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唐朝的皇帝姓李,为啥不叫李朝而叫唐朝?唐朝的李氏家族跟帝尧联系在一起,所以唐朝是最美的国号。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所以国号是”唐”。李渊的封在是上古尧帝的发祥地,尧帝又称“唐虞”,故称此地为“唐”,加上李氏王朝为证明自己是承天受运,追认老子为自己的祖先来掩盖自己的外族血统,强调李氏政权的合法地位。唐朝在五行中是吉祥的含义,有广大无比,厚德载物的意思,唐朝非常重视孝道,其用唐命名也便于其顺应祖宗的意思,便于其推行孝道。“唐”的国号,表明了李渊高贵的出身。

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也就是国家的名字。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怎么定的呢?《论语·子路》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名正方可言顺,确立了国号也就是名正了,一个新的国朝从此诞生。《史记五帝本纪》说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中国这些朝代是如何确定自己的国号呢?这些国号又有着怎样的由来呢?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也是让中华民族骄傲的时代。唐朝的皇帝姓李,为啥不叫李朝而叫唐朝?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所以国号是”唐”。李渊的封在是上古尧帝的发祥地,尧帝又称“唐虞”,故称此地为“唐”,加上李氏王朝为证明自己是承天受运,追认老子为自己的祖先来掩盖自己的外族血统,强调李氏政权的合法地位。唐朝在五行中是吉祥的含义,有广大无比,厚德载物的意思,唐朝非常重视孝道,其用唐命名也便于其顺应祖宗的意思,便于其推行孝道。“唐”的国号,表明了李渊高贵的出身。李渊是隋文帝独孤皇后(他的母亲是北周重臣独孤信的第四女,独孤皇后名叫伽罗,是独孤信的第九女)的侄儿,也就是隋炀帝的表哥。但他叛隋建唐,毕竟不符合当时人们大叫“忠义”的审美观。于是“唐”被拿了出来,把“隋”压了下去。“唐”是远古圣人的国度,证明了李渊受命于天。传说,尧舜禹汤中的尧帝,他的国度就叫“唐”。尧帝是传说中的圣君之一,他的影响在那个年代十分深入人心。他开创了禅让制,不让自己愚蠢的儿子继承王位,而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舜帝。而后人也称唐朝为“李唐”、“大唐”、“盛唐”。古代很多朝代的名称都是由爵位承袭而来。比如汉朝国号来源于楚汉相争期间,项羽分封刘邦为汉王;三国时期的曹魏国号也是来自于“魏公”、“魏王”;晋朝,也是同样来源于司马昭先后称“晋公”、“晋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封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其不祥,遂改为“隋朝”;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封为陇西郡公,佐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在李渊七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李渊就承袭了唐国公爵位。后来李渊起兵,李渊率领三万兵马,以“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名义正式起兵,李渊进入长安后立代王为帝,是为隋恭帝,李渊自己由唐公加封唐王、丞相!李建成为唐世子,李世民为秦国公!在隋恭帝杨禅让后李渊称帝。因他为唐王,所以国号为唐!李渊世袭此爵位。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称帝后定国号唐朝。所以,唐朝的皇帝姓李,却不叫李朝,而叫唐朝,就如别的朝代样,都不以姓为国号,比如后来的赵匡胤建立宋朝,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有时姓和国号又可以在一起称呼,比如三国的曹魏,唐朝的李唐、武则天的武周唐。

唐是因为先祖因家世居住之地为传说中的陶唐氏帝尧始封唐国,帝尧被誉为是五帝中最完美的帝王,把唐朝的李氏家族跟帝尧联系在一起,所以唐朝是最美的国号。“唐”这国号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相传,大约公元前21世纪前,黄帝是古代各族的共同祖先,山西一带是尧的领地。尧为陶唐氏,名放勋,建都于平阳(即今山西临汾,临汾市区南部的尧庙为证),史称唐尧。历史的脚步走到周代。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周武王死后,其子姬诵继位,即:周成王。成王年幼,其叔父周公旦摄政。一天成王与胞弟叔虞玩耍,拿着一片剪成玉圭形的桐叶对叔虞说:我封赐你。周公旦听说此事,提醒周成王君子无戏言,于是周成王把唐作为封地封赐给叔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桐叶封弟”的故事。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史称“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父改唐为晋。此后,晋发展为山西的代称,“唐”是“晋”的前身。叔虞封唐之后又在晋阳建立了唐城。唐改晋后,后人在晋阳为唐叔虞修建了祠堂,名为“晋祠”。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寥寥数语,语焉不详。后世文献提到古唐国的确切位置,争议不止。但上个世界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今天山西曲沃县曲村镇发掘一处西周时期的遗址——天马遗址。天马遗址发现了9组19座晋侯及夫人的墓葬。从出土的墓葬规格和青铜礼器,可以确定这9组晋侯墓葬分别是晋国在西周时期的9代晋侯。分别为:燮父、武侯、成侯、厉侯、清侯、僖侯、穆侯、觞侯、文侯。据此判断,最初的唐,应该在山西曲沃一带。唐朝时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时代,唐朝的时候积极与西方交流,唐朝的威名享誉很多国家。所以在古代很多西方国家,都把中国叫做唐人,在各国求佛的僧人被称为唐僧,由中国传到日本的服装也被成为唐装,至今现在美国华人聚集的地方被成为唐人街,可见唐朝的影响之深远。

每个姓氏的起源都有他的历史,可以考证他的起源。有些姓氏的起源是很有趣的,我国最大的姓之一,李姓的起源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李姓是九黎民族之一的氏族的族称。皋陶是李姓的始祖。据记载,李氏的老祖宗本姓嬴,在尧舜时期,有一官职称“理官”(相当现在的法官),有一叫伯益的人任此官职,子孙三代世袭此官职。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姓,便取姓为“理氏”。其后裔理徵得罪了暴君商纣王,理氏将临灭族之灾。理徴有一儿子叫利贞,便逃至伊侯之墟。那是一片荒野之地,没有人烟,找不到吃的,饿得够强。忽然他看到树上结满红澄澄的果子,他不知此果子叫什么名字,就叫“木子”吧(树木结的果子)。是否能吃?择几个来尝一尝,他发现这种“木子”又香又甜又可口,便以此种“木子”来充饥。这种“木子”救了他一命,为了感谢“木子”救命之恩,就把他的理姓改为李姓(李由木子两字构成),也可隐瞒身份,从此诞生了李氏。理和李是不同的字,确是同姓。另一种说法是李氏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其余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也有人称李姓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姓氏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而姓氏都是由每个姓氏的图腾演变而来。姓氏图腾是每个姓氏的标志和象征,从中可知中华民族的浓缩形成史。图腾,是我们的祖先用以区分原始群体的一种标志和象征。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图腾“意指一个氏族的标志或图徽”。一个民族的图腾信仰,是其原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人类学家雷纳克认为,图腾崇拜的内涵之一就是“氏族及其个别成员都须采用图腾动物作自己的名字”《图腾崇拜的规则》)。马克斯·缪勒在《献给神话学》中也说:“一个图腾开始是一个部族的标记,而后是部族的名字,而后是部族祖先的名字。”图腾作为崇拜对象,主要的不在他的自然形象本身,而在于它所体现的血缘关系。图腾崇拜的意义也就在于确认氏族成员在血缘上的统一性。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剪纸作品《天圆地方姓氏图腾-李姓》

李姓是唐朝的国姓。李姓是九黎民族之一的氏族的族称。皋陶是李姓的始祖。黎就是虎,又可以写作(豸+里)、狸、理,通假谐音作李。李姓图腾由虎、木、子三部分组成。虎代表皋陶的祖先少昊,木代表皋陶玄鸟族的图腾,子是鸟卵,象征后代子孙。李姓图腾象征白虎少昊的后代。史载皋陶为大理;又传皋陶裔理征因谏商纣王被追杀、食李果充饥得救;因得“李”姓。古文中李、理通用。理,古时 法官的名称,主征伐刑戮之事。李,也 是一种树名。 文言版《説文解字》: 李,果也。从木,子聲。白话版《说文解字》:李,树木的果实。字形采用“木”作边旁,采用“子”作声旁。

古代人对名字非常忌讳,尤其是古代皇帝的名字,一旦皇帝用了这个字,那么别人在聊天说话时,都不能再提这个字,同时取名也不能取这个字了,假如你的名字中原本一个字,跟新登基的皇帝字一样,那么唯一的办法是你去改个名字,不然就散是冒犯了天子,是会被降罪的。历史上为了避讳皇帝而改名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唐朝开国名将徐茂公,他也叫徐世绩,李渊为了表彰他的功劳,赐他姓李,就叫了李世绩,后来李世民登基,他名字中就不能有”世”字了,只能改名为李绩,从徐茂公变成李绩,也是改得够狠,估计连他亲爹都不认识他了,当然还有更夸张的。比如康熙皇帝有玄烨,于是”李玄霸”就要改名为”李元霸”,就连”唐玄宗”就都要改成”唐元宗”了,但是五代十国南唐帝李璟就是”唐元宗”,这样一搞就混乱完了,如今在唐玄宗墓前,清朝人树立的石碑上还刻着”唐元宗”的字样,可见古代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字,把整个文学界都搞得乌烟瘴气的,但却没有办法。

最为夸张的是唐朝一个藩属国叫南诏国,唐朝为了逼迫南诏国王改名字,竟然发动了战争,搞得双方死伤惨重,事情还得从唐懿宗时期说起,当时南诏国还臣服于唐朝,国王劝丰祐去世后,他的儿子继位,按理说新国王继位,需要派使者去大唐报告一声,同时要活得唐朝皇帝的批准才行,问题就出在这里了。南诏国的使者把申请书交给唐懿宗时,唐懿宗看完眉头一皱,原来在落款签名处,写着”蒙世隆”三个字,这就是南诏国新国王的名字,这里面”世”犯了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隆”犯了玄宗李隆基的名讳,唐懿宗看得比较生气,也就没批准蒙世隆的申请书,而且还十分生气,打算教训一下这个南诏国。这时杜悰站出来解释,说南诏国毕竟地处偏远,不懂中原的规矩,要不让他们国王改个名字行了,唐懿宗一听觉得挺有道理,于是就下诏让蒙世隆改个名字,改完名字后就册封他,为了让对方满意,唐懿宗还让大臣们商量,最终给他蒙世隆取名为”骠信”,帅气又不失优雅。原本唐懿宗觉得蒙世隆会欣然接受唐朝的赐名,可蒙世隆是个年少气盛的人,唐朝皇帝竟然让自己改名,这不是欺人太甚吗?我爹给我取的就是这个名字,为什么要改,怎么不让唐朝皇帝直接改名,凭什么要让我改名?老子就是不改!拍案而起蒙世隆怒了,唐朝皇帝不册封他,他就自己册封自己,就这样蒙世隆”遂僭称皇帝”,这下唐懿宗怒了,竟然敢造反,于是唐朝派出五万大军征讨南诏国,就这样双方交战了,为了一个名字问题,当时唐朝已今非昔比,跟南诏国前后打了好几年仗,双反都损失惨重,结果谁也没打赢谁。877年,蒙世隆病死了,直到临死前他也没改名。

一、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说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唐高祖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圣人出世,往往伴有异象。李世民生于隋文帝开皇盛世时期,他出生那天,有两条龙在门外嬉戏,停留三日才离开。

《旧唐书·本纪第二·太宗》记载: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李世民)生于武功之别馆。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李世民四岁时,门外来了一个书生前来拜访父亲李渊,自称善于看相。书生对李渊说:“您是一个贵人,而且有贵子。”书生又看了看在一边玩耍的李世民,又说:“龙凤般的身姿,天日般的相貌,此子贵不可言,20岁时,必能济世安民。”李渊心闻言中大喜,然而又担心书生泄露此事,召来祸患,于是打算杀了他。李渊当即派人去追杀书生,而那书生却凭空消失,仿佛不曾出现一般。李渊以为那书生是神人,于是采用书生话中“济世安民”之义为儿子取名为“李世民”。

《新唐书·本纪第二·太宗》记载:(李世民)方四岁,有书生谒高祖曰:“公在相法,贵人也,然必有贵子。”及见太宗,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几冠,必能济世安民。”书生巳辞去,高祖惧其语泄,使人追杀之,而不知其所往,因以为神。乃采其语,名之曰世民。李世民年幼时便聪慧睿智,谋略深远,处事果断,不拘小节,时人都不能猜测到他的心思。李渊与隋炀帝是表兄弟,李渊的姨母是隋炀帝的母亲独孤皇后。李渊时为唐国公,素有威望,手握大权,镇守太原。

隋朝末年,义军四起,而隋炀帝在江都游玩,道路阻绝。李世民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经过艰苦奋战,终于兼并群雄,统一天下。李世民有一母同胞的三个兄弟,大哥李建成、三弟李玄霸,四弟李元吉。当初起兵反隋并非李渊本意,而是受李世民的鼓动。李世民战功最大,李渊曾多次答应改立李世民为太子。太子李建成担心被废黜,于是与齐王李元吉合谋除掉李世民。

李世民得到消息后,率领自己的亲信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人在玄武门发动政变,诛杀了李建成与李元吉一党。李渊只好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将皇位传给他。李世民继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盛世。

中国古代有独特的避讳现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就是说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尊者、亲者、贤者的名字。皇帝是国家最尊贵的人,他的名字有着更严格的避讳规则,稍有不慎,便是死罪。如果有人的名字与皇帝的名字有相同的字,那么就必须改名。李世民是一个开明的君主,他曾颁布诏令说:“依据礼法,名字有二个字的不必全部避讳,只需避讳一个字即可。近代已来,名字有二个字的全部避讳,避讳的字太多,有违礼法。从今以后,官号、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需要避讳。”史书参考:《新唐书·本纪第二·太宗》《旧唐书·本纪第二·太宗》

为何要把李世民放在《中国唐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之首?从事姓氏和姓名理论研究及实践的杨易程在其《中国姓名学》中关于唐朝名人头把交椅的选择也是三易其稿,第一稿首位是唐代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中国姓名学》正式出版时将李世民放在唐朝十大名人第一位,原因是李世民在历史上是一个传奇,名头太响,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以至有关李世民的电影和电视剧就不少,如《少林寺》、《隋唐英雄传》、《秦王李世民》、《开创盛世》、《贞观长歌》、《大唐双龙传》、《决战玄武门》、《贞观之治》和《少年李世民》和《唐太宗李世民》等。

大唐盛世,万邦来朝

二、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李隆基为睿宗李旦第三儿子,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

1、唐玄宗究竟有多少个名字?唐玄宗由于辉煌的“开元盛世”和浪漫的李杨爱情故事而流芳千古。李隆基即唐玄宗,他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代极盛时期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唐睿宗李旦共有六个儿子,老大叫李成器,后改名李宪,老二叫李成义,后改名李撝,李隆基是老三,下面还有李范、李业、李隆悌三个小弟,其中最小的李隆悌早死。李旦在给儿子们起名字时,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前两个儿子的名字一看就是出自《礼记学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寄托了李旦望子成龙的一片爱心。《旧唐书》中的“李基”虽然上下不靠谱,但显然和老五李业的名字有前后因果关系,基业,基业,没有基怎会有业呢?这两个名字显然寄托了李旦永续李唐基业的美好心愿。这样辅助地分析一下《旧唐书》中所谓的李基,唐玄宗曾用这个名字也是完全说得过去的。李隆基的“隆”字又是从何而来呢?这里边其实暗藏一个天机。当时,五兄弟一起居住在东都积善坊,号“五王子宅”。后来,又赐第上都,众弟兄依然同住一起,玄宗当时所居里邑名为隆庆,大家以讹传讹都把“隆”说成是“龙”,这让他顿感是天意所为。韦皇后称制后,改元又为唐隆,皆符御名,玄宗更加相信自己有当皇帝的天意。巧合的是,这两件事都与“隆”有关,玄宗当时因宅而改名,把当初的李基改为李隆基,暗示了自己将来成龙可庆,同时也为自己将来当皇帝寻求到了天意。唐玄宗多个名字来由的前前后后:他出生时取的正名应该是李基,小时候自信地为自己起了个阿瞒的绰号,因为排行老三,外人有时叫他三郎,搬到上都隆庆后,为图个吉祥,寻找天意,就把名字改为李隆基,李基成了一个曾用名。登基前的一段时间,李基和李隆基两个名字是并用的,后来,因为受《新唐书》等史料的封杀,人们渐渐淡忘了李基这个名字,所记住的就只有李隆基了。李隆基生性英明果断,知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他先是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后来宠幸杨贵妃不理政事,发生了安史之乱。李隆基的名字也是反应了他的终身:兴盛李唐基业。确实他做到了,但是他同样也败坏了李唐基业。不管怎么样单从名字上来讲,这个李隆基名字还真不错的。一方面,唐玄宗从小就是个锋芒毕露的王子,史书中多次记载了小李隆基的聪慧和大气,以至于祖母武则天都非常喜爱和看重他。成年后,李隆基更是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干和心智,与姑姑太平公主一起诛杀韦后,扶持睿宗李旦继承皇位。后来,李隆基还凭借自身的实力脱颖而出成为太子,继承了皇位。即位后的李隆基不仅赐死太平公主,坐稳皇位,更在不同的时期恰当的选择了能臣良相辅佐朝政,他加强边防,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但是在李唐王朝走向极盛之时,李隆基又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沉溺女色,宠爱杨贵妃,估计当时连唐玄宗叫什么自己都不清楚,他的昏庸还体现在重用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史思明等一众奸佞之臣,甚至直接导致了为期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后来的李唐中衰埋下了伏笔。唐玄宗是一个功过分明的封建君王,就他前半生的雄才大略和历史功绩而言,谥号明皇确实是恰如其分的。但对于唐玄宗晚年的沉湎酒色,醉心风月,甚至宠信奸佞,荒废国政而言,明皇二字实在是一个讽刺,难怪最终,唐玄宗被迫退位,并被儿子幽禁,郁郁而终。

2、唐明皇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唐明皇赐名的来历是怎样的?说起唐明皇这个名字的来历,那就要说到清朝了。我们都知道李隆基叫做“唐玄宗”,清朝的康熙皇帝叫做“玄烨”。这两个不同时代的皇帝名字中都有这个同样的“玄”字。为了能够避讳康熙帝“玄烨”的名字,而且当年唐玄宗因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所从清朝康熙帝开始人们就称唐玄宗叫做唐明皇了。时间久了,唐明皇的这个称呼就被很多人叫习惯了,于是就多了这么个叫法。起唐明皇赐名这个故事,这是当年唐朝时期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讲述了当年唐朝时期著名诗人贺知章请求唐明皇为自己家里的后代取名字的故事。

说起贺知章,他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为人非常的豁达,曾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就中了状元,至此以后就入朝做官了。他在唐朝时期就任过很多官职,而且职位都不小,例如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等等。

在贺知章晚年时期,自号“四明狂客”,李隆基与他相处过很多年,可以说是李隆基的老友了。李隆基对贺知章也是非常器重的,经常会依靠贺知章办事的,君臣两人之间也是经常玩笑不断的。所谓唐明皇赐名说的也就是贺知章与唐明皇之间的故事了。贺知章在晚年的时候想要告老还乡,前去向李隆基辞行。然而唐明皇李隆基知道贺知章要告老还乡了,真的是非常舍不得,于是年数已高的李隆基也是老泪纵横了起来,对着贺知章说着不舍得让他离开的一些话语。什么要求和愿望想要满足的吗?可以说一下的。”贺知章思索片刻说到:“其实没有什么要求了,只不过我有了一个男孩了,还没有取名字,希望陛下能够赐一个名字,这也可以成为我的荣耀。”

唐明皇闻言后说道:“做人最重要的就要有诚信,而诚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孚’,所爱卿儿子的名字就叫做‘孚’吧。”贺知章听到后立马再三感谢,叩谢唐明皇。过了一会,贺知章开始回味这个名字说到:“陛下为何要与我开玩笑?‘孚’字就是爪子下面一个子呢,为何让我儿子叫做‘爪子’呢?

明皇幸蜀图

三、武则天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祖籍并州文水县(现成山西文水县东),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和众人皆知的女皇帝。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655年-683年),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武周一朝结束,唐朝复辟,恢复以神都为东都。

武则天名字的由来?武则天名曌,字明空,唐太宗赐名武媚,称帝后以武瞾为名。古代女性有名也有字,汉朝常不分男女,名、字可通用,南北朝之后男女名、字才有区别,女性多以花草娇美、贞柔明媚等阴性文字取名,区别与男性。《新唐书》和《旧唐书》说武氏名“瞾”,但是“瞾”武氏称帝之后造的字,所以不可能为父母所起的名字。“武则天”这个名字的本来也不是她本来的名字。首先,“则天”这个词不是名字,她是武则天退位之后,新皇帝给她上的尊号的一部分。(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天后→大圣天后→天后圣帝→圣后)《旧唐书-孙处约传》记载“寻避中宫讳,改名茂道”,由此可见,武氏原名与处、约有关。孙处约名处约,自茂道,取消名,以字行之,这与唐朝的情况多有相同,武氏父武士彠就是以字行之,武氏的兄弟也是等也都是以字行之。下面咱们再看《新唐书-韦思谦传》“本名仁约,字韦思,以音类则天父讳,故称宇焉”但是武士彠名稷,字士彠,所以这个记录有问题。应该是讳武则天的名,所以改的。为什么不说是“处”呢,简单因为武氏称二圣的时候,有宰相郝处俊,如果是处,那么作为武则天心腹的郝处俊也一定会改,但是他没有改,那就不是“处”。

为什么确定武则天的字是明空呢?首先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崇尚佛教,她极有可能给武则天取一个与佛教有关的名字。“瞾”是武则天称帝之后造的字,但是明空是她称帝之前曾用过一段时间的名字。史书记载“朕宜以‘明空’为名”,之后才用“瞾”为名。明空也有可能是武氏在感业寺时用的法号,但是她的姐姐名顺,字明则,她姐姐没有做过尼姑,所以根据史书等研究,明空是武则天的字,后来她用字做了法号,然后又有一段时间依照家族惯例以字行之。约有预期、简要、节省、穷乏等意思,明空也有这个意思,所以根据古代起名的规律,这意思是相配的,杨氏信佛,所以更有可能为武氏以明空为字,以约为名。媚娘不可能是武则天的字,更不可能是名。她父母都是出身贵胄,其母更是名门大族,不可能低俗到用“媚”这个字,更不可能为她起名“媚娘”。《新唐书-武后传》记载“太宗闻士彠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岁。母……母题……既见帝,赐号‘武媚’”所以武媚是太宗赐,至于武媚娘则不可查,可能是因为习惯,在后面加了一个“娘”。

“武瞾”名字来源?武氏名称“曌”,起于她称帝前夕,并非原名。是她的堂外甥凤阁侍郎宗秦客所献的12个新字中的第一个字。这个新造的“曌”字,尽管意思与“照”字相同,但结构特殊,能使人联想到日月当空,光芒万丈这一磅礴景象,这也可能是武则天独钟情于它,并选做自己名字的主要原因。“则天”二字是后世对她的称谓。既因武则天当年是在则天门上宣布改唐为周的,又因“则天”二字有“效法于天帝法则”的含义,到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在编撰《则天实录》一书时,特用“则天”二字,来称呼这位既是皇后又当过皇帝的非凡女性。这是武则天这个特殊名字最早的出现。而武则天这一名称,则是在后世之人对她的评价逐渐升高以后才随之流行的。

武则天给王皇后和萧淑妃改了什么姓?武则天三十二岁时,入主中宫,王皇后和萧淑妃被赐死。面对着昔日的情敌,王皇后和萧淑妃的表现并不一样。萧淑妃性格刚烈,她破口大骂:“阿武妖精,乃至于此,愿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也就是说,阿武这个狐狸精,把我害到这步田地,希望来世我变成一只猫,阿武变成一只老鼠,我要活活把她给掐死。而王皇后呢,她出身名门,到死也不愿意承认武则天的皇后身份。她说:“愿大家万岁,昭仪承恩,死自吾分(读四声)。”意思是说,希望皇帝长命百岁,武昭仪正承恩泽,死是我分内的事。说得极其平静,也极其傲慢。这对出身卑微的武则天来说,心理的打击很大。她盛怒之下,不仅残忍地杀死了王、萧二人,还给她俩改了姓。王皇后改姓“蟒”,说她是蛇,心如蛇蝎;萧淑妃呢,改姓“枭”,这是一种恶鸟,和毒蛇一样,都非常令人憎恶。

武则天造字。新年伊始,万象更新。 有创意的千里之行,由此开拓。且从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连废二帝,改唐为周,自己登位称帝说起。 据说武则天称帝之后,为彰显自己无上的权利,便别出心裁地造出许多新字。公元689年,武则天颁布了一道诏令:改革文字。随后不久,她就公布了十二个新造的字,都是常用字,比如日、月、星、辰等。那时,武则天已经六十七岁了,她正在为登基称帝做着最后的努力。那么,武则天一生究竟造了多少个字呢?据史书记载,有十九个;但是目前为止,专家已经发现了二十一个。公元705年,随着武周政权的结束,武则天创造的新字除“瞾”以外,全部被废后来,武则天作了皇帝,还为这“瞾”字作了一首打油诗——日月当空曌,则天长安笑。一朝作皇帝,世间我最傲!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肖像剪纸之武则天》

四、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厘订典制代表作品:《唐律疏议》《大唐新礼》典故:房谋杜断封爵:梁国公谥号:文昭

1、房玄龄名字的来历?”房”姓诞生于距今约4300-4700年前,起源于祁姓,出自陶唐氏,是尧的后代,以国名为氏。尧的儿子开始被封于丹水,尧没有把帝位交给丹朱继承,而是禅让给了立有大功的舜。这是禅让制的肇初,也是”公天下”的开始。舜继位以后,改封丹朱于房(今河南省遂平县),为房邑侯。其子陵,袭封后以封地为姓,史称房陵,后代遂为房姓。其裔孙雅为清河太守(今河北省清河县东),房氏家族开始定居于此,并成为一个望族,后又因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也曾任清河郡守,故此清河郡成为房姓人最重要的郡望。并有”天下房氏,无出清河”之说。房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房姓列第170位,在1980年代国家配合人口普查所做的全国姓氏统计中,房姓列第199位。但因房氏源自于五帝之首的尧,数千年传承一脉,流向清晰,且其后代中大唐开国标榜史册的宰相房玄龄为”中国十大贤相”之一,故在史上向来为名门望族也。《词源》讲玄龄名乔,以字显;《辞海》说房玄龄,字乔(一说名乔,字玄龄)。造成分歧的根源在于新旧唐书。《旧唐书·目录》书房元龄,而本传云房乔字玄龄,目录中的“元”显系“玄”之讹误。按《房玄龄碑》:“讳玄龄,字乔,清河矣,公郡县人也。”《新唐书·房玄龄列传》云房玄龄字乔,同书《宰相世系表》云玄龄字乔松。

公元579年,房彦谦已是三十四岁的中年人,半生为吏,迁来徙往,五年前成的亲,直到今天才有了第一个孩子。孩子满月之日,房彦谦身着一袭翻折领窄袖的深绿色常服袍衫,头上扎一条青麻布宽幅方巾,怀抱儿子端坐在上房高桌前,诸位兄嫂甥侄都过来问贺。叔父房豹便说”我们房价一向以诗礼薪传,今天孩子满月了,给他命个什么字为好。”房彦谦便笑着将怀中孩儿交与夫人,去书案上取过一张纸来。众人见那纸上写了五个宇,其中”清渠。与”荫如。已被勾掉,剩下巴掌大的一个。乔。字。原来房彦谦已然想好了的,便说”《说文》上说,乔木’高而曲也’。诗《小雅》有’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便是寄意于我前途柳暗花明是也。《周南》上又云,’南有乔木,葛藤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取其祈福于房家后辈之意也!”

2、房玄龄缘何有“贤相”之名?房玄龄是唐代初年著名良相、杰出谋臣,大唐“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是一位出身“书香世家”的纯正儒生,跟随秦王十年艰辛征战;终生“效父清白”的饱学之士,辅佐太宗二十载稳任首宰。房玄龄智能高超、功勋卓越、地位显赫。但他善用伟才、敏行慎吉、自甘卑下、常行让贤。“群星捧月月隐平,治世夜空灿月明”,是对他特有的名臣气度、良相风格的赞言。作为一名雅士,他颇具可佩可学的典范;作为一代勋臣,他堪称可歌可颂的英贤。房玄龄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丞相,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且他任丞相时间之长在历史上很少见的。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 初唐房玄龄 唐开国大臣,贞观名相,也是唐初居相位最久之人。他为人多智,有奇谋。被誉为“汉之萧何”武门事变是主谋,助李世民得帝位,可谓一策定乾坤,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李世民登基后,为了表达对房玄龄的谢意,他提携房玄龄为太子右庶子,之后又升为中书令,并晋爵为邢国公。房么龄的仕途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一直平步青云。贞观三年,唐太宗又任命他为太子太师,但是房玄龄拒绝了,最后改任为代理太子詹事,兼吏部尚书,后又代替长孙无忌任尚书,改封爵为魏国公,并兼修国史。房玄龄一人担任多个官职,他的权力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房玄龄并不懈怠。他继续日夜操劳,尽职尽责,看到别人的长处会欣然学习。与此同时,房玄龄还精通吏事,他不用势利的眼光来衡量一个人,用人时不分贵贱,他的所作所为得到世人的赞扬。纵观房玄龄一生,他作出的贡献确实很多,他不仅辅佐李世民登上皇位,在李世民当政期间,还为百姓谋求福利。虽然位高权重,却并没有利用自己的职权去谋私利。房玄龄的功绩远远不止这些,后人对他的评价极高。房玄龄被称为一代贤相,当之无愧。

3、李世民为什么把房玄龄称为元龄?房玄龄作为李世民嫡系谋臣,一直跟着李世民干,是玄武门之变主要策划人。房玄龄为报唐太宗李世民知遇之恩,竭尽心力筹谋军政事务。每攻灭一方割据势力,军中诸人都全力搜求珍宝异物,只有房玄龄首先收拢人才,将富有谋略和骁勇善战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私下与他们结为朋友,共同为李世民效力,在击破王世充后,玄龄认为张亮“倜傥有智谋”,遂推荐给李世民,任秦王府车骑将军,“委以心膂”。贞观三年当了宰相,一直当到贞观二十二年去世,成为大唐名副其实的政坛不倒翁,房谋杜断也成为后世最佳良相搭档。房玄龄作为开国以来李世民第一谋臣,把持重大权,被李世民称作元龄。按《旧唐书·房玄龄传》: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人,幼警敏,贯综坟籍,善属文,书兼草隶,举进士,授羽骑尉校,雠秘书省,补隰城尉。汉王谅反坐,累徙上郡,顾中原方乱,慨然有忧天下志,会父疾,绵十旬,不解衣,及丧,勺饮不入口五日。太宗以炖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公为秦王即授府记室,封临淄侯,累进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文学馆学士,王为皇太子擢右庶子,太子即位,为中书令,进爵邢国公,进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更封魏,会诏大臣,世袭授宋州刺史,徙国梁,而群臣让世袭事故罢刺史,遂为梁国公。未几,加太子少师,玄龄居宰相积十五年。女为王妃,男尚主,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顷之进司空,晋王为皇太子,改太子太傅,知门下省事,会伐辽,留守京师,凡粮械飞输,军伍行留,悉裁总之。古代避讳时间很重要的事情,尤其是明清以来。这时期的避讳要比前朝任何一时代严重。尤其是清代,避讳更是达到了顶峰。但是每朝的避讳用字则不一样,比如“玄”,明代,“玄”字是带这一点的,但是清代,因为避讳玄烨,于是“玄”字一律缺一笔,甚至到了清末书局、书院刻印的书籍还保留了“玄”字缺笔。更有甚者,把历史人物的名字也改了。于是,房玄龄成了房元龄,李玄霸成了李元霸。

“吃醋”一词来历?唐·刘餗《隋唐嘉话》载:【梁公夫人至妒,太宗将赐公美人,屡辞不受。帝乃令皇后召夫人,告以媵妾之流,今有常制,且司空年暮,帝欲有所优诏之意。夫人执心不回。帝乃令谓之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乃死?”曰:“妾宁妒而死。”乃遣酌卮酒与之,曰:“若然,可饮此酖。”一举便尽,无所留难。帝曰:“我尚畏见,何况于玄龄!” 】有一次,李世民请开国元勋赴御宴,酒足饭饱之际,房玄龄酒喝多了经不同僚的挑逗,吹了几句不怕老婆的牛皮,而李世民乘机赏赐给了房玄龄两个美人,房玄龄才小心翼翼地将两个美人领回家。不料,房玄龄的老婆却不管皇上不皇上,一见房玄龄带回两个年轻、漂亮的小妾,大发雷霆,指着房玄龄大吵大骂,并操起鸡毛掸子大打出手,赶两个“美人”出府。此事被李世民知道后,便想压一压房玄龄夫人的威风气势,于是召唤宰相房玄龄和他夫人要问罪。宗龙颜大怒,发脾气说:“你这女人怎么这样?现在有两条路任你选,一,是不嫉妒了,就能活下去;二,是继续嫉妒,立即就死。你走哪条路?”房玄龄夫人说:“我宁可因嫉妒而死!”太宗叫人端来酒杯:“那好吧!你把这杯剧毒的酒喝下去!”房玄龄夫人端起酒杯“咕咕咕”一饮而尽,没有一丝畏惧。太宗见状:“乖乖!我见了都害怕,何况房玄龄!”从此,“吃醋”这个词便成了女人间妒忌的代名词。

房玄龄

五、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朝宗室、名将。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李虎曾孙,北周朔州总管李蔚之孙,隋朝右领军大将军李安之子,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诏赠司空、扬州都督,陪葬献陵,谥元,配享高祖庙庭。

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一的武将为何是李孝恭?唐朝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是为《二十四功臣图》 ,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时常前往怀旧。阁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这二十四位功臣包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名单:左武卫大将军长孙无忌、检校千牛卫大将军李孝恭、左仆射杜如晦、谏议大夫魏徵、右仆射房玄龄、尚书高士廉、尚书尉迟敬德、鹤城太守李靖、尚书令萧瑀、颇炉将军段志玄、尚书刘弘基、洛阳郡守屈突通、荆州长史殷开山、右武卫上将军柴绍、京兆尹长孙顺德、洛州长史张亮、扬州郡守侯君集、武威长史张公谨、虎贲将军程知节、尚书虞世南、左令刘政会、右令唐俭、上将军李勣、虎威将军秦琼。李孝恭的祖父是李蔚,就是李虎的第七个儿子(李世民的祖父李昺是李虎第三子),因此,弯弯绕绕,李孝恭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和李世民是表兄弟的关系,虽然说关系有点远,但隶属同一个宗室。李孝恭因功被封为河间郡王。在唐太宗晚年时评定了一个开国功臣排行榜,即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李孝恭武将排名第一。

自李渊晋阳起兵,李氏家族除李世民带兵纵横天下外,宗室中只有李孝恭一人能独当一面,并立有大功。从整个巴蜀和江南之战来看,李孝恭还是较好地完成了李渊给予的任务;在政治眼光、战略布局、稳定当地局势、发展生产等方面,都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和领导者的角色。所以,平心而论,虽然李靖、李勣这样的大将在攻城拔寨上辅助李孝恭屡建奇功,但毕竟只是军事上的战绩,而李孝恭则是唐军真正的旗帜和灵魂。如巴蜀之战中,李孝恭领兵出巡巴蜀地区,三十余州望风而降。随后李孝恭进击四处劫掠为生的地方军阀朱粲。朱粲是隋末乱世远近闻名的吃人魔王。朱粲的军队曾经由于缺乏食物,朱粲就让士兵烧煮妇女、小孩来吃,并对其部下说:“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但令他国有人,我何所虑?”其变态残酷由此可见。大破其阵,俘获其众,诸将都说:“朱粲之徒杀食活人,是凶恶之贼,请将他们坑杀。”孝恭却说:“不可!自此已东,皆为寇境,若闻此事,岂有来降者乎?”李孝恭因此把朱粲部下全都赦罪释放;之后,传檄所至之处,相继归附。

初唐三大宗室名将,只有李孝恭一人位居凌烟阁功臣之列?大唐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扫灭群雄平定天下,离不开那些骁勇善战,战功赫赫的名将,这其中就包括李孝恭、李道宗和李神通三位战功最显赫的大唐宗室名将。如果按亲属关系来看,李道宗和李世民的关系和李孝恭和李世民的关系都一样,都是堂兄弟关系,而李神通则是李世民的堂叔叔。李孝恭能高居凌烟阁功臣榜第二也是有原因的,《旧唐书》记载:“自大业末,群雄竞起,皆为太宗所平,谋臣猛将并在麾下,罕有别立勋庸者,唯孝恭著方面之功,声名甚盛”,并且毫不讳言赞曰:“河间孝恭,独称军功”。《新唐书》:”景、元子孙,当草昧之初,乘运而奋,方高祖攘除四方,所以宣力,皆显显为世豪英。至河间之功,江夏之略,可谓宗室标的者也。”《十七史百将传》;”李孝恭,少沉敏有识量。孙子曰:’形之,敌必从之。’孝恭纵船江中以疑贼援。又曰:’禁祥去疑。’孝恭以杯血为授首之祥,而众心安。又曰:’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孝恭使羸兵挑贼,而待以精骑是也。”所以可见李孝恭的军功显赫,如果说平定北方群雄李世民的军功算第一,那么平定巴蜀和扫平江南却主要是李孝恭的功劳,他和李世民两人一人在北,一人在南军功最为显赫。二十四功臣中李孝恭是宗室,长孙无忌、高士廉、柴绍、长孙顺德是外戚,天下都是李氏的,皇室成员有战功最为显赫的李孝恭一人为代表就可以了,这可能也是李世民把李道宗和李神通排除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名单之外的原因之一。

二十四功臣图

六、李  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1、李白名字的由来(别人孩子的名字,都是父母起的,人家李白倒好自己想名字)。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写道:“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取所象”。

从以上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白的姓名是其父回到蜀中给自己恢复了李姓后,为后来出世的李白取的名字,李母梦到太白金星后于是有了身孕,在阵痛难忍中生出李白,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一梦境得来的。李阳冰《草堂集序》云:“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范传正也记载过:“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所取象”。这二处记载的大意是:一、李白一家本姓李,但在西域时不用此姓,入蜀后恢复使用。二、所谓“惊姜之夕,长庚入梦”与“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是说李白诞生之夜,其母梦见长庚星入怀。长庚星即启明星,古人又称为太白金星。李白小名长庚,字太白,全是缘此而名。“白”在五行中属西方,西方的明星即是梦入其母怀中的长庚星,此星亮度极高,故曰太白。从李白姓名中即透露出其眷恋故地的情结。

相传李白到7岁时还没有正式的名字。原因是他在“抓周”时,抓了《诗经》这本书,这不但喜坏了他父亲,而且也难坏了他父亲。他想:如果儿子长大成了诗人,若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好名字岂不遗憾?于是,越往诗人的名声方面想,越发对儿子取名之事慎之又慎了,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有名的诗人,就想为李白取一个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由於他对儿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来。直到儿子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宇。 那年春天,李白的父亲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两句,你母子一人给我添一句,凑合凑合。一句是『春风送暖百花开』,一句是『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想了好一阵子,说:「火烧杏林红霞落。」

李白等母亲说罢,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 父亲一听,拍手叫好,果然儿子有诗才。他越念心里越喜欢,念著念著,忽然心想这句诗的开头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这最后一个白字用得真好,正说出一树李花圣洁如雪。於是,他就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这年春天,李白一家在家院中游玩,他父亲想作一首春日的七绝诗,有意考考儿子的本事。他咏了两句:“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然后就说:“后面的诗句我想不出来了,由你们母子二人续上吧。”李白的母亲想了一会道:“火烧杏林红霞落”,她的话音刚落,李白就用手指李树,脱口而出:“李花怒放一树白。”他父亲听后,连声叫好,忽然心里一动:这句诗的头一个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这最后一个“白”字不正说出了李花圣洁高雅吗?于是,他当即决定儿子的名字就叫李白。另一种说法是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写道:“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取所象”。从以上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白的姓名是其父回到蜀中给自己恢复了李姓后,为后来出世的李白取的名字,李母梦到太白金星后于是有了身孕,在阵痛难忍中生出李白,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一梦境得来的。

2、李白为何被称“诗仙”?李白是我国唐代的著名大诗人,他的诗显示出很高的才华、丰富的想象力,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唐代另一诗家贺知章叹赏李白的《蜀道难》一诗,呼李白为“天上谪仙人”,意为天上下凡来的神仙。从此,“谪仙”之名誉满长安城。唐大诗人杜甫有诗赞云:“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狂客,李白好友贺知章也,因此,后人便把李白尊为“诗仙”。

3、李白为什么被称为“酒仙”?李白与酒,正如他与诗,从未分开过。酒似乎是他的生命,是他感情的物质载体,被他融入诗中,成了他诗歌的灵魂。李白《月下独酌》云:“花间一壶酒,独酌无乡亲。举杯邀明月,又斤影成三人。”酒和李白是相生相伴的,酒是李白的情,酒是李白的性。李白少有壮志,常自比管仲、诸葛亮,认为自己“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他希望依靠自己的才能,获得皇帝的赏识。

天宝元年,他受道士吴筠的举荐,被征召入京。当时,他踌蹲满志地写下了《南陵别儿童人京》一诗: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浑。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然而,由于唐玄宗已失去早年励精图治的锐气,沉湎于声色之中,再加上李白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李白不受约束、浪迹天涯的漫游生活,又注定了他与友人聚少别多。李白是豪放、乐观、洒脱的,然而我们又常常从他的诗中品味到一种孑然特立、漂泊无依的孤独。又是酒,使他的孤独得以减轻,得以排遣,得以给人以崇高的美感。

4、李白被称为太白和青莲的原因是什么?青莲居士由来:青莲花的洁净芬芳、一尘不染,与李白鄙弃世俗的高洁个性相一致;佛教禅静的内心追求,与李白自由无碍的心灵也是一致的;佛寺所在的世外山川与李白高蹈尘外的仙踪相一致;佛教创造的西方极乐世界与李白理想中“日月照耀金英台”的美好世界也是一致的;所以,熟悉佛教、富于幻想、追求理想境界的李白,应是感于“青莲”一词包含的丰富佛理内涵,而以之为号的。另一说,明代杨慎提出的李白“生于彰明县青莲乡”之说。李母梦到太白金星后于是有了身孕,在阵痛难忍中生出李白,李白的名(白)字(太白)就是根据这一梦境得来的

5、从李白“诗仙”谈谈诗人的雅号。我国古代的文人学者,除了姓名之外,几乎个个都有名号。这些名号,又叫雅号,有的是文人学者在世时自己取的,有的是文人学者去世后人们给追称的。关于名号的起源,清代人史梦兰在《异号类编》里说:“别号之兴,大抵始于周秦之际,瑰奇之士,不得志于时,放浪形骸,兀寡自喜,假言托喻,用晦其名,然而其人既有著述以自见,则闻于当时,传诸后世,其名虽晦,其号益彰,鬼谷鹃冠之流,盖其著也。自是以后,通人慕之,竞相标尚。”所以,一些有学问、有成就和有影响的人物,他们的各种名号也就流传了下来。在中国文学长廊里,人们用绰号来评价著名文学家的作品和人品,妙趣传神,从这些绰号中可以窥见文学家的才华和鲜明个性,给后人留下美好而又难忘的印象。

诗仙–李白。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诗圣–杜甫。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诗杰–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诗佛–王维。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诗王(魔)–白居易。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诗骨–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诗狂–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七绝圣手–王昌龄。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诗囚–孟郊。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诗奴–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诗豪–刘禹锡。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五言长城–刘长卿。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诗鬼–李贺。其诗善于熔铸词采, 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杜紫薇–杜牧。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温八叉–温庭筠。其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他为“温八叉”。

郑鹧鸪–郑谷。以《鹧鸪诗》而闻名,故有“郑鹧鸪”之称。

张籍–穷瞎张太祝。因家境穷困,眼疾严重,任过太常寺太祝。

李贺–长爪郎。因其手指奇而长,时人叫他。

贺铸–贺鬼头。因其体长七尺,面铁色,眉目耸拔,人家叫他。

郑谷–郑鹧鸪。以《鹧鸪诗》闻名,其中有「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佳句。

崔珏–崔鸳鸯。有《和友人鸳鸯之什》诗:「暂分烟鸟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飞」。

谢逸–谢蝴蝶。其作《蝴蝶》诗三百首。

谢道韫–柳絮才。晋代才女谢道韫写有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

宋祁–红杏尚书。北宋工部尚书宋祁,写有《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张先–张三影。其填词善用「影」字,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剪牡丹》)、「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三句为平生得意之句,时人称之「张三影」。又因词中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又称「张三中」。

李清照–李三瘦。她的佳句「应是绿肥红瘦」、「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应子和–三绿词人。其有「蜡炬短烧红」、「风过落花红」、「两岸夕阳红」等脍炙人口名句,被冠以「三红秀才」外号。王士祯也写有「春水平帆绿」、「梦里江南绿」、「新妇矶头烟水绿」。

傅抱石《李太白像》

七、王  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唐代大诗人王维20岁前就遐迩闻名,且精通音律,善弹琵琶。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李范很器重他。开元九年(722年),王维十七岁那年,决定上京去考状元。父母为他准备好了行李,兄弟、朋友们闻讯后纷纷赶来为他送行。在一片祝福声中,王维踏上了通往京城赶考的路。王维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京城。王维被京城的繁华惊呆了,街上那川流不息的车辆,密密麻麻的人群,让王维大开眼界,以为到了人间仙境。王维找到了一间安静的客栈住了下来,每天都在这里安心学习,也无心去观赏京城的美丽景色。每当他看见别人朋友齐聚,在树下饮酒作诗时,王维感觉到自己好孤单、好寂寞,于是十分思念家中的亲人。一晃,九九重阳节到了,王维想:“在家乡的时候,每逢节日,朋友们便相约到高高的山峰玩耍,而今年朋友们中却单单少了我一人。”王维便放下书本,登上了京城的高处,眺望远方的家乡,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美好诗句。

唐朝科举考试时不采用“糊名制”,所以非常方便考生走后门。举子们往往在考试前一年的秋天,就把自己最得意的诗文加以编辑,带到京师,呈给当时在政治或文学上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看,这叫做“行卷”。其风气之盛,甚至成为一种制度。不要说蠢才跃跃欲试,连天才也都颇爱走这个后门。王维就把关节打通到了岐王那里。然而,诗人张九皋也把关节打通到了公主家里,公主写信给京都的主考官,让他取张九皋为第一名。岐王势力不及公主,岐王替王维出主意,让他选十篇佳作,准备琵琶一曲,五天后带他去见公主。酒酣耳热,歌舞升平,公主留意到了长得清秀白晰的王维,岐王就势让王维独奏。王维弹琵琶时技惊四座,连公主也动容了,岐王赶紧趁热打铁,强力推荐王维的诗词文章,王维这才把怀里的文章呈献给公主。到了这一天,王维身着锦服,同伶人一起到公主府上。岐王让王维独奏了一曲,满座动容岐王赶紧向公主夸赞他文才更好。王维将诗卷奉上,公主读后更为惊异的说:”这些都是我平时常诵习的,以为是古人佳作,想不到都是你写的。”岐王趁机说,若能让他成为今科状元,那真是国家社稷之幸。只怕他少年气盛,得不到首荐不去应试,而听说公主已推荐了张九皋。公主笑着说,这也是别人托她的。随后对王维说:”你如果真的去应试,我一定为你力荐!”正是有了公主的力荐,21岁的王维成了这年的状元。有人说他的状元是”粉墨登场”得来的,须知王维这一古代”公关”的后面却蕴含着他的真才实学。

王维为何叫“诗佛”?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个诗国诗歌发展的高潮是在唐代。王维是与李白、杜甫鼎足而三的大诗人。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王维名和字均取自于《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维摩诘是佛门弟子。王维以诗才闻名于唐开元天宝年间,当时有“天下文宗”之称。他写了一些富有积极意义的诗,许多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其山水田园诗更是令人大开眼界,与孟浩然等被人们称为“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早年即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随着政治上遭受挫折,思想趋于消极,晚年更是奉佛长斋,衣不文采,居蓝田别墅,与道友裴迪往来,“弹琴赋诗,傲啸终日”,正如他自己写的:“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后期的不少诗作对现实几乎无任何积极反映,佛老消极思想浓厚,有的甚至充满了佛空无寂灭的唯心哲理。在他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得到“诗佛”的称号,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正因为他笃志信佛,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这一方面是因为诗人博学多才,佛缘殊胜,躬身修禅,深得禅家三昧;另一方面,王维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参禅悟理,供奉释迦摩尼,又学庄子信道教,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对于佛法和道法都有极其深奥的见解,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称王维为“诗中之佛”当是不过分的。

王维为何称“王右丞”?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所以又被称“王右丞”。 古代诗人以“官职”命名也较常见。《杜工部集》作者杜甫,官至工部员外郎。杨炯——杨盈川、柳宗元——柳柳州、高适——高常侍、王羲之—-王右军、颜真卿—-颜鲁公、虞世南–虞永兴或虞秘监、欧阳询—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称“欧阳率更”。

王维“不衣文采”的创作思想,对后世文人画影响很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旧唐书》中曾提到王维的画:“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有诗句云:“老来懒赋诗,唯有老相随。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也显露了本人对画师这一身份的看重。王维著有《山水诀》阐述山水画的作画方法。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旧唐书》上记载,他的书法工草书隶书,评价其画,“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因其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画兼容”的意境,在诗画界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王维为何被誉为“文人画之鼻祖”?他在绘画中融入诗意、禅意,开创了山水画独特优美的“禅境”表现。诗与禅都是性情的流露,诗中追求画意,画中追求诗意,诗画交融辉映。自王维始“意境”便成为山水画重要的审美价值标准。王维《山水论》: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此是诀也。 “诗人与画手,兰菊芳春秋。又恐两皆是,分身来入流。”(苏轼《次韵黄鲁直叔伯时画王摩诘》)诗歌与绘画这两种艺术在王维那里得到统一,并且成为王维咏叹自然,流连光景的手段。人们在领会了这首诗的内含后,根本不需要绘画的帮助就能在脑海中显现出一幅优美的山水图。同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的这些山水诗给我们渲染了一幅幅景色各异的山水画卷,让人从不同角度感受山水情韵,他用绘画的思想去凝视自然山水,发为咏叹,造境入诗,必然诗中有画的神韵。王维《山水诀》: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初铺水际,忌为浮泛之山;次布路歧,莫作连绵之道。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回抱处僧舍可安,水陆边人家可置。村庄著数树以成林,枝须抱体;山崖合一水而瀑泻,泉不乱流。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须是疏疏。泛舟楫之桥梁,且宜高耸;著渔人之钓艇,低乃无妨。悬崖险峻之间,好安怪木;峭壁巉岩之处,莫可通途。远岫与云容交接,遥天共水色交光。山钩锁处,沿流最出其中;路接危时,栈道可安于此。平地楼台,偏宜高柳映人家;名山寺观,雅称奇杉衬楼阁。远景烟笼,深岩云锁。酒旗则当路高悬,客帆宜遇水低挂。远山须要低排,近树惟宜拔迸。手亲笔砚之馀,有时游戏三昧。岁月遥永,颇探幽微。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学者还从规矩。塔顶参天,不须见殿,似有似无,或上或下。芳堆土埠,半露檐廒;草舍芦亭,略呈樯柠。山分八面,石有三方。闲云切忌芝草样,人物不过一寸许,松柏上现二尺长。

王维在画史上的重大影响是他的“破墨山水”。所谓“破墨”,即以墨加水调成浓淡不同的层次,用以渲染,代替青绿设色。而水墨渲染在画史上的意义,在于它启发了此后皴法的出现。就作品而言,王维的山水画在唐代的品评并不甚高,较吴道子、李思训为下。到了宋代,文人绘画兴起,因为王维的山水画笔意清润,诗画合一,与当时文人趣味若合符契,于是开始备受推崇。到了明末董其昌倡导“南北宗”说,更是把王维尊为“南宗”始祖。在山水画中,王维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画家。他作青绿山水似李思训,作水墨山水近吴道子。同时他首创了破墨山水,尽去了以往山水画的浮华之气,仅用水墨渲淡而成,把原先以勾线为主的山水画,向水墨发展推进了一步。明朝董其昌就曾说王维的山水画’是一变勾斫之法为水墨渲染’,便可独见他对于山水画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王维曾画过一幅《袁安卧雪图》,其中雪中芭蕉的意喻得到后世的推崇,这种超越于生活常理之外的艺术处理,确立了“神情寄寓于物”的表现手段,也进一步深化了“意在笔先”的思维方式。

江干雪霁图

八、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唐代大臣、书法家,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山东临沂市费县)人。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他变古法,开新风,把在民间酝酿已久的书法革新运动推向新阶段。他突破了东晋以来一直统治书坛的清俊妍美的书风,开创了具有盛唐风貌的刚健雄厚、雍容壮伟、大气磅礴的新书风。开创筋骨层的“颜体”新风貌,笔法上大大加强腕力的作用,笔画上清劲丰肥,竖笔多相向,结构庄重正大,笔致圆转深厚,布局充实茂密。整体上充满质朴豪迈的气概和刚健丰伟的气度,给人以厚重的浮雕感。他的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圆劲激越、诡异飞动。这博大精深的书法成就与他正直的人品也不无关联。传世书迹,碑刻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中兴碑》、《李元靖碑》等,行书有《争座位帖》,书迹有《自书告身》及《祭侄稿》。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

凡是接触过国学文化尤其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人都知道“颜真卿”,颜真卿早年身处盛唐,他以卓越的艺术才华,一扫前迹,创造具有盛唐气象的颜体书法。启功先生曾说:颜真卿是“古今书苑不祧之祖”。可见其无可比拟的巨大影响力。故欧阳修说:“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苏轼说:“.…..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正如清代王澍所言:“魏晋以来,作书者多以秀劲取姿,欹侧取势。独至鲁公,不使巧、不求媚、不趋简便、不避重复;规绳矩削而独守其拙,独为其难……”。将中国书法推向新的高峰。概因颜真卿为人忠烈刚正,其书风端严浑厚,二者相得益彰,可谓是“字如其人”的典范。

人们常说的“颜柳欧赵”是谁?颜是颜真卿,柳是柳公权,赵是赵孟頫,欧是欧阳询。颜柳欧赵被称为楷书四大家,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颜鲁公书法既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瑰丽;既以其坚强的魂魄铸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阔大。在吐露风华的青年时代,颜真卿就向张旭请教“如何齐于古人”的问题。这是颜氏的书学心声,亦是颜氏高悬的鹄的。这位从小以黄土帚扫墙习字的颜氏苗裔,几乎在一开始就站到一个高耸的书学起点上。而在书学上鲲鹏展翅,则经过了几乎长达三四十年岁月的历练,才稍成自己的面目与气候。继之又以数十年工力百般锤炼、充实,使得“颜体”形神兼具。而其晚年犹求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颜体”终于在书坛巍然屹立。

为什么颜真卿的楷书被称为颜体?颜真卿一生书学境界的历练,大略有三。

第一境界:立坚实骨体,求雄媚书风。在五十岁以前,可以说是第一境界的历练。在这一过程中初步确立自己的“颜体”面目。如天宝元年写《张仁蕴德政碑》,天宝五年写摩崖书法禾山石壁“龙溪”二字。此时颜真卿在书学方面已有相当的修养,这在张旭考问颜氏十二笔意时,颜真卿或以从张旭处领教所得,或以自己攻习所悟对答如流,使张旭深以为然。颜真卿志向高远,期在“齐于古人”。从颜真卿《多宝塔》等典型作品的分析中可知,颜真卿所追求的是用笔上沉着、雄毅,以健力立骨体,敷以较厚之肉彩;结体上整密、端庄、深稳,由瘦长型变为方正形;在布白上减少字间行间的空白而趋茂密。这一阶段,颜真卿追求“雄”中有“媚”的境界:“点画皆有筋骨”,“点画净媚”,“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第二境界:究字内精微,求字外磅礴。从五十岁后至六十五岁,可以说是第二境界的历练。在这一过程中“颜体”形神兼具,已渐成熟。书如其人,随着人生阅历丰富,艺术体味也就更深。这些,颜真卿“一寓于书”,将前期的“颜体”反复锤炼,炼形炼神,从而神形兼备,终至成熟。可以看到,他加强了腕力,中锋运行,取篆籀方法,圆转藏锋,如印印泥。笔画形成蚕头燕尾,直画则成弓弩蓄势之形。笔画之间采取横细竖粗的对比错综方法。在钩末、捺末挑踢出尖锋,耀其精神。其捺笔表现出一波三折的节奏。其直钩、平钩、斜钩,饱满取势,弯度均匀,圆劲有力。其折笔则提笔暗转,形成斜面折下,以“折钗股”拟之。从结体上说,方正端庄,稳健厚重,中宫宽绰,四周形密,不以重心欹侧取势,不以左紧右松取妍,而像篆隶以对称的正面形象示人。在布白上,字间栉比,行间茂密,以形密取气势,不以疏宕取秀逸。既至此境界,颜真卿已一扫初唐以来的那种楷书风貌:前者侧,后者正;前者妍,后者壮;前者雅,后者直;前者瘦,后者肥;前者法度深藏,后者有法可循;前者润色开花,后者元气淋漓。真可谓变法出新意,雄魂铸“颜体”。第三境界:臻神明变化,与生命烂漫。在六十五岁以后的十多年中,可以说是第三境界的历练。从成熟中加以神奇变化,一日有一日之进境,一碑有一碑之异彩。颜书在老辣中富有新鲜活泼的生机,在疏淡中显示质朴茂密的风神,在笔锋得意处显现功力的炉火纯青,在圆润丰腴中透露自己的豪迈气度。

颜真卿为何人称“颜平原”和“颜鲁公”?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中进士,登甲科,曾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为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唐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后迁御史大夫。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颜真卿《多宝塔碑》

九、吴道子

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又名道玄。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公元680(永隆元年) ,卒于公元758(乾元元年)前后。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被后世尊称为“百代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他是中国山水画的祖师,被后人尊称为“画圣”,人物绘画“冠绝于世”。他善于从复杂的物体形态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阴阳面,归纳成为不可再减的“线”,构成线条的组织规律,如衣纹的高、侧、深、斜、卷、折、飘、举的姿势。所绘人物,善用状如兰叶或蓴菜条之线条表现衣褶,使有飘举之势,人称“吴带当风,”又喜以焦墨勾线,略加淡彩设色,又称“吴装。”主要作品:《天王送子图》、《孔子行教像》 、画像有《八十七神仙卷》、《菩萨》、《鬼伯》等。现存壁画真迹有《云行雨施》、《维摩诘像》、《万国咸宁》等。大诗人苏轼盛赞曰:“画圣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

唐玄宗给吴道子改名字。“吴道子”三个字,不论读,还是写,都带有宗教色彩,不似常人的名字。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载:“吴道子,少孤贫,天授之性,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北宋《宣和画谱》载:“吴道子,少孤贫,客游洛阳,学书于张颠、贺知章,不成,因工画。未冠,深造妙处,若悟之于性,非积习所能致。”《太平广记》载:“唐吴道子,少孤贫。天授之性,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宋·夏士良《图绘宝鉴》载:“吴道子,少贫,游洛阳,学书于张颠、贺知章,不成,因工画,深造妙处,若悟之于性,非积习所能致。”吴道子早产在路边,当地风俗,女子不能在别人家里、地里生产,如果这样,主家便觉得晦气。二人紧赶慢赶,抱着儿子赶回家,天已经黑了。当地人生孩子,应马上给老娘舅家报喜。老娘舅家接到信,立即赶来看孩子,还带来一位算卦仙儿。那人看看孩子,说:“这孩子生在半道上,命硬,得起个不常见的名字压压八字,就叫‘道子’吧!”吴道子周岁那天,要“抓周”了,爹妈就在院里铺了张席,席上放了笔、墨、纸、砚、书、花、锤、鞭、镰刀、斧头、靴子、蓝衫等,让孩子来抓,抓住啥长大就做啥。吴道子一抓就抓住了一杆笔,东一道西一道满地乱画。他爸妈都说这可是个读书写字的料,日子再苦也得供他上学。后来吴道子成名,唐玄宗喜欢上他的画,也喜欢上他这个人,就把他调进宫里当画师,改名为吴道玄。不过百姓不喜欢皇上起的名,千百年过去了,还是叫他吴道子。

为什么称吴道子为画圣?吴道子被称为画圣,最早出现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他称誉道:”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吴宜为画圣。”到了北宋,郭若虚又在《图画见闻志》中说:”吴生之作,为万世法,号曰’画圣’,不亦宜哉”!直至元代,夏文彦也赞道:”笔法超妙为百代画圣。”于此可见,吴道子在中国画坛上有如此高的地位,实与他在绘画创作上的贡献及其独特的风格有关。而”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也即是指吴道子等人在艺术上的独创性与重大影响。”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一种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一种笔法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之状。而”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中所指的”曹”、”吴”又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曹为曹仲达,吴为吴道子;一说曹为曹不兴,吴为吴暕。曹不兴为三国时吴国吴兴人,又名弗兴。擅长画龙、马、虎及人物,画史有”误墨于素,因势成蝇”的传说。吴暕为南朝宋代人,擅长画佛像罗汉,时享盛誉。而”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一般多指曹仲达和吴道子。

画圣吴道子“秃尾神马”的由来?“相传吴道子在鸡足山金顶寺住宿的一个晚上,画了一幅《立马图》,在画马尾的时候,实在太困,就睡觉了,第二天醒来就把这件事给忘了,早早的下了山。禅师收拾房间的时候看到了这幅《立马图》,发现马少了尾巴,觉得十分可惜,但也无可奈何,就把这幅画挂了起来,纪念大师的同时供自己欣赏。禅师细看那马,越看越觉得活灵活现,仿佛就要嘶鸣着从画上下来似的。这时候寺院闯进来十几个农人,说寺中的马毁坏了他们的庄稼,要讨个说法。禅师很纳闷,百般辩解说本寺没有养马,农人不信,将寺庙翻了个底朝天也没看到马。禅师突然想起来这幅《立马图》,农人一看大吃一惊,说就是这匹秃尾马吃了我们的庄稼。禅师一听大怒,指着画中马骂道:“畜生,留着你害人,不如送你到火塘里去。”一说这话,画中马立马跪了下来,两眼流泪。农人觉得惊奇,觉得把他烧了可惜,说:“只要诚心悔改,不毁坏我们的庄稼就可以。”

“钧瓷之父”吴道子的由来?吴圣“画塑兼工”,笔迹磊落,势状雄峻。唐朝玄宗皇帝李隆基仰慕其名,召入宫中,御旨为“封笔吏”,不准其随意作画。钧瓷之所以能有五彩缤纷之状、鬼斧神工之妙,之所以能成为世上一绝,皆画圣吴道子之功也!

这一天,吴道子到古钧台游玩散心,他看到古钧台旁边有不少瓷窑,窑工烧制成的瓷器,尽管胎质浑厚,工艺精细,可就是釉色非常难看。吴道子用彩石配制出一些颜料改进瓷器釉色,帮助当时的贫苦窑民烧制出了第一件钧瓷珍品,他们双双跪在地上献上了宝瓷,并祈天把它取名马“道玄瓷”。吴道子非常谦虚,摇着头说:“这万万使不得。这瓷虽是道子配料,火工也是重要哪!这是大伙儿的功劳。咱阳翟这地方,存有几千年的古迹‘钧台’,这瓷就叫钧瓷吧!

《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唐代吴道子创作纸白描人物手卷。真迹属于绢本白描人物画卷,长292厘米,画面主体有87位道教人物白描画像,其中有3位带有头光的主神、10名武将、7位男仙、67名金童玉女由画面右端向左端行进。画面没有任何文字。卷尾附有1948年重新装裱时的七段题跋,由前至后为:徐悲鸿跋之一、徐悲鸿跋之二、张大千跋、徐悲鸿跋之三、谢稚柳跋、朱光潜跋、艾克跋及冯至译义、徐悲鸿跋之四,加上题跋装裱全画总长超过十米。全图分为三个部分:作品从左到右,前面是六神将开路,接着是捧花执旗的金童玉女二十四人,作为东华天帝的前导,是为前段。在东华天帝与南极天帝之间是乐队和金童玉女二十九人,是为中段。在乐队之后是南极天帝,其后是金童玉女、仙伯、力士等二十三人,最后是神将四人,是为后段。图中以道教故事为题材,描绘了八十七位列队行进的神仙,纯以线条表现出八十七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场景,画面优美,笔墨灵动洒脱,宛若仙境,代表了唐代的白描技法的最高成就。吴道子名画《八十七神仙卷》的灵感来自裴旻的剑舞。裴旻,是唐玄宗时期的唐朝大将,同李白、吴道子等人,都有一定的来往。 开元时期,裴旻的母亲去世,裴旻在悲痛之余,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想请当世著名的画师吴道子,给自己的母亲做一幅宗教题材的绘画,这样,可以给自己的母亲积累一些阴功,让自己的母亲可以在另一个世界好过一些。 裴旻的剑舞在当时的知名度不亚于吴道子的画技,吴道子没有推辞裴旻的请求,只是向裴旻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求裴旻能给自己表演一段剑舞,这样呢,也能给自己创作带来灵感和启发。 裴旻没有推辞,立马给吴道子表演了一段剑舞,其剑舞气势,深深打动吴道子,让吴道子内心受触动,波澜不已。 于是吴道子巧妙利用这种心境,这种创作热情高涨的状态下,即兴创作了《八十七神仙卷》。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剪纸《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十、孙思邈

孙思邈(541年-682年),别称妙应真人、孙十常、白山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药王”由来?相传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因难产而生命垂危。太宗派使臣星夜奔赴孙思邈隐居的太白山,诏孙思邈进京。孙思邈被引入后宫,一边向宫女细问病情,一边看太医的处方病历。之后,他要来一条红线,自己捏一头,另一头穿竹帘系于皇后之腕。经过一番把脉,确认为胎位不正,使宫娥扶皇后近竹帘,孙思邈选定穴位猛扎一针,皇后浑身一颤,婴儿随即出生。太宗约见孙思邈,先赐金银,后赐官位,他皆不应。唐太宗问:“你莫非要王否?”孙思邈说:“愿听圣明封赠。”唐太宗说:“便封药中之王吧。”孙思邈活到93岁时眼睛看东西依旧非常清晰,耳朵也不聋,精神十足。之所以这个年龄还能有如此的体魄,这与孙药王重视艾灸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在《千金要方》一书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凡人居家及远行,随身常有熟艾一升。意思说的就是无论是在家还是出门远行,都要随身携带一些艾草。药王自己也经常艾灸自己的足三里穴位,足三里位于膝盖下方三寸(三指或者四指的长度)。民间流传的“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就是孙药王提出的。

孙思邈为何别号“妙应真人”?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宋徽宗敕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孙思邈擅长阴阳术,主张治病时必须天人合一,认为“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人亦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寝”为之应;天转运,“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为霜雪,张而为虹霓”,谓此为“天地之常数也”,人“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营)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声音”,称此为“人之常数也”。二者相结合,“阳用其神,阴用其精,天人之所用也”。提倡“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圣德,辅之以人事”,最终使“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称之为“真人”。 宋、金以来统治者对孙思邈屡加褒崇,赦其祠为“静应妙”(今升仙台),尊其为“妙应真人”。明穆宗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其所著医书中的重要药方被刻花在显化台庙前的五通碑上,从此,显化庙即改称“药王庙”。其位于陕西耀县城东的药王山上。

《千金方》名字的由来?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自序中说:“人命至重,贵有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以“千金”比喻生命价值。孙思邈在古稀之年开始动笔写那本著名的《千金方》。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奋笔著书?而他的这部医书为什么用奇怪的“千金”二字来命名呢?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 孙思邈行医这么多年,想给后代留下东西,从哪儿下手呢?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人的命啊,比千金还要重,如果有一个偏方,就治了这个大病,那它就比千金还值钱。对,干脆我就把我行医这几十年所掌握的药方编成一本书,起名叫做《备急千金要方》。对,说干就干!他提起笔来从这一年就开始写,到652年这一年,就写成了这本书。

从事起名和姓名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杨易程《中国起名学》中,详论了中医中医学著作和中药起名和命名方法。现分述如下:中医古籍书名的体例,遵从普通古籍书名的一般体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⑴有书无名。原书没有名称,书名为后来整理者拟定,如马王堆帛书《养生方》《五十二病方》等。⑵篇名即书名。原书只有一篇者,多以篇名、主题为书名,如《脉书》《揆度》等。⑶一书多名。一本书有多个名称,如《灵枢》曾称为《九卷》《针经》《九灵经》。⑷同名异书。多本书同为一书名,如明代赵献可撰著《医贯》,为医学基础理论方面著作;明代万宁撰著《医贯》,为儿科及医案方面著作。最早的医籍《黄帝内经》,其取名来自于远古时代黄帝坐明堂与臣子们谈论医学道理的传说。因该书在形式上采取黄帝与臣子们一问一答的讨论形式,谈论的又都是有关内科方面的内容,故称之为《黄帝内经》,与《黄帝外经》相对。

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借“金匮”所指的古代帝王藏书之要地名,以喻本书所论之重要,故称《金匮要略》。

神农氏-《神农本草经》来自于远古时代“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唐代王冰的《玄珠密语》与明代孙一奎的《赤水玄珠》,书名用典同出《庄子·天地篇》。书中云: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

唐代名医孙思邈将其著作命名为《千金要方》,是因为他认为“人命至重,逾于千金”,意在此书救人之千金性命。而后孙氏又作《千金翼方》一书,以补充《千金要方》之不足,取后书与前书“交翼并飞”的含义。

明代王肯堂的著作《医学津梁》。“津”即渡口, “梁”系桥梁。作者把自己的书比作渡河的桥梁,说明该医书为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

针灸古籍,以金针代指针灸术。以此命名者如明代李瞻《时代金针》。    眼科医籍常以“银海”暗示,宋代苏轼《雪后书北台壁》诗:“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其中“银海”指眼睛。以“银海”命名者如原题唐代孙思邈《银海精微》、清代顾锡《银海指南》。妇科医籍有时以“邯郸”指代,如明代赵献可《邯郸遗稿》。邯郸寓意妇科,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名医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带下医也指妇科。 “游秦”“过秦”指儿科,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如明代沈惠《扁鹊游秦》和赵养葵《过秦新录》。宋代儿科著作《幼幼新书》,“幼幼”二字取自孟子“幼吾幼及人之幼”的思想,反映了作者以拯救千百万幼童脱离疾病威胁为己任的职业道德修养。

明朝傅仁宇《审视瑶函》。瑶函,泛指珍贵的典籍。审视,是仔细观察的意思,但观察就得用眼睛啊。于是我们才知道,审视瑶函,就是关于视力的珍贵资料,所以,这是本眼科专著。

“仁术”“仁寿”喻指医术。《孟子・梁惠王上》云:“无伤也,是乃仁术。”孟子所谓“仁”,本于孔子“爱人”之说。《论语・雍也》:“知者乐,仁者寿。”《汉书・董仲舒传》:“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此故将仁寿比之医术。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张洁《仁术便览》、清代孟葑《仁寿镜》。“折肱”喻指良医。《左传・定公三十年》曰:“三折肱知为良医。”《楚辞・九章》曰:“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乃知其信然。”南宋时期朱熹《楚辞集注》:“人九折臂,更历方药,乃成良医,故吾于今,乃知作忠造怨之语,为诚然也。《左传》曰:三折肱为良医。亦此意也。”后遂以“三折肱”“九折臂”以喻良医。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吴承昊《折肱漫录》

卢之颐《本草乘雅半谒》。乘,古代兵车以四匹马拉一车,后来乘字也被用来代指数字“4”。雅,指正规、标准、高尚、美好。作者原想将这部本草书的内容分为“参、核、衍、断”四部分,规范标准地编出来出版,所以叫“乘雅”。但由于遭遇战乱,逃难之际,全书最后只剩下一半,也就是现在所见的“核、参”两部分,于是书名只好改成“半”。而“谒”是说明、陈述的意思,则“半谒”就是一种无奈的含义:我只能跟大家讲一半的内容了!

“青囊”为古代医家的书囊,喻指医书。以此命名者如清代赵濂《青囊秘效方》。 “春脚”寓意医者可以愈病回春,出自《开元天宝遗事》:“宋王景为太守,爱民恤物,时人谓有脚阳春。”言之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以此命名者如清代孟文瑞《春脚集》。

孙一奎《赤水玄珠》。源于《庄子·天地》:“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而玄珠,黑色的明珠,在道教中引申为教义真谛。

龚廷贤《寿世保元》。作者自谓:“采摄于名藩之异授,内府之珍藏,宇内大夫之所家袭,方外异人之所秘传,并发诸前人之所未发,参互勘验而成”。全书共为十卷,属于综合性医书,脏腑经络、诊法治法、本草、病证、药物、方剂、饮食等等,应有尽有。

元代倪维德《原机启微》,书名取自道家《阴符经》“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之语,意谓眼目的功能是为思维提供客观材料的关键。作者把“机”作为“目”的代称,并以之名书,提示该书是一部眼科专著。晋代葛洪《肘后百一方》,“百一”一语双关,既实指书中载有101类药方,又暗喻佛经含义。陶弘景自序云:“佛经云: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佛教认为,人与世间万物皆由地、水、火、风四大要素构成,若有一大不和,便会产生101种疾病。

上面大家欣赏了中医知名著作书名的来历,下面,再了解下部分中药名字的起源,其实每味药都有它名字的来由,就如我们的名字一样,中药名新颖且别致,并赋予了很多的含义:

常见的中药名字有:景天、徐长卿、龙葵、飞蓬、花楹、重楼、虎仗、解蠡、羽涅、零榆、陵游、鬼卿、杜若、紫菀、紫葳、蜚零、空青、苏叶、秋桑、佩兰、青黛、半夏、白芷、紫苏、泽兰、紫芙、青黛、苏木、文竹、冬葵、紫芙、连翘、蔓菁、芍药、桔梗、茯苓、子芩、落葵、山奈、冬青、芫华、白芍、京墨、江篱、南星、远志、素问、白青、宛童、槐米、凌泉、柳华、白敛、百薇、佩兰、蒲芹、木槿、秋石、凌泉、文元、艾叶、仁杞、竹沥、麦冬、细辛、海芋、菘蓝、广白、幸夷、望月砂、夏枯草、六月雪、金樱子、半枫荷、苍耳子、过山龙、溪黄草、金钱草、七里香、雪见草、半枫荷、续随子、玉芙蓉、吴茱萸、女贞子、路路通、墨旱莲、相思子、红娘子、白头翁、胖大海、款冬花、秋桑叶、冬葵子、咸秋石、常春藤、丽春草、丽春花、迎春花、王不留行、阿月浑子、昨叶何草、百花前胡、竹节香附、南岭荛花、金盏银盘、冬虫夏草等。

当归:味甘,温,入手少阴、足太阴、厥阴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是治疗女性疾病的要药。它的名字由来还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相传有个新婚青年要上山采药,对妻子说三年回来,谁知一去,三年杳无音信。媳妇因思念丈夫而忧郁悲伤生了病,后来只好改嫁。谁知三年后她的丈夫又回来了。她对丈夫哭诉道:“三年当归你不归,片纸只字也不回,如今我已错嫁人,心如刀割真悔恨。”该男子也是痛恨万分,最后把采集的药物送给了妻子,妻子吃了以后竟然治好了自己的妇科疾病。从此,人们才知道这种草药根,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是一种妇科良药,人们为汲取’当归不归,娇妻改嫁’的悲剧教训,便把它叫“当归”。

何首乌,古时一何姓老人因采食此药,寿至百廿仍然须发黑亮,故名何首乌。徐长卿,治恶疰心痛,闷绝欲死。久服强悍身轻。《神农本草经》列其为上品,医生的名字变成了他发现的药名,永标杏林。由此可知,此类药物来历不凡。还有一味药物,集风神、神禽、纣王臣子名为一身,功能祛风利湿,凉血散瘀,其效如神。此乃荒野道旁处处可见的老牛锉,入药名唤飞廉。更有一些医家,连帝王将相的名字都敢挪用:禹余粮(传说禹王治水,遗余粮于溪畔,化成此药,福荫后世),刘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乳名),管仲(辅佐齐桓公成霸业的相国,诸葛亮心中的楷模),韩信草(帮助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大将)。

“阿是穴”的由来?指以压痛点或其他病理反应点作为针灸治疗的穴位。又名不定穴、天应穴。《千金要方》:“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而定,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 。

采药图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中国姓氏、姓名和起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