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东周古墓解开巴蜀船棺葬之谜

日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四川达州市渠县城坝遗址进行发掘时,意外发现一处东周贵族墓葬,墓内出土许多精美的编钟、浴缶(酒器)、龙纹玉佩、蜻蜓眼琉璃珠等文物,其中还发现了「虎钮錞于」(青铜制打击乐器),让学者进一步确认墓主身分,可能是古代巴国的其中一支-「賨(音从)人」。賨人贵族墓葬的发现,或许能解开部分巴蜀文化的谜团。

说到巴蜀文化,就得说明「巴」与「蜀」这两个名词的由来。巴、蜀分属两个古老民族的称呼,蜀人最早活动在岷江上游地区,后逐渐迁徙到成都平原,建立古蜀国。而巴人最早活动在汉水流域,不过有关巴人的起源,目前学界仍无共识。巴、蜀两支民族都曾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战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巴人则在江汉平原活动,因常与楚国交战,遂迁徙到今日的重庆地区,形成巴、蜀两支民族在四川盆地呈一西一东的分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古蜀国地区置蜀郡、古巴国地区则设巴郡,至此「巴蜀」才成为特有所指的地域观念。又因为四川盆地封闭的地形,让巴蜀两个文化自然而然随着时间,交融在一起。

古巴人可细分为两支,一支是生活在清江流域的「廪君蛮」,另一支则是活动在嘉陵江、渠江流域的「板楯蛮」。前述考古团队所发现的賨人贵族墓,即为板楯蛮的其中一支,据东晋史学家常璩(291-361年)所著的《华阳国志.巴志》,内容记载巴人的族属可分为「濮、賨、苴、共、奴、獽、夷、蜒」八族。其书详述賨人都聚集在「宕渠」,经过多年的考古工作,学者们终于找到「宕渠」的所在地,即城坝遗址内发现的郭家台城址。

据史料记载,賨人多以渔猎为生,虽然板楯蛮擅长以弓射虎,但渔猎才是其赖以为生的方式,也符合其生活环境。不过这支骁勇善战又擅长歌舞的古老民族,随着中原一次次战乱、民族迁徙而与其他民族交融,但保持强烈风俗特征。《隋书.地理志》载:「自汉高(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发巴、蜀之人,定三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所据的关中地区),迁巴之渠率七姓,居于商、洛(今陕西省商洛市)之地,由是风俗不改其壤。其人自巴来者,风俗犹同巴郡」,但随着时间推移,各个民族迁入巴蜀地区,賨人的习俗已融入今日的土家族中,成为其主源之一。

这次考古发现的賨人贵族墓葬,是继1972年涪陵地区小田溪巴王墓群、1999年四川达州市宣汉县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该遗址时间跨度非常大,涵盖新石器时代晚期至东汉)外,新发现的中大型墓葬,不仅填补巴人于战国中晚期大型墓葬的空白,也是城坝遗址首次发现的东周时期墓葬,为学者提供许多巴文化研究史料。

这座东周时期的賨人贵族墓,为巴蜀地区常见的「船棺葬」,可惜该墓的船棺已腐朽碳化,仅能看出墓葬底部曾有弧形船棺的痕迹。何谓「船棺葬」?这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丧葬风俗,因为以船形棺为葬具而得名。此类葬俗可分为船棺天葬、船棺土葬两种,前者为古越人习俗,在今日的福建省与江西省山区还能见到,后者则常见于傍水而居的民族,不过于先秦时期便开始行船棺土葬的古代民族并不多,目前也只在巴蜀地区的考古遗址发现此类葬俗。

巴人的船棺土葬,盛行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1940年代,因科学考古尚未完全建立,尽管有学者通过部分雕刻特殊的青铜器、玉器提出「巴蜀文化」,但因未发现遗址而普遍受到学界质疑。直到1950年代考古发现巴人船棺葬,并通过墓中出土的青铜器实证「巴蜀文化」存在后,有段时间内,多数学者普遍持「船棺葬为巴人的丧葬风俗」的观念。但随着新发现的考古墓葬越来越多,让研究人员对于判断船棺葬的族属有了新的看法:船棺葬不全是巴人的墓葬,可能是东周以后巴、蜀境内的民族中某些社会阶层(祭司、武士等)专有的葬俗,如2009年发现的成都商业街大型船棺合葬(时间为战国早期),极有可能是蜀王室的墓葬。而日前新发现的东周賨人船棺葬,则更能具体说明船棺葬为巴人与蜀人贵族皆有的习俗。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组织认证:NO·1观点官方自媒体
热点时评观点,欢迎关注阅读!

  
(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