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脱贫摘帽成果 幸福花开八宝河畔

2020年以来,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紧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聚焦防返贫、强产业、激动力,全力打造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落下。

据了解,祁连县积极探索和尝试“未贫先助、未贫先防”的新路子,聚焦防返贫,建立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制定防止返贫和新增贫困人口监测预警处置工作方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建立集监测、预警、扶持、保障一体防贫监测预警机制。启用动态监测“数据库”、“云端”预警、“线下”救助模式,建立“补短板,防返贫”监测预警工作台账,优化“乡村统筹处置+县级综合处置”流程,实行台账“清单式”管理,因人因户“对症施治”,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聚焦强产业,建立稳定增收长效机制。把产业扶贫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之策,探索“资金定向集聚、企业能人带动、特色产业增收、双方互利共赢”产业引领扶贫路,建立长期稳定增收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祁连山下好牧场”有机畜牧业资源优势,创新产业组织模式,打亮“地方牌”。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条,扶持壮大绿色加工、特色种养等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走好“特色路”。擦亮天境祁连“全域旅游示范区”名片,创新“农旅融合”推动产业扶贫,依托“自然学校”、西路红军解放军二军纪念苑,建立“红色教育+绿色旅游”特色旅游产业新模式,实施“景区带村”工程、旅游扶贫项目,打造旅游民俗村、旅游扶贫基地。

唱响“致富经”。制定完善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奖励办法、村集体经济收益使用管理指导意见,通过发展光伏产业,盘活闲置资金发展专业合作社和购置省会城市商铺发展固定资产收益,打造扶贫农畜产品展销中心,实现村集体经济实体“升级版”,使村集体经济产业成为巩固脱贫的坚强后盾。聚焦激动力,建立扶志扶智长效机制。把扶志扶智作为巩固脱贫关键一招,围绕转观念、鼓干劲、提能力,构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内生动力生成机制。

坚持思想引领,以绣花功夫事关群众利益的事办好办扎实。选树脱贫典型,评选表彰“脱贫光荣户”,激发贫困户“我要脱贫”内生动力。完善村(居)规民约,突出基层治理,规范“四议两公开”等议事规则,注重对陈规陋习硬性约束,以法治思维解决高额彩礼“娶不起”、薄养厚葬“死不起”、人情礼金“还不起”问题。强化技能培训,以补针点睛把“管肚子”的事办实。实施农村人才培养工程,人社、扶贫等部门加大“雨露计划”“阳光工程”“旅游扶贫”等技能培训力度,组织讲师团利用农牧民夜校、田间学校、扶贫产业基地、扶贫车间,“点对点”“面对面”送政策、送服务、送技能、送岗位,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带动一家致富。

据了解,截至目前,该县先后开展技能培训26次,培训贫困劳动力760人次,培养持证挖机人才50人、县乡电商从业人员116人、汽车驾驶员420人、特色种养殖业人才400余人。45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0万元,固定资产总额达1.48亿元,累计为3万余名群众分红1380万元,960户贫困户人均增收2600元。

在农牧区乡镇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43个,19类富民产业带动2925名贫困户人均增收1024元。创新“祁繁甘育”发展“飞地经济”产业新路,组建飞地畜牧业协会,在甘肃张掖、民乐等地培育建成牛羊养殖基地、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140个,种植“飞地牧草”2.24万亩,养殖祁连牛羊4.5万头(只),直接带动268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预计2020年底可存栏7万、出栏4万头(只),收入6000余万元,人均增收1.6万元。强化文旅产业带动,以旅增收致富。通过编排红色舞台剧、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发展家庭宾馆、家庭农牧场、农牧家乐,以旅促农带动374户1223名贫困户在从事二三产业中实现人均增收650余元。

文/聂文虎 李海生

实习编辑/周勇

审核/杨旭梅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发布各类正能量视频、文字、图片。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