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近视成持久之战,何药可解?

文/陈根

最重要的事往往最容易被忽略。眼睛是人类感官中最重要的器官,因为约有80%的知识和记忆是通过眼睛直接获取。眼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更关涉到一个人终身的成长和发展。

然而,信息时代,注意力成为被争夺的资源。各种屏幕充斥了人们的生活,视线和屏幕相互交感下,人们却忽略了这背后的用眼损伤。

当前,近视问题愈发普遍,日益成为“国病”。据美国眼科学会统计和预测,亚太高收入地区和东亚地区的近视率自 2000 年起始终保持在全球前两位,远高于世界平均近视率,并且在不断上升。

其中,青少年成为近视问题的“重灾区”。据Frost & Sullivan统计,我国 20岁以下近视人数从2015年的 1.48亿增长至 2019年的1.69 亿,预计 2030年将达到 1.91亿。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患病率达 50%-60%,并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增加。

眼健康,影响的当然不仅是眼而已。对于个人来说,更有视力不便之外的并发症;对于社会来说,除了(高度)近视发病率的大幅提升带来的巨大的医疗和社会负担外,航空航天、精密制造等领域越来越多因眼睛问题而“刷掉”人才,这也将长远地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因此,对抗近视已经成为一场无声的持久战。

近视防控的路径探索

近视的产生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既有遗传、环境的因素,也与个人行为相关。近视往往随着时间的进展加深近视程度,业内主流观点认为,轴性近视的进展的病理过程是近视——视力矫正后边缘届光远视——调节反射——眼轴继续增长——近视加深。

简单来说,就是近视发生后,通常会采取视力矫正的措施,目前主流方法是佩戴眼镜(框架或者隐形眼镜),让中心焦点落在视网膜上。但一般的视力矫正会造成边缘光线的焦点落在视网膜后方,造成远视。由于眼球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会通过调节反射(Accommodation Reflex)等来调节眼球对于边缘光线的屈光能力,但是其后果就是眼轴增长,近视加深。

事实上,调节反射是人眼从视远切换至视近一个反射。正常状态下,人眼视远,睫状肌放松,瞳孔处于较大的状态,晶状体处于扁平状态;近视时,睫状肌收缩(收缩需要接受乙酰胆碱信号),瞳孔变小,晶状体变厚,使眼睛能够看清近处物体。由于晶状体变厚会对玻璃体等造成更多压力,加上其他眼球的调节,长期视近的压力终于令眼轴增加,近视加深。

从近视加深的发展来看,边缘屈光的改善和调节反射的抑制是可以干预的环节。因此,市面上比较流行的办法也是从这两方面着手,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方法有三种:低浓度阿托品、角膜塑形镜和每天两小时的户外活动。其中,低浓度阿托品是通过麻痹睫状肌来阻止调节反射的发生,角膜塑形镜则是针对视网膜边缘屈光的改善。

尽管户外活动可刺激眼球的调节作用,但在学业压力和社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更多人难以保证每天户外两小时的活动,这也使得低浓度阿托品和角膜塑形镜成为更多人的优选方式。但同时,低浓度阿托品和角膜塑形镜也受技术和商业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效用。

阿托品用于延缓近视加深已经有超过100年的历史。早在 1900年,就有研究人员开始使用阿托品来抑制调节反射从而延缓近视加深。

具体来说,阿托品作为 M型胆碱受体抑制剂,能够作用于睫状肌上的M型受体,阻止睫状肌收缩,从而抑制调节反射。同类的M型胆碱受体抑制剂药物还有哌仑西平(Pirenzepine)、环喷托酯(cyclopentolate)等也都具有睫状肌麻痹的作用(cycloplegic)。但总体而言,低浓度阿托品的对于近视的控制作用在 M 型胆碱受体抑制剂药物最为有效,也最为常用。

ATOM2(Atropine for the Treatmentof Myopia)和 LAMP(Low-Concentration Atropine for Myopia Progression)是研究0.01%浓度的阿托品延缓近视效果的试验。两者都是400人左右的临床试验:ATOM2是研究 0.5%、0.1%和0.01%阿托品的效果区别,不足的是没有对照组数据, ATOM2 使用的两年期对照组数据来自之前 ATOM1 的数据。

试验结果显示,低浓度阿托品(0.01%~0.02%)延缓近视的效果在 50%左右。但长期来看,低浓度阿托品应用安全性仍然未知。此外,阿托品会产生瞳孔散大、畏光和视近模糊、停药回退现象等副作用。

因此,在我国,低浓度阿托品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暂未有企业具备生产资格,多数为医院院内制剂。目前国内的低浓度阿托品主要是用较高浓度的阿托品稀释或代购国外产品,如台湾的麦迪森和五福。

OK镜OK吗?

在近视人群逐年上升成为庞大群体,加上低浓度阿托品仍待更多试验,角膜塑形镜成了需求所在。

角膜塑形镜,俗称OK镜,是一种特殊设计的硬性隐形眼镜,通过戴镜产生的机械力学及流体力学作用,改变角膜前表面上皮层的分布,使得中央部变薄(曲率变小、变平),中周部变厚(曲率变大、变陡),重塑角膜屈光力,从而达到矫正近视的作用。OK镜一般用于0-500度以内的近视进展控制。

OK镜的推出和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早在1960年代, OK镜的概念和实物已经出现,由于当时制造硬件不成熟,因此无法大规模的应用。1990 年前后,批量、精细的制造 OK镜的条件逐渐满足,包括电子扫描角膜参数并以电脑数据形式存储;透氧性更好的材料出现;精密加工车床的出现(亚微米级别/0.1~0.01um的操作),OK镜得以实现量产。

1994年,第一款日戴型OK镜获批上市,但是直到2002年,FDA才批准第一款夜戴型 OK镜上市。自此,OK镜开始市场化的发展。

OK镜之所以能得到推广,究其根本,还是由于OK镜的矫正可能。从国内外多项临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角膜塑形镜能够有效控制及延缓近视的发展,在佩戴后的半年内,近视控制效果明显。有研究表明,超过80%的佩戴者能够控制近视不再发展;尽管后期的控制率有所降低,也能保持在 30%-40%左右,且近视的发展程度远低于对照组。显然,角膜塑形镜能够有效控制和延缓近视的发展。

同时,国家卫健委2018年发布的《近视防控指南》中首次指出,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可延缓青少年眼轴长度进展约 0.19 毫米/年(眼轴与近视呈正相关:眼轴每增长 1mm,近视增长275~300 度),这对解决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不断攀升,近视低龄化、重度化日益突出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显然,OK镜展现出了近视防控和治疗的巨大潜力,将成为对抗日益庞大的近视群体的有效之法。事实上,对于眼健康来说,对于近视群体的重视,以及认知度和渗透率提升是视光行业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目前,角膜塑形镜在我国渗透率仅约 1%。

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眼科及视光学分会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进口角膜塑形镜54万副,彼时唯一国产企业欧普康S销量为10万副,总计占青少年近视人口的0.75%,目前大约为1%。

而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尤其是生理结构与中国较为类似的东亚地区,渗透率都在5%以上,且呈现出较快上升趋势。以台湾为例,2008年角膜塑形镜渗透率只有 1%,七年后已经接近7%。

不可否认,不论是低浓度阿托品还是OK镜,对抗近视都已经成为一场无声的持久战。这场持久战与信息时代的到来相关,与电子产品普及率相关,与遗传相关,与我们每一个人都相关。

除了上升至国家高度,政策推动视光产业发展外,我们还应该做的就是像照顾身体其他部分一样照顾好我们的眼睛。不论是青年人,成年人还是老年人,眼睛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善待眼睛,就要善于“解放眼睛”,让我们的眼睛从互联网的屏幕中解放,从繁重的学业中适当解放。尽管近视控制越来越普及,但要成为大多数眼保健实践中的护理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