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姓氏揭秘朱元璋姓名玄机

明太祖朱元璋:一个草根的逆袭之路,他到底是怎样走向成功的?他是货真价实的‘得位最正’,不靠拼爹,完全靠自己的本事创建了大明王朝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布衣蹿升到皇帝的人物,刘邦是其一,他是另外一个。而他比刘邦更底层、更‘屌丝’。但是就是这么一种低到尘埃里去的小人物,居然能绝地反击,从放牛娃、要饭和尚一路火箭式晋升,很快就在军队里出人头地,继而一步步打下了自己的天下,营建了此后绵延276年的‘帝国’,而且这个王国的制度建设都是他一手敲定规划的。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第一人,被称为大明太祖高皇帝,谥号为高皇帝。康熙大帝称誉他是“英武伟烈”、“治隆唐宋”。著名思想家李贽评价明太祖为千万古一帝。朱元璋这个名字和他的事业成功有何关联?如何为子孙后代起名的? 朱元璋和北京的由来?

一、朱氏图腾

姓氏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而姓氏都是由每个姓氏的图腾演变而来。姓氏图腾是每个姓氏的标志和象征,从中可知中华民族的浓缩形成史。图腾,是我们的祖先用以区分原始群体的一种标志和象征。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图腾“意指一个氏族的标志或图徽”。一个民族的图腾信仰,是其原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人类学家雷纳克认为,图腾崇拜的内涵之一就是“氏族及其个别成员都须采用图腾动物作自己的名字”《图腾崇拜的规则》)。马克斯·缪勒在《献给神话学》中也说:“一个图腾开始是一个部族的标记,而后是部族的名字,而后是部族祖先的名字。”图腾作为崇拜对象,主要的不在他的自然形象本身,而在于它所体现的血缘关系。图腾崇拜的意义也就在于确认氏族成员在血缘上的统一性。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天圆地方朱姓图腾》

朱姓图腾是朱国的国徽,是邹屠氏蚩尤的故地。朱是用蜘蛛作图腾的,因为伏羲句芒曾经受到蜘蛛结网的启发而发明了八卦和罗网。朱襄氏是朱姓的始祖。其后有邹屠氏、东楼氏、娄氏、娄尤氏,皆朱姓祖曹姓之后亦朱姓。朱的原义是树,因树心呈红色,称为“赤心木”,属松柏一类。甲骨文、金文中在木的中心加一圆点,表明此事。文言版《説文解字》:朱,赤心木。松柏屬。从木,一在其中。  白话版《说文解字》:朱,树心红色的树。松柏属。字形采用“木”作边旁,“木”中间的“一”,表示在树的里面。 “”是“”的本字。,甲骨文在树干(木)中间加一圆点指事符号,表示树木的主干位置所在。有的甲骨文将圆点写成短横。造字本义:名词,树木的主干。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有所变形,篆文字形中的树枝形象消失。当“”的“树干”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另造“”代替。由于“”与“”通用,古人为了将形容词的“”区别于名词的“”,加“”(丹砂)另造会义兼形声的“”,表示与丹砂相同的颜色。现代汉语以“”合并“”,恢复“”的形容词词性。“”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株树,上部是枝下部是根;“”是指事字,金文在树根部位加三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在地下的营养器官;“”是指事字,金文在树梢部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尾端;;“”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树上枝桠重重,表示枝叶茂盛;“”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树上结满球状实籽;“”是指事字,甲骨文在主杆部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干;“”是会义字,甲骨文像树连树的样子;“”是会义字,甲骨文比“林”多一“木”,表示“森”为“大林”。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商鞅”等。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②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孔甲、盘庚、武丁等和干支相联系,可能和生辰有关。春秋时有些人名如“黑臀”、“黑肱”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郑庄公名“寤(牾)生”,则是他母亲难产的纪实。可见那时有些名字还是很朴素的。但那时有些人名所用的字也有特定的含意,这含意并因同时出现的“字”而更为清楚。“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屈原在《离骚》里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又如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字登善、宋代文学家曾巩字子固,他们名、字中的“良”与“善”、“巩”与“固”也都是同义。“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西晋文学家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两颗星。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渔”(打鱼)、“樵”(砍柴)常为侣,宋代史学家、《通志》的编者郑樵字渔仲;“渔翁”又常戴“笠”,清代文学家李渔字笠翁。“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清代作家管同字异之,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同”与“异”都是反义。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古典,如:汉末“建安七子”之一徐干字伟长,《孔丛子》有“非不伟其体干也”句;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三国赵云字子龙,取自《周易》“云从龙,风从虎”;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也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元末戏曲家高明(著有《琵琶记》)字则诚,取自《礼记》“诚则明矣”;明代军事家于谦字廷益和清初文人钱谦益字受之,则都是用《尚书》中“谦受益”的典故。

朱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祁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朱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为第17位;但2018中国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中,朱姓在中国所有姓氏中居第14位。

(1)朱姓始成于西周,以国名为氏(因得姓始祖是曹挟,该支系也被认为是源出于曹姓)。传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建都于邾。其故城在今邹城市东南12.5公里,邹城市峄山镇纪王城村周围。邾国分立为邾国、小邾国和滥国,这便是史学界所说的“邾分三国”。他的遗族以国为姓,称邾氏。战国时,楚国灭了邾国,邾国的贵族四处逃散,为不忘祖国,因此去掉耳旁,改姓朱。

(2)源于姬姓,以国名为氏。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

(3)源于子姓,以先祖名字为氏。出自宋微子启的后裔公子朱之后,以公子朱为始祖。周成王封商纣王之庶出之兄微子启于宋,以奉商祀。至战国后期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居于江苏砀山的宋微子之裔公子朱的后代以先祖名为姓。

(4)源于祁姓,以先祖名字为氏。源自尧帝之子丹朱,以丹朱为开姓始祖,属尧帝的嫡传后裔。当舜败丹朱于丹浦后,丹朱后裔分支中,有一支向中国西南迁徙,先秦时主要分布在苍梧之野(今湖南宁远九嶷山一带)。他们在社会进化演变中生存下来,在隋唐时期还发展成沛国郡的望族,并构成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支派。

(5)源于朱氏族(也称为朱襄氏),以先祖名字为氏。朱襄氏族是以赤心木朱为图腾,活动于今河南淮阳一带。出自远古帝喾时期大臣朱虎之后裔,以朱虎为得姓始祖。西周的隐士朱张、战国齐人朱毛、魏国大力士朱亥、西汉中邑侯朱进等人均称是朱虎的后代。

(6)源于改姓而来:  ①鲜卑族改朱姓: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诸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拓拔宏在迁都洛阳后,开始推行大规模的汉化改革政策。其中,将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是一项重要举措,这一时期,有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将复姓改为汉姓朱氏。  ②蒙古族改朱姓:出自元朝时期蒙古主儿乞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珠尔吉特鄂谟克氏,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永固镇),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蒙古族珠尔奇氏,世居萨尔哈占(今内蒙古通辽),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邓氏;蒙古族卓尔古特氏,世居科尔沁(今吉林科尔沁),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周氏、康氏等。  ③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仫佬族、苗族、瑶族、土家族、纳西族、东乡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朱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朱氏。  ④源于改姓,属帝王赐姓为氏。当明朝建立后,便有赐他姓为朱氏以示恩宠之举。赐姓朱氏有两类,一为赐外族夷蛮为朱氏,借以笼络,以示怀柔;另一种赐姓是为了褒奖臣下,以示恩宠。

二、朱元璋(明太祖)姓名玄机

朱元璋像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1、朱元璋名字的来历。元朝的时候,普通平民是不允许有姓名的。照记载,元代汉人百姓如果不上学的话是不能有名字的,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朱元璋的世祖名仲八,生有三子,长子名六二、次子名十二、三子名百六,百六是朱元璋的高祖。朱百六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四五、次子名四九,四九是朱元璋的曾祖。朱四九生了四个儿子,依次名为初一、初二、初三、初十,初一是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有两个儿子,叫五一、五四,五四(朱世珍)是朱元璋的父亲。伯父和父亲各生四子,依出生先后排名,朱五一的儿子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朱五四的儿子叫重四、重六、重七、重八,重八就是朱元璋(有一种说法是朱元璋刚生下来的时候,身上有虫子爬(估计是蛔虫),其父即给他起名“虫扒”,后又改为重八)。朱世珍妻陈二娘。朱元璋后来参加起义军,当了元帅,觉得“重八”这个名字太土,就自己给自己改名元璋。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传奇人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朱元璋也有人们许多不知道的一面,比如说他的名字就有四个之多,但一般人最多也就知道两个。那么朱元璋的四个名字都是啥呢?这些名字又有着哪些含义呢?

咱们先说“朱元璋”这个名字,这是他加入义军之后所起的。【璋】本是元朝将领发明的一种武器,朱元璋的名字含义其实就是【诛】【元】【璋】,即诛灭元朝的武器,表达了他的理想和抱负——诛灭元朝。朱元璋”这个名字,这是他加入义军之后所起的。璋是古代玉器的一种,所谓“璋,剡上为圭,半圭为璋”,另外璋这种玉器非常锋利。“元”指的就是元朝。“朱”字与“诛”同音。合起来就是“诛元璋”,朱元璋改名正是表示自己解决反元的决心,寓意自己是诛灭元朝的利器。

咱们再说第二个人们比较熟悉的名字“朱重八”!众所周知,朱重八这个名字是朱元璋早年时用的。话说朱元璋家里的情况是这样的,祖父名叫朱初一,父亲名叫朱五四,大哥叫朱重五,二哥叫朱重六,三哥叫朱重七,老四就是朱重八啦,也就是朱元璋。

读者可能会纳闷了,朱元璋家是搞数学研究的么,名字怎都是数字呢?这里面还真有一段历史。原来在元朝时期,“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也就是说在元朝,底层百姓没什么功名的,不允许取名,只能用排行和父母的年龄相加,作为名字。

朱元璋家的这种情况应该是用兄弟之间的“行第”来的,朱元璋的父亲排行第四,朱元璋排行第八,当然他们的这种排行是在家族内部的排行。比如说朱元璋的大伯叫朱五一,朱五一有四个儿子,名字分别叫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朱重四,这四位是朱元璋的堂兄。

接下来再说第三个,这个是朱元璋的“字”。根据《明史》记载,“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也就是说朱元璋也可以叫朱国瑞。古代人和现代人是不一样的,有名有字,古代男子成年后,不便直呼其名,于是“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字本来是朋友之间称呼的,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估计谁也不敢称他为“国瑞”了。不过“国”、“瑞”,这俩个字依然是需要避讳的。临川侯胡美原名胡廷瑞,后来就因避瑞字,改名胡美。曾割据一方的方国珍投降明朝后,也得改名方谷珍。

最后再说说朱元璋的第四个名字“朱兴宗”,估计这个知道的人寥寥无几。话说朱元璋发达之后,总觉得自己家族成员的名字太土气,于是他先给父亲朱五四改了名,改为朱世珍。接着朱元璋又给自己三个死去多年的兄长改了名,大哥朱重五改为朱兴隆,二哥改为朱兴盛,三哥改为朱兴祖。

改完之后,立马显得“高大上”啦!咱们再加上朱兴祖,连起来看不就是“隆盛祖宗”嘛。朱元璋的寓意很明确,而且眼下自己做的就是“隆盛祖宗”的事儿。不过知道朱兴宗这个名字并没有传播开来,人们还是更习惯叫他朱元璋!

是巧合还是天意?朱元璋的名字竟决定了明朝皇帝的人数!朱元璋在成为义军之前的名字叫朱重八,重八的意思就是两个八加在一起刚好就是一十六,众所周知明朝丢整个时期也只有16位皇帝,分别是:“太祖_朱元璋,惠帝_朱允炆,成祖_朱 棣,仁宗_朱高炽,宣宗_朱瞻基,英宗_朱祁镇,代宗_朱祁钰,英宗_朱祁镇,宪宗_朱见深,孝宗_朱佑樘,武宗_朱厚照,世宗_朱厚熜,穆宗_朱载垕,神宗_朱翊钧,光宗_朱常洛,熹宗_朱由校,思宗_朱由检(崇祯皇帝煤山吊死而终)!”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巧合,朱元璋成为皇帝之后把自己爷爷,爸爸都封成为了皇帝,自己的哥哥也都成为王爷,因为他的爷爷叫朱四九,朱元璋追封为了明懿宗,而四九加起来刚好就是13,因此明朝在北京葬有的皇帝只有13位,也就是现在保存完好的明十三陵,这也是让人感到非常的奇怪 。

2、明太祖朱元璋如何为子孙后代起名的?

明太祖朱元璋文化不高,却是取名的好手。中国人起名字,一是要讲究含有深意,二是要讲究辈分之分,三就是名字的忌讳。朱元璋考虑随着子孙繁衍,可能会名字重复,于是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按照”辈行”法则起名字.

他为24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了20个字,每个字为一世。

长子,朱标,二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五子,朱橚,六子,朱桢,七子,朱榑,八子,朱梓,九子,朱杞,十子,朱檀。,十一子,朱椿,十二子,朱柏,十三子,朱桂,十四子,朱楧,十五子,朱植,十六子,朱栴,十七子,朱权,十八子,朱楩。十九子,朱橞,二十子,朱松,二十一子,朱模,二十二子,朱楹,二十三子,朱桱,二十四子,朱栋,二十五子,朱(木彝),二十六子,朱楠。

朱元璋一生共有26个儿子。我们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26个儿子的名字,虽然没有辈分之分,但却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都带有一个木字旁。朱元璋在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字的时候全部用木旁,古人给同一个辈分的人起名字用同一个偏旁其实很正常,不过因为朱元璋有26个儿子,他意识他自己的子孙中肯定有重名的~就给26个儿子每个人定了一个辈分表,每个表20个字,从他的孙子开始,依次向下起名字。比如燕王朱棣的就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这里面又规定,自他孙子辈每五个字的命名,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依次以偏旁命名。因此明朝的皇帝从名字上一看就知道是朱元璋的第几代后人,也知道他们之间的辈份关系。来看朱元璋第四子朱棣这一脉起名所依靠的诗句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对于明朝历史熟悉的小伙伴其实也发现了其中的规律,那就是这些诗句中的字,其实就成为了名字中的辈分。我们把朱棣之后五代皇帝的名字列出来,则更会一目了然,后代皇帝的名字分别是: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朱祐樘,他们名字中间的字,是不是正好对应了上面的诗句呢。  同样,其他的王府也有这些规定,比如太子朱标,本来他的名下的辈分表应该是帝系,但是他的儿子被他的叔叔夺了位,所以只传到他的孙子。朱标的20字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我们知道的人只有建文帝叫朱允炆,他的儿子叫朱文圭.分别是火和土旁,符合那起名规律。

朱元璋二十六个儿子,名字一览一目了然。为何都会有个木字旁呢?这就得说一说中国的五行了,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五行,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属性相生相克。金可以生水, 水可以生木, 木可以生火, 火可以生土, 土又可以生金。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朱元璋儿子的名字一来五行文化蕴含其中,二来木在古代象征着繁荣,双木成林,三木成森,有木才能植根,有根才能枝叶繁茂,朱元璋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繁荣昌盛、永世不绝。然后我们再说朱元璋孙子辈的名字,如出一撤,孙子辈以后都是严格按照五行来起的。

几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如“火”为朱元璋孙子辈命名所用偏旁。

在朱元璋为24房子孙所取派语中,长房东宫懿文太子朱标的后裔世系派字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第四房燕王府也即后来成为明朝帝系的朱棣后裔世系派字是:“高瞻祁见(礻+右),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如建文帝朱允(火文),即是朱元璋长房“允”字辈,“火”行。又如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朱由检,即第四房第十代,属“由”字辈,“木”行。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登基后,实行皇子封王制度,以固大明江山社稷。太祖26子中除长子朱标封为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因年幼夭折未封外。北起辽冀,南抵湘桂;东江鲁,西甘川。数百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秦愍王朱樉、晋恭王朱棡、燕王朱棣(后尊为帝系)、周定王朱橚、楚昭王朱桢、齐王朱榑、潭王朱梓、赵王朱杞、鲁荒王朱檀、蜀献王朱椿、湘献王朱柏、代简王朱桂、肃庄王朱楧、辽简王朱植、庆靖王朱[木旃]、宁献王朱权、岷庄王朱楩、谷王朱橞、韩宪王朱松、沈简王朱模、安惠王朱楹、唐定王朱桱、郢靖王朱栋、伊厉王朱[木彝]等24子全部受封其间为亲王。侄孙朱守谦封为靖江郡王。

明庄烈帝朱由检,则是燕府(后成祖)第十代“由”字辈,故范“由”字,而“由”字辈在燕府系第十代,后字当从“木”。

朱元璋在为子孙后代们设计起名字的规则时,其实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朱元璋的子孙后代们和他有一个共同点,能生,名字的规则虽然定好了,可是带这些五行偏旁而又高大上的汉字到了后来就不够用了。汉字有限,而朱元璋的后代却一直在繁衍,以五行为偏旁的字,最后连俗不可耐的字都被用光了,自己祖辈的名字又不能用,这些该怎么办,难道只能违背祖训,当然这在明朝是大逆不道的,于是这些为子孙想不到名字的王爷们开始“造字”。明朝的王爷们想到了自己的太祖只是规定了偏旁,又没说具体的字,于是到了后来,朱元璋的子孙后代中,就出现了朱申锯、朱觐锥、朱弥铲、朱弥钳等等的类似于以“工具”命名的名字。于是大批的生僻字就被造了出来,我们继续举一些以“金字旁”为人名的例子,比如说:朱慎镭、朱同铬、朱在钠、朱恩钾、朱效钛、朱诠铍、朱弥镉等。

3、朱元璋与“北京”的来历

“北京”一词名称到底是如何来的呢?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北京更早的名字叫“蓟”,说起来那还是3000多年前的事了。大约在公元前1045年的时候,周武王伐纣灭商以后,在北京地区分封了两个诸侯国,一个叫“燕”一个叫“蓟”。这个“蓟”的国都就位于现今的广安门一带。后来“燕”吞并了“蓟”,从位于今天的房山区琉璃河董家林村附近(现还隐约可见部分古城墙遗迹),迁都到“蓟”。它就是后来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都城“蓟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了六雄建立了秦王朝,自此中国次得到了统一。蓟城作为秦王朝在北方的一个军事重镇,改名为“广阳郡”。西汉时期北京作为封侯国名为“燕国”。东汉时期又名“幽州”,隋唐时期又称作涿郡、范阳郡、幽州、渔阳郡等等。到了辽代,契丹人把北京作为陪都称作“南京”。金灭辽将北京次作为整个北方地区的首都,取名为“金中都”,是年公元 1153年。13世纪中叶,忽必烈率领着蒙古大军,先后灭掉了金和南宋,又一次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大“元”帝国,其仍定都北京,取名为“元大都”,自此北京次成为了大一统的全中国的首都,是年公元1272年。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以后,在尧封帝,此后在苏城建都,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更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京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话说朱元璋得了天下,就考虑得让我的嫡儿嫡孙们也来替我掌管天下,只有这样,我朱家的天下才能长治久安,子孙万代。于是他将众多的儿子分封到各地为王,以利于巩固他朱家的统治。其他的封王我们暂且不提,单说说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因为他将对日后的北京乃至整个大明王朝的历史进程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朱棣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多次随军北征蒙古残余势力,经验丰富,战功,深得朱元璋的信赖和器重。被朱元璋分封到北方重镇北平(今北京),镇守北疆,时名燕王。公元1398年老朱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情,离开了他人间心爱的皇位,去了另一个龙头继续做他的皇帝了(今南京孝陵)。临走之前他将皇位交给了他的太孙朱允炆。实际上按照老朱当初定立的“嫡长子继承制”来看,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似乎有些勉强。在此之前也遭到了一些大臣的非议和他那些叔叔们的不满。何为“嫡长子继承制”呢?朱元璋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他众多儿子中的一个,却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孙子呢?这话还得从老朱刚做皇帝那会儿说起了。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更何况是老朱呢。他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法规上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规定。这些我们就暂且不表,单说说他就皇位继承问题所拟定的“嫡长子继承制”。老朱深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关系到他朱家大明江山的春秋万代。同时他也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制定出了他自认为很是稳妥的皇位继承制度。他规定:“皇位的继承人为嫡长子,如长子在继承皇位之前死了则由次子继承,依此类推;如长子继承皇位后,其死后则由他的长子或长孙继承皇位。如其没有子孙,则由其长弟继承,依此类推”。

老天好像真的要与朱元璋开个玩笑,试试他是否真的像他所说的那样去做。公元1392年被朱元璋立为太子的长子朱标不幸因病先于老朱去世,这是朱元璋所没想到的,悲痛之后也使他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按照他制定的“嫡长子继承制”,皇位的人选应为老朱的二子秦王,可秦王实在是不成器,荒唐成性,这使老朱放弃了立他的打算。四子燕王朱棣文韬武略智勇双全,老朱曾有心立他为太子,可被几位心腹大臣以不附继承制劝阻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老朱终于决定立朱标的二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二子,按继承制且轮不到他呢。可朱允炆从小就表现比同龄孩子不同的成熟和稳健,深得朱元璋的喜爱。朱允炆登基后,改年号为建文,是为建文帝。为了能坐稳皇位,他上台后首先做的就是如何从他众多叔叔的手中夺回兵权。俗话说得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嘛。他在几位心腹大臣齐泰、方孝孺、黄子澄等人的策划下,开始逐一对他的几位藩王叔叔采取“消藩”政策。何谓“消藩”呢?说白了就是找个碴儿取消他们的藩王称号,取消了藩王称号也就意味着取消了他们的握兵权。这招够狠,不到几个月的光景,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为庶人或被迫自杀,对他众多叔叔来说这真是一场十年浩劫呀。终于该轮到燕王朱棣了,此时的朱棣不想束手就擒,他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拿起枪杆子造朱允炆的反。造反也得先有个理由吧,于是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在 1399年7月正式起兵南进发动了讨伐朱允炆的战争。何为“清君侧”呢?就是说皇帝身边有奸臣,我要为皇帝发兵除掉这些奸臣。此次战争一共进行了近四年,经过了数百场的大小战斗,终于在1402年朱棣打到了南京城下,朱允炆见大势已去,一把火将皇宫烧毁,等朱棣破城而入时已是一片狼藉,朱允炆也不知去向,更终成为历史之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

朱棣夺取皇位后,改年号为永乐,仍定都南京。但南京以前毕竟是朱允炆的地盘,忠于他的大臣亲信很多。这些人明里暗里与朱棣作对,这使朱棣的皇位坐得很不踏实,心里很是不安。但朱棣毕竟是经过九死一生大风大浪洗礼过的。为了坐稳宝座,他会不惜一切代价清除反对他的人。齐泰、方孝孺、黄子澄、练子宁、卓敬、陈迪等一大批忠于朱允炆的儒臣都被朱棣凌迟处死,诛灭族人。特别是方孝孺被朱棣灭十族,开创了灭族历史记录的先河。闲话少说,我们书归正转吧。永乐元年(1403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人向朱棣进言,认为北平是皇上的发祥地,应在此修建宫殿以示提升其地位。此建议正符合朱棣心意,遂将北平升为陪都,由于北平位于南京的北方,因此改名为“北京”,称“行在”。这是北京历史上次使用此名,也是北京人应该记住的一个年份(公元1403年),算起来这个年份距今也有600多年了。

朱棣虽然在南京做了皇帝,但他过得并不轻松,他要时刻防备朱允炆余党的兴风作浪。他一直怀疑朱允炆并没有被火烧死,因此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其主要任务就是去寻找朱允炆的下落。他时刻念念不忘在北平做藩王时的快乐日子。在他心底里,北平才是他更想要呆的地方,此时他想到了迁都北京。由于众大臣对迁都意见不一,朱棣一时难以定夺。公元1407年徐皇后(朱棣结发妻子)的病故,使朱棣下定了决心“迁都北京”。经过几年的筹备,将南方大批的建筑木材通过京杭大运河运至北京的通州,再通过陆路和通惠河将木料运入京城进行加工。因此在今天通州区和广渠门一带,都留下了“神木场”的地名。朱棣于公元1416年在北京正式按照南京皇宫规制开工修建紫禁城。公元1420年紫禁城建成,朱棣于次年元月一日在奉天殿(今太和殿)正式诏告天下迁都北京。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中国姓氏、姓名和起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