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讳

某些忌讳,不过是悬挂在我们头顶上的一只盛满污水的夜壶,如果不将其打破,我们永远也不敢放开胆子活着。生活中,我们应敢于为忌讳“买单”,因为忌讳束缚人的思想、观念,甚至手脚。我们以往犯忌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据说,忌讳像一个法宝,犯的人多了,就自然破了。

几年前,我患了一场病,医生建议我吃中药,家里没有那种泥沙烧制的专门用来熬药的药壶,妻就向邻居王奶奶借来了一个药壶。一个月有余,几十服药下肚后,病情有了好转。

我到王奶奶家去还药壶,结果,王奶奶非但不收药壶,且十分不高兴地说“借了药壶哪有还的,送药壶来不就等于给我送病来了吗?快拿回去,等我家用它熬药时再到你家去取。”王奶奶的话使我惊愕不已,难道药壶不是从王奶奶家借来的吗?借东西要还天经地义啊,怎么还犯忌了。

忌讳

无奈,也只好把药壶拿回家存放,耐心等待邻居们有病来借。遗憾的是我的邻居们一直没有得病,药壶现仍存放我的家里。借了人家的东西又不能还回去,我的心里难以平静。

我在企业工作时,也有类似的事。厂工会表彰先进去买奖品,由于资金有限,工会的同志跑了几家百货商场,左挑右选,终于选中了削价处理的石英钟,本以为物美价廉,领导会满意,结果适得其反。“你们没长脑带呵,一点常识也不懂,发奖品哪有送钟(终)的?”领导显得很不高兴地说道。后来才明白,原来“钟”与“终”谐音,不吉利,犯忌了。工会的同志则不得不跑回商场,退了石英钟,另选购其它商品。

去年,单位盖高层商品房,我本来是买的三楼,但由于楼的单元和户型在设计上有变化,把我买的房子从三楼调到了八楼。好心的朋友劝我赶紧找人再调一下,由八楼调换到七楼。朋友说:“在机关工作的人一定要住七楼而不能住八楼,因为“七上八下”,奥妙原来如此。但最终我还是买了八楼,也没耽误我从正处级走上正局级领导岗位。

前几天,午夜在家看电视剧,剧中有一场戏是广告公司的文案设计,其中有这样两句对白:“经理,广告方案设计完了!”经理很不高兴地回答说:“以后不许再说完了,要说设计好了!”又是忌讳。

我活了几十年,平时自认为有点阅历,看来还是如此不知事理。可令我费解的是80多岁的王奶奶,竟和新时期企业领导干部、公务员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一样!看来,国人是很传统的。

仔细想来,我觉得国人还是受儒家思想教化和感染太多,情结太深,束缚太多,从骨子里不愿意离经叛道。大家本来就常说自己活得累,还要人为制造许多枷锁,把自己的手脚捆绑起来,这样忌,那样忌,一忌就是一道枷锁,何苦来的呢!

一位同事写了一本书,名曰《为传统买单》。书中说,有时候,某些传统的东西,不过是前辈悬挂在我们头顶上的一只盛满污水的夜壶,如果不将其打破,我们永远也不敢放开胆子活着。

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敢于为忌讳“买单”,因为忌讳束缚人的思想、观念,甚至手脚。我们以往犯忌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据说,忌讳像一个法宝,犯的人多了,就自然破了。

(原载《职工报》1993年6月12日三版;修改后,又刊发在《沈阳政协》2007年第6期)

已编入《流年印记(周斌著)》—-作者在媒体发表文章文选150篇

建一个主页,玩一把媒体,写一些文章,作一点札记,晒一通旧文,发一堆图片,转一批微信,搞一种合作,过一回网瘾,当一品混混。

 

卜算子–协人自嘲

作者:磨砺羌人

已是后山人,

偶当前堂客。

经阁嚼吧几卷书,

坐井说天阔。

 

斗室耐功名,

传诵福与祸。

问到囊中羞涩时,

怒指乾坤错。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新闻和理评文章。

  
(4)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