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寒冬”和“去杠杆”的背景下,企业应当如何“自处”? | 小微型企业的警醒

这样做导致的结果当然是惨烈的,但也不是不能预防的,提前做好资金规划,提前做好财务安排,寻找可靠的机构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详细的、理性的数据分析,提前根据可靠的数据做好资金分配、成本控制,掌握了自身的数据和未来可以控制的现金流,其实都是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

国家去杠杆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但受到波及的企业都把“去杠杆”形容成“暴力去杠杆”,就能够从侧面反映出某些问题了。
本文约5000字,阅读时间约十分钟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讲述日本房地产泡沫经济时期的兴衰

第二部分:

泡沫经济刺破后,八佰伴集团的反思

第三部分:

论时至今日的中国市场

【   Part . 1   】日本房地产泡沫经济时期的兴衰

从一个融资行业从业人员的角度来看,并不认为去杠杆是一件坏事情。这么多年来,亲自经手的小微型企业不计其数,经手的个人消费型融资也是数不胜数。倒下去的企业非常多,当然是非常可惜,同样,逐渐起色的企业也是不胜枚举,真心为他们感到高兴。这一次的政策性去杠杆虽然造成了一大批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但请认真的想一想:

为什么一旦融不到资,企业的经营状况就会变得很差劲呢?

 

经历过“刺破房地产泡沫”的日本对此是深有体会

因为当时的日本人认为两个“不可能”:

一是“日本的经济不会衰退”;

二是“日本的房产土地价格永远不会下跌”。

是不是感觉这两个论调有些熟悉,当年的日本全社会同样的也陷入这种疯狂。

 

日本有家著名的企业叫做“八佰伴百货公司”,这家企业的掌门人和田一夫很了不起,大学毕业后,听从父亲母亲的话,回到老家经营家里的蔬菜水果店。27岁的时候,学经济出身和田一夫把蔬菜店改名为“八佰伴食品百货公司”,并且取消了讨价还价制度,实行了商品的明码标价,这奠定了公司现代管理的模式。

1962年和田一夫随访问团至美国考察后学习了“超市”的商业业态,回到日本决定改造公司,经过五年的发展,八佰伴在整个伊豆半岛已经开设了七家超市。其后八佰伴积极进军海外市场,1971年进军巴西,1973年则在新加坡开设百货店。


1976年在美国及哥斯达黎加开设零售店。

1984年在香港开设旗舰店。

1985年在马来西亚开店

1986年在文莱开店

1988年在泰国开店

1992年在澳门新口岸开店

1993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及英国开店

1995年在上海开设亚洲其中一家面积最大的百货店上海第一八佰伴

1996年集团把总部由香港迁移至上海


在90年代,八佰伴大幅扩展其海外业务,在中国内地开设多家分店,全盛期在世界16个国家共有450家分店,在八佰伴最为鼎盛的时候,员工总数达到了28000人,年销售额突破了5000亿日元(300亿元人民币),成为日本最大的国际商业集团。

由于扩展过速,加上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及日本泡沫经济爆破后的调整等多项因素影响下,八佰伴于1997年9月18日在日本透过会社更生法申请破产,当时其负债高达1610亿日元,是当年日本最大的零售业破产事件。

2000年3月,八佰伴被日本零售商永旺集团收购,并易名为东海株式会社。


【   Part . 2   】泡沫经济刺破后,八佰伴集团的反思
八佰伴可谓是日本战后的奇迹企业,可是为什么偏偏定格在了90年代呢?

和田先生说:

第一个原因是过于相信房产土地市场。

在1985年达成“广场协议”后,日元迅速升值,由1985年的1美元兑换240日元上升至1986年的1美元兑换120日元,包括汇率剧烈波动、全球地区政局不稳定等背景,导致日本成为全球投机的天堂。

1985年前,日本土地资产总额还一直低于GDP,1988年升至GDP的1.4倍。1985年至1990年,日本累计土地资产收益1420万亿日元,为1990年日本GDP的3.3倍。到了1990年,东京土地资产总额已接近美国全国总额,而日本全国则高达2400万亿日元,为美国的4倍,当年的日本确实造就了“买下美国的神话”。

资产价格急速上升股价和地价急速上升

当年日本的银行则以不断升值的土地作为担保,向企业及个人大量发放贷款。此外,地价上升也使得土地拥有者的帐面财产增加,刺激了消费欲望,从而导致了国内消费需求增长,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发展,说通俗一些,就是人民觉得身价不断的攀升,得买点好东西匹配自己的身份。

 

在房地产市场繁荣、全民狂热、银行有钱贷不出去的背景下,和田一夫先生当然也没有抵挡住诱惑,正好八佰伴集团正处于迅速的扩张期,银行也就来做工作,告诉他购买土地有哪些好处:

第一是土地升值的利润;

第二是店铺出租的利润;

第三是房产升值的利润。

 

有了银行的支持,加上全日本社会对于房地产市场的狂热,八佰伴集团疯狂购入土地、修建购物中心,这使得八佰伴迅速的成为日本最大的商业集团。(说到这里各位有没有觉得跟中国的某个企业很相似?每个城市都能看到这个企业的购物广场,包括打电竞的时候都能够联想起这个品牌。)

 

可是好景不长,迅速扩张中的八佰伴集团遇上了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一夜之间,地价暴跌房价暴跌,整个消费市场陷入低迷,公司业务量机具下滑,银行也开始督促还款。和田一夫这才发现,自己买土地造房子,把公司的资产变得沉重是一个多么愚蠢的做法。

日本泡沫经济发生和扩大的机制

和田先生说:

第二个原因是要面子,把公司总部盲目搬到香港。

 

当年八佰伴在海外的子公司达100多家,这是个惊人的数字,他觉得作为一家如此体量的企业,总部应当设在海外,才能凸显国际商业集团的地位,就在1990年和田先生把八佰伴总部搬迁到了香港,把公司的核心日本市场交给了弟弟。

 

但没想到用人不当,日本国内泡沫经济崩溃时公司业绩急剧下滑,可和田先生的弟弟害怕承担责任,不敢面对哥哥,就做了假账,在公司严重亏损的情况下,还给股东们分红,这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讲是致命的!当和田先生发现问题的时候,发家的日本市场已经快沉入海底。

 

和田先生说:

第三个原因是过于相信银行的口头承诺。

 

和田先生赶回日本拯救自己的公司,吧自己的16家店铺卖给日本的另一家大型超市集团大荣公司,获得了320亿日元的现金。银行知道这笔交易后,就与和田一夫先生商议,先把欠银行的钱还上,然后一个星期之后再贷给八佰伴公司。银行说,这样操作,作为上市公司业绩好看,股票也会上涨。

 

在这关键的节点上,和田一夫犯了致命的错误。和田一夫先生表示,当时真的有些天真,认为只要将这笔钱还给银行,银行一定还会贷款给我。但最终的结果是,银行收到这320亿日元的还款后,却没有履行诺言,拒绝再贷款给八佰伴公司。在这种情况之下,八佰伴山穷水尽。1997年9月18日,在八佰伴即将迎来创业70周年的时刻,和田一夫走进了静冈县地方法院,递交了公司破产申请。

 

和田先生说,这是他一生当中做出的最大的错误决策,如果不把这些钱立即还给银行,也许八佰伴还能活下去。


————————————
泣血的经营之道告知未来者
/
总结在日本泡沫经济时期,八佰伴集团的发展历史,得出下面几条结论:

/
第一不可相信房地产会永远涨价

日本原第一的八佰伴百货公司,在这个时候结束了历史使命,象征着日本高速经济发展时代的落幕,也象征着日本战后经济经过高速发展后全民的反思。

那么,在同一时代有没有活下去的公司呢?显然是有的,通俗的话来讲东边不亮西边亮、几家欢喜几家愁,做为同行业的日本“伊藤洋华堂”就在这次日本经济泡沫中生存了下来,“伊藤洋华堂”成立于1920年,在日本房地产高速发展的时期,它一直坚持不买地不建房,始终坚持租门面开店,经营得好就继续开下去,经营得不好,随时退租关门。

 

正因为如此,“伊藤洋华堂”不仅没有遭遇泡沫经济崩溃的冲击,而且收购了美国“7-ELEVEn”便利店,最后取代八佰伴集团成为日本最大的商业集团。

商业的资产应该尽可能想办法的够轻,应该靠成功的商业模式来可持续的经营下去,而不是靠盲目的投机来迅速扩张。

没有任何的事物可以一直上升,都有它的客观规律,都会具有周期性。

第二不可盲目相信银行对你的许诺应当寻找专业的机构作出客观的评测

保持企业必要的现金流

首先,公司一定要保证拥有一定的现金流量,必须要控制企业的发展规模,不能急于求成,要拥有百年企业的心态,稳步发展才是维持公司生命的关键所在。

 

和田一夫先生说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就是在错误的时间归还了贷款,其实背后的逻辑是没有为企业做“体检”,企业的现金流和未来真实可贷入的资金没有作出系统的测算,也就是说没有确定在现实市场逻辑中确定可以回流的贷款,就贸然填充了进去,导致现金流断裂,演变成为推倒了企业债务危机多米诺骨牌的“看不见的手”,企业的生存根基就在于现金流与资产,需要提早作出准备,作出详细的规划万万不可听信只言片语,需要有数据和逻辑作为支撑。

第三知人善任

在公司的经营上,不能够太多考虑家人、朋友的面子和情谊,要做到铁面无私,只用能人,不用无能的亲戚朋友。

举贤不避亲,能者胜任即可。

————————————
【   Part . 3   】
论时至今日的中国市场
话题说回来,现在的中国融资环境正在走过收缩的阵痛阶段,开始在逐渐的回温,在收缩的过程中企业会明显感觉到很强烈的资金压力,以及抵押物贬值所带来的预期融资额度的下降,这个时候现金流吃紧的企业压力更加的明显,当然,在房价居于高点时作出融资决定的企业可能会好过一些,因为这个时间点上抵押贷款的难度会增加,无法贷到更高的额度了。其实在阵痛的过程中,也留给时间或者倒逼企业反思为什么会出现今日的问题。其实在很多行业都在出现一种声音,也包括我们所在的行业“今年就是要活下去”。

 

听起来很惨,但实际上这是最现实也是最应该面对的问题,在坚持活下去的原动力上会激发企业作出更长期的规划,并且拨开迷雾直奔企业的核心所在,探寻自己在市场上究竟是否存在真实的竞争力,这些竞争力在哪里。

 

人会生病,企业也会,国家也会,每一次的疾病会造成痛苦,但在逐渐痊愈的过程中会看清更多的事实,痊愈后会带来更好的发展方向和扩张模式。

 

就如同发生在中世纪的黑死病,夺去了欧洲2/3的人口,让家族赖以为生的土地变成了个人的财富,为什么呢?因为整个村庄很可能只剩几个人了,大家族的资产就自动的集中到了几个人的手中,他们就拥有了大片的土地及资本。

 

但是黑死病导致劳动力严重的不足,同时席卷而来的小冰河时期大大刺激了欧洲人对毛纺织品的需求,这种情况下圈地养羊、剪羊毛是最合适的生意。黑死病灾难过后,越来越集中的资本,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带来了先决条件,极寒的气候又刺激了大量的羊毛纺织品的需求,纺织业又带动了机械制造业和化工业。

 

正可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站在今天观摩中世纪欧洲的这场严重瘟疫,为逝去的人民感到惋惜,叹息上帝是多么无情;同时活下来的人们也是极度的幸运,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为人类社会更好的文明生活点燃了火种。所以“今年就是要活下去。”这个目标定的其实不低,在同行都在倒下的情况下,坚持下去就是赢家。

 

回看当年的百团大战、共享单车大战,包括日本经济泡沫中“伊藤洋华堂”的胜出,你能说它们是意外吗?这一批在今天看来优秀的、成功的企业,当初也是一个目标就是“活下去”。只要能够一直活下、市场一直存在、对手在不断的倒下,潜在市场份额是在不断增大的,在“活下去”的过程中,还会催生出更新的商业模式,同时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当年他们得出的结论,也是市场逻辑中最重要的结论。

 

企业生存之根在于拥有充足的现金流和适应市场的商业模式,眼下的融资状况大家都很清楚,银行停贷、收紧,金融机构纷纷停贷、抽贷。当然受到政策性影响很大,这一巴掌打醒了房地站市场,打醒了融资市场,结束了中国的“非理性繁荣”,也同样的市场再一次被刮入2015年的“资本寒冬”。

 

高净值的家庭、企业、个人占到市场上LP总量的40.75%(数据来源:私募通),“一巴掌”打过来的时候,这些LP撤离的也是最快的。所以,迫于母公司的压力,在武汉市场中,已经有许多金融公司开始回流资本了。

 

这些公司的母公司大多来自北京、深圳,也有部分上海的,输贷稳定的通道,还是掌握在银行、信托机构、保险公司手上,也有不少企业在金融机构遭遇了和田一夫先生遇到的“盲目相信”问题,有不少机构在持续回流资金,试图说服贷款用户提前填充贷款本金进而增加额度再放款出来,殊不知金融机构的母公司早早的就把武汉市的分公司关掉了,一心只为抽贷,目的是大量回笼资金。

 

这样做导致的结果当然是惨烈的,但也不是不能预防的,提前做好资金规划,提前做好财务安排,寻找可靠的机构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详细的、理性的数据分析,提前根据可靠的数据做好资金分配、成本控制,掌握了自身的数据和未来可以控制的现金流,其实都是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为韭菜提供原创分析内容。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