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的杂志之旅

跑了三个报刊亭才买到一份《电脑报》,这一圈得有两公里!想起了看杂志的历史,写一下。 最初是在小学五年级(六年级)?看《东方少年》和《智力》——受二姐影响——现在还能想起其中一篇描写一个叫做闺儿?的女孩儿和雪的短篇,总感觉很有意境,印象十分深刻。同时还看些童话图书画报啊什么的,反正是看了不少,今天只写杂志,就不写书籍类的了。《智力》呢,对儿童的智力开发很不错,能学不少东西,但好像数字的比较多。后来好像改变了风格,不怎么样了,不知道现在如何,还是不是发行。到六年级就不再看这两种了。

也就刚刚上六年级,同样是从二姐那里,我看到了《读者》,刚接触的时候看得什么内容就记不清了。那个时候13、4岁的我骑自行车(快的话一个半小时左右,要有三两个伙伴就得两个多小时),去离家16公里左右的县城里一个绿色的报刊亭里买杂志,只要是周末有大人去的, 我会非常积极的申请跟随,没有大人去的时候也会千方百计呼朋唤友一起去。有时候也会磨的三叔不胜其烦的放弃将要胡牌的麻将,陪着我骑自行车同去。也就是这几次“同去”,我买到了现在还在使用的《现代汉语词典》(1994年修订本),同时也接触到凡尔纳与威尔斯,开始了我阅读科幻小说的道路。

不管是同去还是跟随或是找朋友一起,这期间我又接触到了《武林》《精武》《拳击与格斗》《少男少女》《科幻世界》等杂志。这时候已经上初中了。《精武》我一直看到去天津上学为止(期间也曾外出去专门学习武术和散打也是从 此杂志上看到广告慕名而去,包括02、03?年暑假去昌黎学习截攀道,其实就是个教影视散打的地方,据说是与后来拍摄《李小龙传奇》的陈国坤合办的,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存在)。《武林》、《拳击》只看了几期,感觉内容上没有多少真东西,不太喜欢,放弃了。但《精武》很不一样,不光有武术招式和套路的完整介绍,还有介绍武术门派,而且连其中历史、渊源、人物历史、传记、以及衍生出的其他流派都有详细文章可读。自学武术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包括后来在大学里(真正系统学习是04年在杨柳青体育馆)练习的跆拳道都在《精武》上有过接触。

不过最成功的还是双截棍,基础还算扎实。沙袋基本是经常练,算是物尽其用。练习的器械也是那时候邮购(现在都是网购了)而来,还帮别人代购。邮购而来的剑现在护理后来找不到了,(前年回在老家衣柜靠墙的缝隙里无意中失而复得),那时候家里没人就偷偷练,也没练成,(剑谱已经找不到了,双截棍的谱倒是还在)后来知道是让老爷子给藏起来了。以到于后来在大学练习跆拳道的套路都有完整照片和讲解,后来借给一个不讲究的同班同学给我弄没了,就因为我说了一句:我不着急要。《少男少女》没看几期,感觉描写南方生活太多,内容也嫌匮乏,果断放弃。《科幻世界》一直看到我去天津上学,后来看到的很多科幻、自然影视大片很多都在这本杂志上看到过原文,但后期买的就不多了,直到彻底放弃。放弃它有三个原因:一是它涨价太快,三年间从一块五到五块,记做为穷学生的我感觉十分不爽。二是那时候少至十万、多至七十万字的长篇也看了不少,感觉科幻小说看短篇远不如看长篇来的爽。三是看著名科幻小说大师的作品多了,眼界得到了开阔,虽然杂志上发表的中短篇科幻小说也有不少优秀作品——比如绿杨系列,还有个叫什么忘记了——其小说逻辑和情节安排与科学的推想分析都很严谨,经得起推敲,远比号称自己文字最多的卫斯理的作品要经看——但这类作品还是太少,跟大师级的作品比起来还是有一定差距。期间也读过别人看得《青年文摘》、《演讲与口才》等,《青年文摘》还行,《演讲与口才》不怎么样。实在没书看了也借一下别人的《青年文摘》。初中时期从《读者》的广告页上得知了“贝塔斯曼书友会”这种推销类刊物,《地球沙场》就是从这个“书友会”里所买。 《读者》一直到06年以后才慢慢不再购买。中专快毕业时有个不怎么看书的同学拿来几页打印好的A4纸,说是推荐给我看看(对于别人给我推荐书或文章这件事而言,上学那会儿我是打心底鄙视,因为推荐得人本身水平不高——从来不读书,却要在别人擅长的领域推荐东西给其,这没法不让人鄙视,但我还得给个面儿),我拿过来看了下开头,告诉他,我九八年就读过了(当时是2004年)。

到天津上学(2000年)后有了电脑课,但我从农村来的孩子哪里接触过电脑这种高科技啊。于是就发现了《中国电脑教育报》,能买到这本期刊的地方离我学校不算太近,我骑车(自行车)比较快也要十分钟才能到,我尤其记得冒着瓢泼大雨为我买来这份杂志的同学。其实在后来看来,这只是一本主要介绍当时PC产业讯息,介绍简单的电脑操作与维护常识的刊物。与后来遇见王跃后读得《电脑报》《微型计算机》的水平相差甚远,不过也不能这么说,毕竟定位不同。

第一次上网就是通宵,那是在杨柳青上学一年以后(其实一跟同学们混熟了以后就知道哪有里网吧了,也有同学叫我,但一直不同意去,也没说过为什么。因为那时候我要做一个有原则和立德立身的人,如果想要做到这两点还想要经常出去放纵自己,那么就是自欺欺人的表现。可之后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很多人上网基本没学到什么东西,我上网通宵放纵却学到了东西,虽然也浪费了大量的读书时间)。为什么要去?——因为失恋了。慢慢就接触到了《电脑爱好者》或者是《电脑迷》、《网友世界》这类有赠品的杂志。但说实话,买这种杂志不是因为他内容有多好——它内容确实一般——而是因为赠送的光盘内容实在是丰富。平时使用的电脑软件、 FLASH视频(当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流氓兔系列、卜华系列、(拾荒)小破孩儿系列、以及刚刚出道的雪村《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抓贼》、大学自习室等等)等,不过个人还是更喜欢卜华系列)、图片素材,制作网页素材、电影预告、短片、世界(欧美日韩比较多)当红影视红星、歌坛新秀(诺拉·琼斯,滨崎步、坂本真绫、幸田来末、仓木麻衣等当时新秀或已成名的当红歌手都是在那时候开始听),几乎无所不包。

天津的东北角书店是一家老牌书店了,那个时候天津人、包括天津周边的买书民众就没几个不知道的,那时候天津图书大厦还不知所踪,多数人买书还是去那里。也就是在这个“角”的一楼,我发现了我初中时期在“贝塔斯曼书友会”上就发现过的《疯狂英语》(不是李阳那个,是广州音像出版社?那个)这份杂志。忘记了当时是为班级做活动准备材料还是去买李敖的书,既然发现了,又可读可听(那时候是送磁带的,两盘),虽然已经是2000年,但封面为奥黛丽赫本,1999年9月号的《疯狂英语》还在架上,于是立刻入手。这本杂志我一直保存到大三,后来不知道怎么就找不到了——就因为里面有一首《昨天》,和对《昨天》的翻译,有言简意赅、有诗意、翻译的精准且有韵味。也是从这乎昨天我才喜欢上了披头士,以到后来的老鹰、山羊皮、等等等等摇滚乐队。

有一次和同学去玩Ps(游戏机),看到了别人玩Ps2——画面是《最终幻想》(尤娜那版),当时被那画面给震精了,现在还记忆犹新。从那以后就对那种清晰画面难以忘怀,就想知道是怎么实现的。接触到单机和网游戏之后就发现了《动感新势力》、《动漫??》、《电玩新势力??》《电新DVD》这些让我疯魔一时的杂志。日漫《幽游白书》、《乱马》、《最终兵器彼女》、《 HURT GUY J》,当时还没有完结的《犬夜叉》,刚刚连载的《火影忍者》都是在那个时候接触到。这时候才知道了宫崎骏,看了《千与干寻》。当时我和舍友去刚刚修建好还没有完全开业的杨柳青商业街去找,有个开店的大姐用杨柳青本地话说道:“噢,儿童片儿!”由于学习作图,接触到了《DC》这本比较专业的期刊,当时要15块一本儿。这些杂志当时花了我不少钱,怎么也舍不得卖。但后来放暑假宿舍楼装修给一帮民工兄弟给卖了(还包括我在杨柳青地摊和夜市上淘来的过期的没带走的《读者》),得有一百多斤,当时纸的价格还贵的很,心痛的无以复加,但有无可奈何。2003年,《读者》还在读,记下了很多感性和富有哲理的小故事,也曾刻意讲给某人听……后来那个推荐短篇给我的同学以讲故事的方式告诉我,这样是会成功的……自以为是是我最大的缺点之一,可惜屌丝如我的那时候并没意识到。对于这件事,现在对那位同学还有些许歉意。上大学后那些花了我不少钱的杂志就不再买了。遇到王跃后开始放弃《中国电脑教育报》,改读《电脑报》和《微型计算机》,《电脑报》到我工作之后前几年还有订阅,也由此前生一次投诉纠纷。虽然始终比不上王跃的计算机技术,但也提高不少。期间看到有女生爱看《知音》《??女人》,不明白他们为什么爱看这东西。在我看来,《知音》这种刊物中的文章除了绘声绘色的描写诱拐诱奸杀人强奸等这些案件基本就没别的,而那个《??女人》的也全是些描写二奶小三替人生子感情不合夫妻矛盾之类不是得不到生理满足就是得不到心理满足,最后还是要归结到物质和生理满足上来的肉欲文章,只不过不露肉而已。基本可以定性为狗屎杂志。大一暑假补完了宫崎骏全集(《悬崖上的金鱼姬》那时候还没出来)。那个时候去书市、书摊淘书的次数就很多了,买来的哲学宗教经史子集也多了,慢慢的《读者》就不怎么再看。我觉得原因有三:一是哲学和宗教经史类的书籍我淘了不少,得有时间看;看杂志的时间无意间就少了(玩儿游戏也占去不少时间,那时候魔兽世界刚开服)。二是感觉自己已经不需要再如此依赖这本杂志。三是多少感觉在专业性上(比如在哲学,宗教方面)它已经不能再满足我了。

读杂志的时期就告一段落了,那以后基本就是读书了。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致力于文化、历史、哲学、宗教、文学等书籍和阅读感悟(知识)的传播与分享。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