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蝗虫聚集原因,未来或可部署陷阱诱杀

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日前发表一份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河北大学团队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研究人员发现导致蝗虫聚集的信息素(pheromone,费洛蒙) ,是一种名为4-甲氧基苯乙烯(4VA)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研究人员认为,上述发现为蝗虫防治新策略的发展提供见解,例如可以在野外部署人工合成的4VA,以将蝗虫引诱进入陷阱,继而一网打尽。

报告以分布最广、最危险的蝗虫物种之一飞蝗(Locustia migratoria)作为研究目标。研究人员发现,蝗虫会释放4VA,其对所有年龄段和性别的飞蝗都有强大的吸引力。如果四五只散居蝗虫被安置在一起,它们也会开始产生和释放4VA,甚至能够吸引野外的蝗虫。

科学家发现蝗虫聚集原因,未来或可部署陷阱诱杀

另一方面,蝗虫会以特定的感觉细胞检测4VA,被称为锥型感受器(Basiconic sensilla),其存在于蝗虫的触角内。研究人员发现,4VA会与一种名为OR35的特定嗅觉受体结合。

报告指出,使用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敲除OR35后,会显著降低飞蝗触角的电生理反应,降低4VA的效果。换言之,4VA对于缺乏OR35的基因改造蝗虫吸引力较小。研究人员通过田间诱捕实验,成功验证4VA对实验种群和野生种群的吸引力。

基于上述发现,研究人员强调几种值得未来探索的可能场景,例如可在野外部署人工合成的4VA,将蝗虫引诱进入陷阱,然后将它们杀死。此外,亦可以释放一种可以阻断4VA活性的化学物质,阻止蝗虫聚集和迁移。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提供最新、最快、最热的各种热点资讯阅读分享,欢迎大家关注!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