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华夏文明的夏朝,还能寻到大禹的直系后裔吗?

娄家与华家同时、相邻地出现在天子失国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古城遗址中心位置,绝不是一种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是夏朝显示历史存在的被后人忽略的一种暗语。因此,只要用心去寻找,放下固有的成见,困扰中华文明历史的夏朝国都问题也许会很快就可以解决。

(作者:赵辉)传说中四千年前大禹奠定的夏朝,是近百年来一直困扰近代史学家的一个难题。为了寻找夏朝存在的证据,确立中华的四千年文明历史,人们前仆后继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虽然近年来,历史学家们找到了几处疑似夏朝国都的夏朝文化遗址,但其城池规模、位置、出土文物,距离泱泱中华的夏朝国都应有的标准太远,使得任何一个严谨的史学家无法做出夏朝国都的结论。因此,事关中华文明历史地位的夏朝国都,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在此情况下,要寻找到夏朝大禹的直系后裔,更是难上加难。

夏朝被认为是开启中华民族家天下的第一个统一政权,中华民族被称为华夏民族,正是来源于四千年前的夏朝。关于夏朝的历史存在,虽然受到各方的质疑,但却是不容否定的。只要理顺各方面的证据,抛开地方、观念与学术上的历史成见,彻底解决夏朝国都的问题并不难。

夏朝因为处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起始期,文字刚开始萌芽、形成,因此关于文字的记载与遗存相当的匮乏。加上年代的久远,历史遗存与民间传说也被时间与自然变化所封存磨灭。现在只能从有限的、极少的历史线索去中去寻找,不能放过任何可能的线索与途径。对任何可能的线索,不加探讨研究的否定,都是对远古历史破解的不负责任。

夏朝也称为华夏,是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在安徽省怀远县的涂山娶了涂山氏女,生下了儿子启,由启开始的世袭制的王朝。因此,启的父族与母族,在夏王朝中应是最重要的组成部落,是夏王朝中地位同等重要的两个部落,这也是被古代历史学家解读的“华”与“夏”地位同等重要的原因。涂山氏族在夏朝建立后,就消失于历史记载与传说中,因此,笔者判断华夏中的“华”应是涂山氏族在夏朝中的新称谓,取代了涂山氏族这个复杂又地方性的称谓,“华”也就此成为涂山氏族的姓氏。

华字金文

笔者通过对“华”字的骨刻原图、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字形笔画研究,与涂山周边的地理环境、山川、河流、湖泊的位置对比,基本可以确认中华与华夏中的“华”字就是来源于对涂山地理地貌的再现,“华”字与华姓就是涂山氏族的新标志。

代表大禹的姓氏应该是什么呢?虽然《史记》中记载大禹为姒姓,其後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等后裔。但《史记·卷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却记载周朝建国后,为寻找大禹后裔,侍奉夏后氏的祭祀,寻找认定的大禹直系后裔却是东娄公:杞东楼公者,夏后禹之後苗裔也。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後,得东楼公,封之於杞,以奉夏后氏祀。东楼公生西楼公,西楼公生题公,题公生谋娶公。

杞国,是由华夏族所建立,国祚延绵1500多年,国君为姒姓,大禹的直系后裔,是中国历史上自夏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周朝初年,杞国重新建国,周天子始封杞国为侯爵,后至春秋时又降为伯爵。周武王灭亡商朝之后,寻找夏朝开国君主禹的后裔,结果找到了东楼公,便封他到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夏朝君主的祭祀。杞国王族出自华夏,夏商周三代分封诸侯国一直奉行“夏君夷民”的做法。

杞在周初分封于河南杞县,西周懿王前迁入山东,因卷入叛乱被周王朝迁置新泰、宁阳一带,直至春秋早期。因受四邻觊觎,杞国灭淳于迁都取地。春秋中期,淮夷病杞,杞国迁都缘陵。春秋中期偏晚阶段,晋国为杞修城。到春秋晚期,杞人被迫再次迁徙到鲁国北部一带。自杞东楼公起,有史料可考的传了二十位国君。直到公元前445年,杞国亡于楚国,其地尽归楚国。

据《大戴礼记·少间篇》记载,商汤击败夏桀,灭亡夏朝后,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迁到杞国(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最初大致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后来迁到今山东省新泰,后又迁至昌乐、再至安丘东北(坊子区黄旗堡街道杞城村)。

杞国虽小,但有其重要历史意义,那就是杞国人是夏朝王室的后裔,存有夏礼,与越国公族同出一脉。因此孔子曾为考察夏朝之礼而到访杞国。《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到至今为止,共计有六块殷墟甲骨文提到杞侯或杞地,可作为商代杞国存在的证据。而在杞县尚未找到杞国遗存,县城中曾有后人建的东娄公庙,祭祀杞国开国君主东娄公。

虽然《史记》中记载的周朝寻找到祭祀大禹的后裔是“东楼公”,但实际上应该是“东娄公”,这应该是史料传承时发生的谬误。因此,对史料的解读必须要批判地解读,去伪存真,不能盲目地生搬硬套、不加分辨的接受,才能正确地解读出历史的本来面目,尤其是相对于信息量极小的远古历史。

那么,周朝是在哪里寻找的东娄公并确认此东娄公就是大禹的直系后裔呢?这必需有一个让世人认可的标准,才能确认找到的东娄公为夏朝失国五百年后大禹的直系后裔。万无一失、最具代表性、最能让世人信服的标准就是在曾经的夏朝国都,找寻大禹的直系后裔,在大禹后裔姓氏中确定一个可以代表大禹后裔的德高望重的族长。这就是被周朝封到杞地,建立诸侯国杞国的东娄公。

东娄公实际上并不是人的名称,东代表方位东方,娄代表大禹直系后裔坚守在夏朝国都的娄姓氏族,公是对大禹后裔的尊称,现代也只唯一幸存老婆对“老公”这一尊称了。具体解释就是,东娄公是生活在东方夏朝国都的大禹直系后裔的娄姓氏族。而继承杞国东娄公爵位的第二代国君,被称为西娄公,正是相对于从东方原始居住地的夏朝国都娄氏部落而言,而称为西娄公。而后的杞国国君就使用传统的国君封号。

那么,东娄公曾经生活的地方来自哪来呢?为什么他被认定为大禹的直系后裔亲属呢?

在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古城镇,有一个规模庞大的古城遗址,其遗址规模可以用孟子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来形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古城遗址的七里之郭的东部护城河边,有一个娄家村,村里世世代代生活着娄姓人家。这就是笔者考证的东娄公曾经生活的村庄,大禹的直系后裔世代居住的村庄,而且四千年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动。

以娄家村命名的村庄,全国各地应该不在少数,但怀远古城镇的“娄家”特殊之处在于它所在的位置和它所代表的高贵血统,隐含揭示了中华文明存在感的一个历史密码。

夏朝也被称为华夏、中夏、中华,是我国华夏民族与中华称谓的原始来源。华夏称谓的来源,笔者论证为开创家天下的夏朝启王的母系涂山氏与父系大禹部落的称谓,母系氏族称为“华”,父系氏族称为“夏”。因此,在曾经的夏朝国都遗址范围必然存在华氏与夏氏的后裔。夏氏的后裔族群分支比较多,很多后裔族群已经不见历史踪影,但娄氏族群却是历史记载与现存的、可以确定为大禹后裔的重要部落。

在怀远县四方湖畔的古城遗址“七里之郭”范围内存在着两个极为不同凡响的村庄——“华家”与“娄家”,两家村庄相邻,位于“七里之郭”的中东部,显示了两个村庄在“华夏城”中的重要地位。笔者认为,华家就是涂山氏族“华”的直系后裔,娄家就是大禹的直系后裔,这为我们确认四方湖畔的古城遗址为夏朝国都,又增加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证据。华家与娄家历经四千年的血雨腥风,能顽强地生存到如今,不能不说是个历史的奇迹,为证明华夏历史的真实存在,风雨飘渺、坚忍不拔地坚守在祖辈创造辉煌历史的土地上。

娄家与华家同时、相邻地出现在天子失国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古城遗址中心位置,绝不是一种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是夏朝显示历史存在的被后人忽略的一种暗语。因此,只要用心去寻找,放下固有的成见,困扰中华文明历史的夏朝国都问题也许会很快就可以解决。如有必要,让沉睡四千年在九泉之下的大禹现身,证明夏朝的存在,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作者:赵辉)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诗经古文研究,欢迎阅读!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