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俊利:让传统在手指间代代相传

最近一段时间,梁俊利特别忙。作为面塑技艺的云南省级传承人,她每周数次要从居住的嵩明县到50公里外的昆明市区给小学生授课,不时还有媒体要求采访,她说:“这些都是传承面塑非遗必须做的工作,我着急手上的几件作品来不及做。”

面塑是一项在我国广为流传的民间技艺,基础原料为面粉,加上各种颜料、蜂蜜等制作而成,最早起源于祭祀。梁俊利生长在昆明市嵩明县,三国时期,这里是诸葛亮南征云南的战场之一,至今,嵩明县还留有诸葛亮与孟获结盟的古盟台遗址。相传,古时征战中需要用人祭祀才能保证战事顺利,诸葛亮想到了用面人来移花接木的办法,于是,大军过处,面塑传统就这样一代一代留存下来。

梁俊利出生于1972年,小时候,村子里家家户户有春节做面人祭祀的传统。祭祀过后的面人花花绿绿,又好看又好吃,这是孩子们盼着过年重要的原因之一。偶尔有时候家里没做,梁俊利就央求着大人带着她到做面人的亲戚家,呆呆地看得入迷,从小她就爱上了面塑。小人、小动物,一团小小面团构筑出这些小精灵,成了她童年最难忘记忆。10多岁,梁俊利离开校园,这个巧手的小姑娘做过糖人,她觉得做糖人和面塑一样有意思,还能挣钱养家。没过多久,她碰到一位做面塑的手艺人,和一般家庭相比,这人做的东西更多更精,连续三天,梁俊利学得如痴如醉,也因此铁了做面塑的决心,到目前,她以面塑为生已经30余年。

梁俊利的工具不复杂,主要的就是一把小小刻刀,捏、搓、揉、掀、切、刻、划、挑……经过这些看似简单的技法,面团在她手中就有了生命,有了灵性。一直没有离开生长的土地,从小经历的耳濡目染在梁俊利身上慢慢开花结果,她的作品源自民间,更接地气,用色上偏喜庆的大红大紫,特别注意人物面部刻画。她说:“平常我所做哄小孩子的东西,有十二生肖、小动物、孙悟空、猪八戒什么的。从很早时候,我就意识到,即使是给孩子的东西也要有创新,孩子喜欢动画片,我就不断跟着学做各种卡通形象。”

即便在嵩明,当下过年节做面人祭祀的风气也越来越淡,梁俊利的儿子、妹妹也在和她一起做面塑,她认为,新人要学习面塑来谋生会越来越难,要坚守也越来越难,也正因如此,梁俊利作品加快了制作群像,融入现代对接公众宣讲服务的步伐。

2010 年,梁俊利创作的《老街印象》被昆明市文化馆收藏;2012 年创作的《老昆明婚俗》入选《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2015年,梁俊利通过面塑展现嵩明法院巡回审判、20年前法官下乡、刑事案件开庭等的场景,以及法院制服的变迁,深受人们的喜爱。

梁俊利工作室摆放着一套没有完成的法院庭审面塑作品,肃穆的庭审现场,近百名人物表情各一,静静凝固在一刻。生在民族大省云南,梁俊利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做一套展示全国56个民族风情的大型面塑作品,每个民族设计特有的生活场景,整套作品的人数将达到2000人以上,目前,这套作品已经制作过半,梁俊利还在对一些细节做进一步推敲。

周一到周五,梁俊利讲授面塑的工作排得满当当的,除了到几所小学的固定授课,每到周五,她的工作室又会成为当地小学生的乐园,她手把手教,稚嫩的孩子认真地学,比起自己所作,这些作品反倒成了她最爱在朋友圈晒的成果。虽然绝大多数孩子未来不会从事面塑,但梁俊利认为,小小面塑捏出久远的民族传统文化,一代一代在孩子手指间传递,非常欣慰。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