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学:如何让胆小的孩子变得勇敢和自信!

上个月去参加了孩子兴趣机构的音乐会,节目有唱歌,跳舞,弹钢琴,拉小提琴等,孩子们都自信地展示了自己的才艺。只有一个表演口琴的小女孩,在表演前,打起了退堂鼓。不管是老师鼓励还是妈妈批评,她就是紧紧躲在妈妈的背后,不肯登台。

妈妈的斥责声由小变大,“你干嘛?为了这次表演。我们准备了2个月,在家不是吹得很好的吗?有什么好怕的?”然后一边把孩子往台上推。可孩子拼命地挣扎,哭着说:“我害怕,我不敢,我不要上台。”边上的老师只好尴尬地说:“孩子还没有准备好,那我们下次再表演吧。”

妈妈无奈,只好拉着小女孩离开了等候区,一边走一边骂,手还不停地戳孩子的头,“你怎么回事啊?这么丢人?平时练得那么好,关键时候就掉链子。”

可爱学3~12岁教育专家很负责任的告诉您,孩子胆小的问题与爸妈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爸妈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正确,就会造成了孩子的心理紧张,比如在方式方法上过于简单粗暴,处理过急等。

就像音乐会里的小女孩,胆小怯场,和妈妈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当孩子害怕登台时,妈妈的态度不是接纳理解鼓励,而是不停地批评,指责,戳头。女孩的胆小主要来源于内心的恐惧,她太在乎家长的态度和观众的反应,生怕表演不好。

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曾经做过一个“恐惧形成实验”,实验的主角是一个11个月大叫阿尔伯特的小男孩。开始华生给小阿尔伯特一只可爱的小白鼠,孩子看到后,就去和小白鼠玩,没有表现出害怕和恐惧。当孩子和小白鼠玩熟了,每当孩子靠近小白鼠时,工作人员就会敲一个大铁棒,吓唬孩子。

反复几次后,小阿尔伯特就把跟小白鼠玩和出现可怕的声音联系在一起,只要一看到小白鼠就会哇哇大哭。甚至后来看到棉花团,小兔子等东西就会害怕。

这个实验后来受到了很多质疑和谴责,抛开道德层面,单从实验过程和结论来看,后天不好的养育方式,的确会让孩子变得恐惧和胆小。

一般来说,胆小内向,不自信的孩子主要来源于两种家庭。

一种是父母过于溺爱,事事包办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也就是溺爱。

一个表姐曾向我抱怨,自己的孩子贝贝经常窝里横,出门就秒怂。贝贝在家里是小霸王,要吃冰激凌,家里没有,哪怕外面近40°的高温,爷爷也会跑去买回来给他吃,一点事情不如意,就用玩具砸爷爷骂奶奶。但上了幼儿园后,孩子却经常被别的孩子抢玩具,被打了也不敢还手,只知道回来找妈妈哭,要妈妈去撑腰。

窝里横的小霸王,出了家门才发现原来世界的中心不是他,在家里惯用的哭闹和撒泼打滚,在外面统统都行不通,于是就秒怂,变得胆小怕事。父母的溺爱和事无巨细的包办,让孩子失去了成长的机会,导致一遇到问题就退缩,一有困难就回去找家长,从而造成了孩子的胆小怕事和不自信。爱孩子要有个度,没有界限感和距离感的爱,最终会害了孩子,所谓惯子如杀子。

另一种是父母过于严厉,导致孩子不自信

很多父母崇尚打击教育,从来不鼓励孩子,以为只有严格要求,孩子才会有出息。但是这样的教育使孩子有出息后,也不自信。

在一期《十三邀》里,姜文说自己是一个不自信的人,要知道姜文不但是金鸡和百花双料影帝,还获得过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导演奖,有演技有才能,家庭也幸福美满,想不通为什么他会不自信。后来他在节目中讲述了一个故事,才让人豁然开朗。原来他有一个非常严厉的妈妈,平时绝不会夸奖孩子一句,哪怕孩子考上大学也是。姜文考上中戏后,满心欢喜的跑回去告诉妈妈,而妈妈却只是瞟了一眼,随手将通知书扔到一边,说你那一盆衣服没洗呢。姜文说自己一生都在讨好妈妈,希望能得到她的肯定和认可。

经常被父母打击和否定的孩子,会陷入自卑中不能自拔,他们会相信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并深深地埋入自己的脑海里,一个连自己最亲密的人的欣赏和肯定都得不到,孩子怎么可能乐观自信呢?父母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会让孩子害怕失败,不敢去尝试,失去最宝贵的探索力,养成畏手畏脚,胆小怕事,缺乏创新精神的性格。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写道,自信须从幼年培养,不然,成年后再做补救,往往事倍功半。

那怎样才能让孩子自信不胆小,落落大方呢?有三个不要。

1,不要给孩子贴上胆小内向的标签

在电影《悲伤逆流成河》里,女主角易遥,是一名生活在贫困单亲家庭的高中生,妈妈从事按摩职业,虽然母女俩相依为命,但妈妈对她从来没有好脸色,不是打就是骂,还叫她“赔钱货”。因为妈妈的疏忽,导致易遥间接染上了妇科病,易遥向妈妈要钱去治疗,却换来一顿责骂,她只能攒钱偷偷去小诊所。

然而这件事,被早就对易遥有敌意的小米知道了,她就到处大肆宣扬,易遥平时就因为家境贫困不受待见,这下同学们更有了欺凌她的理由。他们用世上最恶毒的字眼,最下流的绰号来羞辱她,易遥被贴上了各种标签。当校花的意外死亡被怪罪到易遥头上,易遥崩溃了,她选择了用自杀来控诉那些给她贴上“标签”、欺凌她的“凶手”,最后她说:“你们永远都不会承认自己做过的事情有多恶毒。”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说:“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很可能就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不要给孩子贴任何的负面标签,哪怕是善意的。尤其是6岁以前的孩子,他们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对大人的依赖性很强,外界给予的心理暗示他们很容易接受,如果负面标签在他们身上经常被重复强化,会成为一种固有标签,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一辈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在平时的言行中,一定要注意,不要给孩子贴上胆小内向的标签,因为标签一旦贴上,就很难撕下来。

2,不要吓唬孩子

在孩子早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是否建立良好的心理安全感,是最容易产生的问题,也是对孩子未来影响最深远的问题,有安全感的孩子,会积极乐观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因为他们知道无论遇到什么问题,爸爸妈妈都是他们结实的后盾。儿童的安全感主要来自依恋行为,3岁以前的孩子依恋对象是父母。

如果我们经常吓唬孩子,孩子就会真的觉得最爱的人不要自己,以后没有人保护自己了,就会极度的缺乏安全感。吓唬的话都有哪些呢?比如:你不要乱跑,大灰狼会把你吃掉的;不要玩沙子,那里面有蟑螂;再哭就把你丢垃圾桶去,再吵就不要你了等等。在这些话中,伤害最深是“我不要你了!”这种做法叫“爱的撤回”,这种暂时的情感抛弃,不是体罚,是比体罚更冰冷的惩罚。

知乎上一个网友说,自己小时候很调皮,隔三差五就会惹一些小祸,但也不是什么要紧的大事,无非就是赶一下邻居家的鸡,撵一下狗或偷吃一根黄瓜而已,有一次不小心砸烂一块玻璃,爸爸就说你反正是冲话费送的,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回去。他说“我因为这句话哭了很久。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每天战战兢兢,不敢惹事,也不敢让爸爸妈妈生气,生怕犯了错被送回去。直到20多岁,我才知道,那句话是玩笑话,只是吓唬我罢了。但我却因为这句玩笑话,痛苦了十几年。”

不要随便吓唬孩子,哪怕是原则上的问题,也不要用吓唬的方式,去告诉孩子不要做什么,而是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说,不让他做是因为有安全问题,怕他受到伤害,归根结底是因为爱他。

3,不要经常说不,会扼杀孩子的探索欲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对孩子说不可以,例如“不要走到边上去,不要玩水,不要摘花,不要往水池扔石头,不要用手抓食物,不要踩水…”。“不”字代表的是否定和不允许。经常否定孩子,会让孩子失去自我分辨、自主创新的能力,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也让他们无法在自由的空间下尽情成长。

在家长看来是为了保护孩子,但实际上却破坏了孩子对世界的探索热情,孩子会因为父母的过度保护,而变得自卑,胆小,害羞,不敢挑战新事物,甚至不敢主动去和别人交往。不要随便孩子说“不可以”,而要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给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让孩子无所顾虑地长大吧!

作为父母,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勇敢,乐观,有力量,能无所畏惧地面对外界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没有能力去呵护孩子一生周全,可爱学教育专家建议父母不如退后一步,给孩子一定的保护,鼓励他们,为他们插上勇敢的翅膀,让他们自己去冒险,去探索,去成长,去自由的飞翔。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儿童科学教育、育儿知识、家庭儿童教育知识结合自身经验交流分享。

  
(2)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