女,那么这个数目就更加惊人了,再加上他的众多孙、曾孙、玄孙,总数有数百人,如此庞大的子孙队伍,其他历朝历代的帝王们根本无与伦比,只能望而兴叹。乾隆帝的奢侈和挥霍也足可以排在历史的最前列,不要说他六下江南的巨额花销,单单两次千叟宴、两届万寿节耗费的银两就数目庞大,那规格和规模可以说是史无前例,也是空前绝后的。康熙十一年,玄烨在乾清宫前赐宴群臣耆老,参宴者一千余人,席间康熙帝异常兴奋,于是即兴赋诗一首,题为《千叟宴诗》,千叟宴的说法由此开始。由于千叟宴场面盛大,准备最长,耗资最多,在清朝只在“感乾盛世”期间举行过四次,尤以乾隆举行的两次最盛。第一次是乾隆四十九年,因《四库全书》修书竣工,又适逢乾隆喜得玄孙,于是乾隆定于乾隆五十年在乾清宫举行千叟宴,赴宴者多达三千余人。第二次是乾隆六十年,各省收成平均超过九成,当年十月又普降大雪,这预示着明年又是一个好收成,同时乾隆禅位嘉庆的“归政大典”也将举行,因此乾隆帝再次下旨决定明年春在太极殿举行千叟宴,当时宴会者更是达到空前规模的五千多人。赴宴者中既有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又有商贾生监,还有普通老民等。不连御前席宴,整整摆了八百桌,那席面丰盛的后世无与伦比,除却点心、瓜果、面食外,单肉类就有鸡鸭鱼、猪牛羊、鹿狍等数十种。两次千叟宴到底耗费了多少银两,史无记载,也无从考证。但算上宴前准备、参宴者的交通费、宴席消耗以及宴后赏赐等,保守估计也在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两左右。这里列举一份乾隆五十年千叟宴的主副食清单中的一部分,或许我们就能见一斑而知其全豹。(部分清单:白面七百五十斤十二两,猪肉一千七百斤,柴鸡柴鸭各八百五十只,肘子一千七百个……)千叟宴挥霍巨大,万寿节更是奢侈惊人。乾隆时期最为靡费特甚的是乾隆四十五年、五十五年举办的乾隆皇帝七旬、八旬两届万寿庆典。其中乾隆七十寿辰最为隆重。据史书记载,为了投乾隆所好,在前一年,以皇六子永珞和军机大臣和珅为首的一班子臣便已在进贡器物和进贡数目上绞尽脑汁,大做文章,凡是贡品皆取“九九之义”。截止乾隆四十四年四月,单是其中无量寿佛就已达17963尊,共计银两287480两。至四十五年七月,各省督抚进献万寿贡品进入高潮,据当时朝鲜使臣记载贡车多达3万辆,还不包括人担的、马驮的。为了抢运贡品,车辆互相挣道,“篝火相望,铃铎动地,鞭声震野”。如此多的贡品乾隆往往在高兴之余,就都赏给了维、蒙、藏等各族首领和外藩使臣。最隆重的是八月十二日万寿节这天,乾隆在所有子孙曾玄和文武百官的簇拥下自圆明园起驾进城。一路之上,“夹道左右,彩棚绵垣,饰以金碧辉煌”。比历代皇太后万寿庆典更为壮观,乾隆已兴奋的飘飘然,一个“赏”字,白花花的银子就像流水一般赐给了“老民、乐工、匠役”等,出手非凡,真不是一般的阔绰。由此看来,乾隆总是穷奢极欲,无人能敌,排在历史最前列真是毫不夸张。乾隆帝还有一个令人尴尬的历史第一,就是宠幸重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巨贪——和珅。和珅聚敛财富之多,在历代文武大臣中首屈一指,乾隆一死,嘉庆就拿和珅开刀了,嘉庆下谕定了和珅20条大罪将和珅抄家赐死。晚清外交家薛福成的《庸庵全集》中有一节叫《查抄和珅家产清单》,和珅的房产、田地以及各类珠宝不计其数,折合成当时的银两大约有十一亿两之多,要知道当时大清国库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区区七千万两,和珅贪污的各类家产总和相当于大清十五年的收入。难怪当时流传着“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说法。

5、乾隆那么多儿子,却选中了资质平庸的嘉庆?乾隆一生之中妃嫔众多,一共为他生了17个儿子。首先是皇上的长子永璜,他出生于1728年,当时乾隆还没有登基,其生母是皇帝的一个小妾并不受宠,所以皇帝不太喜欢这个儿子。又加上这个儿子生性顽劣,不遵从礼节,所以皇帝更讨厌这个儿子了。然后是次子永琏,其出生于1730年生母是乾隆的嫡福晋。第一位皇后孝贤皇后富察氏,乾隆对这位嫡福晋很是宠爱,因为是嫡出所以永琏实际上是真正的嫡长子。皇帝悄悄的把这位嫡长子作为皇位继承人。可惜的是,1739年永琏病逝,无缘皇位。第三个儿子永璋和第四个儿子,其母均是是个嫔妃,也都是英年早逝。第五个儿子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阿哥永琪。说到这个皇子,小编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其母是愉妃,从小由令妃抚养长大。五阿哥文武双全并且多次救火乾隆的性命,因此乾隆对这个儿子很是喜欢。本来已经确定为皇位继承人只可惜1766年去世。第六个儿子是永瑢,比乾隆去世还早。第七个儿子永琮,是富察氏的第二个儿子次年夭折。九子,十子分别出生于1748年和1751年还没取名就在次年夭折了。第十二个儿子是继皇后也就是还珠里面的皇后。不过历史上的这位皇后并没有这么坏,不过因为某些原因还是被乾隆废掉了皇后之位。虽然乾隆享年在所有皇帝中最长,但是没想到他的儿子们却寿命很短成年的也只有几个。所以在他退位时也只有八子永璇,十一子永瑆,十五子永琰儿子在世。而从他们的生母来看,永璇和永瑆一母所生,他们的生母是一个普通的嫔妃。永琰和永璘的生母是令妃,因为令妃很受宠所以乾隆倾向于从这两个儿子中选择一个继位。那么永琰和永璘相比的话永琰更为出众一些,所以乾隆也是实在没办法了只能选择永琰做继承人。

乾隆

四、慈  禧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1、慈禧名字的来历?慈禧原名不叫慈禧,叫叶赫那拉·杏贞。17岁入宫后被咸丰帝称为懿贵妃。1861年十月初一正式垂帘听政时,启用尊号慈禧,取母仪、吉祥之意。大家都知道慈禧小时候叫做玉兰,而我们家族里,管慈禧叫做杏儿。后来慈禧入宫,她又有了其他的名号。我们时常可以见到“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的字句,既不像头衔,又不是诗句,读起来颇为艰涩,这正是慈禧太后生前所得的徽号和尊号。慈禧获得尊号的时间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时年27岁。这一天,咸丰皇帝去世,他的儿子载淳继位的时候,慈禧与皇后同时被尊为皇太后。实行垂帘听政后,慈禧在同治元年(1862年)上徽号为“慈禧”。清朝宫廷自从进京后,一直沿用的是中原历代宫廷的旧制,也有上尊号、徽号、谥号的规定。入关后,登基的时候也称为皇帝,就是上尊号,以后不再加其他的称号,到死后再加上谥号。新皇帝登基尊称母亲为母后(指皇太后),帝母(新帝的生母)为皇太后,尊前代的皇太后为太皇太后,都是上尊号。另外,遇到朝廷大庆的日子,还要多给皇太后在尊称上再加一些美好的词汇,称徽号。此后,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十月,因为同治皇帝载淳大婚,慈禧又加上徽号“端佑”二字。第二年的二月,因为载淳亲政,慈禧的徽号又加上“康颐”二字。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十五日生病,写下“朕于本月遇有天花之喜”,仰蒙西太后“调护朕躬,无微不至,并荷慈怀曲体俯充,将内外各衙门章奏代为披览裁定,朕心实深欣感。”因此决定给两宫皇太后各加上徽号两字。到了光绪二年(1876年)七月,因为新的皇帝即位,所以两个太后继续垂帘听政,连同上次给两太后各上的徽号,一共四字。慈禧的号上又加了“昭豫庄诚”。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因为光绪帝大婚并归政,徽号上又加了“寿恭”二字。到了这一年的三月,光绪亲政,又加上“钦献”二字。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因为慈禧的六十大寿到了,所以又加上了“崇熙”二字。而光绪在其年号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的时候病死,溥仪继位,慈禧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而谁也没想到的是,溥仪继位的第一天,慈禧就死了,所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上尊谥,决定原徽号的十六字不动,并按照大清的惯例,前面加上“孝钦”、后面加上“配天兴圣显皇后”为谥号。所以这个时候慈禧的全称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到慈禧去世的时候,清朝的各代皇后(太后谥号也叫做皇后)的谥号全称大都为十九字,有的还要少几个,如慈安太后只有十七字,惟独慈禧太后有二十五字。慈禧生前权力大过清朝的任何太后,而死后的谥号也以二十五个字独居首位。

2、慈禧那用过哪些名字?老佛爷的来历?民间传说或影视作品,一般称慈禧太后为兰儿或玉兰。可能是因为慈禧进宫后的第一个封号为“兰贵人”,很多小说笔记误以为“兰儿”是她的乳名,实则不然。据慈禧家族后人叶赫那拉·根正称,慈禧的乳名实际上叫“杏儿姑”,“姑”是满人对未成年女子的通常称呼,而“杏儿”的名字则是因为当时家中庭院种有几颗白杏树,由此,慈禧的爷爷给她起了个大名叫“杏贞”,小名“杏儿”,取义“忠贞”之意。至于咸丰皇帝初封杏贞姑娘为兰贵人,大概是因为咸丰最喜欢玉兰花,因此给她这样一个封号,以表示自己对杏贞的爱慕之意。

光绪初年,慈禧太后刚满40岁,她为了达到二度垂帘听政的目的,曾使用了种种手段,但慑于朝中有人反对,终日心中不乐。心腹太监李莲英猜知真心事,便令人在万寿寺大雄宝殿的后面建了一座佛。建成之后,李莲英速去禀告慈禧,说:“听说万寿寺大雄宝殿常常有双佛显光,这是大吉大利之兆,奴才想请太后驾临前往观看。” 慈禧听后,非常高兴,于是,捡了个吉日,来到了万寿寺。当她进了大雄宝殿,看到仍是原来的一座佛像,没有什么双佛显光,顿时勃然大怒:“明明是原来的三世佛嘛,哪来的双佛显光?” 那个时候,奴才欺骗主子是要杀头的,但李莲英心中有数,忙说:“太后息怒,请您后殿御览。”慈禧太后慢慢悠悠转到三世佛后,果见一慈眉善目的观世音坐在殿中央,此寺方丈住持,还有慈禧的文武大臣也在这里。这时,李莲英喊道:“老佛爷到。”其他人即刻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爷!” 慈禧见状明白了一半儿,但她故作不解问道:“你们迎接的是哪位老佛爷呀?”李莲英他们答道:“就是迎接太后您老佛爷呀!”“您就是当今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啊!”“如今先皇晏驾,新皇尚幼,国不可一日无主,臣民们请您垂帘料理朝政,您可要救庶民于水火之中啊!”一席话说得慈禧心花怒放。自此,老佛爷这个称呼便从万寿寺传遍京城,举国上下,都称慈禧为“太后老佛爷”。慈禧也就心安理得地垂帘听政了。

慈禧还有一个“亲爸爸”的绰号,这个绰号是慈禧逼着光绪皇帝叫的。慈禧为什么要逼着光绪叫她“亲爸爸”呢?原来,慈禧身为太后,却居于太上皇的地位。太上皇的位置本是皇帝父亲享有的,让光绪称她亲爸爸,她居于太上皇的地位,似乎就名正言顺了,这真是一种权欲熏心的变态心理。为此,她还找理由说,光绪是她亲妹妹生的,她妹妹的儿子,就跟她生的一样。慈禧的旨意,光绪当然不敢违拗。这样,光绪皇帝在称呼她时,不仅叫“爸爸”,还要叫“亲爸爸”。曾经在宫廷里生活过两年的德龄女士在她的《清宫二年记》中就写道,她曾亲耳听到光绪皇帝每次向太后请安时,都要说:“亲爸爸吉祥!”

3、一字万金,慈禧名字价值几何?慈禧是叶赫那拉·杏贞的尊号。尊号,即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始于唐。一般都是大臣们为巴结在世的皇帝皇后,特上书请求加封的,且可累加,一个人的尊号慢慢就多了起来。如唐玄宗的尊号是:开元天地天宝圣文神武孝德应道皇帝。宋太祖的尊号是: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到了慈禧这里,尊号制度被发扬光大。且每加一个字,每年就会有10万两白银作为津贴。英国史学家所著的《清室外纪》等书中,对此均有记载。慈禧30岁生日时,大臣们给她加了两个字。同治帝登基,加俩字。同治帝驾崩前,为表彰她协理朝政,再加俩字。40岁生日,加俩字。50、60岁大寿时分别再加俩字。光绪帝大婚时加俩字……喜事白事,庆典纪念,只要慈禧高兴,大臣们就想方设法给她戴高帽,有时候还是4个字,慈禧不好意思,还推辞掉了一批。到了七十岁大寿时,慈禧的尊号已经达16个字: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清庭规定尊号每个字10万白银,可谓一字“万”金,每年160万。根据清廷档案记载,皇太后正常的年金是黄金20两、白银2000两,皇后年银1000两,再发些绸缎貂皮之类的,但这点“工资”对掌权的慈禧来说简直是填牙缝,即便尊号津贴也不以为然,她的大头收入来自大臣、太监们送的红包。八国联军进入清宫后,查到老佛爷私人小金库的钱是1800多万两。

慈禧

五、和  珅

和珅(1750年7月1日—1799年2月22日),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清朝中期权臣、商人。和珅初为官时,精明强干,通过李侍尧案巩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帝对其宠信有加,并将幼女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成为皇亲国戚。随着权力的成长,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此外,和珅还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七十五间,设大小银号三百多间,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有商业往来。和珅曾担任和兼任了清王朝中央政府的众多关键要职,封一等忠襄公和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其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和珅死时年仅四十九岁。

1、和珅为何要改名?很多人误认为他姓和,但历史上的和珅真不姓和。和珅姓“钮祜禄氏”,原名善保,上学以后才由学校的先生改名叫和珅。也就是说,他的全名应该是叫“钮祜禄善保”;后来改名字叫和珅,所以全名应该是叫“钮祜禄和珅”。后来为了方便起见,就直呼其名为和珅。“钮祜禄氏”也是满洲人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满语原来的意思是一种凶猛的动物“狼”。“狼”是满族的先世女真族崇拜的最为重要的图腾之一,女真人出于对“狼”的崇拜,所以用其做为姓氏。满族旗人“称名不举姓”本来就是一种习俗,也是他们的一种认知常识。就像欧美人姓名实在太长,一般陌生人都称呼姓,而满族人则相反是称名。所以,像爱新觉罗、叶赫那拉、钮钴禄等姓氏,除非很正式的场合,一般日常生活在都不会称呼的。满族入主中原之后,由于汉族姓氏只有单姓和复姓,而满族人的名字有时候也会很长,就算“称名”也很难和汉人沟通和交往。因此,又有了以名的第一个字“假为姓”来称呼的习惯。所以和珅虽然全称为“钮钴禄和珅”,如果放在之前还在关外的话,旗人之间也是称为和珅。而到了清朝时期,则以和为“假姓”直接后缀字号了。比如“和大人”、“和中堂”,或者“和三爷”、“和致斋”等。

2、和珅叫蜡头的由来?和珅当年在宫里当侍卫,巡夜都是从半夜开始,提着个灯笼,在灯笼里放一根蜡,然后在故宫里溜达,溜达到五更天天亮,把蜡吹灭,提着灯笼回去,这一晚上算上班结束。每天总是一根蜡进去,等到天亮的时候吹灭,就剩蜡头了。久而久之,身边的朋友就笑和珅,给和珅起外号,就叫“蜡头”,这就是和珅叫蜡头的由来。

3、和珅被称为堪称乾隆年间是最有权势的一位中堂? “中堂”一词起源于唐朝,在唐宋时期是宰相的别称,因为在“中枢省”内的“政事堂”办公而得名。到了明朝时期,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有首辅、次辅等计六人,其中首辅最为重要,虽然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清代诗人王渔洋在《池北偶谈》一书记载:“明洪武十五年设内阁大学士,翰院中设阁老座於上,而掌院学士反居其旁。诸学士称阁老曰中堂,以此。”明朝的大学士就是中堂。到了清朝,在政治制度上借鉴明朝,有一定的损益。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主持朝政,内阁大学士也就成了虚名宰相,成了朝廷给勋臣的一种荣誉官衔。由于没有实权,时间一久,这些人就不干了。后来,清朝政府为了满足这些大学士对权力的要求,往往让他们管个部。而那时清朝的京官,一般是一满一汉。就坐时,分东西坐坐,而当中是空的,这时如果有管这个部的大学士,那么就坐在中间,所以,人们又对管部的大学士都称“中堂”。时间一久,人们对管部和不管部的“大学士“都称“中堂”,并沿袭下去。中堂的品级并不统一,但不会低于正三品,像李鸿章晚年一直被称李中堂。在历史上,和珅曾官拜文华殿大学士,身兼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等十多个重要职务,堪称乾隆年间是最有权势的一位中堂。

4、当时的和珅为何被许多中国人私下称为二皇帝?和珅初为官时,精明强干,为政清廉,通过李侍尧案巩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帝对其宠信有加,并将幼女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成为皇亲国戚。随着权力的成长,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并用贿赂、迫害、恐吓、暴力、绑架等方式笼络地方势力、打击政敌。此外,和珅还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七十五间,设大小银号三百多间,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有商业往来。成为后人所称权倾天下、富可敌国的”贪官之王”、”贪污之王”。和珅亦同时是18世纪世界首富,超越了同时期的梅耶·罗斯柴尔德。以嘉庆帝、监察御史钱沣、大学士刘墉、翰林院编修范衷、军机大臣王杰、户部尚书董诰和礼部侍郎朱圭为代表的朝中清议力量,曾多次弹劾和珅,但和珅均能化险为夷。嘉庆元年(1796年)福康安在镇压苗民起义时死去。和珅调正黄旗侍卫内大臣、镶黄旗满洲都统。嘉庆二年(1797年),和珅管理刑部,去掉户部管理工作,不久以军需报销复管户部。十月,领班军机大臣阿桂去世,朝中只剩下刘墉和董诰两个暗中反对和珅。乾隆帝已经进入垂暮之年,他上朝时命令和珅站在他和嘉庆的旁边,因为只有和珅才听明白乾隆在说什么。所以每天上朝满朝文武三跪九叩后,和珅就等同摄政,满朝文武上奏什么,他就”听取”乾隆说话,自己下判断,把持朝政,因此清人都称和珅为”二皇帝”。而坐在一旁的嘉庆没有实权,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和珅和乾隆。

乾隆、嘉庆两帝的人身自由受到和珅很大的限制,因为无论是太监、官女或者是亲信官员都有可能是和珅派来的间谍。嘉庆侍读吴省钦、吴省兰兄弟就是一例。和珅并且能掌握官员的生杀大权,所以刘墉装老,董诰装傻来瞒骗和珅,但是两人仍被和珅一党孤立。就连嘉庆也得小心行动,因为和珅曾在即位初期赠予嘉庆玉如意,所以嘉庆写下《咏玉如意》数首,故意扔给太监小德子。小德子便将《咏玉如意》献给和珅,和珅看后即笑说:”嘉庆不足以与我斗智谋!”但是嘉庆仍不放心,下令和珅除了公开场合外,不需行三跪九叩之礼。又称赐和珅良田美宅,奴仆婢女。就连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去世,嘉庆亦不能流露感情,七日之内嘉庆每天焚香三回,就连眼泪亦没有流。和珅权大欺主,所以英国使臣马戛尔尼于回忆录写:”许多中国人私下称和珅为二皇帝”。

5、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是什么典故? 和珅,清朝乾隆年间有名的大贪官,他聚敛的财富之多,在历代贪污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有人估计。和珅家的财产,价值8亿两白银。要知道,当时朝廷每年财政收入也还不到1亿,和珅家的财产已经超过朝廷的10年收入乾隆皇帝刚去世,正在大丧之中的嘉庆皇帝即对多年的权臣、第一贪官和珅进行革职抄家,进而又很快赐死和珅。对于此事,民间长期流传着一首顺口溜:“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其实对于和珅贪污,乾隆皇帝是知道的,但是为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事实上,和珅对朝廷的贡献还是很大的,他在整顿国家财政制度、管理文化事务,都做出了相当杰出的贡献。特别是外交方面,据说他精通多种语言,所以和珅充当了当时的外交部长,他曾多次负责接待朝鲜、英国等外国的使臣。英使马戛尔尼曾评论和珅说,和珅在谈判中“保持了他尊严的身份”,“态度和蔼可亲,对问题的认识尖锐深刻,不愧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和珅的理财也让乾隆很佩服,在乾隆四十一年,他出任内务府大臣。在此之前,这个负责皇室财政的机构经常是入不敷出。而他就任之后不久,不但弥补了以前的赤字,还出现了盈余。后来皇帝加派他充任崇文门税务监督,在他的经营下,这个税关收入一下子跃居全国30多个税关的前几位。这两点,令乾隆对和珅的理财本领刮目相看。

和珅理财在当时可以说是超前的,传统社会中的财富观念是静态的,人们有了钱,第一选择是买地,把流动资产化为固定资产。而和珅却有着天生的商业头脑,他对现金流更感兴趣。他的贪污受贿所得,一小部分用于扩大不动产,更多的则用于各种工商业投资,涉及到了金融、地产、矿山、物流、医药、商业等许多行业。他在北京城内拥有当铺12座,其中有一部分,都是典当业巨头。此外,他还从事运输业。这些行业的收益率,要比收地租高得多。就是那些不动产,他也尽可能选择用来出租。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采矿业由于风险巨大,管理复杂,投资多,见效慢,一般人不敢经营,和珅却敢于尝试。他看中煤矿业是朝阳产业,曾投巨资在门头沟和香山两地开了煤矿。和珅巨大家业的积累,贪腐所得当然是大头,但是他自己的投资收益也并非无足轻重。在金钱面前和珅的理念是亲兄弟明算账,虽然至亲好友也毫不含糊。他的外祖父,向他借过2000两银子,他担心外祖父不能及时还账,逼着老头拿自家地契抵押。他岳祖父英廉的孙子向他借钱,也是拿地契为抵押品才借出去的。他亲舅舅向他借了15000两白银,他是要利息的,连本带利滚到21450两。他贴身家人傅明向他借银1000两,答应如到期不能还清,便从其“每月工食内坐扣”。就算傅明身亡,和珅也没念其效劳一生而免除债务,而父债子还。并且每月规定按7厘起利,加上以前所欠利银200两,共计1200两。和珅甚至亲自担任家里的会计和出纳。和珅这个人聪明而且圆滑,拍马屁是一流的,乾隆皇帝经常被他弄得喜笑颜开。当乾隆皇帝的母亲生病时,和珅居然哭得比乾隆还要伤心,晚年乾隆曾六下江南,每次随行都在2500人以上,预先一年时间进行准备,在准备经过的道路上进行整修,并征用大量民船和民间劳动力沿途准备。他六次南巡大概总共花费在2000万两白银以上。但是大部分的钱都不是从国库出的,那么这些钱都从哪里来呢?因为江南的盐商很多都是富得流油。和珅想办法让这些商人捐款,所以乾隆皇帝下江南的费用,基本上都是这些盐商出的。又能拍马屁,又能解决事情的和珅,乾隆帝怎么会不喜欢呢。

乾隆宠信和珅,以致上上下下官吏贪黩成风。和珅既得志,贪黩更甚。他前后掌柄权达二十多年,内而尚侍,外而督抚,多出于和门。凡“不附己者。伺隙激上怒陷之;纳贿者则为周旋,或故缓其事,以候上怒之息。大僚恃为奥援,剥削其下以供所欲”。所谓内有聚敛之臣,外有贪黩之吏,互为因果,贪风便愈演愈烈。事实上,乾隆后期所发生的许多贪赃大案,都与和珅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乾隆朝后期虽然也查办了一些贪赃案件,但更多的贪吏,由于有和珅这尊大神作护符,因而有恃无恐,贪风不减,特别是各省州县的库银亏空,更有泛滥之势。此外,和珅还利用审查贡品的权限,明目张胆地大肆侵吞内外大臣的贡品。纳贡本是皇帝的特权,和珅竟公然将贡品据为己有,“四方进贡之物,上者悉入珅第,次者始入宫也”。嘉庆四年(1787)正月初三,即乾隆崩逝的当日,嘉庆帝就向和珅动手了。首先,嘉庆帝任命和珅参与总理乾隆帝葬仪,夺去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等衔,命他与福长安昼夜守值殡殿,不得私自出入,实际上是将和珅与福长安软禁监视起来。正月初三上午,嘉庆帝召见和珅说:“你是大行太上皇帝的近臣,首席军机,内阁大学士,实为国家勋旧;朕刚亲政,诸事仰赖,望相公不负大行太上皇帝的重托,辅朕处理一切军政大事。如今国家大丧,丧事为国家首务,朕特命你全权主持丧务;主持丧务期间,暂免你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等职,专心治丧。待国家大丧期满,再复尔原职”。和珅被嘉庆帝的信任迷惑住了,根本没有想到胸有城府的嘉庆帝竟然在父皇大丧之日向他下手了,他还心安理得地日夜值守在乾隆的殡殿里。其次,嘉庆帝加封自己的兄弟子侄,紧急进行人事调整。嘉庆帝亲自指挥了诛除和珅的战斗,在关键时刻他就吃住在养心殿,足不出户,昼夜召见大臣,调兵遣将,商量对策。当内阁、军机处、京城防务及各重要部院官员都换上与和珅作对的老臣或自己的亲信心腹之后,嘉庆帝立即向和珅击出了致命的一拳。正月初八日。嘉庆帝召集王公大臣宣旨道:“现有给事王念孙、御史广兴、御史广泰等列款奏和珅,言之凿凿。朕即刻削夺和珅大学士、军机大臣及九门提督等职;夺军机大臣、吏部尚书福长安职,并将伊等下狱治罪……至于平日有被和珅挟从者,概不追究,余不累及”。至于和珅的家产到底有多少,历来众说纷纭。当时,嘉庆帝派庆桂、盛柱、绵恩等王公大臣查抄和珅家产,曾列回一份清单。和珅死后,他的财产又陆续被清出许多,有人估算和珅的财产总价值达八亿两,而清政府当时国库每年收入不过四千多万两,和珅的财产相当于二十年的国库收入。和珅凭借乾隆皇帝的宠幸,大搞权钱交易,贪赃枉法,聚敛巨额财产,短短二十年时间竟然敛财八亿两,真称得上天下第一敛财高手,天下第一巨贪。

和珅

六、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1、国藩名字来历。这个时候的清王朝像一个已经腐坏的鸡蛋,虽然内部满是因变了质而发臭的流体,但它外部仍有一层坚固的外壳,束缚着里面的腐坏,阻隔着外部的侵入。就连曾国藩这个企图进入这个坏蛋继而维护这个坏蛋的湘家农民子弟,同样被这层坚硬的壳阻在了外面。

27岁这年春天,曾国藩第三次赴京会试。在京城这个寄托着他凌云之志的地方,他熟悉的仅仅是进去两次的冷冰冰的考场和两次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官道以及熙熙攘攘的陌生的京城老百姓。两次会试他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纨绔子弟凭借着坚硬的后台平步青云,而自己满腹的才学却无人赏识。

这时的曾国藩属于有一点恃才傲物那类人,尽管自己才华不是特别出众,但他坚信总有那么一天自己的才华会发出夺目光彩,现在需要的仅仅是时间。他不愿意像那些富家子弟一样,参加考试,带来了满车的金银,却只带来半点学问,天天忙活着上窜下跳,而不是踏踏实实读书。更何况,一个世代为农民的他,朝中无人可求,也无关系可托啊!

一月份的全国考试(会试),曾国藩排名第三十八,在四月份的殿试上,他仅仅考了个三甲第四十二名。按惯例,他这种成绩进不了培养上层官员的翰林院,只能到省里当个小小的县令,这样的小官对于曾国藩来说,做了就是没有出息,他梦寐以求的则是进入翰林啊。

“咱们走吧,回老家!在家等着当个小县吏吧!”曾国藩边收拾行囊边对同伴说。同伴对曾国藩这么快就放弃很吃惊。因为殿试后一、二、三甲的进士们还有一轮考试,叫“朝考”,这次考试结束后才正式结束科举生涯而进入仕途,如果这次考试十分出色的话,仍有一丝进翰林的机会,曾国藩竟然因为初试考砸了就连这次考试的机会就放弃了,真是受不了打击的人。

同乡虽然考得更砸,但还是热心帮曾国藩出注意:“咱们去求求人吧,去找找那个一面之缘但赏识你的御史劳崇光吧,他爱才又是个广泛结交的人,去求求他!”

“三甲进入翰林也不是绝对不行,只是……况且你一个农家子弟,一无靠山,二无钱财,要进翰林,难啊!”久宦京师阅人甚多的劳御史欲擒故纵道。他其实已经料定这个农家子弟并非池中之物,不如趁现在他困顿之际拉一把,做个人情。

等曾国藩全身凉个通透之后,他又改口说:“不过……他们凭靠山和钱财,你可以凭诗文啊!”

听了这句话,曾国藩像是在冰冷的冬天见到了春的阳关,浑身暖意融融。劳御史接着说:“咱们走个雅点儿的后门,你可以仿照唐科举的一种时尚——行卷,给朝中显贵投送自己的诗文啊!”

博学多才的曾国藩当然知道“行卷”这回事,他也曾想过这个,只是一方面是自己自信诗文在场中定会十分出色,另一方面是自己根本不认识朝中任何一个显贵,怎么个行卷法?现在经的劳崇光一提醒,自己隐隐约约有点后悔了。不过现在已经晚了吧。

“按常规,现在行卷是晚了,但如果你能在‘朝考’阅卷之前把诗文送到一些显贵名流之手,通过他们来揄扬,或许事情有转机。”

“老前辈的点拨使晚生茅塞顿开,我有办法按您老说的去做好这件事,还要仰仗前辈相助!”曾国藩感激地说。

朝考一结束,曾国藩顾不得吃饭,就火速把自己场中的诗文请人誊抄十分,经劳崇光帮助转送到十位大人手上。这招还真是管用,次日就听到四处有人称赞湖南曾子城(曾国藩这时的名字)文章甚是出色。说来也该曾国藩走运,这次考试的总裁穆彰阿属于同一类的人,他十分赞同曾国藩的文章的观点,曾国藩的诗文句句讲到了这位军机大臣的心坎里。更走运的是,这位权倾朝野的主考官正努力培植自己的势力,曾国藩无疑是他最赏识也最可靠的人选,他当即给曾国藩一个第三名。名单呈给道光时,穆彰阿又特地将曾国藩大为赞赏一番,道光皇帝一边听穆彰阿吹捧,一边粗看了一下曾国藩的文章,颇觉有意思,就用朱笔划成了第二名。

曾国藩就这样顺利地入了仕途,他十分感激这位主考官的知遇之恩,当晚就去拜见。穆彰阿接见曾国藩时很是热情,他先是大加夸奖一番,然后从古之立大事者不光靠的是天分说起,勉励曾国藩要一生要勤于治学,不可懈怠,日后定会大有作为。这番话说得曾国藩热血沸腾,他看到了这位恩师对他寄予的厚望,他眼含着热泪用颤抖的声音说:“大人的知遇之恩门生永远铭记,牢牢记住您今晚的教诲,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穆彰阿知道,这是这个来自农家子弟的肺腑之言,凭他久游宦场的丰富阅历,他还断定这个农家出身的年轻人一但树立这种对自己的感激之情,便会终生报答自己。那些富家出身的公子相,虽然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发起誓来指天划地,但大多呈一时热情,不能长久。

接下来,穆彰阿想考一考这个自己甚为满意的门生,试一试他究竟在政治上是怎样一套看法。于是,他就就海疆英夷之犯让曾国藩谈谈自己的看法。曾国藩深知这个权倾朝野的军机大臣其实在对外来侵犯一向是怀柔,为此还得到不少强硬人士的讥讽。在那些对外强硬的人面前曾国藩只是附和几句,不过在恩师面前,他的对外态度是和恩师一致的。

于是,曾国藩半讨欢心半真心的说出了自己对外态度,什么君子好诋和局啊,什么不可劳民伤财啊,什么与英夷谈判啊,对内从严治理从内部消除鸦片的毒害啊等等,越说越投入,说得慷慨激昂,至情至理。

穆彰阿大为赞赏,深深相信自己没有看错人。于是就突然问:“足下的名字是谁起的?”

曾国藩说:“是门生祖父所起。”

穆彰阿摇头说:“‘子城’这个名字小气了点。若足下不介意,老夫替你改个名字叫‘国藩’,取国家藩篱之意如何?”

“谢谢恩师赐名,门生从现在起就改名曾国藩!”曾国藩没想到恩师好人竟然做到了这份上,当即跪在恩师面前,恭恭敬敬的磕了一个头。

自此,出身农家的曾国藩踏入了仕途,并在九年内实现了升十级,三十七岁便官至二品,晚年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了自清朝开国二百年来湖南第一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际,他自办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真是应了他的恩师穆彰阿给他取名时的寄托,真成了国家“藩篱”,挽救了垂死的清王朝。(部分内容参考唐浩明《曾国藩全传》)

2、解析中兴名臣曾国藩

曾国藩一生可谓是战功赫赫,忠君爱国,但却行事低调。他的至理名言:“打脱牙,和血吞!”,成为自强不息与永不放弃的标杆。他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他的家族也因其谨戒自律的家风而长盛不衰,同时他也是一位有自我见解的文学家。“世事多因忙里错,好人半自苦中来。”这是曾国藩一副自诫自勉书室联。上联自诫,指世事纷繁,一忙就容易出错,务必戒躁。一个“多”字下得十分贴切,避免了以偏概全的毛病。下联自勉,甘从苦来,人要吃得起苦、耐得住劳,历尽磨难才有可能成为完美之人。一个“半”字也用得很妙。曾国藩乳名宽一,读书时取名子城,字居武,后为了戒烟,改字伯涵,自号涤生,1838年(28岁)中进士后改名国藩。在曾氏家族中,曾国藩兄弟是传字辈,其派名分别为传豫(国藩)、传晋(国潢)、传谦(国华)、传恒(国荃)和传履(国葆)。曾国藩弟弟们名字中的“国”字是否是追随曾国藩而起,目前未见权威说法。想来两者应该是大有关系的。同时他的几个姐妹也都叫国兰国蕙等,其中的关系值得研究。

曾国藩是曾氏(曾子)后人。清康熙年间,皇帝御赐孔、孟、颜、曾四姓统一辈分派语,以前后贯穿不乱,全国同一。其中曾氏的派语为:“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道光年间,又续赐曾氏派语为:“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民国初年,袁世凯又以大总统名义续赐曾氏派语为:“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从事姓名和起名理论研究的杨易程在其《中国姓名学》中《中国名人姓名周易解析100例》中对曾国藩从周易命理五行和五格数理角度进行了解析。命主姓名:曾国藩 出生公历:1811年11月26日22时0分(北京时间),星期二。

出生农历:辛未年 十月 十一日 亥时。

才 伤 日元 伤

乾造 辛 己 丙 己 (日空子、丑)

未 亥 辰 亥

曾国藩,晚清中兴名臣。

从八字看,日主丙火生在亥月不得令,在年支得根,身弱以印比为用神,即八字喜木火。

国五行属木,藩属水。数理五行二木三火。数理五行力量大于名字中五行力量,因此五行十分有助于运势。

三才火火木,大吉,表示盛运隆昌。

五格数(天格、人格、地格、外格、总格)分别为13、23、32、22、44.。其中,13、23、32为吉数,22、44为凶数。五

格数最重要的是人格数为23。23是首领数、兴家数暗示数,其官职达到极品。地格为32,是富贵数暗示数。天格同人格,表示其得家庭父母助较多,事业上能得到上级提拔。地格、外格生人格,表示得外界多助。大家知道,曾国藩是湘军统率,自然要得到上级和下属的支持。

不利的是外格22、总格是凶数44,是沉浮、病难数暗示数。曾国藩在与太平军战斗中,数次投河自尽,一生有皮肤病困扰,不断受清军八旗、绿营排挤,后半生因教堂事件,名声受损。

3、六个名号如何映射曾国藩一生修行和荣辱?中国古代文人雅士通常都有很多至少两三个名号,有名有字有号,再加上外号、谥号等,一个人一生的名号往往能达到四五个及以上。曾国藩更不例外,他前后至少有6个广为人用的名号。宽一:曾国藩父亲也是读书之人。所以曾国藩的小名比较有知识水平,叫“宽一”。“宽”既指为人宽厚、大度,也指生活宽裕、富足,“一”代表古人读书人“忠诚”的理念,也可理解为为人做事,一始而终;子城:曾家长辈给曾国藩取名为“子城”。当时同学们便称曾国藩为曾子城。是取自《孟子·离娄下》中“曾子居武城”。也算是对其学业有成的寄托;涤生:涤生是曾国藩在湘乡读书时自己给自己取得号,有涤旧而生新的寓意,是曾国藩以号明志,年轻时的曾国藩身上也有同龄人一样的各种陋习,但曾国藩的优点就是善于自身,进而改变自己。“涤生”正表达了曾国藩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志向;国藩:穆彰阿给改的名,国之藩篱的意思。当然曾国藩悻然接受了,穆彰阿也从此成了他生命中的贵人,曾国藩后来在仕途上的腾飞,很大程度上得意于穆彰阿的帮助;曾剃头:是曾国藩组建湘军之初长沙老百姓给他取得外号。无疑这个外号是负面的,只因曾国藩奉行“乱世须用重典”,在长沙城打开杀戒,惩治城中匪患和参与动乱之人。这样的做法在维护治安的同时,也必然少不了冤假错案,因此被老百姓指责,称他为“曾剃头”;文正:文正,是曾国藩的谥号,谥号算是古代对一个人一生的盖棺定论。中国古代能够获得“文正”为谥号的人屈指可数。在古代,自唐朝之后,文人做官的一个愿望就是死后能够获得“文正”的谥号,这几乎成了对一个文官的最高评价。但这类谥号很难得,皇帝不轻易赐予。司马光曾说“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曾国藩能取得这样的谥号,可见他在晚清时的地位。这6个名号算是曾国藩不同时期的称谓,宽一、子城、涤生、国藩、曾剃头、文正,“宽一”和“涤生”几乎可概括曾国藩一生的修行,通过不断的反省自我,涤旧生新,曾国藩在学时和事业上一步一个阶梯走向巅峰,当他还叫“子城”时,也确实如穆彰阿所说,有点小气,此时他还都是普普通通的一介书上,而当改名为“国藩”后,曾国藩的事业进程确实在加速推进,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并成了湘军创始人,成为晚清名副其实的“国之藩篱”,并最终封为一等毅勇侯,得到最高级别的谥号“文正”。

4、中兴名臣曾国藩相人识人术?国学大师南怀瑾在他的《论语别裁》一书中谈到:“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实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一个好汉三个帮”,曾国藩的成功,和他善于选人和用人密切相关。曾国藩一生阅人无数,也用人无数,有统计说当时清朝1/4以上的官员都是他提拔任用的包括李鸿章,左宗棠。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曾国藩上奏用人三策,认为“今日急务,首在用人,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 ,其提议深受咸丰帝称赞,谓之“剀切明辩,切中情事,深堪嘉纳”。不久,曾国藩向朝廷举荐王庆云、江忠源等人,结果这些人日后都成为了清朝的主要官员。关于他识人的传说很多,有人说他善于面相识人,三千步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才能品德高低与未来行事成败。并根据自己的识人之术,撰写了一本千古奇书——《冰鉴》。那么他在书中识人用人方面到底有哪些独家秘诀?根据《冰鉴》所述,曾国藩将其相术口诀归纳为以下四十字: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有一次,李鸿章带着三个人去见曾国藩,碰巧曾国藩出去散步,李鸿章便让此三人在门口等候。当曾国藩回来的时候,看到门口有三个人,他左边看一眼,右边看一眼,中间看一眼,什么话也没说就走了进去。李鸿章问老师对此三人的评价,曾国藩回答道:“左侧之人可用,但只可小用:右侧之人万万不可用;中间之人可用,且可大用。”李鸿章对老师“一眼识英雄”非常敬佩,问其原因,曾国藩说:“左侧这个人,我看他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再看他一眼,他就把眼皮顺了下来,不敢再与我对眼神了。这说明他心地比较善良,但是气魄不够展开,所以可用,但只可小用。右侧这个人,在我看他的时候,他不敢看我,当我不看他的时候,他又偷偷地看我,很明显这个人心术不正,所以万万不可用。然而,中间这个人,我看他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上上下下扫他一眼,他又堂堂正正地打量了我一番。说明此人心胸坦荡,气魄宽广,可用,而且可以大用。”此时,李鸿章幡然领悟,并遵照老师的指点派用此三人。事实证明,曾国藩看得很准,那个人就是后来在台湾保卫战中闻名于世的淮军将领刘铭传,后任台湾首任巡抚。这个识人的故事在当时被广为传颂。

曾国藩

七、胡雪岩

胡雪岩(1823-1885),本名胡光墉,幼名顺官,字雪岩,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13岁起便移居浙江杭州。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杭州时,胡雪岩从上海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而为左宗棠赏识,后来又帮助左宗棠组织“常捷军”、创办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西征平叛阿古柏时,为他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在上海代借外款5次,高达1195万两,采供军饷、订购军火,并做情报工作,常将上海中外各界重要消息报告左宗棠。备受欢迎时,官居二品,赏穿黄马褂。胡雪岩凭借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利用过手的官银在上海筹办私人钱庄,后在全国各地设立了“阜康”钱庄分号,被称为“活财神”。在杭州创立了“胡庆余堂”中药店,制“避瘟丹”、“行军散”、“八宝丹”供军民之需,药店传承至今,赢得“江南药王”之美誉。清光绪九年(1883年),其产业受各地官僚竞相提款、敲诈勒索而引发资金周转失灵,受外商排挤,而被迫贱卖,资产去半。最终,胡雪岩被革职查抄家产,郁郁而终。

1、胡雪岩为什么叫红顶商人,顶戴是清朝用以区别官员品级的帽饰,其中又以红宝石为最高。清光绪元年(1875年)胡雪岩助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有功,被慈禧太后论功赏胡黄马褂、晋一品红顶戴、封布政使衔,从而有了“红顶商人”的雅号。

2、庆余堂名字的由来?“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庆余堂是由晚清首富胡雪岩出巨资创建,但为什么要起“庆余堂”这个名字呢?本来想取名“余庆堂”,无奈,秦桧当年已经用过“余庆堂”。所谓“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庆余”源自《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但是因余庆堂是秦桧的堂名,所以改为“庆余堂”,既有“积善余庆之意”,又有“衍续庆祝的含义”。胡雪岩开这个药房,是要悬壶济世,普济苍生的。自然要取名“胡庆余堂”。胡庆余堂遵循 “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以及“是乃仁术、真不二价、戒欺”的祖训。以宋代皇家药典《太平惠民和济药局方》为基础,收集各种古方、验方和秘方,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精心调制庆余丸、散、膏、丹、胶、露、油、药酒方四百多种,著有专书《胡庆余堂雪记丸散全集》传世。

3、胡雪岩的钱庄为何得名“阜康”?钱庄名字由来:“阜康钱庄“ 阜康 二字取于【物阜民康】物产丰富,人民安康。在晚清的历史上,胡雪岩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生于“吴头楚尾”的徽州绩溪,自幼家境贫穷,少年时就离家前往隔省的浙江杭州谋生,先后在杂粮行、火腿行、钱庄当过小伙计,这期间勤劳踏实,办事灵活的胡雪岩在业界口碑不坏。胡雪岩在十九岁那年被杭州阜康钱庄的于掌柜看中收为义子,从此结束了马拉松式的打工生涯。于掌柜没有子女,待胡雪岩视如己出,胡雪岩亦视于掌柜如慈父,所以于掌柜临终前毫无保留的将阜康钱庄传给了胡雪岩,这所钱庄价值约五千两银子,是胡雪岩人生中第一桶金。胡雪岩接手阜康钱庄后,经常清算账本至深夜,有时实在疲倦就会趴在柜台上小睡一会。某夜,胡雪岩又趴在柜台上睡着,忽然在睡梦中听到有人说话,一下子惊醒,大喊捉贼。闻声而来的伙计们在柜台下发现一名昏厥的小偷,想办法弄醒后,闻讯起来。小偷说自己家贫无以为生,从墙外翻进阜康钱庄,本以为能有所收获,谁知刚进门就看到柜台上趴着一位财神看着自己,小偷顿时被吓昏过去。此后,关于胡雪岩是财神转世的说法逐渐流传开来。

4、说法“古有陶朱公,今有胡雪岩”来历?陶朱公即范蠡,有商圣之称,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功成身退。胡雪岩是晚清大商人,也有商圣的美称。在中国称得上“圣”是很不容易的。尽管胡雪岩所处的时代离我们已经久远,但由于至今还没有人超过他,所以有“古有陶朱公,今有胡雪岩”之说。除了都被称为商圣之外,还因为陶朱公帮助越王打败了吴国,而胡雪岩也帮助左宗棠收复了新疆。

胡雪岩

八、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名字的由来? “板桥”的名字出自白居易《板桥路》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和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杨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借“板桥”二字来讽刺世态炎凉,名字与其作品、画风一致,耐人寻味。另说郑板桥名字来自其故乡江苏兴化城东护城河上有一座小木桥,这座桥始建于宋朝,当地人都称之为 “古板桥”。幼时的郑板桥,常到“古板桥”上玩耍,使他有机会接触 劳动人民,领略到大自然的美景。这小小的“古板桥”对陶冶郑板桥的性情起了相当大的作用。郑板桥长大后,念念不忘家乡的“古板桥”。他亲自题写“古板桥”3个字,并把“板桥”二字作为自己的号,自称为“板桥道人”。他在《板桥自叙》中写道:“兴化有三郑,其一为“铁郑”,其一为“糖郑”,其一为“板桥郑”,居士喜其名,故天下咸称郑板桥云。”他中进士后,自刻了一枚“二十年前旧板桥”的印章,来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

扬州八怪是指哪八怪?“扬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画家,说法不尽一致。有人说是八个,有人说不止八个;有人说这八个,有人说另外八个。据各种著述记载,计有十五人之多。因清末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是记载“八怪”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还是以李玉棻所提出的八人为准。即:郑燮(怪在传奇)、高翔(怪在淡泊)、金农(怪在才)、李鱓(怪在命)、黄慎(怪在悟性)、李方膺(怪在倔)、罗聘(怪在使命)、金农(怪在才)。

“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郑板桥,52岁才得一子,取名宝儿,对其管教甚严,从不溺爱。他在病危时把儿子叫到床前,指名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父命难违,儿子只得勉强答应。可他从未做过馒头,请教了厨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做好馒头,喜滋滋地送到床前,谁知父亲早已断气。儿子跪在床边,哭得像泪人一般,忽然发现茶几上有张信笺,上面写着几行诗句:“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难得糊涂的郑板桥画竹 “胸无成竹”论。有次,他竟在妻子背上划来划去,揣摩字的笔画和结构,妻子不耐烦说: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你老在人家的体上划什么?板桥恍然有悟:不能老在别人的体格上“规规效法”,只有在个人感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才能独领风骚。郑板桥曾题道: “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郑板桥擅画竹,更将款题于竹石间,以竹之“介于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他在《竹石》提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来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什么是六分半书”? 郑板桥取黄庭坚之长笔划入八分,夸张其摆宕,单字略扁,左低右高,姿致如画,又以画兰竹之笔入书,求书法的画意,最终杂楷、行、草而独创一格的“板桥体”,即“六分半书”。 清人蒋士铨说他“写字如作兰,波磔奇古形翩翩”,生动地道出了“板桥体”的特质。

郑板桥为何成为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郑板桥制定《板桥润格》,“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作无益语言也。”还在最后附了一首诗:“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墨竹图》是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名画,整画尺寸:38*138CM,画芯尺寸:29.5*61CM。郑板桥一生爱竹,画竹无数,注意的是在创作前,构思与技巧的结合,也有写意与写实、抽象与具象、神似与形似的具体表现。为了画好墨竹,他在家门前种植了许多竹子,经常在竹林里观察写生,“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画中修竹数竿,高低错落,挺拔清秀,颇具清爽高洁之精神。用笔道劲圆润、疏爽飞动。竹后石柱挺立,纯用淡墨,与竹叶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妙趣横生,气势骏逸,傲气风骨令人感慨。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实际上,板桥所谓的“胸无成竹”与“胸有成竹”并不矛盾,而是更深层意义上的“胸有成竹”。他用简洁疏朗的构图,瘦劲明快的笔法,三、两竿所形成的画幅传神写意,达到了气韵生动、神采飞扬的艺术效果。“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再加之别开生面的“六分半书”题款,清新流畅的诗文,“笔力古朴”的印章,四美合一,令人称奇。此幅《墨竹图》构图置翠竹数竿,前后有别,摇曳多姿。嫩竹和柔而婉顺;画作在造型布局上高度概括提炼,仅绘廖廖数竹,便使人如入一片青郁葱翠的竹林。而在局部,每一竹竿、竹叶、竹节,笔笔得势、得神、得法,显露生机。每棵竹子立竿留节,梢与根短,中干长,长短参差,每节上下相承,形若半环,墨浓淡有别,用中锋画干,老干用侧锋,全干圆浑得势。画枝,枝枝着节,行笔迅速,遒健圆劲。嫩枝节小和柔而顺,老枝节大挺拔而起,枝覆而叶多,枝昂叶少,描摹得神,生意盎然。墨竹画叶最难,此画的竹叶下笔劲利,实按而虚起,兼有破法搭法,墨色有浓淡,老嫩反正分明,用中锋画瘦叶小叶,用侧锋画肥叶新竹挺拔而坚韧。下笔势如破竹,一气呵成,使整个画面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生动自然,别具意味。款与竹求得均衡,结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充分表现出郑板桥成竹在胸、娴熟高明的笔墨技巧。

墨竹图

九、梁启超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 [2]  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当你了解梁启超,你会毫不犹豫地相信:。

1、如果智者有名号,一定叫做梁启超?中国近代史大师频出,王国维、梁启超、胡适、陈寅恪、章太炎等等,可谓星光灿烂。这些大师中,能将自己的传记写成一部中国近代史,恐怕只有梁启超。历史给了梁启超极高评价,他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头衔众多,能够做很多文学常识考题,为难记忆力不好的学生。胡适说:“梁任公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曹聚仁说:“过去半个世纪的知识分子,都受了他的影响。”钱玄同说:“梁先生实为近来创造新文学第一人。”还有人说,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有人格魅力的前三甲,他们就是梁启超、蔡元培和胡适。对于社会而言,梁启超是一流学者,是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是与时俱进的政治家。戊戌变法少不了他,辛亥革命他有功劳,反对袁世凯称帝,他是幕后功臣,新文化运动,更是没他不行。在家中,梁启超是满怀柔情的大丈夫,也是作风开明的好父亲。善任好学者。1925年,清华学校(后更名清华大学)要组建国学研究院。那一年梁启超36岁,他是清华学校的教授。陈寅恪在学术界被誉为“中国最有希望的读书种子”与此同时,他向校长曹云祥推荐了陈寅恪。英雄不问出处,清华看重学历。当时有个说法,想要在清华立足,爬也要爬到美国镀金。留英学生钱钟书说:“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然而,没有文凭,不好找工作。尽管陈寅恪在学术界被誉为“中国最有希望的读书种子”,在国外留学多年,却没有文凭。并非陈寅恪考不下文凭,而是国外没有他研习的专业。换而言之,人类大学科目已经无法阻挡陈寅恪了。但是,曹云祥似乎不知道陈寅恪多厉害,问:“陈寅恪什么学历?”“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梁启超不卑不亢。“出过何等书籍?”“也没有著作。”“无学历,无著作,何以进清华,君为难于我?”曹云祥甚为不满。梁启超郑重地说:“梁某也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曹云祥闻言惊异,遂决定聘请陈寅恪担任清华国学研究院教授。有理由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只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如果没有梁启超的知人善任,据理力争,三百年难出一位的陈寅恪,其学术生涯不会如此顺利,更难成为名扬天下的清华四大导师之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梁启超原配夫人是李蕙仙,两人堪称模范夫妻。李蕙仙能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梁启超家的户口本上,是因为她的哥哥李端棻。梁启超17岁成为秀才,主考官就是李端棻。他非常赏识梁启超,就把自己的剩女妹妹李蕙仙许配给他。李蕙仙并不美,并且大梁启超4岁。梁启超19岁时娶了李蕙仙,称她蕙姐,待之如上宾,爱之胜己身,遇事先听蕙姐意见后再斟酌决定,夫妻三十年举案齐眉,是真正的和谐。王国维评价说“鄙人《人间词话》在先生‘人间佳话’前不值一提”。梁启超流亡日本后,李蕙仙带着孩子到澳门避难,并坚定地等待夫君归来。中国传统夫妻讲恩爱,因恩生爱,夫妻之间同心同德,相濡以沫,梁李夫妇正是如此。李蕙仙与丈夫一起经历了清末民初政坛、文坛的惊涛骇浪,她总是给梁启超以安慰和鼓励,与其相依为命,助其施展才华。她替梁启超抄录文章,做他文章的第一位读者。梁启超的九百余万言著作,多有李蕙仙的功劳。1924年,病重中的李蕙仙,垂泪对夫君梁启超说:“我为你所做,不及你对我的万分之一。我待你的好是有形的,你待我的爱却是无限的,外人不知,唯有我知。我若离去,最对不住的亦是你,因欠你的太多,背在身上沉重,不知如何能还。”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第一人,领导和参与了诸多重大政治事件。在教育子女方面,他也是个当之无愧的智者家长。除去早夭的子女之外,梁启超将9个子女都悉数培养成才。长女思顺,诗词研究专家;长子思成,建筑学家、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次子思永,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三子思忠,西点军校毕业,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次女思庄,图书馆学家;四子思达,经济学家;三女思懿,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四女思宁,早年就读南开大学,后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五子思礼,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梁启超在创造一个难以逾越的家教奇迹,堪称“一门三院士,各个皆才俊”。9名子女中三位院士成就最大,他们是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院士中,又以梁思成名气最高。梁思成有个更有名气的老婆,就是林徽因。林徽因的父亲是林长民。林长民和梁启超是好朋友,且受梁指点颇多。

2、梁启超“任公”、“饮冰室主人”等字号的来历?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超”就有“卓越”的意思。梁启超早年起号“任公”,典出《庄子·外物》,说的是古代有一个叫任公的渔夫善钓大鱼,其钓鱼场面惊心动魄。梁启超取“任公”这样一个有气势的号,含勇于战斗,有远大抱负之意。至于「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原意就是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命,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交煎,梁启超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所以,他正是借「饮冰」一词,来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原来,梁启超是引用庄周的话“我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欤。”1911年,梁启超从日本回国,见到当时的中国动荡不安,不愿住在北京。因此在天津的意大利租界四马路择地建屋,还聘请意大利建筑师设计,建筑形式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后梁启超再次柴右侧又添置了一座两层的楼房,取名叫“饮冰室”。

3、“中华民族”一词的由来吗?由“民族”与“中华”组合而成的复合词。“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复合词之简称,较早出现于华夷混融的魏晋南北朝,《魏书》《晋书》多有用例。“华”通“花”,意谓文化灿烂,所谓中国“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华夏先民建国黄河中游,自认中央,且又文化发达,故称“中华”。《唐律名例疏议释义》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此处所论“中华”,已淡化地理方位的中心性,突出文化属性。1367 年,朱元璋命徐达北伐讨元,其檄文有“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著名口号,这种与“胡虏”对称的“中华”,指汉族及汉文化传统。至近代,“中华”则逐渐成为指认全中国的一种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出于晚清,曾与“中国民族”同位并用。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出现“中国民族”“四万万同胞”,指历来生息于中国的诸族总称。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多次将“我中华”与“国人”连用,联系上下文,是指在中国土地上的诸族之总称。同文还有如下句式: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盖大地今日只有两文明:一是西文明,欧美是也;二是东文明,中华是也。梁启超不仅创造了“大民族”观念,而且是最早于1902年开始使用“中华民族”一词者。这针对美国兴起的新清史研究中忽视满人的“中国认同”问题,严正指出清朝的“中国性”,利用《清圣祖圣训》及康熙朝有关“中西礼仪之争”等史料,有力地论证了早在1712年清朝皇帝的中国认同已无可置疑。今天的“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总称,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4%,构成中华民族的主体,多聚居于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和松辽平原,使用汉藏语系的汉语、形意文字的汉字。其它民族多生活在东北、北、西北、西南地区,分布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主要分属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

君子曾在世界东,此人必是梁任公;智者如果有名号,一定叫做梁启超。梁实秋晚年回忆梁启超在清华的一次演讲:任公先生走上讲台,打开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到杜氏说“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时,先生却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梁实秋叹道:“像先生这样,有学问,有文采,又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梁启超和他的孩子们

十、袁世凯

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袁世凯的荣辱功过各有评说,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也有人认为他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贡献,是真正的改革家。总之,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袁世凯名字的来历?袁世凯是清朝末期的历史人物,除了他的发家历程比较玄幻之外,他生活中的琐事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我们很难想象,面前这个身高一米六五,体重一百八十斤的大汉,在童年时期的状态,据说在她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袁保中在给他取名时犯了难。袁世凯于1859年9月16日出生在河南省项城县袁家寨,这一天,他的父亲袁保中娶的第二任老婆给他生下了第四个儿子,这个孩子出生时虎头虎脑,白白胖胖,袁父看了喜欢的不得了,那时候取名字是一个大事,但是袁世凯的父亲没读过什么书,文化水平有限,虽然学历类似于贡生,介于秀才和举人之间,但是还是自己花钱买来的,他之所以肯花这么多钱就是想买一个身份,提高社会地位。但是元保中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就是给这个虎头虎脑的孩子取一个像样的名字,但是胸无点墨的他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一个好名字。叫袁小四吧,没有气势;叫袁大四吧,气势是有了,但是又没有什么文采,像这样一个高干的家庭,这样一个名字未免太寒酸。可是就在这时,他接到了他叔叔袁甲三的一封家信,信中说他已经大败捻军,即将凯旋。袁保中一见凯旋二字,不禁喜上眉梢,便将凯旋的凯字单拈出来,按家谱‘保世克家,企文绍武’的排行,给儿子起名‘世凯’,袁世凯的大名从此降临于世。袁世凯名中有凯,自己并不当‘凯子’,却又是一个把常别人当凯子,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人。并按照族谱“保世克家启文绍武”给他命名为“世凯”。袁家是一个官宦世家 。他的叔祖袁甲三 ,是淮军中剿平捻军的有功名将,最后官拜总督。他的堂叔袁保恒、袁保龄,是袁甲三的长于、次子,分别官至刑部左待郎、内阁中书。他的叔父袁保庆 ,以军起家 ,曾随袁甲三半生征战 ,官至江宁盐运道。他的生父袁保中,一生没有正式出仕为官,仅以附贡生的资格捐过一个同知 ,以袁家嫡长孙身份在兄弟子侄纷纷从军征战之际,主持了袁氏家政。显贵的门第,使他在地方位列巨绅。

袁世凯绰号的来历?袁项城,因为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所以被人称为袁项城;袁大头,这个绰号的由来是当时发行的银元上有袁世凯肥头大耳的形象,人们称这种银元为“袁大头”;袁宫保,这是他喜欢的一个绰号,这个绰号缘于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据袁世凯的三女儿袁静雪回忆,清廷认为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和袁世凯在八国联军入侵时,三人保卫东南疆土有功,于是都晋为太子少保衔,太子少保本是一个空衔,但在封建王朝得到这个头衔是很荣耀的。所以,袁世凯很喜欢这个头衔,喜欢人称他“袁宫保”。当时袁府家中的人,包括佣人都叫他“宫保”。袁世凯另一个绰号是“洹上渔人”,这个绰号缘于戊戌变法失败后。

袁世凯年号——洪宪的来历?帝王以年号纪年,始于汉武帝的建元;终于袁世凯的洪宪。袁世凯复辟称帝的年号,经历了从“昭武——明宪——洪宪”的演变。1916年1月1日,袁世凯正式登基为中华帝国皇帝,年号”洪宪”。袁世凯取年号为“洪宪”。也就是“弘扬宪法”的意思,“洪”是帝德之大,“宪”是民主宪政。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袁世凯及其追随者妄图“利用思明覆清之心理”,“绾洪合武”。宪是为了有别于历史的王朝,因为表面上当时的政体是立宪君主制。辛亥革命以后,民国建立,五德始终本该走到了尾声。不料冒出一个袁大头又搞复辟,自己登基称帝,年号洪宪。据说这“洪宪”来源很有意思,本来最初用的年号是昭武,后来有人说这是吴三桂当年造反用过的,不吉利。于是就有高人出现,说不如用“洪宪”,明朝开国年号洪武、清朝心腹大患洪秀全、武昌起义首领黎元洪,皆带一洪字,大是吉利,于是袁氏诏准…………按照道理,当年袁绍、袁术兄弟两个自称大舜后裔,舜是土德;而土恰好又克清水,袁氏某人就以这个原因而应了土德才对。其中,绝大多数人主张用”武定”.”武”者,引自光武(刘秀,创建东汉,后世称之为光武帝)、洪武(朱元璋,创建明朝,年号洪武),有开山立业之意.”定”者,”克定之故”.也和前代的”定武”年号相区别.也有一部分人主张用”文”字。他们认为:袁世凯称帝,是上应天命,下顺民情,而并非由武力夺取的天下,故而不应用”武”字,宜用”文”字,体现其文治之功. 正当”文”、”武”两派争论不下时,还有一拨人站了出来,说,袁世凯称帝既然是顺天俯民,其年号自当符合图纬、谶语.他们认为:《洪范》(《尚书》篇名,后成为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基础.刘向作《洪范五行传论》皆参以谶纬、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之论)阐明了阴阳五行彼消此长之义,是帝王为帝国取年号、国号的基础.古人云:”天数五,地数五,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自洪武创建明朝到现在,正好是五百年,符合出王者的”五百年”之数.而在这五百年期间,少数民族与我汉族的运势此消彼长.辛亥革命又是黎元洪最先在武昌举起义旗.而这一切成果现在都集中在袁世凯身上.而且德国图书馆影印有《推背图》,其中《小小天罡拱而治》一条,有诗日’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元向汉中看’.况黄蘖山人(即明·嘉鱼熊开元)有诗历数自汉至清各朝代,最后的诗云: 光芒闪闪见炎星,统绪旁延最有凭. 继统遍安三址六,洪荒古国泰阶平. 《推背图》是根据《周易》各卦爻、卦辞推出的,是阐明阴阳五行的.黄蘖山人的梅花诗也是论述《周易》卦理的,其本质也是阴阳五行.可见”天地之心,原本洪范”.纵观以上谶纬,”洪”字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帝国年号,应先取”洪”字,”再拟他字”. 袁世凯听后,高兴地认为自己的确是天命所归,连古人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写下谶语,认定了几百年后的”天子”–袁世凯.最后,袁世凯采纳了”图谶派”的建议,拟定中华帝国年号”洪宪”. 章太炎曾对此事评论道:”力不足者必营于谶祥小数,所任用者皆蒙蔽为奸,神怪之说始兴.以明太祖建号洪武,满清独太平军为劲敌,其主洪氏也.武昌倡议者黎元洪,欲用其名以厌塞之,是以建元洪宪云”. 刘成禺也有诗讽咏此事,日:武定文功未纪年,梅花洪数应先天. 然而,合符谶纬的年号并没能让袁世凯的帝国千秋万代,恰恰相反的是,只存在了短短的八十三天。”洪宪”年号连同中华帝国如昙花一现,消失在历史的进程中。

2019071723311221

袁世凯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中国姓氏、姓名和起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