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日的隐喻,记者强则国强

5月3日是国际新闻(ziyou)日,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表达,很是惭愧。

据唯一可见的财新网报道:“国际记者联盟”(IFJ)2008年至2017年的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全球范围内共有1122名记者及媒体工作者殉职。当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各国政府应加强新闻ziyou并保护记者,“促进新闻ziyou就是捍卫我们了解真相的权利”。

既有新闻定义,当指及时且真实的事件报道,实现前提是不受外部因素左右。反之,极可能归于人为定制的单向宣传。并且,以各种形式、理由阻碍采发,皆与新闻本义相悖,且往往与宣传一脉相承,互为表里。

联想到近日采访风波,记者被“痛打落水狗”,如此犯罪行为,竟长期大行其道,悲哉!过足了手赢,满足了信息割据,记者职业尊重却荡然无存,一系列“胜利”背后昭示的风向标意义是:若非“天下英雄入吾彀(gòu)中”,当诛之!

网络时代,哪怕在固有语境下,对媒体人的认知也早非视“有效证件”为圭臬,而以社会价值为标准,关注、传播即媒体,或所谓“涉”媒体。在力所能及范围保证文章内容的客观性和合法性,即网络时代的真媒体和真记者。

本次疫中,以作家身份出现的方方,其日记本身即自带媒体内涵,其媒体人特质也勿需论证。同时,支持和反对方的“发烧友”如专注于该事件,哪怕不以此为生,也可归于涉媒体序列。

在此感谢万能的造词派:对于新近推出的“涉媒体”,设若除去污名的阴霾,实是一个可资正当利用的好词:它让媒体定义更宽泛,更包容。在我的视野中,与涉媒体相关者,专家、学者、律师、企业家、学生、农民工、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各行各业,包罗万象—人人皆媒体,万物俱成文。迎刃不负首,野草逢春生!

溯及前往,传统媒体的革命性变革无疑始于网络。从社区、论坛、博客到现在的媒体号、电子刊物等,在涉媒体短短二十年左右的历史中,也间或灵光一闪。曾经的新生代代表,当属“韩三篇”们。更早的公共事件,则有河北民营企业家孙大午案,赖于北理工教授胡星斗等专家学者以博客为平台持续撰文呼吁,最终引发社会关注并得以复出。这是涉媒体激情勃发的年代,曾被赋于“新qi蒙”的使命和高度。

网络时代的海量信息,也让习惯于接受“指示”和“语录”的一代不知所从。加之法治理念阙如,文攻遗风复燃,引发的群体对立和社会撕裂成为其另一显著特征。网络非理性论争,像一场场虚拟世界的流氓群殴,但各方皆不愿意正视那只资深玩家的黑手。网络江湖似乎又返祖于被“英雄联盟”笼罩下的砖制窠臼。“新qi蒙”寿命之短出乎想象,其惨状,如同一堆文明的灰烬。

在美剧《指定生存者》中,新任总统面对记者们刨根问底式的“无理”调查,最终决定正视自己的短板,并强调:记者强则国家强!这句话听着振聋发聩,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不谋而合,但各有所指:梁指教育从小抓起,意在强民,剧中则指三权之外的“第四权”,对社会良性运转具有重要意义—价值不输于梁氏语。当然,这算不上什么圣人圣言,只不过是正常国家滥熟了的一般认知和普通社会伦理,但放在某些地方和某些人眼中,则成为了“要命”的原则性大问题。

站在大历史角度,从楚人屈原开始,古人有感而发,以诗词歌赋抒发离骚之情,到杜甫和白居易一代,无不满满的负能量,却概未言过。后楚人方方者,奈何继自元明清而后,离骚之风俱往,文明标配属它,目视树木以啄木鸟为敌,蛆虫渐长之际,森林消亡彼岸远,奈何桥头空奈何矣!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推出以民企为主的经济和法治有关的话题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