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名士李浚之眼中的“日本靖国神社”

李浚之(1868-1953),号响泉,清末画家、美术家,山东宁津县曹塘村人,出身书香世家。李浚之是清代封疆大吏张之洞的亲外甥。李浚之自幼品貌出众,颇有诗画天赋。舅父张之洞认为李浚之有帝王之相,倍受喜爱。李浚之曾东游日本,著有《东隅琐记》,自述:“客秋,南皮抚帅派游日本。辞不获已,乃由天津东渡。往返凡五阅月,自恨闻见无多。旋里措资,复自津赴申,折青岛而济南,是役也。又七十余日管窥所及,拉杂记之。”《东隅琐记》一书中提出“体育、智育、德育兼而有之”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后来被毛泽东概述为“德智体全面发展”。《东隅琐记》所记日本“靖国神社”,全文如下:

日本靖国神社,祀维新时之死于国难者。旁为游就馆,陈列伊国历代军装,以资考证兵制之沿革。有油画绘元兵攻击日本人之惨状。又映照甲午之战,受伤军士,折足断臂各肖像。详注姓氏于上,祀其忠烈,以示永久不忘也。馆之侧有广厦数区,分陈夺获中国并俄军战败之鱼雷、鎗械、旗帜、匾额甚多,称战利品,皆书名某国某物。且有庚子华人颂德牌伞,美其名曰国光观。凡我国人见之,未有不先惭后怒者,然徒怒且惭,亦复何益?!

1937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的卢沟桥悍然发动七七事变,日本就此全面进攻中国。已是古稀之年的李浚之义愤填膺。自此,盘发着汉服,以此表达一个士族知识分子的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李浚之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和生活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的中国人民,满腔愤慨,满怀愁情。这一阶段,李浚之先生托物言志,通过咏兰诗句来表达自己的热爱祖国之情:
老叶蔌丛逼步寒,
依然不改寸心丹。
谩言晚近无知己,
上结离骚古代欢。
所南翁画屈原词,
千古长存爱国思。
短巷摹门无剥啄,
楚风闲拟补亡诗。
后来,这些诗被女儿李树萱(著名画家)抄录下来,命名《兰痴梦呓集》。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学习历史人文古籍,提高个人文化素养。

  
(1)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