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纪念周公姬旦的祠庙周公庙

周公庙始建于隋末唐初618年,历代皆有修葺。唐太宗贞观和唐玄宗开元年间予于重修,明嘉靖四年(1525年)在旧址重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重修。

周公庙是纪念周公姬旦的祠庙。周公是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军事、思想家,古代洛邑的缔造者、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曾协助武王伐纣灭商、辅佐成王摄政、东征平定叛乱、营建洛邑并制礼作乐,使中国成为礼仪之邦。由于周公开创了千秋伟业,被后世奉为天下第一圣人——“元圣”。20200412175129515

洛阳周公庙坐北面南,现存一组古建筑。依中轴线自前到后依次为定鼎堂、礼乐堂(会忠祠)、三殿及东、西廊房,凡664平方米,是洛阳市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明、清建筑群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公庙大殿(定鼎堂)四角飞檐起翘,拓展伸张,比例匀称,节奏和谐,既庄严稳重又隽秀灵巧,按我国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所言,这是一座保留有辽金建筑风格的艺术杰作,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洛阳周公庙博物馆(原洛阳都城博物馆)是在周公庙基础上建立的一座以弘扬周公文化、展示洛阳都城遗址文化内涵的专题博物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公庙始建于(618年)隋唐都城洛阳城内,为隋将王世充首创。唐太宗贞观和唐玄宗开元年间予于重修,明嘉靖四年(1525年)在旧址重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重修。

周公在历史上的巨大功绩和非凡影响,曾被历代统治者追封为周元公、元圣文宪王等,并为其立祠建庙。洛阳周公庙始建于隋末唐初,《资治通鉴》中有隋末王世充为周公立庙的记载。又据《河南府志》、《河南通志》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和玄宗开元年间都曾对周公庙予以大修,后废弃。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在旧址上重建,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及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又曾多次重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一度迁都洛阳,也曾对周公庙加以修缮,并成为中央政府考试院所在地。

1989年,周公后裔,台湾赖、罗、傅宗亲会首次拜谒周公庙,寻根问祖;1993年,台湾赖、罗、傅宗亲会再次拜谒周公庙,并在定鼎堂前竖立了“追本溯源,根在河洛”碑;1994年,全球董、杨宗亲会拜谒周公庙,周公庙在国内外的影响不断扩大。

洛阳周公庙坐北朝南,现存一组古建筑。正门正对着五贤街,现为三进院落,依中轴线自前到后依次为定鼎堂(大殿、也是主殿)、礼乐堂(二殿)、先祖堂(后殿)及东、西廊房,凡664平方米,是洛阳市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明、清建筑群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公庙的西门与原洛阳日报社只有定鼎路一路之隔。

据史料记载,现存洛阳周公庙乃明清遗存,它原是四进院落,正门前原来有一座牌坊和东、西厢房,正门左右侧原为钟鼓楼。大门上题额“周公庙”三个大字,是洛阳书法家李松茂的墨宝。在定鼎堂前,还有一个元圣殿,可惜早已被毁,只剩下几处基石。大殿定鼎堂大殿四角飞檐起翘,拓展伸张,比例匀称,节奏和谐,既庄严稳重又隽秀灵巧。按我国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所言,这是一座保留有辽金建筑风格的艺术杰作,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殿内供奉有周公及其弟召公、毕公,长子伯禽、次子君陈五尊圣像。殿堂四周的墙壁上,采用中国画散点透视的方法,用6幅画面,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周公牧野之战、辅佐成王、东征平乱、分封诸侯、营建洛邑和制礼作乐等六大功绩。定鼎堂后为礼乐堂,清代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两间。这里原名会忠祠,陈列的是一组周公及其分封的列位诸侯人物群像,再现了当年周公制礼作乐的场面,置身此殿仿佛能聆听到典雅而悠扬的韶乐,故改名礼乐堂。

后殿先祖堂为清代单檐硬山式带前廊建筑,现陈列洛阳五大都城遗址出土文物,并展示隋唐东都城宫城、皇城沙盘模型。东、西廊房为清代硬山式建筑,拟辟为《周公史迹陈列》展室 。殿中供奉周公及其子孙后代108个姓氏的牌位。位于礼乐堂与先祖堂之间的,是东、西廊房,现辟为《周公史迹陈列》展室,以大量丰富生动的图文和实物,让人们了解到了周公一生所作出的丰功伟绩及其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洛阳的定鼎路、五贤街的命名,都与周公有关。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宣传正能量 提供更多资讯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