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虐打8岁女儿:家暴背后,是成年人教育理念的情绪化偏执

从全社会角度来说,也要厘清一般情况与特别情况之间的客观差异,既不能全盘式肯定某种家庭教育方式,也不能全盘情绪化否定某种客观必然,在矛盾中求得最大化平衡,是需要深入探讨的家庭教育命题。

文/马进彪

近日,一篇题为《又现虐童视频,跪求转发找到受虐女孩并报警》的推文在网上广泛传播。在一段不到4分钟的视频中,一个穿着深圳学生校服的女孩遭到父母多次虐打,包括抽耳光、拿扫帚打、扯头发甚至用脚踢等方式,引发社会关注。通报称,经调查,母亲陈某文、父亲刘某华对殴打8岁女儿的事实供认不讳。(新浪新闻12月24日)

家长打孩子,在当今语境下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链条式问题,其一端,在于家长应该对现在的孩子给予哪种方式的教育,这关系到家庭教育的基本起点问题。

另一端,在于现在的孩子在家庭中究竟应当充分享有哪些权益,这是关系到孩子权益起点的基本坐标。而在这两端之间,其实更充满了诸多难以厘清的模糊变量。

从一般道理上讲,家庭教育的起点应当是因人而异,不同性格的孩子之间,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客观差异,而其实,这就是家庭教育应当充分考量的前提。

客观地说,在一些孩子身上,确实存在着极强的个性,他们不喜欢听家长的话,无论家长说什么,这样的孩子都会以一种抵制的态度或行为与家长的要求背道而驰。

从教育心理学上讲,这种与家长要求背道而驰的情况叫做“全反式对峙”,即是一种下意识的没有目的抵制心理,这种心理情况,不仅中国孩子有,外国孩子也有。

而针对这种情况,一般教育理念认为,应当给予奈心的说教,但现代教育心理研究发现,所谓的一贯式奈心说教,只是延长了解决问题的时间,甚至是一种耽搁,而从结果来看,并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类孩子本身就与众不同,他们身上的个性,并不能以一般的情形加以概括,而能否承认这种客观现实,决定着家庭教育起点的科学化,即不同的情况,必须要有不同的应对。

但与此同时,也确实出现了与孩子基本权益之间的矛盾,但必须要承认的是,这种矛盾本身就是伴随着的所有教育始终的影子产物,换言之,绝对十全十美的教育是不可能存在的。

在矛盾中求得最大化平衡,是目前世界各国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所能给出的最高解决方式。不管这是否符合人们的根本期待,这都是目前人们无法突破的客观现实,因为教育是一门科学,而不能情绪化地解读为一种意识形态。

而由此便引出一个敏感问题,即家长是否可以打孩子?对此,一些网友举例说,国外家庭从来不打孩子,充分尊重孩子的权益。但其实,这只是一种鸡汤式说法,因为在国外的家庭里,对孩子教育同样普遍存在着打的问题,不同之处,仅在于程度而已。

而这篇《又现虐童视频,跪求转发找到受虐女孩并报警》的推文之所以在网上广泛传播,是因为其存在着过火的虐待行为,目前,警方正在依法调查处理,区妇联已向法院申请女童人身安全保护令,但这并不是根本的问题所在。

而根本的问题在于,要寻求家庭教育的现实化,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益化”。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如果仅仅是将孩子的教育“权益化”,那么它并不客观,前途也并不乐观,因为这是在用宏大的概念掩盖成年人的认知不足。

从这件事来说,虐待孩子肯定是不对的,但社会却不能简单地仅从这个角度来解读,这其中包含的是教育理念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问题。因此,对这件事来说,必须要谴责家长,必要时,甚至还要追责。

但同时,从全社会角度来说,也要厘清一般情况与特别情况之间的客观差异,既不能全盘式肯定某种家庭教育方式,也不能全盘情绪化否定某种客观必然,在矛盾中求得最大化平衡,是需要深入探讨的家庭教育命题。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新锐观点、理性思考、热点冷评。

  
(1)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