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泖田何处家

松江指南 | 带你认识不一样的松江

·  正  ·  文  ·  来  ·  啦  ·

2020010209114833

云间白鹭戏水

泖田鱼儿游

水乡故里人家

炊烟是乡愁

(引自右眼作词的民谣《松江》歌词)

注:泖读[mǎo]

缤纷色彩| 稻田与村庄

“泖田风情”,一个很有诗情画意的名字,是什么?在哪里?这要从“九峰三泖”讲起。松江大地,九峰和三泖齐名,素来为人文汇聚之地。所谓九峰,是指佘山、天马山、横山、小昆山、凤凰山、厍公山、辰山、薛山和机山等九座山峰,是浙江天目山余脉,山形秀丽,生机无限。

泖港镇 | 位置图

泖港,现为泖港镇,位于松江区西南,地处浦南地区三镇中心,东隔乡界泾与叶榭镇相连,西以茹塘港为界与新浜镇相邻,南隔小泖港河与金山区朱泾镇相望,北枕黄浦江上游横潦泾与石湖荡镇为界。

泖港大桥 | 两岸风光

2019年7月24日,泖港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泖港地处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之首,是江浙沪水陆要道,自古就有“活水码头”之称,而泖港境内的大片洼地,就是俗称的万亩泖田,是松江名胜“九峰三泖”的三泖之一。

什么是泖?汉字字义为水面平静的小湖,在松江则指华亭水。

岸边停泊的小船

《康熙字典》释:泖,水名。在吴华亭县有圆泖、大泖、长泖,共三泖。三泖,最初是指松江、青浦、金山至浙江平湖间相连的大湖荡,现已淤为平地,不复存在。

三泖根据水流位置分为上泖、中泖、下泖,又进一步按形状大小把上泖称为长泖、中泖称为大泖、下泖称为圆泖。

田园风情

古长泖绵延百余里,后来逐渐淤涨成田,到清代只剩下阔如支渠的细流。而古大泖最早淤塞,早就全被围垦为荡田,也称泖田。现在松江五厍[shè]的万亩泖田就是古代大泖的部分遗址。古圆泖流经松江、青浦之间,由于不断疏竣,得以保存至今。它就是后来的黄浦江源流之一,是古代泖湖的仅存部分,今称泖河。

泖田是怎么形成的呢?随着光阴的流逝和自然环境的变迁,黄浦江上游水系夹带的泥沙杂质,在松江境内的沼泽湖泊地带冲击沉淀,沼泽地层海拔逐步升高形成陆地。到上世纪50年代初,原有的带状沼泽地带在泥沙沉积形成陆地的过程中,经先辈们的不断围垦已形成农田,人们习惯称这些围垦形成的耕地为泖田。

历史上松江的农田耕作制度主要是一熟水稻,秋熟很少种三麦油菜,大部种了红花草,用作水稻的基肥。泖田每年种一熟水稻,收割并在灌溉水后成一片白荡。据说将水稻放白荡的田里可以增加肥力、少施肥料。

花开烂漫

在冬春候鸟迁徙的季节,白荡田里往往憩息了许多野鸭,村民捕猎后将这些野味弄到小集镇出售。因而在上世纪50年代小昆山、石湖荡和五厍等小镇的饭店里常有野味供应。

当时泖田圩[xū]没有排灌水利设施,只是在每块田靠圩岸临小河的一边埋上几根带塞子的毛竹筒。泖田需要灌水或排水时,则根据潮涨潮落形成的潮差,通过开启或关闭毛竹筒的塞子来调节泖田水位。

松江指南小百科:圩,防水护田的堤岸

农民收割水稻

附近的农民在农闲时,会拿上一根带拖把的小竹竿和一个小网兜,到泖田捅毛竹筒,把滞留在毛竹管里的如河鳅、鲶鱼等小水产捕获。捅上几十个毛竹管,可以改善一下伙食。

泖田离农民居住的村庄一般较远,四围没有树木,也没有牛车棚。种泖田的农民早出晚归,中间就餐则靠出工时带的一些饭菜和茶水。他们劳作任凭日晒雨淋,经常是冷茶冷饭解渴充饥。

春日 | 农家风情

由于泖田地势低,所以容易遭受涝灾。耕种泖田的农民就编了一些顺口溜:“种泖田苦又累,任凭日晒又雨淋,冷茶冷饭填肚肠,有女不嫁泖田郎”。

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松江兴修农田水利,重点整治泖田,扩大圩区搞大包圈,加固圩岸,在境内开挖了一条贯通南北的中心河道建设河,把万亩泖田建成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粮田。

陈永康 | 考察水稻

泖田建设好了,好稻种哪里找呢?陈永康给出了答案。

陈永康(1907年4月6日-1985年3月9日),松江人,“老来青”大米之父。陈永康13岁下田干活,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深爱着土地和故乡,更懂得身为农民的苦处。

水稻 | 粒粒饱满

泖田民谣:“田肚浜、低泖荡,九年三熟常遭荒”。没有好稻种,就算累死累活,也种不出好大米。陈永康钻研育稻技术,40年代时摸索出“一穗传”水稻选种方法,繁育出一个新品种”老来青”。

一提起松江“老来青”大米,上了年纪的松江人都会翘起大拇指,赞誉有加。老来青不仅风靡松江与上海市郊,甚至江浙两省都有种植,是松江一个响当当的农业品牌。

农田与村庄

40年代,“老来青”平均亩产达1147.5斤,长得最好的一亩为1433斤,创造了全国水稻亩产量最高记录。1951年,陈永康被评为华东和全国水稻丰产模范,并开始推广自己的水稻丰产经验。1952年3月,陈永康获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农业爱国丰产模范”的奖状。中央文化部电影局和上海科技制片厂还实地拍摄了他的丰产经验。

青青禾苗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水稻专家前往松江学习参观,并把陈永康“老来青”和中国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

“老来青”大米品牌带有浓郁的松江农业文化特色,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础。虽然如今的“老来青”已非当年的“老来青”品种,但它却是以往的继承与发展。

稻田 | 一派生机

有黄浦江源头水资源的滋养,泖田产大米米粒饱满、清香、大小均匀、晶莹透明。用这种大米煮出来的米饭,冷了也不会变硬。米饭,从来只会衬托菜肉瓜豆的美味,却在不知不觉中填饱了肚子、充盈了内心。

2020010209144016

落日余晖 | 树木掩映下的民居

这里是泖港,炊烟袅袅、时光汤[shāng]汤,是记忆沉淀的梦里故乡;这里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是万象更新的生态新农村;这里江泖环绕、蔚成绿岛,是风光旖旎的江南小镇;这里蓝天白云、水净气清,是悠闲怡人的都市后花园。

万亩泖田,是本市典型的沼泽湿地分布区。泖田自古为江南名胜,历来与周边九峰同为著名的游览地。泖田湿地占地总面积为67公顷,海拔在2.4米以下,为太湖流域的碟形洼地。

泖田地势低洼,成锅状,四周稍高,中间海拔逐步降低,在锅底部位海拔不足二米。因此,出现泖河高于泖田的现象。泖河里有船只经过,远远望去,就像船在田上行驶一般,形成一道有趣的风景线。

农家风情

如今的泖田,不仅有“鱼儿游”,还有“农家乐”。

在松江

有一个被誉为“浦南最生态”的地方

有一个沪郊最干净的江南小镇

有一片来了就不想离开的涵养林

有一个集聚白鹭、牛背鹭的地方

叫泖港镇

自然风光 | 稻田与村庄

泖港镇政府致力于打造新农村,把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更要守护泖田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潜入田间探鸥鹭,自然生态引鸟来,松江浦南农田已成为一片鸥鹭嬉戏的”天堂”!

泖田生机 | 鸟儿掠过天空

春夏耕作时节,深翻作业的拖拉机在田间欢快穿行,成群飞鸟紧随其间,或在上空盘旋,或停在垄上小憩,像是在与拖拉机“逗趣儿”,这番景象着实迷人。飞鸟落田间,在松江每到春夏农田翻耕时节,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平常。

近年来,泖港镇政府力推生态耕作方式改良农田:冬天深翻晒垡,冬春熟化,初夏种植一熟水稻,秋收秸秆还田,采用“三三制”方式,3年之内轮作休耕一次。科学耕作,使得农田土壤肥力增加,化肥、农药用量减少了;耕作层厚了,土内昆虫繁育,生态食物链也不断丰富,故吸引了大量鸥鹭前来啄食。

泖港街道景致

泖港镇生态环境独特优美,市容环境卫生质量曾连续17个季度保持上海市乡镇第一名,被誉为“沪郊最干净乡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国家级生态镇、市级市容环境达标责任区、上海市“烟尘控制区”。

清澈的河流

泖港,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江南特色小镇。

驾一叶扁舟,垂一丝钓线,

品一尾鲜鱼,尝一锅米香。

独入一片苇荡,惊起一滩鸥鹭。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带你认识不一样的松江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