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争锋,谁主沉浮?

文/陈根

工业革命是现代文明的起点,是人类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相较于农业受制于相对有限的产出,商业发展又必须基于工业之上。工业是工、农、商三个产业中真正具有强大造血功能的产业,对经济的持续繁荣和社会稳定举足轻重。

当前,在人类社会经历了蒸汽时代、电器时代、信息时代的三次工业革命后,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以极快的速度形成巨大产业能力和市场,使整个工业生产体系提升至一个新的水平,锻造着工业世界全新的升维赛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工业领域的争锋与角逐也一再升级。

其中,中国以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被认为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也同时作为支持“我国已经成为制造强国”的论据。“唯一”和“全部”,是言过其实还是确实如此?而离真正成为制造强国,中国又还有多远的距离?

建立现代工业体系

工业体系是国民经济强有力的支撑,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意义重大。对于中国来说,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一路,并不容易。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又饱受战争创伤。帝国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控制和垄断中国的工业经济命脉。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外国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迫下,没有自己的重工业,发展缓慢,机器设备和原料大部分依赖进口,产值微乎其微。

就是在这样一个百废待兴的工业经济局势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为中国工业建设奠定基本前提条件的基础上,担负起了带领全国人民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的重任。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底,中国政府制定出了正确的经济方针和政策。在依靠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的同时,调整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有步骤地改变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经济,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工业经济体系,使得我国的工业经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迅速恢复和发展。

1952年与1949年相比,工业总产值从140.2亿元增长至343.3亿元,涨幅145%,年平均递增34.8%,主要工业产品达到或超过解放前最高水平。煤炭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机床生产能力一般提高5-6倍,棉纱、棉布的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61%和76%。钢铁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远超美国、英国、法国战后4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经过3年艰苦奋斗,我国完成了经济的恢复工作。当然,这还远远不够,落后的经济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绝对主导地位,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6.7%,我国没有发达的大工业,仍然不能制造汽车、拖拉机、飞机、坦克及重型、精密的机器等。连续两个五年计划因此而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帮助中国建立了最早的完整工业体系,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政府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和其他限额以上项目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摆在了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内地。

考虑到资源等因素,将钢铁企业、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化工企业等,选在矿产资源丰富及能源供应充足的中西部地区;将机械加工企业,设置在原材料生产基地附近。在最后投入施工的150个项目中,包括民用企业106个,国防企业44个。在106个民用企业中,除50个布置在东北地区外,其余绝大多数布置在中西部地区,其中中部地区29个,西部地区21个。

44个国防企业,除有些造船厂必须摆在海边外、布置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有35个。150个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投资87亿元,占实际投资领的44.3%,其余绝大多数资金都投到了中西部地区,即中部地区64.6亿元,占32,9%;西部地区39,2亿元,占20%。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建立起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工业体系的雏形,我国落后的经济面貌开始改变。一是工业生产迅速增长;二是工业经济效益好,轻、重工业比例协调;三是工业技术水平和机械化程度提高,一批新型制造业、能源业、金属冶炼业等配套工业体系建立起来。

不论后来中国工业的发展都遭遇了什么挫折与路线的误判,但新中国早期工业体系较为完整的建立。对于中国后来工业的发展,无疑是意义深远的。这意味着,即便中国和苏联、美国同时交恶,本国经济体系也不会崩溃。

成为唯一拥有全工业体系的国家

“一五”计划顺利完成后,我国进入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在经历相当的挫折和转向后,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果断纠正了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在工业方面,重点调整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巩固新的技术成果,充实新发展起来的工业部门的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1961—1965年的工业经济调整贯彻了这些方针,使工业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具体举措包括:降低绝大部分重工业产品指标;加强煤炭、有色金属、石油、化工产品、木材等重要原材料的生产,增加人民生活必需品的生产;成立第四机械工业部,加速电子工业发展;重新集中统一各政府部门对工业的管理权限,加强产品质量监督。

工业生产从1963年开始回升,1964年形势继续好转,1965年达到全面好转,1963—1965年的国民经济调整成效卓著。到1965年底,工业经济不仅得到了全面恢复,而且完成了原定的“二五”计划中的生产建设目标。我国初步建成了一个有相当生产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且结构基本合理的工业体系。

一方面,工业产值显著上升。1965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1394亿元,比1957年增长1倍。3年内,工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17.9%,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全面增长;另一方面,工业结构趋于合理、完整,生产能力大大加强。农、轻、重比例关系比较协调,工业体系内部的机械、能源、加工与新兴工业也有很大发展。

纵观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创立和发展进程,即便在十分贫穷落后的经济条件下,中国也仅用了不到30年时间,就基本建立起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社会主义现代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不到30年工业建设的积累。

该工业体系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能够生产各种消费品,适当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而且能够生产各种工业原材料,制造各种主要生产设备、高新技术产品,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扩大再生产的要求,推动我国从一个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

在我国工业体系创立、发展的关键30年里,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累积起大量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和技术人力资源,为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国家安全所需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工业和经济领域,人们声称“中国以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中国工业有待进击

当前,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以极快的速度形成巨大产业能力和市场,使整个工业生产体系提升至一个新的水平,锻造着工业世界全新的升维赛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工业领域的争锋与角逐也一再升级,尤其是第一第二梯队的工业制造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不可否认,相较于他国而言,中国已经拥有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优势在疫情期间已经昭然若是。疫情期间,中国制造展现出极强的产能爆发力,在2月初到3月初,短短一个月,口罩日产能从1000万只迅速爬升到1亿只。在药品领域,中国的原料药产量占全球的60%,影响着全球大型药企的生产。中国呼吸机产能比较少,但占比也达五分之一。

同比而言,自20 世纪 70年代以来,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发达国家中就出现了“去工业化”的浪潮。兴也工业,衰也工业。尽管西方国家的这些举措曾经一度被视为明智之举,但事到如今,“去工业化”已危害尽显。

比如,在美国,随着制造业产值比例的下降,大量的劳动力从制造业中被“挤出”,而这些劳动力又无法在短期内被其他产业部门吸收,由此造成了美国长期以来的就业难题。

并且,从工业转移出来的人口进入服务业,而作为吸纳大量就业人口的服务业,却也分为高端服务业和低端服务业。而低端服务业则大多不需要多高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门槛低,但收入偏低。但是,社会的中间阶层则在去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渐消亡,其结果就是加速了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在社会各阶级之间筑起藩篱。

需要提醒的是,对于中国以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被认为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的论断,其中的“唯一”和“全部”依然值得商榷。

一方面,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司2009年出版的《所有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行业分类》 ,国际标准行业被分为21个门类,21个门类下面又划了99个类,其中C类制造业下面又进一步划分为33个大类。大类下面又分为70个大组,大组下面再划分为约140个组。尽管与网络上流传的“中国已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等说法接近,但依然存在差距。

另一方面,即便我国拥有了联合国或国标列出的所有工业大类和小类,但在这个联合国定义的工业分类中,每一个最小的子类依然都不能算作一个市场,更无法定义一类具体的产品或技术。因此,如果把这个产业分类不断细化,那么在颗粒度更高的精细化的分类中,中国制造并不能包括大部分门类。

此外,如果按照大类划分,我国的制造业和工业体系也许涵盖了所有工业门类,但是当分级的细致程度增加到更高以后,相当于不断地对市场进行细分。就会发现,发达国家的工业品生产企业往往都是针对细分市场,因此像德国和日本这样的国家有大量的隐形冠军企业和技术特色明显的中小企业。

相比之下,我国的工业企业更多的是扎堆在一个红海市场,大家竞相降价。但细分市场规模往往比较小,且项目的技术风险相对较高,因此中国的工业企业很少主动涉足这类细分领域。

并且,从单一行业的纵向视角来看,即行业内部的低端、中端、高端部分。 众所周知,中国工业特别强在以成本取胜的低端部分,虽然近年来也在中端部分开始逐步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与地位,但在高端部分依然虚弱,在很多行业不得不依赖从发达国家的进口。比如,半导体芯片。

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显而易见的是,工业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工业渗透到几乎一切领域,使人类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得以“工业化”。科学技术革命同工业革命同命运,迄今为止,以科学理性和科技进步为标志的工业化时代是人类发展最辉煌的阶段。

未来的大国角逐也将最终落脚至工业的争锋。可以看见,当前,中国并不能说真正具备工业系统的完整性,更不能说比其他国家优越。真正成为制造强国,中国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追赶。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