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与自我管理 第二十七讲

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讲记》「为政」篇第四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这是「为政」篇第四章书,是孔子自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以前原来是六周岁上小学,十五上大学,更早以前是二十岁才上大学,所以有争执。神童如唐初四杰王杨卢骆,又如何说呢?唐朝四个神童,很小就很有学问,不是十五岁才学。事情没有呆板的。所以这是雪庐老人给我们指出来,事情不是呆板的。孔子不到十五岁就上学了,十五岁就专心致志于学问上,心无旁骛。孔子年少幼时,以俎豆为游戏,他是很小的时候,这个俎豆就是祭礼用的祭器,可知孔子早上学了。那么这里讲十五是讲专心致志在学问上,所以不是说十五岁才开始学。

「三十而立,」

立,是学有根柢了,立住不摇动,如佛学的五根五力。雪庐老人讲,你们有三十岁的,这是在莲友当中,学习《论语》已经有三十岁的这些同学,扎住什么根啊?这句话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

四十而不惑,」

「四十而不惑」,就是四十岁不疑惑了。有人说,立而后不惑,应该是不惑才能立?如孔子另一章说:「可与共学,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权」就是权巧方便的权,权者可以变化通融,「权」便是不惑,来了好事还可以办,若来了坏事敷衍可以,这便是行权,如孔子观察阳货不在时而回拜,这个就是行权。仅仅是可以办就可以办,不可办就不可以办;不惑的权,不惑就是不迷惑的权巧方便,则是无可无不可。这个就是智慧了,智慧就是分辨,懂得权巧方便。立了以后他才能不惑。

「五十而知命,」

我们一般讲「五十而知天命」,天的命令,进退都是由天的使然命令,不是由自己。这点一般人信,读书人不信,天是什么东西?宋儒说,自然的道理,孔子说的天不是如此,王孙贾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若天是自然的道理,如何祷告?宋儒口里逞强不信鬼神,说是阴阳二气的良能。

「死生由命,富贵在天」,「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诗书易讲天命的地处很多,这个《诗经》、《书经》、《易经》讲天命的地方很多。我们闻天命,「乐天知命」,这是闻而不知,佛家讲天就太多了,多数人也是闻而不知。佛说圣言量,信这个人所讲的可靠,儒家也说:「群言扰乱,折中于夫子」,以前诸子百家各有各的说法,折中于孔夫子讲的,不然就无所适从了。俗话说:「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左传》历史记载观天象,就知道将要换朝代了,天象的星辰变化就是人事的异动,心变,星也随着变。人的心变了,天上的星宿就随着人心变。周敦颐、邵康节就是讲究这一套。孔子读易,《周易》全讲天道。这一段是讲孔子五十知天命了,这个知天命佛法讲就是开悟了。

「六十而耳顺,」

有人说,「耳」原作「而」,而且这个而,以为是韩愈改的,其实不是他改的,韩愈笔解这本书不可靠。天地间的事情很复杂,话听懂,本义却不懂,如一般人不懂诗。从前是亡诗旨,今日是亡诗文、诗法。这个「亡」,就是没有了。以前亡诗的宗旨,今天诗文、诗法都没有了。孔子到六十岁,不论听到什么,好事、坏事,微义都听得明白。

佛家的戒,有杀盗淫的方法,没有根柢的人,一看便学坏了。耳顺则是一听用意就都明白了。这个经典上讲的,众生造杀盗淫妄这些事情,没有根柢的人他不学好,往坏的方面去想。所以「耳顺」是听了就明白他真正的用意在哪里。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就是孔子到七十岁,从,有人说是「纵也」(放纵的纵),并不是如此,而是「顺从也」,顺从你的心。圣人必须慎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孔子心起念头,随顺这个念头而办,因为心念所起的没有不好的,这个念头都不违背规矩。所以顺从这个不违规矩的心念去办事。这是说七十岁心起的念头就没有不好的念头了,是这个意思。

这一章书,在于令人求学不可错过年龄,过了年龄就来不及。但是也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老来求学如秉烛夜游,也有好处,可以不堕入坑洞、坠到涧里。这个话的意思就是,到老了来学习也有好处,就好像我们晚上走路拿个蜡烛,能够照明前路,前面的路如果有坑洞,或者山涧、山沟,都可以看到。就可以避免掉下去了,以这个来形容、比喻求学的好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求学应当抢着学,过了年龄就不可以了。学很重要,岳武穆(就是岳飞)他编的歌词「满江红」里面说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就是这个意思,要大家好好干。

清儒将这章文分三段,如同佛学。「四十不惑」以前,是求学的因,求学的阶段。「五十而知天命」是开悟,「耳顺、从心所欲」是证。就像佛法讲证果了。顾宪成四书讲义,在顾宪成先生的《四书讲义》里面有讲到:「曰志、曰立、曰不惑,修境也;」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是修,修学的阶段,修学的境界。「曰知天命,悟境也。」知天命是开悟的境界了。「曰耳顺、曰从心,证境也。」六十七十已经证入这个境界了,在佛法讲证果了。

好,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感谢大家支持!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从我做起!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