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色情臧否到色情意义,被误会了的色情危害

文/陈根

食色,性也。色情作为文学艺术界的永恒命题,但凡称之为经典的作品或史诗,都离不开对性的描述。但是,自古以来关于性的臧否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这一讨论和矛盾显得更为激烈。

一方面,色情作为一种原始的人类生产力,曾为传播技术的革命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驱动力,几乎所有传播技术在商业上的成功都凝结着色情消费者的贡献。历史地看,倘若没有色情,人类的传播技术可能难以发展到如今的水平;回到现实,如果互联网里没有色情,网络技术和网络商业模式也难以呈现出今天的态势。

另一方面,色情被认为是“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打击色情是我国一直坚持的司法政策。然而,尽管“扫黄打非”的力度不断加大,但色情信息和相关服务却依托互联网的技术进步依旧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从色情网站提供的色情视频到色情直播,色情治理依旧面临困境。

事实上,色情在人类文明的背面一直暗流涌动,而禁止或抑制色情的社会规范也普遍存在于不同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段。尽管绝大多数人们承认色情具有某种社会危害,但若只用“腐蚀心灵”或“败坏风气”之类的措辞来描述色情的危害,显然只是空洞的搪塞。

那么,色情的危害究竟是什么?互联网时代的色情治理又如何在社会经济效益间取得平衡?

被误会了的色情危害

色情对于对未成年人的危害很容易说清楚。未成年人很可能会因为接触色情物品而过早发生性行为,对真实性行为形成错误认知,或因缺少自控力而在性幻想和性搜寻方面花费太多精力,以致不务正业,妨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但色情对于成年人的危害却不容易形成共识,至今也很少获得深入讨论。围绕色情影片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它是否会鼓动、正常化、触发滥交和性暴力行为,这是每当一件暴力犯罪的罪犯被发现是色情影片爱好者的时候都会被提出来的一个问题。

然而,许多心理学和统计学的研究表明,所谓色情的危害在很大程度上是虚构的,色情并不拥有腐蚀心灵或败坏风气的力量,与滥交和性暴力也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20世纪70年代,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犯罪学教授贝尔·库钦斯基(Berl Kutchinsky)统计了丹麦、瑞典、德国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将色情影片合法化以后的性暴力事件的发生率。他发现犯罪率的上升率和合法化之间没有相关性。事实上,在这一时期,一些类型的性犯罪还出现了下降,比如强奸和猥亵儿童罪。此外,2009年一项对80多个研究的总结认为,观看色情影片和暴力之间的因果关系缺乏证据支持,这方面的结论通常都被媒体和政治家夸大。

既然色情对于诱发滥交或者性暴力的危害无法被证实,那么,什么才是色情的真正危害?

实际上,直到网络色情泛滥之后,人们才认识到色情的最大危害,既不是诱发滥交和性暴力,也不是诱导形成关于性行为的错误认知,而是提高人们(尤其是男性)性唤起的阈值。而恰恰是后者,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

当互联网成为可以满足各种色情消费口味的虚拟快感超市,传统的色情小说、春宫画以及更为逼真的色情图片早已退居二线,引领潮流的是那些画面清晰度越来越高的色情视频。

1997年,在万维网诞生后的第6个年头,就出现了大约900个在线色情网站。而到了2005年,就有将近13500部完整的商业色情片投放市场。如今,已有上百万家公司和分销商在互联网上直接生产色情片,数目多到根本无法精确统计。很多色情视频网站甚至可以针对需求量身定制,尽可能满足不同网民的口味和偏好。

尽管我国网络审查制度和防火墙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网络色情的泛滥,但由于色情经销商的网络服务器一般安置在国外,且频繁变换域名,所以在很长时期网络监控部门和警方对网络色情的传播几乎无计可施。

网络色情的泛滥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起源于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生理现象——色情消费者(主要是男性)的性唤起阈值越来越高。

首先,色情视频是一种虚拟的刺激源,但人们的身体(而不是大脑)却无力分辨刺激源的虚幻与真实。在诱发性冲动方面,虚拟的刺激源几乎同样有效,甚至更加有效。真实世界里的刺激源虽然真实,但却永远不可能像虚拟刺激源那样花样翻新且唾手可得。

然而,由于有机体存在脱敏现象(重复刺激反应强度就会削弱,而要想获得原来的反应,只有提高刺激强度或变换刺激源)。这也意味着更多的色情视频,将会提高性唤起的阈值。面对同样的性刺激,性冲动的频率会减少,程度也会降低。

此外,根据2014年的一项研究,观看色情影片有可能会导致大脑与愉悦相关的一部分萎缩。柏林马克斯·普朗克学会(Max Planck Institute)的研究者让60多位男性观看色情图片,并观察他们的大脑,还测试了他们观看色情影片的习惯。他们发现,大量观看色情影片的人,构成大脑回馈体系的纹状体较小——这意味着他们可能需要更多图像材料才能激起欲望。

网络色情黑产链迭起

如前所述,正是这一看似不起眼的生理变化,才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

1. 性欲下降及性功能减退。

日本家庭规划协会报告的数据显示,16到19岁的年轻男性中有超过1/3的比例对性毫无兴趣,比2008年时的估计翻了一番;每10对已婚夫妇中有4对报告在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里没有性生活。

这些现象已经十分普遍,以至于这些男人有了自己的称呼—“食草族”。几乎可以预料的是,一旦出现刺激饱和,人们对色情也会逐渐失去兴趣。根据公开信息,日本色情影视产业的高峰期是2000年左右,而最近这十几年来却一直呈现萎缩的态势。这固然和日本社会的高龄化和少子化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刺激饱和让色情失去了它原先的魅力。

与性欲减退相伴而生的另一个现象自然是性功能障碍。由于色情消费提高了男人性唤起的阈值,使得他们在真实的两性关系关系中因缺少性冲动而显得力不从心。持续的色情刺激会减少多巴胺的分泌量(这会导致阳痿),从而导致大脑的边缘系统呈现出一种与毒品成瘾非常相似的症状。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就曾因两者触发大脑兴奋的方式相似,而把色情影片成瘾比作毒瘾。

2. 两性关系的亲密度降低。

要知道,性行为是两性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最重要的催化剂。在享受性快感的过程中,两性关系的亲密度和信任度迅速提升(这得益于有机体内催产素的生化反应)。在这个意义上,性生活不仅是“消费”,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感情投资”。

然而色情诱发的性行为(自慰)却显然只具有消费的意义,对于建立和维持长期稳定的两性关系毫无助益。已有不少研究发现,过度的色情消费会削弱建立亲密两性关系的意愿。而当网络色情和性爱机器人的技术发展到虚拟快感足以替代甚至超越真实快感的时候,婚姻关系将有可能变得十分松散,甚至还可能名存实亡。

3. 网络色情黑产链迭起

网络色情的泛滥使色情消费者的性唤起阈值越来越高,于是,色情消费者不断扩张的需求,进一步恶化了网络色情的泛滥。

从震惊全韩的N号房事件,到混迹网络的色情直播,六月的“网约车司机迷奸事件”背后暗藏的便是一个庞大的地下色情黑产链。记者通过调查发现,这类违法的地下网络色情直播,拥有着稳定且庞大的客户群。很多表演场景,甚至是来自网友的定制。近一年时间来,又出现一种性暗示式的“助眠影音”,并在多个主流平台上存活至今。

此外,在网络色情行业还有一种形式,就是通过语音或视频,进行一对一连线“裸聊”,商家一般根据时长收费。不同于色播,现在的裸聊大多通过社交软件进行,很少有人开发APP。即便还有少量平台,最终也会通过社交软件转化。

实际上,自1994年中国接入互联网的那一刻起,网络色情的监管工作就同步启动了,并且很快成为“扫黄打非”这一传统执法领域的重头戏,网络警察负责打击网络色情的常态执法工作。若是开展大规模的专项行动,就需要一系列部门机构的分工协作—通常由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牵头,并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公安部等多个部门共同行动。

毫无疑问,网络色情黑产链加大了执法成本,更是对社会风气造成了不良影响。尽管中国网络扫黄力度日渐加大,网络监管日趋严厉,但却始终无法将色情网站彻底根除。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冒出人气大且短期内获利不菲的色情网站,大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势。而一个大型色情网站的关闭,仅仅意味着色情行业的新一轮洗牌,其注册用户会迅速流向新建立的色情网站。

色情是必须规制的内驱力

事实上,在人类历史上无数次信息传播技术的革命中,色情产业都稳固地扮演了导航者的角色。20世纪90年代中期,色情网站就开始试行在线支付体系。1999年美国在线色情内容消费额高达13亿美元,占当年在线消费总额的8%,大大高于在线购书和订购机票的消费额。

此外,色情网站还推动了在线流媒体的播放。色情网站最早开始采用无需任何附加插件的早期流媒体播放技术。程序员们为了让付费用户看上色情视频,对在线播放软件进行的极致优化,这也成为了今日CNN得以通过网络快速传播新闻视频的技术基础。

色情网站甚至还侧面推动了宽带网络的普及。2000年《纽约时报》曾报道,在当年运营商AT&T的付费开通宽带的用户中,有20%是为了“观看在线真人性爱视频”;2003年AC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在一份调查报告中也指出,在线音乐分享和色情消费是当时宽带在欧洲得以普及的两大最重要因素。

于是,人们对情色的胃口,帮助推动互联网速度越来越快、网带越来越宽、技术越来越好。对情色的刚性需求,也推动了其他领域的创新。网络情色的供应商是诸多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先锋,他们创造了视频文件压缩技术,方便用户的支付系统,还有像联盟营销等商业模式。

难以否认,互联网促进了色情产业结构的升级。与此同时,色情产业也以其巨大的市场潜力、丰厚的利润以及对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强烈需求为整个互联网产业带来了勃勃生机。

而除了赤裸裸的色情网站,很多互联网业务在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用到了色情或色情元素。社交产品就是将人在现实中的交往复制在互联网上,并且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将现实的社交解构再重组,细化产品的功能,制造交流媒介。色情对社交产品的推动并不直白,却更深远。无论产品开发者有没有刻意考虑或强调“色情”,“色情”都在其中起着推动作用。

所有社交产品在设计理念上都或多或少地迎合着人的色情需求,比如豆瓣、陌陌、微信“附近的人”、世纪佳缘、碰碰、探探、抱抱等,互联网本身就是利诱和放大色情需求的最好环境。

正如懒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一样,色情作为一种原动力也确实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有关色情的问题不会因为我们刻意回避、不去讨论就在生活和网络中消失,反而可能因为人们的回避而变得更加复杂和严重。既然如此,对于色情的的正视、了解和梳理,合理利用人的原始的驱动力,开发更好的产品和商业模式,或许也是互联网时代下色情治理的一个良好途径。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