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济南名士吏部尚书尹旻书丹的《秦公墓志铭》
颜山弱柳根据《义民官秦公墓志铭》石刻,全文标点入录于下:
济南府儒学训导、乙榜进士、河间孙慱撰文
赐进士正议大夫、吏部左侍郎历城尹旻书丹
赐进士通奉大夫、山西左布政使同邑王允篆盖
义民官秦公令终于正寝,其婿王杰捧行状拜求予铭。予与杰有师生之谊,况公之两孙亦在予门,其何说之辞。
按状,公讳售,字惟德,世为济南右族(豪门望族)。曾祖讳元之;祖讳仲礼;父讳守敬,俱有隐德。伯父讳克敬者,终永乐户部侍郎。公之族世有闻人如此,矧(况且)赋性淳朴,安静寡言。自幼读书,知持身治家之法,弱冠出色乡里。其持身也,小善不遗,小恶不蹈。其治家也,男服事外,女服事内。一家之政,肃然可观;富亦因此而巨也。乡之人有志修身齐家者,默取()焉。公方且处善循理,罔有骄心。助丧周贫,曾无吝色。
景泰改元年(1450年)饥甚,朝廷下求尚义者冠带荣之。公慷慨言曰:“匹夫为太平之民,利太平之利,皆国家至治之泽也。今日可甘为守财虏耶?”遂输粟五百石于官,给以冠带,名动遐迩。由此得与耆英之社(年高望重者的会社)吟诗酌酒,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时人往往以神仙目之。春秋六十有九,洪武三十五年(实为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二十二日戌时,其生也。成化六年(1470年)五月初九日酉时,其殁也。是月二十五日,其葬也。五峰山之阴,其葬所也。
室孙氏,内助有声,殊康且健。子男六:长曰富,娶梁氏,俱早卒,继娶魏氏。次曰宜,娶梁氏。曰宪,娶杨氏。曰宦,娶冯氏。曰唐,娶陈氏。曰广。皆善干蛊(干事)。女三:曰惠芳,适()增。曰惠金,适王玺。曰惠玉,适王方伯之子杰。即求铭者。
孙男八:曰鸾,娶刘氏。曰凤,娶刘氏。曰隆,聘王氏。曰鹏。上二孙即在予门者。曰鹰、曰雄、曰虎,皆幼。女十:长妙隆,适朱都阃之子凯。次妙胜,适生员王渊;余在室。
夫公之为人积善,于己者如此之深,食报于天者,如此之厚,是皆可铭也。铭曰:
敬以持身,靡巧靡智。俭以承家,好礼好施。
结社耆英,高尚其事。()称古稀,官名尚义
子姓绳(),实天所畀。( ),泉壤光賁。
大明成化六年(1470),龙集庚寅五月( )泣血立。
明代济南名士吏部尚书尹旻书丹的《秦公墓志铭》。图为尹旻书丹的《秦公墓志铭》石刻。
图为明代山西左布政使济南王允为《秦公墓志铭》篆盖。篆文为:故义民官秦公墓志铭。
尹旻(1422–1503),字同仁,明朝济南府历城人。七岁知读书,有神童之称。正统十二年(1447),以府学生举乡试第一(解元)。正统十三年(1448)连擢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景泰年间,国家多事,屡有建白,皆传正义。天顺元年(1457),迁左给事中。明英宗见其仪观魁伟,音吐洪畅,欲大用之。寻擢通政司右参议,转左参议。官至吏部尚书。弘治十六年(1503)九月十七日卒于故里,寿八十二,葬于济南马鞍山南之八里山。
济南泉城路附近有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街巷—尹家巷,东起按察司街,西止县东巷,全长约250米,是一条东西向僻静狭窄的小街巷。这条街曾有明朝成化年间吏部尚书尹旻的旧居,为了纪念尹旻而命名尹家巷。上世纪末,济南旧城改造前,我省著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曾居住尹家巷 1号院。明清时期,联结大明湖的北湖岸边有一处尹旻别墅尹亭,有无数文人骚客在此吟咏尹亭风光并怀念尹旻其人。
关于对尹旻的评价,明代诗人、文学家、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在《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贈太保謚恭簡尹公旻墓誌銘》说:
公素负学识,善断大事,尤精凿疆记,每经铨注虽稠,大小吏阅数年,犹识其名。时料人寿天成败,历历多奇中,故其退也。士大夫屡疏荐欲起之,而公亦老矣,惜哉!
流传于今的尹旻文物还有:
一,吏部尚书尹旻为明代工部尚书、著名建筑学家、北京天安门承建者白圭(1419-1474)书丹的《白圭神道碑志铭》。
二,尹旻为山东老乡,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寿光人刘珝墓志铭撰文的《致仕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和刘公墓志铭》【刘珝 (1426-1490),字叔温,号古直。明代青州府寿光县人。明朝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授编修。】
三,济南市天桥区柳云社区元代文学家张养浩墓园(俗称张公坟),墓的两旁有明朝石碑两块,西边为万历三年殷士儋祭文碑。东边是明朝弘治六年,朝廷委派吏部尚书尹旻前往公祭时所题《祭张养浩文》。其文曰:“呜呼!济南自古虽多名士,独我先生善养浩气,充之建功业,有益于当时,发而为文章,可传于后世。五旬便退,悠游历下之林泉,七聘方兴,拯恤关中之黎庶。凛凛清风,倬倬高致。节全始终,名流天地。齐鲁一人,今昔罕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