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和标:我的著作捍卫了孔子及民族文化思想学术的尊严 

我悟者三:曹君解读密码,提出“道意”,统率“诠释”,此以“道”解“论”会通全书,如珠之散语,将其“一以贯之”密,凸现于读者眼前。未通读全书,不了然于胸中,岂能为之?况“诠释”别开生面,时代气息鲜活,尽力推动《论语》穿越时空隧道,送与精神营养,凡此等等,能不令人温慰耶?

中国传统国学大家曹和标先生

“就我所知道的关于伟大的含义,就是人们通常难以到达并极力企及的上善作为成就,而对平凡的理解,则可以诠释为简单和直接的人事作为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有平凡成就伟大这一类的事情发生,同时也不乏伟大被平凡所诠释的故事。智慧的沃土因为勤奋的耕耘,会结出被喻为永恒的果实。在岁月无痕,四时有序的自然世界里,这果实被赋予了名为真理的称谓。而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里,人们始终在理智与梦想的碰撞中,印证着真理的本质。人类的追求与渴望,也因为有真理的指引而一次次升华着人类的情感与社会的文明。我想这就是经典始终被人们珍视的原因。”中国传统国学大家曹和标先生在与媒体互动中坦然表露着他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参悟心得。

谈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谈孔子肯定是谈不下去的。在传播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时,《论语》这部中国传统国学经典任何时候都是绕不过去的,它基本上看来就是一部由孔子的学生们整理出来,孔子在日常生活与从事教育和社会活动时的言行语录,但是这部传统文化经典对华夏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实际影响至今都很难用具体的语言来形容。不过,在我著述的《论语正义》未出版发行之前,我可以肯定地讲,国内外学界对《论语》的理解尚未达到正解孔子思想学术的高度。在此,我要声明的是,我对自己此时的表述负全部责任并绝无耸人听闻意思。”中国传统国学大家曹和标先生进一步阐述着他对传播推广中国传统国学经典的学术见解及思路。

“其实由古至今的两千多年以来,我们对《论语》的解读和诠释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凸显出经典本身的文化精神要义,试想如果不能正解孔子的思想学术精神又怎么能凸显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文明的上善精神呢?现在,我著述的《论语正义》已经很好地弥补了这一学术缺陷,我想这对中国传统国学经典的传播及推广是具有绝对积极意义的,这应该是一个平凡作为诠释伟大精神的现实范例。以下,我们可以用一个经典内容里的学术实例来验证一下伟大与平凡最上善的交融。”曹和标先生一边真诚坦露着他的学术精神,一边缓缓地翻开了手中那本他著述的《论语正义》。以下,是曹和标先生对媒体记者就《论语正义》正解传统文化经典学术范例的实录。

中国传统国学大家曹和标先生的个人专著《论语正义》(2014 年第一版)

总而言之,如果不能正解孔子的思想学术精神,那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学术领域里的高、大、上分值就会大打折扣,至于传承,还从何而谈?

在传世的中国文化经典《论语》中,记载着孔子对教育的忧虑与提示,他说道:“只有你自己的孩子是最难教育的,因为他们具有类同于小人一样的习气。由于你对他们的亲近和关爱,他们就难免会表现出对你缺乏敬意和放纵自己作为的习性。倘若你对他们要求严谨和限制他们消极的作为,他们就会不顾现实地来埋怨和抗拒你的意愿。”这个表述的原文记录在《论语•阳货》:“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经典本身的内容显示,这段话是孔子本人表述的。但是,后世的学者们对于它的传统解释基本都是:“只有女人和小人是难以相处的,与他们亲近些,他们就会对你放肆而无礼。你如果疏远她们,她们就会对你产生怨恨。”这样的解法仿佛是接近“真理”了,人们由此推论孔子歧视女性、人格缺失,理由是因为这样的见解传承已经超过 2000 多年了,关于孔子与《论语》的“旷世谜冤”就此生成。

在漫漫历史长河里的封建时代,不知道有多少人从《论语》这本书里获得了知识、饭碗、职位、权利,甚至有些胆量大的还一度从形式上拥有了天下,主宰着他本人之外的所有人事和社会秩序。其实,这些人对孔子言行作为的真实内涵,又有多少真正的领悟呢?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后世的不少名家大师们、包括近现代学术专家们都在他们的“《论语》棋局”中“信心满满无比释怀”地落子定义:儒家思想里的歧视妇女部分,是其学术思想部分的糟粕,应当予以批判,而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应当对此负责!因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他学术思想里的聚光点之一,“只有女人和小人是难以相处的”这个思想观点,可以说是孔夫子的学术“污点”场面上看这是不需要争论的了,因为这也已经是传统学术思想界里最普遍的基本定论。这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里,早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毋庸置疑”的结论。

既然是传统,那我们现在一起来回顾一下“前贤名家”们对关于孔子歧视妇女的“《论语》学习心得”:

1、东汉安帝时司徒杨震(59-124)上疏:“……《春秋》贬之,以为失教。夫女子小人,近之喜,远之怨,实为难养……”

(这是一个公开表示“女人与小人共性一致”观点的前贤高人,这应该是一个资料上可查的开始。)

2、南北朝时期皇侃(488-545)的《论语义疏》曰:“女子小人并禀阴闭气多,故其意浅促,所以难可养立也。近之则不逊者:此难养之事也。君子之人,人愈近,愈敬;而女子小人,近之则其承狎而为不逊从也。远之则有怨者:君子之交如水,亦相忘江湖;而女子小人,人若远之,则生怨恨,言人不接已也。”

(这是一个完全同意“女子是女人,女人与小人难养”观点的儒士名流,并且动情地写下了个人心得。)

3、北宋邢昺(932-1010)在其著述的《论语注疏》中表述道:“此章言女子与小人皆无正性,难畜养。所以难养者,以其亲近之则多不孙顺,疏远之则好生怨恨。”

(这位大师断定女子与小人“无正性”的决心和力量我们已经看到了。)

4、北宋朱熹(1130-1200)《论语集注》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近、孙、远,并去声。此“小人”,亦谓仆隶下人也。君子之于臣妾,庄以莅之,慈以畜之,则无二者之患矣。

(这个大儒名家不简单,让后世的学人成了“女人与小人难养观点的铁杆粉丝。”,令人“敬仰”。)

5、明清之际的王船山(1619-1692):“唯妾媵之女子与左右之小人,服劳于上下之所养也,而养之难矣。”王船山在“女子”之前加上定语“妾媵”,特指的意思更为清楚,逻辑性更强。主旨释义出于朱熹集注,这是当时的通解。明清之际科举考试均以朱熹之论为衡定,《论语》章节中“女子”立论更为特指主流。

(王船山不愧是一代宗师,为了“捍卫女子与小人难养”的观点,果断地在“女子”前面加上定语“妾媵”以更强的学术逻辑把“女人与小人一样”的官司办成了“铁案”,学识与勇气令人叹为观止。)

6、清儒戴望(1837-1873):“女子以形事人,小人以力事人,皆志不在义,故为“难养”。”

(据学界认定,清朝人在古文经典的训诂考据上是历朝历代做得“最好”的,但是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可以证明他们“没有那样的能耐”,只不过浪得虚名而已,大儒戴望也同样没能幸免。)

7、康有为(1858-1927):“女子”本又作“竖子”,今从之。“竖子”,谓仆隶之类;小人,谓人之无学术行义者,兼才臣昵友而言。竖子、小人多有才令人亲爱者,然远近皆难,故不易养,惟当谨之于始,善择其人。

(康有为胆子很大,直接表明“女子”可以叫做“竖子”而且不需要理由与证据,其学术变革精神令人“赞叹”。)

8、在漫天讨伐声中还是有学者坚守着邢昺疏和朱熹集注的解释,如钱穆(1895-1990)就说:“此章女子小人指家中仆妾言。妾视仆尤近,故女子在小人前。因其指仆妾,故称养。待之近,则狎而不逊。远,则怨恨必作。善御仆妾,亦齐家之一事。”

(钱穆在中国吃过馒头,在外国吃过面包,所以他很绅士地告诉大家“女子小人指的是家中仆妾”并且进一步解释道“妾与仆相似”,我个人认为这是属于学术臆想范畴的定论。)

9、杨伯峻(1909-1992)《论语译注》:“孔子道:‘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得同他们共处的,亲近了,他会无礼;疏远了,他会怨恨’”

(杨伯峻先生的译注也没能走出学术思想的传统桎梏,仍然把女子与小人对等了起来,忽略了在小人的群体里本身就包含了男人的事实,令人遗憾。)

10、现代心理学、逻辑学家陈大齐(1886-1983)认为:《论语》此章“女子与小人”前有“唯”字,表明“女子与小人”是特指而非全称,因此当指“有些女子与小人”。抓住一个“唯”字,就为孔子洗去“轻视女性”的罪名,这是陈大齐作为一个现代心理学家在《论语》研究上的创举。

(陈大齐是著名的心理学、逻辑学家,他认为只要仔细研究“唯”字就可以洗去孔夫子“轻视女性的罪名”,估计是求胜心切,他完全忽略了按逻辑学原理可以推理出“小人之中有男人”的基本事实,而还是很坚持地认为在所谓特指的范畴里“女子与小人是一样的”,也确实是一个创举。)

11、即使是对儒学抱有“同情之理解”的现代著名学者李泽厚(1930-)也无奈地承认:“我以为这句话相当准确地描述了妇女性格的某些特征。对她们亲密,她们有时就过分随便,任意笑骂打闹。而稍一疏远,便埋怨不已。这种心理特征本身并无所谓好坏,只是由于性别差异产生的不同而已;应说它是心理学的

某种事实。至于把“小人”与妇女连在一起,这很难说有什么道理。自原始社会后,对妇女不公具有普遍性,中国传统对妇女当然很不公平很不合理,孔学尤然。”

(李泽厚的无奈建立在他学识不广、涵养不深的基础上。尽管他从心理学上详细地描述了“妇女与小人相似的某种事实”,并且对孔学在“歧视妇女”方面做了谴责,从著名学者的角度来说仿佛“高度”还是有的。)

12、南怀瑾(1918-2012):我赞成孔子的话,这是没有办法来替妇女们辩护的。孔子说女子与小人最难办了,对她太爱护了,太好了,她就恃宠而骄,搞得你啼笑皆非,动辄得咎。对她不好,她又恨死你,至死方休,这的确是事实,是无可否认的天下难事。

(南怀瑾在讲课的时候喜欢开玩笑,尽管他是在调侃中赞同“女人与小人最难办”,但是他的学术见识与涵养已经晒在那里了,总而言之,这一次他搞砸了自己。)

对此,我不由得想起鲁迅(1881-1936)就此事曾对“高人们”辛辣地讽刺道:“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里,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当然,这其中不包括李泽厚、南怀瑾之类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高明,而是在鲁迅发表态度的时候,学术界里还没李泽厚、南怀瑾他们什么事。女性应该向鲁迅致敬!

由此而见,惯性的传统裹挟着时间前行的时候,它所释放的力量那是相当的大。因为,它至少能做到“令高人们在自我高大中疯狂自我”,如果大家不相信,上面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本着正所谓“明正而言顺”的严谨性,我就想问一下,有没有人质疑过所谓高人们对“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解析成果真的是孔子的原意吗?孔子有什么理由去那样的歧视妇女呢?孔子被世人尊为圣人,难道这就是圣人的修养吗?成体系的孔子学术思想,是可以任意打上“狗皮膏药”的文化“特洛伊”吗?

我们有必要注意到,饱受争议并且众所周知的“女”字不但在《论语》里通“汝”解,而且在《论语》原文里经常出现这样的用法。必须注意的是,在孔子的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之前,“女”也都通“汝”解,因为在那个时代,“汝”字尚未存在,至少在《论语》原文里找不到,在《论语》生成的同时代传统文化经典里,同样也找不到。可是,至今为止,学界不知是由于什么原因,依旧没看出这个句子中的“女子”本就是当作“汝子”来表述的呢?这实在很令人费解,这可以说是《论语》世界里最奇葩的“谜案”了。

那么,我们今天要解开这个千古之谜,首先就要来把这个“女”字深度认知一下。女:除用作区别男女时的女性释义外,古时“女”与“汝”通,释义为“你”,至秦汉时期,在表达“你”时,字形上渐固定为“汝”。《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小明》:“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穀以女。”女者,你,汝也。《论语•八佾》:“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女者,汝也,句式中指为冉有也。又《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女者,汝也,句式中指为子夏也。参《礼经•坊记》:“子云:‘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则民作忠。《君陈》曰:尔有嘉谋嘉猷,人告尔君于内,女乃顺之于外。曰:此谋此猷,唯我君之德。于乎!是唯良显哉!’”女者,你,汝也。又因时下世人所习《尚书》皆秦汉之后编版,或因一字而又得证也,学者慎之。复《论语•雍也》:“子由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女者,你,汝也,句式中指为子由也。

在中国传统《五经》中《礼经•曲礼》里的记录可以清楚看到:“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返,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父子不同席。”这样的表述,它的大意是:“姑姑、姐妹、你自己的女儿,她们出嫁以后再回到娘家时,即便是她们的亲兄弟,也不能和她们同席而坐,也不可以在进餐时使用彼此的餐具,就是父亲和女儿也不能坐在一起。”这其中的“女子”就是指“你自己的女儿”,我们当然可以肯定,你自己的女儿是完全对等“汝子”的。

另外,《礼经•坊记》里的记录也有清晰表述,子曰:“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返,男子不与同席而坐。”这句不解释,相信大家也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特别重要的是,在《礼经•哀公问》的问答录里,清楚记录了孔子在回答哀公的疑问时说道:“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妻子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在这里,孔子已经清楚表明,即便是帝王,也必须要尊敬自己的妻子,尊重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有道的表现。相信不需要再提醒,即便是在现在这样的时尚社会里,正常情况下被称为“妻”的,一定是女性。而“子”在那个时代除了对人物的尊称外,也可以泛指儿子和女儿。相关的表述,在传统经典里比比皆是。不管怎样争议,用《礼经》的内容来佐证《论语》,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可信度上,都是靠谱的。看看《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孔夫子的女儿。《论语•公冶长》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子,孔夫子兄长的女儿。《诗经•大雅•文王之什•大明》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天伣之妹。子,少女。现在,相信大家对“子”应该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基于现在我们对女字的理解,再来回顾一下《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女,汝也,在原文句式中指为子夏。《论语•八佾》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女,汝也,在原文句式中指为冉有。看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大胆的推想:会不会又有“睿智学者”以“骇世的聪明”把文中的子夏和冉有“惊世发现”为是当年孔子收的“女弟子”呢?

依上所述,大家是否可以找到孔子刻意歧视女人的理由了吗?是否已经了解“女子”和“汝子”间的释义呢?孔子又是基于什么理由去痛恨“女人”或是“自己的女儿”呢?答案很简单,也很清楚,终身倡导乐礼的孔子,不可能制定出那样偏执而毫无理性的教学培训大纲。

有一个事实不需要争论,那就是孔子整理过《易经》,他对《易》理的理解是有相当成就的。我们日常说的“厚德载物”就是出自《易经》坤卦的《象》传,而坤除了形容大地之外,主要形容母性,也可以直接理解为表示母亲。这一点,孔子肯定很清楚。那么,大家怎么能想象,孔子有什么理由把这个具有崇高属性的称呼直接和小人对等起来呢?把女人、女儿、妻子、母亲直接和小人对等起来,我以为即便是最高明的病理专家,也难以去定义这种心态是属于什么范畴。如果还有人认为这是孔子的见解,我们应该鄙视持这样观点的人。

回到原文的解析里,我们应该思想,既然面对的是“小人”,那么君子为什么不直接“远之”,反而是表示“难养”呢?事实上,普天之下,大家都应该知道,只有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养育”特征是最明显的。我曾经在讲学中遇到“高人”的激烈驳斥,他极度愤慨地质问到:“《论语•公冶长》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个中内容不是言及‘君子养民’吗?与父母子女有关联吗?”我当时回答他道:“既然是君子养民,相对于家庭父母子女,那就是一个大范畴的事情,难道不见《诗经•泂酌》里的‘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岂弟君子,民之父母。’既然是有‘君子养民’的志气作为,那么当然应该有‘民之父母’的仁爱精神,难道不是吗?”有什么争议吗?养的主题应之于父母子女的关系,没有任何问题。

是的,依逻辑推论,君子当然可以是女性。那么由女人出任州府知县一类的官僚,那也算是有法理依据的了。也不知道历来的“泰斗”、“名家”、“大师”是否也与那位提问“高人”在思想学术上保有着一致的操守?这的确令人心情复杂。

如果忘记了“小人”里面肯定有“男人”这样的基本事实,而把“女人”直接等同于“小人”来理解,本质上就是令人感到崩溃的个性完全等于共性的“后世纪悬疑”。真令人疑惑,那些学识“包罗万象”的往来者,面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比较于“只有苹果和水果不好食用”这样一句简单的病句,难道理解成了是一位国文导师和自己的学生们在玩“智力游戏”的弯弯绕吗?看样子那些“大师们”全都跨时空地一致认为:有所比较的时候,水果里是否有柑橘梨子之类的东西可以完全忽略!回过头看,就是这个拷问人性的“猜想和推论”的结论令中国传统国学的文化精神饱受诟病,令古今中外的学界涵养分值大打折扣,实在遗憾。

在《论语•季氏》里有很具体而清晰的记录,孔子的学生陈亢在和孔子的儿子伯鱼对话后,深深感叹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从他的感叹里,我们应该注意到,在陈亢和伯鱼对话之前,至少他是认为“君子难以远其子”的,也许陈亢认为作为一个父亲去为儿子护个短或开个小灶什么的,本来就是人之常情吧。然而,铁的事实摆在他面前,他验证出了他的老师孔子,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确实做到了“君子远其子”。当然,这里的“远”是指要求严格和不付与特别照顾的溺爱。他老师孔子的儿子伯鱼,面对父亲对自己的“远之”也没有表现出“怨”,而陈亢自己也非但没有“怨”,反而增加了“信”。由此来看,孔子的教育是相当成功的。同时,也相应的折射出了孔子言行一致的优秀个人品质。

不用置疑,在《论语•阳货》里,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真正释义就是:孔子说:“只有你自己的孩子是最难教育的,因为他们具有类同于小人一样的习气。由于你对他们的亲近和关爱,他们就难免会表现出对你缺乏敬意和放纵自己作为的习性。倘若你对他们要求严谨和限制他们消极的作为,他们就会不顾现实地来埋怨和抗拒你的意愿。这些都是要特别注意的啊!”此段在本篇中虽然重复,但为慎重起见,必须重提。

多少是有些沉重的,明显是先哲孔子在谆谆提示大家不要忽视了对祖国未来的教育,结果竟然成了歧视女性的罪状,而且这样的见解在延续了 2000 多年以后,进而演变成了一种学术思想传统,令人何其唏嘘也!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学会真正地去思想,这是人类和自然社会得以真正进步的基础。我相信孔子和我们现在的人一样,都是普通而平凡的人。他之所以卓越,是因为他能够发现不平凡和能够演绎伟大的作为。我们决定真心去理解孔子的时候,至少首先应该从普通人的视角开始。我们认为“难以置信”的荒谬,不能到了孔子那里后,就理所当然的变成“不容置疑”的迂腐,这样很不妥,也不公平。不能因为“老师说过”就变成了正确的标准,更不能因为“依据以前名家的诠释”凡事就成了理,包括他们认为的“孔子歧视女性”。

在传世经典《论语》的语录中,孔子的思想究竟还有多少是被误解的呢?如果我们要振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上的问题就必须要去面对。不能正解圣人的思想又何谈弘扬传统文化经典呢?如果不能恪守学术思想正义,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突发奇想,依“君子养民”与“岂弟君子,民之父母。”的传统文化经典里的学术思想逻辑关系而言,父可以是君子,母当然也是君子,可以肯定,女人当然也是君子,那么那些坚持“女子”不是“汝子”而是“女人”的“《论语》学术铁杆们”是不是要接受这样一种现实:“唯君子与小人难养也。”是的,我要强调的是:黑白对错正邪不分的君子与小人何异?

捍卫孔子及民族文化思想学术尊严任何时候都是一件责无旁贷的事情,就这一点而言,我著述的《论语正义》相信已经做到了。不需多言,赞许的声音总是有的,我们本次访谈的结束语可以用孔祥群教授在 2008 年为我的著述以信为序(孔祥群教授授权把他写给段子吟先生的信件作为书序)的全文来为下次与媒体交流做一个铺垫,相信这也应该是对孔子和民族文明精神以及传统文化学术经典最好的致敬!

中国传统国学大家曹和标先生与孔子第 75 代孙孔祥群教授(右一)2008 年在湖北宜都的合影

序 孔祥群教授的来信

子吟弟:你好!

非常感谢你介绍曹和标君《解读〈论语〉密码》这本好书。拜读之后,深感兴奋、温慰!

诚如你所言,作者悟性很高。掩卷思之,我悟有三言:曹君“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巳,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巳,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为精髓,解《论语》之“密码”,如是文化自觉精神,乃有盎然生气,译溢于“诠释”字里行间。

《论语》曾被西方人认为是“全世界两个民族中,只靠一本书生存的民族”之一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经典。《论语》传世二十五个世纪后的今天,有曹和标君的解读中华民族“生存”之书,实乃神州当今《论语》热中之幸事,信夫!岂不令人兴奋!

掩卷而思,我悟之二是:二十五个世纪之前,孔子面对礼乐崩坏之狂澜,身体力行,周游列国;删述六经,集“三代”之大成;后有孔学门人,集辑《论语》,经历数朝,注家历历,众说纷纭,均未见有能解《论语》之真实精神者。今有曹和标君,清源究密,见解独到,论述精深,敢为之先,以此而论,其学术成就与作为之伟,诚令过往者皆难望其项背!观其精神,能不令人敬佩温慰耶?

我悟者三:曹君解读密码,提出“道意”,统率“诠释”,此以“道”解“论”会通全书,如珠之散语,将其“一以贯之”密,凸现于读者眼前。未通读全书,不了然于胸中,岂能为之?况“诠释”别开生面,时代气息鲜活,尽力推动《论语》穿越时空隧道,送与精神营养,凡此等等,能不令人温慰耶?

上世纪“1988 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的宣言中称: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又对照上引西方人谓“靠一本书生存的民族”中“生存”一语,是颇令人浮想联翩的。

谨以上述感言谢弟之介绍。并祝曹和标君之著述面世。

礼!

孔祥群

2008 年 4 月 18 日于湖北宜都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为人民大众安全服务、保驾护航。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