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教育看“学区房”

房哥自己小学和初中是在乡镇读的,中考时以全校前20名的成绩考到了市里排名第一的高中,我们那所初中,高中的升学率只有20%左右,而市区的重点初中,高中的升学率基本有90%以上。

应邀写一篇教育与房产相关的内容,房哥想了想,那就只能写学区房了。

学区房作为房地产的衍生品,在世界上来讲,中国可谓是独树一帜了。相比北京五道口的几十万一平的房价,房屋本身老、旧、破,完全丧失了房子本身的住的功能性,而附加的教育资源,成了推高房价的幕后之手。

房哥不仅想,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难道也会有中国学区房这样的时代产物吗?结果是否定的。

首先说美国,美国也有学区的概念,全国大概有15000个学区,从K阶段(大概相当于中国的幼儿园大班)开始,到高中三、四年级(不同州之间划分的阶段不同),12年左右的时间,学生都可以就近入学。比起中国来,美国一不看户籍,没有户籍的概念,二不看产权,哪怕你是在这个学区租的房租,只要是拿着你的租房合同,也可以享受一样的就学待遇。

美国的小中高阶段以公立学校为主,有校车接送,很安全,学费全免,其他的学杂费也不多。

当然,也有高昂学费的私立小学,每年学费几万美元,当然,一般人不会考虑罢了。

在十几年前,国内教育圈内曾经鼓吹过很长时间的学生减负,对标的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为此,90后的一代人应该深有感触。美国的小学基本上10点接送到学校,下午3点左右就放学,在学校也基本都是玩。非数学专业的高考数学,难度与中国的初中数学相当。但到了大学,前20-30名的美国私立大学,基本上把优秀的学生吸纳的差不多,后面的一些大学,中国人和印度人甚至比本国人还多。在私立大学读完四年本科,学费加生活费基本要几十万美金,至于勤工俭学等等,也只能补贴点生活支出,靠它来挣学费,基本上是天方夜谭,美国大学的资金主要是靠捐款和学费,有了丰富资金,才可以吸引大牛,大牛就会带来知名度,就会有学生慕名而来,这是一个循环。

而在国内,大学的资金主要靠政府补贴,少部分靠学费,全国高校的学费相差不大,还有各种名目的贫困生补助,各类奖学金,免息贷款等等。

看到这,大家都能看出,基本普及的素质教育和相差不多的教育资源,再加上大学的高昂学费分界岭,美国人奉行的是精英教育,这点和我国奉行的全民教育不一样。美国社会经济靠的是精英,而中国社会缺的是大量受到素质教育的中高端生产力,从这点上两国是完全不同的。

正因如此,在阶级尚未完全形成的中国,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还能称之为是一条必经之路。

广大的家长也因为这个,才会蜂拥投向拥有优秀资源的名校,追求名师,就连课外的时间,也给孩子填满,生怕输在起跑线上。

目前中国的教育资源的不平等性,和美国的大城市有先天的不同,美国的城市化比较早,相比老旧的城区,中产阶级基本都生活在郊区的花园式房屋里。而且,美国的税收有“来自哪花在哪”的传统,在地区收取的房产税越高,投入给当地的教育的资源也就越多。这也促成了美国的郊区基本都是名校,而市区的学校反而一般的原因。当然,美国的教育部门会“特别”的调整教育经费,主要照顾那些排名靠后的学校。

在中国,买一套学区房意味着什么?

首先,学区房拥有天然的保值性,所谓基本不会跌,遇涨它先涨。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物以稀为贵,造就了天然的条件,除非遇到片区调整等。其次,中国的家长越来越清楚,想对比名师,名校,更重要的反而是人脉,学区房天生的价格壁垒,把一般收入的家庭拒之门外,无形中造出了很多的“政府银行班”“私企老板班”.再有,就是名校本身的教育资源了,不是说名校出来的学生一定学习成绩好,但是环境肯定比一般的学校要好很多。

当然,我们也能看到,在一所普通的学校里,可能会出现几个特别突出的孩子,但是那个比例真的是太低了,大部分孩子都成为分母。

房哥自己小学和初中是在乡镇读的,中考时以全校前20名的成绩考到了市里排名第一的高中,我们那所初中,高中的升学率只有20%左右,而市区的重点初中,高中的升学率基本有90%以上。

高考时,这个比例会更加明显。

聊到这,最后说下购买学区房的注意事项:

  1. 老校区胜过新校区,不管是交通还是安全性
  2. 购买配套学区的新楼盘,可以先上各区的教育局网站查询清楚。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独家解读房产政策数据

  
(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