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 :关注苗族原生态蜡染文化保护与技艺传承

海南岛儋州南丰马岭排苗族同胞幸福生活,用苗绣蜡染装扮,让人沉醉。苗家的生活、生产、习俗、风俗,都是诗、都是画……

南丰镇马岭排村苗族原生态蜡染文化保护与技艺传承,越来越引引起了岛内外的高度关注。

蜂蜡留情,浸染百衣;亘古相传,生生不息。
海南苗族蜡染更是保存了海南岛最原生态的民俗文化资源,必将为海南的生态文化建设提供精神滋养。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苗族蜡染文化正面临着生存和传承困境,海南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区(港)的进程中更需要保护好、传承好这些丰富的民族文化遗存,使蜡染这幅画在布上的历史画卷,在深山中绽放出蓝色的花朵。

 

001Nse9uzy7xdlI49Mza7001Nse9uzy7xdlNEZat6d001Nse9uzy7xdlu1t4B89001Nse9uzy7xdlvhmVwce001Nse9uzy7xdlHV84A44
原儋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市政府党组成员刘登阁在发言中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这秋高气爽的美好日子里,我代表儋州市人民政府向不辞辛劳、远道而来出席本次座谈会的各位领导、专家、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本次活动的主办方、承办方及特别支持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儋州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致力于在保护原有建筑、艺术、技艺真实性和生产劳动完整性基础上,充分发挥民族风情资源优势,发展少数民族乡村文化产业,打造特色乡村。马岭排村建筑外墙上有很多独具苗族特色的图案装饰,一走进村子,就能直观感受到苗族文化的魅力。在此,我们真诚希望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为苗族蜡染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建言献策,使我们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上做得更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创新驱动转型的重要抓手。未来的海南,文化创意产业也必将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而苗族蜡染文化保护与传承正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儋州刚刚承办了2019北京文化创意大赛海南赛区暨2019海南文化创意大赛。大赛为创业者、行业专家、投资机构、产业园区等文创领域的从业者搭建了一个互动交流、资源对接、融合发展的平台,发挥了汇聚全省优秀文化资源,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培育新生代原创力量,引导创意设计贴近时代、融入生活、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推动了海南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提升了海南的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最终,海南赛区有10个文创项目从全国及海外征选的975个优秀项目评选中脱颖而出,晋级全国及海外文创百强项目。海南赛区选送的黎人文化、苏小坡儋州文化动漫IP两个项目参加全国总决赛获得组委会特别奖,海南赛区获得全国最佳赛区奖,反映海南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具有强大的潜力和后发优势。
我们也诚挚邀请企业来儋州投资兴业,投入到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多开发集使用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于一体的非遗艺术品和衍生品,共同把像苗族蜡染这样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将儋州的文化资源打造成一张绚丽的文化名片,使之走出海南,走向全国,乃至走向全世界。

省人大环资工委委员、省生态研究院院长、省生态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庆良在致辞中说——
在儋州,召开以“蜡笔生花靛染海岛”为主题的海南苗族蜡染文化保护与传承座谈会。首先我代表本次座谈会的主办单位省生态研究院,承办单位省生态文化研究会感谢各位在百忙之中拨冗出席本次会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本国的国情民情,亦需要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丰富的土壤。因此,我们弘扬海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探讨儋州苗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我们大家相聚在此,各抒己见,希望能为蜡染文化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个地方最能吸引人,最能体现地方特色的就是它的本土文化。海南的黎苗村寨保存着海南岛最原生态的民俗文化资源,根植于民间土壤的蜡染文化本身蕴含着苗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展现了丰富的民族生态思想元素,必将为海南的生态文化建设提供精神滋养。本次会议就苗族蜡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对蜡染技艺的“活态传承”、民族品牌的打造、非遗申报、文旅融合等途径进行探讨,把苗族蜡染文化传承发扬光大。苗族特色文化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马岭排村这样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建设特色的生态文化十分重要。海南苗族先民在继承祖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海南的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和习惯,形成了海南苗族独有的蜡染文化特色。作为一项独具艺术魅力的民族技艺,海南苗族蜡染体现了苗族的原生态文化,内容丰富多彩、纹路多样、寓意深刻,表达了苗族人民对世界的美好想象,也记录着苗族独特的历史文化与传统技艺。海南的少数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开发与保护传承,任重而道远,除了需要政府引导、强化政策体系建设,扩大传承人群,广泛开展宣传,还需要创新保护方式,鼓励企业研发,推动民族文化、非遗文化走进市场、融入生活、焕发活力。在此,也特别感谢广东省东莞市锦森纺织品有限公司张岸锦董事长能参与到我们本次活动中来,与大家一起探讨蜡染工艺的改良提升和产业化打造之路,加快推动苗族蜡染产业的后续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本次研讨会是海南苗族蜡染传统文化保护的一次跨界合作尝试,希望能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发挥各自所长,塑造“海南苗族蜡染”文化新形象,增强蜡染文化品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此希望在座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嘉宾们能够就蜡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让我们的蜡染文化能够代代传承下去,让非遗不再是非常遗憾,让匠心不再是逐渐失传,让行动不再是停留指尖。

南丰镇原党委书记李若梅说 ——
南丰镇是儋州的三个少数民族乡镇之一,总人口2.8万人,其中黎族2万人、苗族1294人。我镇的苗族同胞主要聚居在马岭排村委会,素有勇敢、热情、好客、淳朴的特点,“三月三”等苗族文化传承至今,尤其是蜡染等技艺代代相传,是人类使用最早的生态印染手工艺。今天仍有不少苗族同胞在日常生活身穿绚丽多彩的苗族服饰,“活化石”般地展示着悠久灿烂的苗族原生态的历史和文化。
但是我们也清晰地看到,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有着悠久历史的苗族传统蜡染技艺濒临消亡,很多苗族青年男女外出求学、务工,没有了学习和继承传统蜡染的环境,没有了制作传统蜡染的条件和需要。此外,苗族青年男女衣着不断现代化,使蜡染服饰退居次要地位,蜡染服饰只在少数重大场合才派上用场,蜡染服饰总体需求量下降,且制作工序繁琐,苗族年轻妇女学习、制作蜡染服饰的意愿不强,导致蜡染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在全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强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特别是对千百年来传统蜡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迫在眉睫。在这一方面,南丰镇做了一些探索和思考。一是力所能及地做好保护工作。南丰镇安排专项经费扶持和宣传蜡染,在村里建立了展示厅,鼓励苗族群众制作、穿着、展示蜡染服饰,以此展现苗族独特的技艺和文化。二是推动苗族蜡染进校园。南丰镇重视对苗族群众进行传统蜡染保护意识教育,在中学设置蜡染兴趣课程,引导学生学习蜡染技艺,实现后继有人。三是探索市场化可持续发展。这是当前传承和保护的难点和重点。目前,村里的蜡染服饰图案相对单一、市场化推广严重不足。下一步,计划丰富蜡染的产品样式和图案,比如制作蜡染艺术风格的包包、抱枕、靠垫、窗垫、灯罩、桌布、墙壁挂饰、床上用品等等,同时探索与乡村旅游结合,让游客参与蜡染制作并购买自己的作品。只有挖掘市场潜在的价值,让苗族群众在制作蜡染中得到一定的经济利益,才能让他们自觉成为苗族传统蜡染保护、传承与发展的主人,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苗族蜡染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把苗族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光大。

省人大代表、南丰镇苗族委会马岭排村村民陈世凤的发言——
感谢各位对我们苗族蜡染项目的帮助和支持,同时代表苗族村委会村民们感谢大家对苗族蜡染文化遗产的重视和关注。我发言主题是:保护和传承苗族蜡染文化遗产,让社会各界人士更加了解它的内涵和意义。
苗族蜡染是中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之一。蜡染使用的原料主要是棉布、蜂蜡、大叶青等原生态的材料,制作工具主要有铜刀、小竹刀、点笔、划笔等,制作过程主要是用蜡点在麻丝、棉布上染花纹、动物等图形,通过浸染、除蜡后呈现美丽而生动的图案。这些图案,除了表示爱情欢乐及记录生活外,也有民间传说故事。如蝴蝶松树纹样,寓意夫妻之间的爱情似松树常青;大青山纹样,象征苗族人民勤劳和智慧。蜡染技艺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印染工艺,该技艺又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海南苗族先民于400多年前来琼,我们在继承祖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海南的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和习惯,传承并发扬蜡染技艺,运用点、线、面的疏密关系,使得整个图案变化多样,呈现出丰富的形色与层次,表现了蜡染艺术简洁而明快的特点。可以说,蜡染作为苗族人民手工制作的民间生态特色的艺术品,是苗族祖先的勤劳和智慧结晶,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之一,接受到不少游客的观光及赞赏。除了蜡染之外,苗族文化遗产还有织锦、苗绣等多种手工技艺,表现形式多样丰富。苗族织锦是苗族民间传承刺绣服装的一项技艺,是苗族姑娘爱美的表现。苗绣是苗族民间传承刺绣服装的一项技艺,是苗族姑娘出嫁时穿或是“三月三”隆重节日等活动时才会穿上盛装或是平时迎接远道而来的贵重客人都会穿上,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重。
苗族民俗文化资源蕴含着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它具有丰富的民族生态思想元素,做好传承保护工作对海南的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东莞市锦森纺织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岸锦 说——
海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不遗余力地保护、传承和弘扬像儋州苗族蜡染技艺这样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情是海南的文化品牌,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区(港)需要挖掘更多的本土文化特色,我们要深入挖掘文化优势,使海南的生态文明建设绽放出更多的人文精彩。海南建省以来,在旅游市场的推动下,海南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黎族苗族文化在自然村寨、人工景点、旅游手工艺品等方面得到了初步的旅游开发。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深层次、高品位的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很好的发挥这些文化资源优势,比如儋州苗族蜡染技艺,其纺织品没有把知名度打出去,甚至成为儋州的一个特色品牌。
东莞市锦森纺织有限公司是很好的蜡染技艺载体,而且我们自设染整厂,今天也希望,能和苗族同胞传承人一道共商蜡染传承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共商发展之计。在新的形势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模式必须有新的定位,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把民族文化的载体产品推向市场不单纯只是商业的开发,更重要的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挖掘,将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一批体现民族文化精髓的文化产业。让我们一同努力,把海南苗族蜡染文化传承发扬光大,开发其市场价值,使其蜡染纺织产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唐晓阳说——
要高度关注、积极探索苗族蜡染开发的前景及途径。
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较大的发展。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织物的染色当时设有一种叫“染人”的专官主管,楚国还设有专门主持生产靛蓝的“蓝尹”工官。足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颇具规模。蜡染,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在唐代尤为盛行,技术也成熟多了。当时的蜡染可分为两种:单色染与复色染;复色染可以套色四、五种之多。蜡染艺术最早出现在中国,它是一种古老染色术,被誉为布艺上的青花瓷,是我国西南地区为主的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蜡染自宋代以后开始衰退,而随着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华侨的“下南洋”,将这一技艺带出去后,在南洋各地(尤其爪哇、苏门答腊等岛)却大为盛行。至今,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人的平常衣服还有以蜡染布料制造的。因为利用这种方法染出来的棉麻布图案,兼具了艺术的装饰趣味及实用价值。印度尼西亚或马来西亚人把蜡染叫做Batik,日本人称为蜡缬染(亦称蜡染)。蜡染在苗族妇女中得到很好的保存。苗族蜡染是中国传统的手工技艺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与乡土气息,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坏境中,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技艺因此得以保留下来。苗族的蜡染拥有悠久的历史。按苗族习俗,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每位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代代传承。在此状况下,这些苗族聚居区形成了以蜡染艺术为主导的衣饰装束、婚姻节日礼俗、社交方式、丧葬风习等习俗文化。保护传承苗族蜡染“非遗”意义重大。

 

海南省委党校副教授娄瑞雪说——
苗族蜡染生态文化很有价值。一是历史文化价值。今天上午看到了苗族蜡染,我觉得这里面就具有很大的历史文化可以去挖掘,如果作为非遗项目申请,只挖掘蜡染文化还不够,还要结合苗族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民俗文化,一起挖掘海南苗族的历史脉络,从哪里来,怎么来,来海南后如何演变、分散各区,现在主要生活方式是什么。二是旅游经济价值。少数民族地区现在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特别是在海南全域旅游大背景下,乡村体验游逐渐成为新秀。据统计,2017年上半年,海南接待乡村游客515.09万人次,同比增长21.7%,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5.31亿元,同比增长32.4%。
包括苗族村落在内的海南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中存在的现象值得关注。一是人口流失严重,建设性破坏严重。海南目前保留完整的黎族村落仅有五指山市初保村、东方市白查村、昌江县洪水村3个村,政府已对其进行整体规划和修缮,但空心化严重。苗族、回族、客家族等民族的村落已消失殆尽,仅有少量的民族建筑。在一些地区发现当地干部和村民为追求整齐划一,大拆大建,传统民居在建设中破坏掉。像今天我来到这里就吃到了很多以前没吃过的东西,而且都非常原生态,这就具有一定的旅游价值,但是再观本村,我却发现没有其他内容,民居外墙虽然都涂上了代表苗族文化的画面,但是没看到一处苗族民居,都已经是现代建筑。这就失去了本村的灵魂。二是保护资金匮乏。传统村落和文化保护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我发现海南传统村落的保护资金主要来源仍是中央专项财政补贴,省财政部门以及各市县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大,没有城乡统筹的传统村落保护投入机制,民间参与资金匮乏。中央财政专项补贴有限,每年仅有几个典型村落能获取几百万补贴,而传统村落由于年久未修,各种基础设施缺乏,这几百万远不足以支撑传统村落的保护,甚至知名古建筑都很难得到系统修缮,或者即便是当时得到了修缮,但是因为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应该配套的保护经费难以落实,没有资金的持续支持,缺乏后续维护,这些传统建筑继续破败下去。三是村民保护意识不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或多或少会对农村和农民有一些歧视,而农村基层干部以及村民也在思想上认为自己是落后的,本村的传统民俗、传统技艺是封建的。村落的年轻人则是从小都是在现代化教育和环境中成长,对现代都市生活、西方文化等都怀揣向往,对于父辈们的生活不以为然,甚至认为其落后、愚昧,不愿意传承父辈们的传统技艺和文化。我们上午看到的蜡染秀,基本都是年龄较大的阿婆,年轻人基本看不到。四是缺乏专业人才。传统村落和文化保护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如苗族蜡染文化,就必须要有专业人才,而且此专业人才不能只是抱着传统饭碗讨饭吃,要想办法与时俱进,将传统技艺用新的形势展现给本村居民,这样才能不仅吸引本族人们的兴趣去学习,还能将传统发扬光大,产生经济附加值。如知名设计师将苗族蜡染与现代时尚结合。
要对包括苗族村落在内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路径展开积极探索。
1.提高认识,强化领导。我在调研中发现很多村民甚至一些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对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的保护工作认识不高,重视不够。这种思维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忽略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的保护工作,对于国家相关部委的工作部署只是按要求完成,没有后续的实质性保护工作。所以,海南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第一步应该从提高思维认识开始。要从省级决策层面认识到加强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的保护工作是增强海南文化软实力,塑造海南文化形象的必要工作,也是推进海南城乡建设协调发展和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途径。
2.多元筹措,加大投入。
真正让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无法落实的最大难点还是在于资金困难,缺乏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资金,或者即使有专项资金但仍远远不足与支撑实际保护工作。一是将传统村落、古民居保护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将传统村落保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省级财政每年固定给予资金支持,市县配套筹集。二是应该整合相关部门项目资金,将“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整治、旅游开发、农业扶持等项目,向开发利用价值较高的传统村落倾斜,完善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改善村落居住环境,方便村民日常生活,防止村落“空巢化”。三是多方面筹集资金,树立乡贤典型,鼓励社会资本和有情怀个体参与传统村落保护事业。出台《海南省传统村落古建筑认领认养认保办法》,实行古建筑认养政策,鼓励个体或企业参与保护传统村落古建筑。四是各级人民政府在培训支出中单列专项支出,定期组织传统村落古建筑物主、村干部、政府职能管理人员、省内相关学者共同参加培训及到省内外成功保护开发地区考察学习,同时定期请相关专家到琼具体指导或开设讲座,以便普及传统村落保护知识、技术及营造保护氛围。
3.做好宣传,增强村民自觉。
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最终要落实到村落中的一个个鲜活的人,因此政府必须做好宣传,吸引更多的村民参与保护工作,特别要重视村民自觉的重要性。一是重视民间艺人的传承培养,可以在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设立海南传统技艺专业,并提供就业推荐的机会,鼓励年轻人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二是要对村民讲好传统村落保护的故事,建议农村以板报宣传栏、宣讲员下乡宣讲、链接扶贫夜校等方式宣传本村历史文化,以及国内外由于传统村落保护而促进当地旅游、产品品牌开发、当地村民发家致富的成功经验,增强村民对本村落历史文化和建筑的主动保护意识,开拓保护思路。
4.合理开发,打造旅游品牌。传统村落不能再造和复制,具有明显的稀缺性和原生态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村落的稀缺性和原生态性日益成为旅游活动的一个热点,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地区优势资源。在国内外高端媒体上媒体上量身定做,打造浓缩当地特色文化的旅游宣传广告。也可以在抖音等自媒体上制作本地区有特色的文化,如我们的苗族蜡染技艺展示,扩大影响力。另外,要引入一些有实力企业,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造,生产出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时代产品。

 

图片和文字作者     夏佟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发送旅行的感悟。人生感悟和生命体验。以及配合文字的图片。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