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生意惨淡,制秤师杨大爷依然坚守着这门老手艺

在闽南习俗中,新婚、乔迁还是要悬挂一杆秤,以祈求吉祥、驱邪镇宅。也有一些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等地的游客慕名而来,专门向他买那些上了年纪的旧秤,杆秤只是作为艺术品而被收藏,或许永远失去了使用价值。

在福建泉州,南安洪濑镇区隘门街77号,简陋破败,地上满是锯子、刻刀、小锤、锉刀、刨刀,要不是墙上挂着一排排长短不一的杆秤,这家毫不起眼的小店很难引起路人注意。今年54岁的杨安福习惯于安静地呆在这里,安静的制作他几十年不变的杆称。

杨安福做的最小的一把杆称“厘称”,与后面最重称200斤的粗称明显对比。70多年前,祖父举家从浙江温州敖江迁来泉州开杆秤铺。那时,制秤是一门铁饭碗手艺,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商品交易暴增,制秤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辉煌。那时,一杆常用的秤能卖到18元,跟他在机械厂干一个月收入一样多,大秤更是高达50多元,这让杨安福也忙里偷闲加入到家庭制秤流水作业中。后来,下岗后的他干脆继承祖业专心制秤。

从穿开裆裤起就摸秤的杨安福说,最难做的还是厘秤,这种秤的秤杆只有20厘米长,秤砣也小得像一颗小糖块,最小刻度能精确到“钱”甚至“厘”,古代都是用来称白银、黄金、名贵药材等。

在杨安福看来,做秤就是做人,制秤的人心要正,正如古话说“天地之间有杆秤,做秤也是做良心”。因此,每当手持杆秤,他内心都战战兢兢,时刻提醒自己守住规矩不越线,不在秤杆上打马虎眼,也不做缺斤少两的亏心秤。

制秤在古代是百工之首,仅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算起,也有2000多年历史了。而今,电子秤基本上完全替代了杆秤,制秤这一老行当正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视线。

在闽南习俗中,新婚、乔迁还是要悬挂一杆秤,以祈求吉祥、驱邪镇宅。也有一些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等地的游客慕名而来,专门向他买那些上了年纪的旧秤,杆秤只是作为艺术品而被收藏,或许永远失去了使用价值。

10年前,杨安福的妻子和儿女就开起了家具家电店,生意也挺红火的,只有他舍不得关掉这间小店,也离不开这门手艺。图为杨安福做的最小的一把杆称“厘称”,最小刻度能精确到厘;用来称黄金白银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为大家提供娱乐,新闻

  
(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