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三塔两浮桥,当涂城内这三寺两庙,土著都不一定知道

古城当涂素以秀丽风光与人文荟萃名闻江南。自古以来,当涂一直流传这样一句口头禅,“当涂小虽小,三塔两浮桥”。这既是当涂县城历史悠久的见证,也是当涂人中的骄傲。

然而,积淀了深厚历史底蕴的姑孰城内,不只有三塔两浮桥,曾经还有著名的三寺两座庙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化城寺

李白晚年可以说把当涂的风光游玩了个遍,他所作的《化城寺大钟铭》中所描写的的化城寺坐落在当涂城西北隅(原县人民医院院址)。三国吴大帝赤乌年间,康里国僧选场三处建佛场,一在秣稜长干,一在海盐金粟,一为姑孰化城寺,姑孰化城寺基址最广。

20200702171513420

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南巡时,驻足于此,扩建二十八院。化城寺高阁伟楼,飞檐雕栋,雄丽壮观。有钟鼓楼、放生池、观音阁、地藏殿等诸多胜景。唐天宝年间,僧升朝造舍利塔,主坛戒。宋代景德年间,化城寺改为万寿寺。建炎中,金兵攻陷姑孰城,化城寺毁于兵燹。

20200702171525421

南禅寺

在以前介绍当涂“九街十八巷”的那篇文章中,小编曾提到过其中之一的南寺巷,如今的南寺中路段,它因古有南禅寺而得名。

20200702171540588

南禅寺位于城南(老团结街小学地址),南寺巷之名由此而来。据传唐贞观二年(628),民户崔氏院中生有骈竹,当作佛门之兆,遂舍家做寺院,称骈竹院。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改称“报恩光孝禅寺”。乾道年间,僧景华重建殿堂楼阁。明崇祯六年(1633),大殿及宏音阁遭毁。清顺治十年(1653),郡绅钟斗倡募重建大殿及大悲阁。清顺治十八年(1661),僧大拯募众金重修。解放后寺废,并将县学宫明伦堂高等小学迁至于此,为南寺巷小学,后改为团结街小学。

20200702171554591

万寿寺

宋代景德年间化城寺改为万寿寺,建炎年间金兵攻陷姑孰,化城寺惨遭被毁,万寿寺在城东选址重开山门(今实验小学地址),今尚未查到始建时间以及详细描述。

20200702171608283

《当涂县志》和明《太平府志》中曾有提到,但见 ”万寿寺桥在万寿寺山门内” 足以证明万寿寺规模之大和历史久远。

20200702171627262

夫子庙

举手让小编看看有多少人不知道当涂原有夫子庙,原位于县城东南方向(原县人民电影院),夫子庙又叫大成殿,明朝万历年建,是旧学宫一部分。

20200702171646567

主建筑大成殿为三大间,殿正中供至圣先师牌位,后面是孔子雕像。东配位是复圣颜子、述圣于思子;西配位是宗圣曾子、亚圣孟子。殿上方悬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奉颁御书“万世师表”匾额。殿前露台为石砌雕栏,台下有四株参天古柏。

夫子庙东为学宫,民国25年(1936)县志稿记载:“西庑倾圮,泮池湮塞,龙门、宫墙、照屏俱废。” 此后为体育场。建国初期,广场南面设粮库基地,以后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均先后迁此。1953年拆大成殿建电影院,如今电影院也已经拆除。

城隍庙

城隍庙坐落在县城中(今解放军八六医院东),祀府城隍、县城隍之神,每年春秋二仲同祭于山川坛。旧志曰当涂城隍庙始建于三国时期,是全国最早的城隍庙,新志否定了 “全国最早的城隍庙” 这一说法。

清康熙十一年(1672),乡耆鲍一鳌重修,置仪仗卤簿,隔年兴赛城隍会;二十年(1681)乡耆金镜等募捐买街南民房建戏楼1座;三十二年(1693)邑生张名著修建庙门3间,乡耆张四聪捐建大堂前卷棚3间;咸丰年间毁,同治五年(1866)邑人孙瀛洲倡捐重建后5间;同治八年(1869)曹本贵、朱士英等相继募建阎王十殿、庙门、回廊、厢房;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庙门、戏台;光绪年间重修大殿,另置县城隍庙,在府城隍庙东。县令谢维喈倡捐新建后三进,中供神像,前进头门各3间。民国12年(1923),邑人王大钧重修并建卷棚,建国后,废神祭活动,拆除庙内神鬼塑像。1953年两城隍庙作为医院库房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您身边的美好生活服务商。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