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与自我管理 第二十三讲

我们今天接着再来学习《论语讲记》「学而」篇雪庐老人的提要。

我们今天从「子曰父在观其志章」,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一章的提要。

父在观其章,(按)旨(这个按就是按照的按,旨就是宗旨)有论孝观人两说,就是按照这一章书的宗旨,有谈论到孝道,还有观人,观察一个人,两种说法。余可论孝,余,雪庐老人讲可以谈论孝道。观志观行有争,这一章书观一个人他的志向,他的行为,是观志还是观行,这个古来注解有争议。余从观子说起。

雪庐老人他讲从观子,观察这个儿子,这个说法。其父之道,只言善与常者,不及其恶。就是父亲过世了,那父之道只讲他善的方面,以及与平常的,没有讲到父亲的过恶。经有继志与几谏之训,知孝者决不顺恶继恶。经典有继承父亲的志向,以及几谏。这个「几」就是不止一次,「谏」是劝谏,就是父亲造恶业了,当儿女的也有责任义务来劝谏,不是不劝谏,那就任凭父母亲造恶业。所以一个孝子应当要劝谏,从这个地方知孝子决不顺恶继恶。从经典这个教训知道,一个孝子决定不会再顺着父亲造的恶业,然后继承父亲的恶业,继续造恶。如果这样,那就不孝了,那不是孝了。

但善与常者,亦自万殊。但是这个善跟平常的这些事情也很多了。万殊,就是种类很多,都不同。如父子大小不同,无妨三年后变通。这个就是说善跟常那也很多方面,父亲跟儿子大小当中也不相同。那么无妨三年后变通。就是说父亲在世的时候他做的善事,以及平常的这些事业,过世了,子女无妨三年再去做个调整、变通。就是不需要父亲刚过世,还不满三年就改变,所以三年后再变通,比较合适。

父在观其章。有人问难:父有善行,可以不改了,父亲有善的行为当然就不可以改,要继续父亲的善行,儿子继续做下去。父的恶行,要改吗?这一章章旨有论孝与观人两种说法,依本文来看,决不是观人的说法,那么依照这章文来看,决定不是观人的说法。所以吾认为单论孝就可以了。「吾」是雪庐老人他自己讲,我认为这章书单论孝就可以了。

观志观行,也有争论,有观父与观子两种说法,吾从观子的说法。「其」指子。「父之道」,只说父的善与一般常行(平常不善不恶的行为),不必论到父亲的恶行。雪庐老人讲他依从观子的说法,观察儿子的说法。父之道,只有说父亲的善与一般平常的行为,就是不善不恶,一般的事业,也不必论到父亲的恶行。经典有云:「善继父之志」、「事父母,几谏」,就是父母有过恶,也要常常,这个「几」就是常常去劝谏,让父母避免造那个恶业。可知孝顺决不是顺恶继恶。这个孝顺不是说顺着父母的恶业继续造恶业。就善行与家常不善不恶的事,这二桩也有千万种不同。就是父母亲在世的善行以及家常这些事情,不善不恶的,这两桩、两方面也有千万种不同。

例如父亲喜好饮冻顶,这个「冻顶」是台湾的乌龙茶。雪庐老人举出这个例子,父亲喜好饮冻顶茶,儿子也喜好喝茶,若是喜好铁观音,难道就是不孝了吗?就是父亲喜欢喝茶,父亲喜欢喝冻顶,儿子也喜欢喝茶,但是儿子喜欢喝铁观音这个茶,难道这样就是不孝了吗?这是雪庐老人的一个问辞。再举出来,让我们知道,善继其父之志,一样喝茶,但是也有这个不同。善行也有若干种,或者喜好放生,或者喜好音乐。这些善事或家常事,何妨三年后、服丧以后才改换?善行也有很多种,或者父亲他喜欢去放生,放生是好事。或者喜好音乐,那么音乐,好的音乐可以调节情绪,这个也是好的。这些善事或家常事,那何妨三年后,服丧以后才改换?比如说父亲喜欢放生,他刚过世,还是继续这个善行,继续父亲的善行放生。父亲喜欢听音乐,三年也不改变,等到三年以后,过世三年以后要改再去改,就是不要很快就去改。

父在时,观其子的志向与父相同与否,这当中没有恶事。父放鸟,子放鱼,父在时,父作主,那就放鸟。虽所好不同,也顺从父亲,也用不着劝谏。这桩雪庐老人也给我们举出一个例子,就是观其子的志向,就是儿子的志向跟父亲相同不相同。这个当中没有恶事,只说善的一方面。比如父亲他放生喜欢放鸟,儿子他都常常放鱼,水族类的。那父亲在的时候父亲来做主,那就放鸟了,由父亲做主。虽然儿子喜欢放鱼,父亲喜欢放鸟,所好有不同,也顺从父亲,用不着劝谏,因为善事。父殁以后,观儿子的行为,父亲过世了,再观察他儿子的行为。是放鸟或者是放鱼,若还是放鸟,那是善继父之志。父亲在他放鸟,儿子继续父亲在世时候的志业,他也放鸟。因为服丧期间,志在孝。服丧就是要孝,孝也是从这里来表现。从前服三年丧时,不吃鱼肉,不行乐,要斋戒。斋中必有戒,心中时时刻刻想着父母如在眼前;三年后,慎终追远,祭祀时「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就像父亲在眼前,这是观想。在外面祭神也是如此。佛家说这能感应,儒家说,如此祭祀,神才能来格。万法唯心,凡事诚则灵。

所以三年以内,终日思想父亲办的事情,父亲既然喜欢放鸟,若是自己喜好放鱼而放鱼,那就是将想父亲的心拆散了。又例如:父亲吃月饼、棕子等平常的事,或者不善不恶的风俗,等待三年丧期结束后,改变就可以了。

以上两段是讲祭祀,想父亲就像在生前一样,这是观想。跟佛家讲的观想道理一样,这样才能感应。所以祭祀要祭神如神在,神才来格,才有感应。这一点非常重要。继父三年之志,这个就是思亲的心三年不要改变。善事、不善不恶的风俗丧期的期间不改变。三年后再改变就可以了。

父丧三年,子夏还不肯为乐,子夏他父亲过世三年,他还不肯去做这些娱乐的事情,因为思念父亲的心还在。但是孔子为他解释说,如此礼必坏,乐必崩。孔子讲礼有一个节制,乐也是一样,如果他不遵守三年这个期限,那这个礼乐就崩坏了,所以孔子给他解释不可以这样。虽然子夏也弹琴,但是八音中,奏的不成音,心有余哀。没有心情奏那些快乐的音乐了。因为思念父亲,思念父母。当时的人心厚道,所以灾难少。这个人心厚道,就是从对父母这里来讲起的。

好,这个提要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了,下面「为政」篇,我们明天再继续来学习。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从我做起!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