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姓氏揭秘历代状元姓名玄机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励多少学子卧薪尝胆、悬梁刺股、鱼跃龙门、金榜题名,强调的是通过考试,比如科举,求取功名富贵利禄的现象,读书能让人平步青云,古代的社会现象,状元指在科举考试的殿试中拔得头筹之人。自科举考试创立以来的历代状元中,既有饱读诗书之士,也不乏侥幸取胜之徒,留下了种种轶闻。那么,历代状元的名字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吗?这些状元的名字中又蕴含着怎样的秘密呢?。这次,就为大家带来一组与“状元”有关的姓名故事。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金榜题名》

一、状元简史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百科状元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从中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年)废除,历经近1300年。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封建社会的文人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亦别称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别称鼎元。但古时的状元也不是全部是殿试第一名。唐郑谷及第后,作《宿平康里》诗“好是五更残酒醒,耳边闻唤状元声。”但是郑谷当年是第八名,而不是第一。五代时南汉《十国春秋》云“刘龑(yǎn)定例,作状元者,必先受宫刑。故罗履先《南汉宫词》曰:“莫怪宫人夸对食,尚衣多半状元郎。”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读书人的目标便是“一举成名天下知”,而“大魁天下摘桂冠”,夺取“皇冠上的明珠”则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状元”,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特产之一,影响深远而广泛,逐渐成为各行各业出类拔萃人物最高赞誉的代名词,人们一直对状元怀着崇敬的心理。

科举考试的状元产生是极不容易的,要经过大小十几场甚至几十场考试,经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奋斗,战胜一批批的对手,真正的过五关斩六将后才能脱颖而出,是百万读书人中最典型的代表。

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代,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存在了1300年。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山东德州人)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甲辰科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历代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如果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总共为777人。

苦读寒窗数十年,为的就是金榜题名,为的就是以文入仕,为的就是跻身宦臣,光宗耀祖。状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读书人的毕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的巨大殊荣。一旦殿试第一,马上就由吏部考试任其官位,或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书郎,或掌修国史,或做天子侍讲,从此也就步入了凶险难卜的仕途,开始了宦海沉浮荣辱的漫漫人生。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老其一生,终于登上了显赫的高位。如唐代,姓名可考的状元147人,事迹可考者29人,其中就有5位宰相、8位尚书一级的官员(含次官)。而清代,114名状元中,官位累至一品尚书层次的达20人之多。可以说,在官场努力升职,成为状元这一群体实现人生价值的至上追求。

 

二、从姓名学角度解秘状元的姓名玄机

1、从姓氏角度看历代状元姓名

首先王氏是状元最多的姓氏,排在第一位。唐代有王正卿、王维、王季友、王阅、王溆、王储、王源中、王质;五代十国有王彻、王归璞、王溥、王朴、王克贞、王崇古、王归;宋代王嗣宗、王世则、王曾、王整、王尧臣、王拱辰、王俊民、王昂、王佐、王十朋、王容、王会龙、王龙泽;辽有王熙载、王用极、王寔、王棠、王鼎、王翚;金有王彦潜、王泽、王鄂;元有王文烨、王宗哲、王宗嗣;明有王一夔、王华;清代有王式丹、王云锦、王世琛、王敬铭、王杰、王以衔、王仁堪、王寿彭。共有50名来自王氏家族的状元。在这里面,唐朝大诗人王维最为有名,他风流蕴藉,才华横溢,尤其擅长田园诗,恬淡宁静,并由于精通佛法,有“诗佛”之称。

排名第二的是李氏,唐有李昂、李嶷、李琚、李巨卿、李博、李程、李随、李顾行、李固言、李群、李郃、李珪、李余、李肱、李从实、李郜、李亿、李筠、李瀚、李超;五代十国有李飞、李覃;宋代有李景阳、李肃、李迪、李常宁、李崟、李易;辽代有李可封、李炯、李君裕、李石、李宝信、李球;西夏李遵顼;金代有李俊民、李 演、李献能、李塘、李安;元代李黼、李齐;明代李骐、李旻、李春芳;清代有李蟠、李振钧、李承霖。姓李的状元有48人。唐朝时“李”贵为国姓,李氏有20人被擢为状元。而西夏的李遵顼篡位登基,是数百名状元唯一当上皇帝的人。

排在第三的是张氏,唐有张九龄、张式、张正甫、张又新、张温琪;五代十国有张确;宋有张去华、张拱、张师德、张观、张唐卿、张九成、张孝祥、张渊微、张镇孙;辽有张俭、张用行、张克恭、张仲举、张渐、张昱、张宥、张仁纪、张孝杰、张臻、张毂;金有张行简、张檝、张本、张继祖、张起岩、张益、张士坚、张栋;明有张信、张升、张元忭、张懋修、张以诚;清有张书勋、张之万、张建勋、张謇。姓张的状元共43名。唐代的张九龄是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张又新是茶道专家,清代的张謇则是著名实业家。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张去华和张师德是一对父子状元,在历史上绝无仅有。

排名第四的是刘氏,唐有刘单、刘蒙;五代十国有刘坦;宋有刘察、刘寅、刘辉、刘章、刘渭;辽代有刘二宜、刘贞、刘师贞、刘霄、刘瓘、刘祯;金代有刘伪、刘海、刘文龙、刘仲渊;明有刘俨、刘若宰、刘理顺、刘同升;清有刘子壮、刘绎、刘福姚、刘春霖;太平天国有刘闼忠、刘盛培。刘氏状元一共有28名。清代的刘春霖是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诗书画均有造诣,晚年坚辞伪职不就,气节可嘉。

排在第五的是杨氏,唐代有陈伯玉、陈讽、陈宽、陈权;五代十国有陈逖;宋代有陈尧叟、陈尧咨、陈诚之、陈亮、陈文龙;辽代有陈鼎、陈衡甫,元代有陈祖仁;明代有陈安阝、陈循、陈谨、陈于泰;清代有陈德华、陈倓、陈初哲、陈沆、陈继昌、陈毓溎、陈冕。

杨氏状元有:隋代有杨 纂 唐代有:杨 凝 杨 誉五代十国有:杨栖梧 杨 凭 杨仲昌 杨 儇 杨赞禹 杨赞图 杨 遂 辽代有:杨 砺 杨 寊  杨 佶 金代有:杨建中 杨云翼 明代有:杨 輗(元代)杨 慎  杨守勤 杨廷鉴 杨维聪

依状元人数的姓氏排名如下(5个以上):陈姓23个,郑姓19个,赵姓15个,吴姓14个,崔姓12个,黄姓10个,徐姓10个,卢姓9个,梁姓7个,吕姓6个,韩姓6个,姚姓6个,朱姓6个,彭姓6个,马姓6个,归姓6个,陆姓5个,胡姓5个,裴姓5个,沈姓5个,周姓5个,林姓5个,汪姓5个。

 

2、从姓名用字角度看历代状元姓名

国高考状元名字中哪个字使用频率最高?百家姓,千家名,在中国,姓和名不是一个简单符号,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着一个姓氏宗族血统的烙印,凝聚着一个家族父母长辈对子女的期望和寄托。俗话说的好,才子配佳人!因此古往今来,一些才华横溢的才子帅哥更容易抱得美人入怀,而且才华横溢的人更容易被人尊重!古训有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史上最牛教书匠”孔子则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都说明古人对姓名非常重视。状元名字中,名字出现的字高达563个。其中,“文”是中国历代状元姓名使用次数最多的字,出现12次,其余状元姓名中出现次数较多的用字分别是:出现9次“元”和“中” 字;出现8次的有“忠”和“龙”字;出现7次的有:“德”、“昌”和“祥”字;出现6次的有:“世”、“仁”和“杰”字;出现5次的字有:用、士、正、简、行、宗、卿、之、时、以、华、大、克、承、彦、安。

3、从用字数量看状元姓名

从历代文状元名录上(见附件)看:隋代7个状元中,三字名6个,2字名1个;

唐代的148个状元中,三字名48个,二字名100个;宋代的117个状元中,三字名字55个,二字名的62个;明代的89个状元姓名中,三字名的有45个,二字名的44个;清朝的112个状元姓名中,三字名的有83个,二字名的有29个。从历朝历代状元姓名的用字数量可以看出使用三字名是一种趋势。同样在当今社会中,可以发现身边人为自己的孩子取名,三个字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挑剔,像从前那样随便选个字取个单字名的,越来越少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三个字的人名越来越多,也是人之常情。因为名字双字比单字,确实有很多好处。一是不容易重名。两个字同名同姓的概率实在太大,但三个字的就小很多。二是三个字的名字更容易取得诗情画意,更容易有内涵。汉字那么多,但是不寻常且有内涵的字却并不多。三是易叫。单字的人名,如果不叫全名,一般就是叫叠音的名字。

 

三、历史首位和最后一状元姓名故事

1、历史上首位状元孙伏伽

在古代无论是有人想做官,还是朝廷想要选拔人才,最多的办法就是科举了。谈到孙伏伽,这个人绝大多数人都不熟悉。毕竟在古代,如果你没有特别的亮点,比如:美貌、才华等等,即使你是个状元也是是很难被人记住的。但孙伏伽他就是历史上,第一个有名姓可考的状元。中国的科举考试,起源于隋文帝时期,并由隋炀帝正式把它制度化,推行至天下。时的隋朝也是提出了一个想法,并没有真正的去实施,完善和改进就更不要想了,而且那个时期有非常多的门阀世家的,一般的人想要通过考试去做官根本是很难啊。但是由于炀帝时期天下动乱,而且科举考试录取比例较低,入仕途径也不全是科举考试,因此隋朝三十七年,没有留下一个状元的名字。当进入唐朝以后,为了遏制地方豪强的势力,高祖、太宗两朝继续延续科举考试制度,并且加大了录取比例,且官员入仕的途径也逐渐向科举倾斜。所以科举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要,进士及第也成了越来越光荣的事情。而进士中的佼佼者,更是翘楚中的翘楚了,也就是状元了。

当时的孙伏伽本来是生活在隋朝的,那个时候已经是隋的晚期了,对于杨广,这个皇帝也是越来越不靠谱,战乱也是越来越多,他的非常的有眼光,知道杨广不是个好东西,迟早玩完,知道这个朝代已经存在不久了,所以在这历史转折的时候,站对队伍很重要,所以就主动的投靠了大唐。他在隋朝的时候,因为才能还没有凸显出来,所以名声并不是很高的,皇上都没有欣赏、重用他,所以他自己一直都有些苦恼,明明自己很有才啊,但是为何皇上为何不用自己呢?所以,他不在跟随隋朝,毕竟没有用武之地啊。但是当他投靠了大唐以后,唐朝皇上发现了他的才能,所以他的官职反而是越来越高了。当时的他是一个很有名的官员了,历经了唐朝的三代帝王。当时他参加了唐朝举办的第一场的科举考试,毕竟自己也是很有才华的,所以就成为了中国史上的第一位状元。当时李渊在长安称帝以后,他就归顺了。在武德五年的时候,他就受到了皇帝的赏识、重用。同年举行的科举考试中,他夺得了头名;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他非常的拥护李世民,也是立下了很多的功劳。当他登基之后,也没有亏待他,赐了他爵位,之后又升了他的官;在贞观五年的时候,他因为一桩案件处理的有些失误,导致被罢免了官职,但是不久之后李世民又重新任用了他。

孙伏伽这个人一直以来都是非常的正直、诚恳的,所以当听到君主有这样的想法的时候,他就非常乐意的将自己的一些看法、建议奉送上去。还好当时的君王是开明的他的一生过的也是十分的平静,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老了之后就辞官回乡,安度晚年了。孙伏伽,这位早先仅仅是个县吏的小人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武德五年进士科甲榜第一位的他,后来被封了男爵,官职做到了九卿之一的大理寺卿,并且留下了死谏李世民的佳话。但是这都不重要,千年第一状元的身份,已经足够他为后人所仰望了。

 

2、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

刘春霖,是晚清直隶省肃宁县(沧州市)人,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要说刘春霖能当成状元,还有段一段趣事。1904年7月,清王朝按照以往的惯例又要举行一次殿试,主考的官员经过认真批阅审核,把入选的试卷按名次排列完成后,交给慈禧太后,请她最后“钦定”。当时的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境地,内外交困的时局,使得慈禧太后忧心忡忡,而此时此刻慈禧正在准备自己的七十大寿,她想在科举考试中得到点吉兆,她翻看主考官送来的列为头名的人员试卷,打开第一个,发现字迹工整秀丽,文辞优美,有见解有深度,内心很愉悦,但看到落款处的名字时,脸上布满了阴云,第一名竟然是广东人朱汝珍。慈禧一看到“珍”字,立刻想起了当年的珍妃,珍妃是光绪最宠爱的妃子,但她支持光绪改良,不支持自己,慈禧盛怒之下把叫人把她推入井中淹死了,所以一见珍字就肝火上升,再加上朱汝珍是广东人,慈禧更是恼火,因为当年的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维新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现在一心想推翻清王朝的孙中山都是广东人,慈禧认为广东是她的克星,于是把朱汝珍的考卷扔到了一边。

打开第二名的试卷时,发现此人是直隶省肃宁县的刘春霖,慈禧龙颜大悦,“春霖”二字含有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这一年刚好大旱,急需要一场春雨,加上直隶属于京城要地,“肃宁”的意思又是肃静安宁的之意,这对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来说更是吉兆,于是慈禧钦点刘春霖为头名状元,而朱汝珍排在了第二位。然而当时时局是无情的,刘春霖当上状元的第二年,清王朝就废除了科举考试,1911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科举彻底取消,刘春霖就成了中国最后一名状元。

清朝灭亡后,袁世凯执政,邀请刘春霖出来任职,刘春霖先是当总统内史(相当于秘书长),之后又在黎元洪,冯国璋等几任总统期间任职,当过直隶省教育厅厅长等职,刘春霖在任职期间,发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自己又无力改变,于是心灰意冷,民国17年(1928年)辞官隐居在北京。没过几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华迅速占领了东北,并让清末皇帝溥仪出任在东北成立的“伪满洲国”皇帝,溥仪成了傀儡皇帝后派人邀请刘春霖任满洲国教育部长,当时派遣的人找到刘春霖述说此事,刘春霖愤怒的把一杯茶泼到地上,厉声说:“我绝不依附外国人”,并怒斥汉奸卖国贼。刘春霖不做亡国奴的义举得到了世人的称赞。彰显了状元的骨气。1944年,这位老状元因心脏病去世,享年72岁。

 

附:

中国历代文武状元名录

 

历代文状元名录

 

隋代状元(进士)榜

张损之 孙伏伽 侯君素 杨 纂 房玄龄 温彦博

黄凤麟

唐代状元榜

孙伏伽 陈伯玉 杜 绾 李 琚 羊袭吉 常 衮

李 博 杨 凝 张正甫 陈 讽 班 肃 李顾行

韦 谌 裴 俅 李 余 李从实 狄慎思 莫宣卿

刘 蒙 赵 峻 许佑孙 归 黯 羊绍素 崔 詹

崔 液 宋守节 姚仲豫 严 迪 贾 至 杨 护

卢 庚 王 溆 王 储 牛锡庶 李 程 徐 晦

李固言 卢 储 李 合 陈 宽 崔 岘 顾 标

于 瓖 裴延鲁 归仁绍 郑合敬 陆 扆 崔 胶

卢文焕 李 超 弓嗣初 常无名 李 嶷 崔 曙

杨 誉 洪 源 张 式 魏弘简 卢 顼 郑巨源

武翊黄 尹 极 白敏中 韦 筹 郑 确 郑 颢

卢 深 颜 标 薛 迈 李 筠 孔 缄 郑贻矩

苏 检 裴 格 赵 蒙 郑 益 李 昂 虞 咸

王 阅 李巨卿 杨栖梧 杨 凭 崔元翰 尹 枢

李 随 王源中 张又新 郑 冠 宋 刓 李 肱

卢 肇 于 珪 崔 铏 孙龙光 郑昌图 孙 偓

李 瀚 赵观文 归 佾 杨仲昌 许 且 范崇凯

王正卿 刘 单 杨 儇 萧 遘 丁 泽 薛 展

贾 棱 封孟绅 柳公权 郑 澥 李 群 杜 陟

裴思谦 郑 言 张温琪 李 亿 韩 衮 孔 纁

郑 蔼 杨赞禹 崔 谔 归 系 吴师道 王 维

徐 征 赵 岳 杨 纮 齐 映 黎 逢 郑全济

苑 论 陈 权 韦 瓘 独孤樟 柳 璟 李 珪

崔 囗 易 重 李 郜 孔 纬 郑洪业 归仁泽

崔昭纬 崔昭矩 杨赞图 裴 说

五代十国状元榜

崔 邈 陈 逖 崔光表 王 彻 王归璞 黄仁颖

郭 晙 王 朴 扈 载 简文会 梁 嵩 王克贞

伍 乔 卢 华 寇 湘 王 溥 乐 史 邱 旭

张 确 费黄裳 王崇古 卢 郢 杨 遂 邓及

宋代状元榜

杨 砺 张去华 马 适 苏德祥 李景阳 刘 察

李 肃 刘蒙叟 柴成务 安德裕 张 拱 刘 寅

安守亮 宋 准 王嗣宗 吕蒙正 胡 旦 苏易简

王世则 梁 颢 程 宿 陈尧叟 孙 何 孙 仅

孙 暨 陈尧咨 王 曾 李 迪 姚 晔 梁 固

张师德 徐 奭 张 观 蔡 齐 王 整 宋 庠

王尧臣 王拱辰 张唐卿 吕 溱 杨 寊 贾 黯

冯 京 郑 獬 章 衡 刘 辉 王俊民 许 将

彭汝砺 许安世 叶祖洽 余 中 徐 铎 时 彦

黄 裳 焦 蹈 李常宁 马 涓 毕 渐 何昌言

李 釜 霍端友 蔡 薿 贾安宅 莫 俦 王 昂

何 焕 沈 晦 李 易 张九成 汪应辰 黄公度

陈诚之 刘 章 王 佐 赵 逵 张孝祥 王十朋

梁克家 木待问 萧国梁 郑 侨 黄 定 詹 骙

姚 颖 黄 由 卫 泾 王 容 余 复 陈 亮

邹从龙 曾从龙 傅行简 毛自知 郑性之 赵建夫

袁 甫 吴 潜 刘 渭 蒋重珍 王会龙 黄 朴

徐元杰 吴叔告 周 坦 徐俨夫 留梦炎 张渊微

方逢辰 姚 勉 文天祥 周震炎 方山京 阮登炳

陈文龙 张镇孙 王龙泽

辽代状元榜

高 举 高 正 郑云从 石用中 王熙载 吕德懋

王用极 张 俭 陈 鼎 杨又玄 初 锡 南承保

邢 祥 李可封 杨 佶 史克忠 刘二宜 高承颜

史 简 鲜于茂昭 张用行 孙 杰 张克恭 张仲举

张 渐 李 炯 张 昱 张 宥 张仁纪 刘 贞

刘师贞 冯 立 邢彭年 王 寔 王 棠 张孝杰

梁 援 王 鼎 张 臻 赵廷睦 刘 霄 刘 瓘

李君裕 张 毂 文 充 冠尊文 陈衡甫 康秉俭

马恭回 李 石 刘 祯 韩 昉 王 翚 李宝信

李 球 边贯道

(西夏)

李遵顼

金代状元榜

刘 伪 许 必 胡 砺 赵 洞 石 琚 吕忠翰

杨建中 王彦潜 常大荣 郑子聃 任忠杰 孟宗献

徒单镒 张行简 王 泽 孙用康 杨云翼 张 檝

纳兰胡鲁剌 李俊民 李 演 张 本 李献能

斡勒业德 富珠哩察罕 王 鄂 卢 亚 李 塘

赵承元 郑时昌 武明甫 赵安时 赵安荣 刘 海

李 安 张继祖 刘文龙 元 堪 刘仲渊

元代状元榜

护都答儿 忽都达儿 普颜不花 霍希贤 泰不华

宋 本 捌 剌 张 益 阿察赤 李 黼 笃列图

王文烨 同 同 李 齐 拜 住 陈祖仁 张起岩

张士坚 阿鲁辉 帖木儿 王宗哲 朶烈图 文允中

薛朝晤 牛继志 侻 征 王宗嗣 买 住 魏元礼

宝 宝 杨 輗 张 栋 赫德溥化

明代状元榜

吴伯宗 林 震 李 旻 茅 瓒 翁正春 朱 善

曹 鼐 费 宏 沈 坤 朱之蕃 丁 显 周 旋

钱 福 秦鸣雷 赵秉忠 任亨泰 施 盘 毛 澄

李春芳 张以诚 皇 观 刘 俨 朱希周 唐汝楫

杨守勤 张 信 商 辂 伦文叙 陈 谨 黄士俊

彭 时 康 海 诸大绶 韩 敬 韩克忠 柯 潜

顾鼎臣 丁士美 周延儒 胡 广 孙 贤 吕 楠

申时行 钱士升 曾 棨 黎 淳 杨 慎 范应期

庄际昌 林 环 王一夔 唐 皋 罗万化 文震孟

萧时中 彭 教 舒 芬 张元忭 余 煌 马 铎

罗 伦 杨维聪 孙继皋 刘若宰 陈 循 张 升

姚 涞 沈懋学 陈于泰 李 骐 吴 宽 龚用卿

张懋修 刘理顺 增鹤龄 谢 迁 罗洪先 朱国祚

刘同升 邢 宽 曾 彦 林大钦 唐文献 魏藻德

马 愉 王 华 韩应龙 焦 竑 杨廷鉴

大西国状元榜

大西国,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发动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统治。明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覆灭,同年,张献忠于成都建立“大西国”政权,年号大顺。大西国科举设文、武二科。仅存文状元龚济民、武状元张大受。其他情况不详。

龚济民

清代状元榜

傅以渐 王式丹 毕 沅 林召棠 章 鋆 吕 宫

王云锦 王 杰 朱昌颐 孙如仅 刘子壮 赵熊诏

秦大成 李振钧 翁同龢 麻勒吉 王世琛 张书勋

吴锺骏 孙家鼐 邹忠倚 王敬铭 陈初哲 汪鸣相

锺骏声 图尔宸 徐陶璋 黄 轩 刘 绎 徐 郙

孙承恩 应 铨 金 榜 林鸿年 翁曾源 徐元文

邓锺岳 吴锡龄 钮福保 崇 绮 马世俊 于 振

戴衢亨 茹 棻 洪 钧 严我斯 陈德华 汪如洋

史致光 梁耀枢 缪 彤 彭启丰 李承霖 胡长龄

陆润庠 蔡启僔 周 澍 钱 棨 石韫玉 曹鸿勋

韩 菼 陈 倓 吴廷琛 潘世恩 王仁堪 彭定求

金德瑛 彭 浚 王以衔 黄思永 归允肃 于敏中

吴信中 赵文楷 陈 冕 蔡升元 庄有恭 洪 莹

姚文田 赵以炯 陆肯堂 金 甡 蒋立镛 顾 皋

张建勋 沈廷文 钱维城 龙汝言 龙启瑞 吴 鲁

戴有祺 梁国治 吴其浚 陈毓溎 刘福姚 胡任与

吴 鸿 陈 沆 萧锦忠 张 謇 李 蟠 秦大士

陈继昌 张之万 骆成骧 汪 绎 庄培因 蔡以台

陆增祥 夏同龢 戴兰芬 刘春霖

太平天国状元榜

武立勋 傅善祥 杨朝福 吴容宽 刘闼忠 朱世杰

乔彦才 叶春元 刘盛培 范朴园 沈抡元 吴镇坤

汪顺祥 陆培英 徐首长

 

历代武状元名录

宋代

薛 奕 徐 遂 柯 熙 汤 学 赵梦熊

樊仁远 陈 鳌 蔡必胜 赵 鼎 林宗臣

蒋 介 江伯虎 林 票 黄裒然 历仲祥

林 管 周 虎 陈良彪 叶 崇 郑公侃

周 师 林汝浃 刘必方 朱嗣宗 陈正大

杜幼节 方 枢 端平年 朱 熠 刘必成

赵国华 项桂发 张梦飞 陈亿子 程鸣风

章宗德 朱应举 俞 葵 蔡起辛 王 国

俞仲鳌 林时中 翁 鄂 陈 鹗 柯 燕

郑石工 华 岳 秦钟英 郝光甲 邢敦行

金代

温赫特额珠

明代

周 敖 陈 彦 陈大猷 顾凤翔 庄安世

方仪风 郑维城 王来聘 文 武 黄赓材

孙 堪 尹 风 王世科 许 泰 安 国

王 佐

大西国

张大受

清代

郭士衡 金抱一 王玉殿 于国柱 刘 炎

林本植 霍维鼎 吴三畏 秦蕃信 张英奇

郎天祚 荀国梁 罗 淇 王继先 徐宪武

王应统 张文焕 曹日玮 缴煜章 马会伯

曹维城 杨 谦 田 珍 李显光 李如柏

元赛都 封荣九 林德镛 李 琰 苗国琮

王元浩 齐大勇 孙宗夏 马负书 哈攀龙

朱秋魁 贾廷诏 董 孟 张兆番 张大经

哈延栋 元顾麟 李国梁 马 全 段飞龙

元德灏 白成龙 钱治平 林天彪 李威光

王茂赏 邢敦行 黄 瑞 刘 双 刘荣庆

马兆瑞 刘国庆 玉 福 徐殿飏 邸飞虎

黄仁勇 李云龙 姚大宁 李白玉 张联元

徐清华 汪道诚 马殿甲 丁殿宁 李相清

徐开业 昌伊苏 张云亭 张从龙 武凤来

吴 铖 牛风山 波启善 王 瑞 李广金

郝光甲 赵云鹏 元德庆 张殿华 吴德新

李 信 彭阳春 田在田 温常涌 王世清

韩金甲 马鸿图 史天祥 黄大元 张蜀锦

陈桂芬 丁锦堂 张凤鸣 宋鸿图 佟在堂

黄培松 杨廷弼 宋占魁 李梦说 张宽周

卞 赓 张鸿翥 武国栋 张三甲 岳庆德

国 栋 王宗夏

太平天国

刘元合 覃贵福

(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共有武状元182人)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中国姓氏、姓名和起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