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建立的夏朝文明密码,都隐藏在怀远花鼓灯艺术里

怀远花鼓灯这一地方民间艺术,所包含的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涂山地区、大禹会诸侯事件、华夏文明的许多未解之谜的众多切合现象,应该不会只是一种巧合,而应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可以帮助我们破解关于夏朝的许多历史难题。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为我们破解了关于夏朝的基本概念:大禹建立的夏朝就在涂山地区,夏朝国都就在涂山地区,华字的起源与地理特指就是涂山地区,大禹故里就在涂山地区。

(作者:赵辉)花鼓灯是流传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歌舞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民间艺术,拥有比较完整系统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

在花鼓灯的民间艺术传承中,尤以怀远花鼓灯最负盛名、最具代表性、最具地方特色。位于淮河涂山地区的安徽省怀远县是花鼓灯艺术的主要传承地与流传地,花鼓灯表演团队几乎遍及城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怀远花鼓灯的表演,有歌有舞有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最丰富的艺术语言;它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或高昂激越或婉转纤柔,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之一,曾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又有“淮畔幽兰”的美誉。

怀远花鼓灯的音乐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全部采用打击乐器演奏。使用的乐器以花鼓、大锣、大钹为主,配以小锣、小钹、脆锣。锣鼓演奏时按传统习惯,花鼓居中,大钹在左,大锣在右,小铙和小镗分列两旁。花鼓灯锣鼓有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手舞足蹈,情绪激昂,气氛热烈,节奏鲜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怀远花鼓灯的传统表演程式有:“大花场”、“小花场”和“文场”,“文场”又称“后场”。一般以“大花场”开场,“大花场”是男女集体舞蹈,由能歌善舞的伞把子领舞。“大花场”情绪热烈,气氛浓郁,振奋人心。“小花场”是男女双人舞。还有一种一男二女的三人舞,称为“双花场”。

怀远花鼓灯的舞蹈动作花样繁多。花鼓灯的舞蹈动作,大都来源于对自然界各种动植物的模拟,或是从某些劳动生产的动作中提炼而来。花鼓灯的演员有男女之分,男演员统称“鼓架子”,其中又有“文伞把子”、“武伞把子”;女演员统称“兰花”。“文伞把子”会编善唱,对答如流,除能与“兰花”对唱外,在踩街或转场时常常配合锣鼓,望风采柳,随机应变,即兴演唱。“武伞把子”多以舞蹈为主,能独自表演伞舞,在大花场中是男女群舞的领舞者。

鼓架子的舞蹈动作刚劲矫健、粗犷风趣、多尚武精神。兰花的舞蹈动作含蓄传情,优美动人。其动作本身包含着女性的情感美、曲线美、动态美。扇花更是花鼓灯固有的一种形式美。兰花的舞姿,语汇明快,情感丰富,生活气息浓厚。

从怀远花鼓灯的产生传说、流传地域、传统表演程式、主要角色、舞蹈内容、音乐乐器、衣着道具以及以涂山三月二十八日大禹会诸侯纪念日的庙会为主要表演场所,可以说怀远花鼓灯这种在涂山地区流行的民间舞蹈艺术,与四千年前的在涂山大禹会诸侯的这个中华民族的重要历史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重要关联。换句更明确的话说,怀远花鼓灯民间艺术就是来自于、诞生于大禹建立夏朝时,在涂山举行的“禹会诸侯,执玉帛万国”这一重要盛会。是大禹建立夏朝时,展现涂山地区的夏朝国都人民欢迎四方来客、四方诸侯的主要欢迎内容。是大禹为展现涂山地区丰富的文化文明,而形成的独特的地方艺术形式。

而这种独特的地方艺术形式,如果没有长期的发展、盛行、流传,是不可能在怀远地区如此深入人心传承至今的。这种地域性的特殊传承性,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淹没于历史长河中的千古之谜,就是至今困扰中华民族的存在了四百七十年的夏朝,是以涂山为中心区域,展示了高度文明的夏朝国都就在涂山地区。

怀远花鼓灯的音乐全部采用打击乐器演奏,使用的乐器以花鼓、大锣、大钹为主,配以小锣、小钹、脆锣等。这些打击乐器,可以说最原始的乐器,最容易生产,最容易使用,是最原始音乐的来源,显示了怀远花鼓灯艺术的原始特性,即使流传到现代也没有发生丝毫改变。而大锣、小锣的使用,也说明了夏朝铜器的生产也已经成熟,是夏朝作为国家文明的青铜器出现的标志,也揭示了金属货币在夏朝已完全可以产生、使用。而这种金属货币的存在,最大可能就是现在被认为是楚币的蚁鼻币,或者说楚国蚁鼻币就来源于夏币,或者有些形式的蚁鼻币就是夏币。这种非常小巧的蚁鼻币,与夏朝时青铜器刚开始出现时,产量小、价值珍贵是对应的关系。如果有相关的蚁鼻币研究专家,可证明有部分形式的蚁鼻币的年代久远,那么涂山地区的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古城镇四方湖畔的古城遗址,就可确认为夏朝国都。

怀远花鼓灯的传统表演程式一般以“大花场”开场,是男女集体舞蹈,情绪热烈,气氛浓郁,振奋人心。这样的开场表演,正是一种大型欢庆场面的标准模式,可以说是现代大型晚会的始祖,现代大型文艺表演至今也没有突破这种四千年的表演形式。而这种形式的诞生,与四千年前万国诸侯汇集涂山,庆祝大禹承继大统,全民欢庆,歌舞升平,四海一家的大一统国家的情景,才能在涂山地区、夏朝国都诞生这种情绪热烈、振奋人心的怀远花鼓灯表演形式。怀远花鼓灯中“伞把子”的表演,可以说在全国各种民间地方艺术形式中,独树一帜,独一无二。“伞把子”道具在花鼓灯民间舞蹈中的保留,让任何一个懂得历史知识的人士,感到非常惊愕。怀远花鼓灯中“伞把子”的书面称谓为“华盖”,是帝王出行时的伞形顶盖。据说“伞”字出现较晚,远古人们以“华盖”为伞的代称。而华盖在怀远花鼓灯表演中的保留与传承,必然也包含有丰富的历史含义。

华盖在怀远花鼓灯艺术中的保留与继承,笔者认为至少包含有三重含义:1、是大禹的象征,代表大禹向来自四面八方的贵宾,展现夏朝国都人民热情好客,体现大禹与万国诸侯同乐同庆,君民平等的新王朝、新气象。

2、体现花鼓灯为夏朝国都人民舞蹈艺术的独有地位,是夏朝国家的歌舞艺术的标志,区别于四方诸侯国的地方舞蹈,其体现的夏朝帝王高度文明的地位不言而喻。

3、华盖在怀远花鼓灯中的保留展现,更隐含了关于中华文明的历史密码:笔者论证了代表华夏民族标志的“华”字,来源于涂山地区的地理环境。是万国诸侯对来到的涂山地区地理的描绘,为对淮河与两岸的涂山、荆山地理地貌的原始刻画,而产生了“华”字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华字就是对涂山地区的地理环境表述而产生了“华”字。而对怀远花鼓灯中“伞把子”,正式称谓为“华盖”,也表明了涂山地区怀远花鼓灯中代表大禹地位的伞,才能称谓“华盖”。也进一步证明了“华”字的产生,正是诞生于四千年前的“禹会诸侯”时期,是对涂山地区代表的大禹夏朝国都的标志称谓。“华盖”即代表了大禹的帝王地位,也代表了怀远花鼓灯诞生地的特殊地理标志与特殊表演形式。 《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欢红颜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这些对“华”字的解释,与怀远花鼓灯艺术表演中展现的红色、华丽、华美的服饰,也是不谋而合,如此地相互对应。而“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种完全个人感官性的、主观印象,得出的“华”“夏”来源,是来自哪里呢?如果笔者说,这正是来自于四千年前的大禹在涂山举行万国诸侯盛会,来自于当时的怀远花鼓灯的精彩表演,来自于大禹对万国来宾的隆重欢迎礼仪,你同意吗?

《吕氏春秋》之《季夏纪第六》中记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禹会诸侯一千年以后的周公召公,也来到了涂山地区采风“取风”,其采风的内容:一为音乐、二为诗歌,而这种涂山地区的南音,应该就是一直完整传承的怀远花鼓灯中表现的夏朝音乐风格吧。

怀远花鼓灯这一地方民间艺术,所包含的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涂山地区、大禹会诸侯事件、华夏文明的许多未解之谜的众多切合现象,应该不会只是一种巧合,而应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可以帮助我们破解关于夏朝的许多历史难题。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为我们破解了关于夏朝的基本概念:大禹建立的夏朝就在涂山地区,夏朝国都就在涂山地区,华字的起源与地理特指就是涂山地区,大禹故里就在涂山地区。(作者:赵辉)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诗经古文研究,欢迎阅读!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