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你的假期?

文/陈根

对于大多数上班族来说,没有什么比国庆联动中秋双节放假更让人心情愉悦了。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关上电脑,和大量工作邮件说再见。如果足够幸运,假期间都无需心系工作,那么能把工作邮件和随之而来的压力全部留在办公室实在是让人喜出望外。

然而,这一美好预想却常常与现实背离。事实是,互联网时代下,要想靠地域的不同来阻隔彼此的交流几乎成为不可能。深度嵌入生活的社交媒体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于是,许多人过上了似假非假的工作假期。

另一方面,那些看似拥有完整假期的很大一部分人,也并未因为休假而更显放松。相反,却催生出恼人“假期综合症”——在假期间无所事事,在假期后追悔莫及。

休假是生活的艺术,而如何在国庆联动中秋的双节假期下,实现保量增质的假期,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好问题。

谁动了你的假期?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远程办公的兴起,我们工作的方式和时间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特许人事与发展协会(CIPD)是英国业界人力资源的专业组织。该协会表示,自从15年前黑莓(Blackberry)手机开始普及之后,他们就要求员工“随时在线”的压力就开始愈来愈大。

业界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预期:既然人们已经可以随时随地互相联系,那么即使在非工作时间也应该可以迅速回复工作邮件。这让工作的文化环境走向随时在线、随时回复,进一步加剧了工作与生活脱勾的难度。

同时,疫情的冲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远程办公规模,进一步加剧了工作和非工作之间的界限的模糊性,员工可能更难以明确区分该工作和不该工作的时间。

通常,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工作时间灵活,可以大幅度提升工作积极性。只要可以自行制定日程,就能妥善安排时间,最大限度地提升工作效率,因此周末和节假日工作的人更有动力。

但在以美国1298名员工作为代表性样本进行分析后,研究人员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研究发现,在周末或节假日工作,会对内在动力产生负面影响,而内在动力正是决定人能否坚持工作的一大重要因素。

具体来说,研究数据记录了这些试验者是会在周末工作,还是只在工作日工作,内在动力则以“认为自己的工作有意义”“能够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才能”等陈述作为判断依据。结果显示,平均而言,在周末工作的人对于工作的内在动力更低。

就相关性而言,人的内在动力可能还会受到职位高低等其他因素影响。但在控制了其他许多可能造成影响的因素,如家庭收入、受教育水平、每周工作时长以及总体生活满意度时,研究发现工作时间与内在动力之间的相关性依然存在。

此外,工作时间长、作息异常一直是抑郁、焦虑、甚至冠心病的诱因。重要的是,每周工作的表现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用周末的时间来恢复调整。进一步研究表明,非工作时间有助心理解脱,能减少大量工作任务导致的精神疲惫,并帮助人们保持对工作的投入。

然而,求职网站Glassdoor曾发布的数据依旧显示,2018年,23%的上班族在休年假时仍时常查看工作电邮,15%的员工甚至在休假期间一直继续工作,因为他们担心业绩落于人后,更担心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于是,在这个充满竞争激烈的世界里,人们总是努力想要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快更好。这让担心会错过重要的信息的心理变成是一种条件反射,使人们一直无法从工作中完全抽身。

英国特许人事发展协会对2000名英国员工进行调研,发现其中五分之二的员工表示,他们每天在非工作时间至少查收五次邮件。而根据里海大学的研究,在非工作时间花费在处理工作邮件的时间越多,人就越感到精神疲惫。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随后的研究指出,无需查收邮件,仅仅是有查收邮件的预期,就足够引起严重的焦虑情绪了。这意味着,而哪怕即使没有查工作邮件的强迫症,但只要可以查收,就或多或少地会被影响。

不可否认,工作时间和工作方式的灵活性很大程度上便捷了我们的生活,也带来了新的压力和焦虑,而真正想要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或许还需要我们智慧地安排生活,去真正享受一个远离电脑屏幕和邮件压力的时光。

假期综合症一式三招

如果说,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模糊是互联网发展下的假期新常态,那么,假期综合症可以说是“假期”诞生以来就伴随着的复古难题。具体表现为:上班时盼望着长假到来,以期好好放松休息;假期到来时往往无所事事,不能自已;而假期结束后,仍然觉得身心俱疲,甚至比上班还累。

事实上,放假,或者不放假,假期就摆在那里,不增不减。但是,如何利用假期来真正放松则是高节奏生活下的智慧之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日常工作状态下,人的大脑中枢已经建立起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思维和运作模式。这也是为什么不超过3天的短假期往往比较容易适应,而面对更长的假期,人们则更容易出现情绪障碍、紊乱的现象的原因。

出现“假期综合症”的人可以粗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平时工作压力比较大,没有太多机会休息,由于假期长时间的放松,以至于上班时收不回心,像一根拉得太松后失去弹性而恢复不了原状的皮筋。

另一种则是由于长假的紧密活动和行程安排,耗费了大量的体力精力,打破了原有的生物钟,使得过度娱乐反而疲惫愈甚。

但不论是放松过度,还是娱乐过度,显然,过度作为一种僭越,僭越则带来损伤。而想要获得一段自然和轻松的假期,首先要警惕休息“陷阱”;其次依旧要遵循规律的作息;最后是蓄力重新开启一段生活。

首先,在学会真正休息之前,我们应该先甄别休息中的“陷阱”。其中,休息并不完全意味着睡觉。不可否认,睡觉的确是有效的休息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对睡眠不足和体力劳动者显然更为见效。作为体力劳动者,当身体内积累了一定的乳酸之后,通过睡眠或者闭目养神等方式,可以让身体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

而在睡眠时间足够的前提下,睡觉却并不是最有效的休息方式。事实上,对于大多数脑力劳动者,往往大脑皮层很兴奋,身体却没有被激活。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保证睡眠充足,更应该选择恰当的方式来放松神经。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在家躺了两天依然无精打采,而去健身半小时后神采奕奕。

其次,假期依然要遵循基本的生物钟规律。真正的休息是使身体得到缓解,心灵得到放松,当假期结束之后,能以更充足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中的休息。而为了娱乐打破原作息时间的“休息”则会反向消耗精力,从生理到心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最后,假期应当成为生活的调试而非负担,并为一下阶段的工作蓄力。事实上,许多时候,人群的疲惫正来自对现有的一成不变生活的厌倦,而更深层次的休息则能够帮助个体重燃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

美国积极心理学家Csikszentmihalyi在1975年提出了心流理论。其中,心流体验是心流理论的重要概念,指一个人将精力或者“身心”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时的感受。而所谓“心流”,就是人在这种沉浸状态时的一种最优体验。

当人们产生心流时,会产生高度的充实感和愉悦感,心流体验虽然是一种抱有主观色彩的短暂性的精神体验,但也给打破重复的生活状态或者获得更多内在充实作了方法论的启发。

当然,再长的假期也自有其进度条,进度条不会停下来,一千个人也会有一千种度过假期的方式。休假是生活的艺术,选择以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度过的假期,就是最好的假期。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