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结构与物种差异,驯化的变化

文/陈根

家养动物的特点是有一套连贯的表型特征,通常被称为驯化表型。这些表型特征包括花斑斑纹、身体比例的改变和繁殖能力的提高。早期的驯化可能是由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驯化选择驱动的,并且有人假设这可能通过遗传机制,如连锁或多效性来驱动其他表型性状。

这方面最著名的研究是在银狐(Vulpes Vulpes)身上进行的,它们是在减少对人类恐惧的基础上挑选出来的。银狐的表型在经过几代选择后就发生了变化,导致了诸如白色色素沉着和繁殖季节改变等性状。这些观察到的变化与驯化表型相对应。

现在,来自瑞典林克平大学的科学家的研究揭示了鸡(可能还有其他物种)驯化的可能过程,并报告了在驯养过程中对人类的恐惧水平与大脑总大小以及不同脑区的相对大小的变化。

事实上,今天所有的家鸡都是来自东南亚的红色丛林猫头鹰的后代,其中,灰色的丛林鸟、斯里兰卡的丛林鸟和绿色的丛林鸟也贡献了遗传物质。然而,红色丛林鸟远不是理想的家养鸟。它不仅比现代鸡小得多,而且表现出对人类的恐惧。

为了进一步了解红色丛林猫头鹰与家养鸡之间的驯化关联,研究团队将这种小丛林鸟选择性地饲养了10代。在第一组中,研究人员选择了对人类表现出最小恐惧的鸟类作为亲代。在第二组中,研究人员则选择对人类表现出最大恐惧的鸟类。

结果发现,第一组中,子代变得更加温顺,不再害怕通常会让他们惊慌的意外事件,包括人。此外,与体重相比,鸟类的大脑变得更小,这与在家养鸡中发现的情况相似。在随后闪关灯的刺激实验中发现,大脑较小的鸟类会更快地学会忽略这些刺激。而其他的大脑功能,如联想学习,并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

研究人员表示,该研究不仅揭示了鸡(可能还有其他物种)驯化的可能过程。这也可能让我们对大脑结构如何与个体和物种之间的行为差异联系起来提供新的见解。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