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寨的岩头

在我到过的叫做“岩寨”的同名村寨中,湾水岩寨无疑是印象最深刻的。那气势雄伟的“包丢舍”(苗语)山,独具特色的石拱门、石巷道、石墙、石井,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热情好客的民风,那醇香的米酒,以及岩寨人那不屈不挠奋发进取的精神,不时在我梦中萦绕。

凯里市湾水镇岩寨村目前已获得

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黔东南州十佳乡村旅游点等殊荣

在我到过的叫做“岩寨”的同名村寨中,湾水岩寨无疑是印象最深刻的。那气势雄伟的“包丢舍”(苗语)山,独具特色的石拱门、石巷道、石墙、石井,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热情好客的民风,那醇香的米酒,以及岩寨人那不屈不挠奋发进取的精神,不时在我梦中萦绕。

 

19dbed5365184752a57f715cb41c1b86

 

岩寨村坐落在凯里市西北部的重安江畔、大山“包丢舍”的半山腰上,距湾水镇政府驻地2.5公里,东邻洪溪村,西接江口村双元寨,南与江口村乐安寨隔河相望,北邻黄平县重安镇铁厂村,全村分上、下岩寨和尾巴寨三个寨子,共6个村民小组517户2421人,现为凯里市单个自然寨最大的行政村。有张、杨、吴、冯、姜、潘、秦7姓。岩寨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如果从河对面望过去,宛如一只昂首雄鸡。因此曾有人说,岩寨是一张压缩版的中国地图。

 

岩寨历史悠久,据《凯里市志》记载,岩寨在春秋属南蛮牂牁国,战国属夜郎且兰国,唐属宾化县,明属安宁宣抚司,嘉靖八年入清平县,民国19年设“岩屯乡”,1953年设岩寨乡。据一些上年纪的寨老回忆,古岩寨村居于凯里市湾水镇至黄平县重安镇古驿道和清水江重要支流重安江航道要冲,旧时从台江、谷陇、旁海往重安至贵阳,都要走这条驿道,而岩寨是必经之地,因其地势险要,素有“咽喉锁钥”之说,故其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现在这条驿道损毁严重,已经很少人走,但以石块铺设的路面仍保留有遗迹多处。

大凡叫“岩寨”的村寨,都是因岩而得名,湾水岩寨亦然。村后的包丢舍山山高入云,气势雄伟,悬崖陡壁,过去很早前曾有人在山上岩壁铸有斗大的“界”字,岩寨因此而得名。为提高寨子防御能力,岩寨的先民们利用依山傍水的特殊地形和红石多的优势,修建了寨墙、纵横交错的巷道等许多工事,现今还保留有石水井、石寨门、石墙、石巷道及合院等古老建筑,是凯里市历史遗存保存最完整的村寨。

1c415cc3374047df8bf32d556ce6d5b4

 

岩寨以红石而闻名。石头可谓是岩寨最最普遍的一种实物,山岭、坡地、河边、路旁,石头的花朵到处绽放。其房子基脚、人行步道、晒谷坪场、古井、拱桥、阶梯、石坎梯田,均用石头(主要是红石)建成,还有古朴的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等,比比皆石,处处是石,家家有石,人人用石,真个是一片石头天地,石头寨已成为岩寨的代名词。有人曾感慨地说,在岩寨,一颗石头都捂着数千年湿漉漉的纯美。真是“深山藏古秀,瑞石撒幽”啊!

行走在村中,除了对这里的红石感触颇深外,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岩寨的街巷胡同。每条村巷,全为红石铺就,其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巨细相间,高低俯仰。古巷两旁是一座座石头院落,家家相接,户户相连,鸡犬之声相闻,邻里朝夕往来,生生息息,一派怡然自得的农家景象。这些窄窄的石头古巷堪称岩寨村的一大景观。岩寨全村的街巷七弯八拐,数目繁多,纵横交错,如同迷宫,若没有寨上人带路,到岩寨来探亲访友的许多外地客人很难寻到路出入。这些明清古巷道,追溯其历史,多的有五百载,少的也有二三百年。岁月沧桑,人来畜往,每块石头都被磨得细腻光滑,铮铮发亮。尤其在雨天,在雨水的冲刷下,石头熠熠闪光,更成为岩寨村一道难得的风景线。

在岩寨的村巷里行走,一路上,给人带来视觉冲击最震撼的,是那些充满古朴粗糙之美的建筑物。那一栋栋错落有致的石板房,一条条曲折幽深的石板巷,一堵堵组合规整的石墙,一扇扇古朴优雅的石板门,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古村旧景。就连那猪圈牛圈都是石头垒砌,加盖茅草顶,别有一番风情。据说,岩寨解放前共有6个寨门,目前尚存4个。现位于尾巴寨的寨门高2.18米,宽1.85米,上有4块长2.2米厚20厘米的红条石盖顶,其它3个寨门也大体如此,只是门板已不见踪迹。寨墙因地势而建,高1.7-3米不等,多处生长荆棘,人难以翻越。寨上修建寨门、寨墙,在黔东南地区极为少见。岩寨的寨门、寨墙因全部用坚硬的红石或石灰石砌筑,坚固异常,一般土匪和流寇无法攻入寨内。这些组合规整的石房、石巷、石寨墙、石寨门、石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石头世界,交织着原始古朴的纯粹,令人在历史与现实、喧嚣与宁静之间徘徊不定,恍若步行在迷离的梦境。漫步于石巷、石门、石阶、石墙之间,深深浅浅,一地石香,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岩寨村村中大多数男子都是能工巧匠,他们祖祖辈辈靠以石头为纸石锉为笔,在山上、坡脚、田边、地头,作诗作画,用自己的双手将石头修成梯田,雕成石器,盖成石屋,铺成村道,直至建成庞大的石头村落。石头坚硬,石锉坚硬,石匠们的意志更为坚硬。他们日复一日地在石头上凿呀,刻呀,风餐露宿,日晒雨淋,把一穷二白的石头凿成一幅幅美丽的风景。花在石头上开。鸟在石头上飞。蝶在石头上舞。牛在石头上卧。狗在石头上走。端详一幅幅石刻、石雕、岩画,我们会看到许许多多远古的传说、祖先的故事,看到许许多多民族的图腾。

一直认为,一个寨子和一个人一样,也有着他的独特的气质和精神。岩寨,就是这样由一家一户聚居起来的石头村落,由一个祖宗繁衍下来,由一座山和一条河养育起来的,时间久了,自然也就有了自己独特的气质和人文风景。千百年来,岩寨人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绵绵不绝,成为重安江畔为数不多的苗族大寨。

岩寨的精神是什么呢?我想,毫无疑问的是石匠的精神,是岩头的精神。

天南地北的岩寨人和寨子里的石匠们一样,不仅身子如石头般坚硬,意志也坚硬。他们在与大自然伟力和命运的抗衡中,始终不屈、不移,并且富有反抗精神。虽然清代,岩寨曾遭受两次屠杀,一次是雍正13年,岩寨先民由于参加包利、红银起义遭到屠杀,全村60多户仅剩下6户;另一次是同治11年,因张秀眉起义失败,岩寨遭屠杀后户数锐减到20户左右。但岩寨人不屈不挠,坚持斗争。经过140余年时间,又发展到现在的500多户人家。另据史料记载,1950年,凯里旁海、湾水发生土匪暴乱期间,岩寨即作为剿匪委员会指挥部,指挥民兵抗击土匪,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作出了应有贡献。

崇文尚武是岩寨的传统。岩寨虽地处偏僻,但其先辈十分崇拜汉文化,认为子孙后代只有文化知识才能报效国家。到民国初期办有私塾,民国29年(1940年)4月,杨文灿、杨光明、张国奇、张国光等人,利用开办织布合作社所得的收入和募捐,筹集大洋2900元,在寨脚开办了继湾水镇之后的第二所小学。学校除开设完小外,还附设初中班,在校生达300余人。同时,因航运为防匪徒劫船,岩寨人多数自幼习武,武术以棍术、刀术为主。勾上、勾三、勾天(人名)等都是有名的苗族武师,岩寨因此获得清水江一带“武术之乡”的赞誉。

岩寨人从寨子出发,无论他走到哪里去,无论千山万水,无论多少年月,他们身上都会带着寨子的气息,让岩寨的精神无声地蔓延和传承。1949年解放军到岩寨时,张占富、张占成、张占华、张占昌、杨鹏、杨光鸿等一批青年才俊跟随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其中张占富后来担任空军某部校级军官;杨光鸿历任凯里市检察院检察长。此后,从岩寨出去担任县级领导干部的有杨昌才、张占忠等。杨昌才还是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发表过不少作品,先后出版了《深秋红叶》《苗寨新人》两部散文集。杨胜美是岩寨第一个担任凯里市副市长的妇女。还有在关键时刻不畏强暴,挺身而出,同违法分子作斗争,英勇牺牲,被凯里市委追认为革命烈士、省高级人民法院追记一等功、国家最高级人民法院追认为全国法院模范的原旁海区人民法庭庭长张启仁同志。这些优秀的岩寨儿女走出大山参加革命工作,为全村人树立了榜样,此后岩寨人以读书为荣蔚然成风。据村委会不完全统计,目前岩寨在校大学生33人,高中生31人,在外工作人员270余人,如加上早期参加工作人员的子女,人数多达400-500人,这些人中,既有博士、教授、高级编辑、工程师,也有党政军、政法等公职人员,系凯里市重要的文化村之一。

千姿百态的红石文化,淳朴深厚的民俗风情,如岩头般坚硬的苗家人,这就是岩寨古村落的美妙。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记录黔东南,分享黔东南。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