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编辑,是否可行?

文|陈根

人生并非总是一番风顺,或许是童年的惨痛遭遇、或许是重大的身心伤害,人们总是希望能够将这些不愉快乃至痛苦的记忆从大脑中抹除干净。因为如此的伤害轻则让人心情焦虑,重则导致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等,甚至使人出现自杀倾向。

在许多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中,人的记忆能够被人为地操纵,比如《黑暗之城》中大规模的记忆编辑,以及《黑衣人》中精准的记忆擦除。那么,现实世界里,人的记忆是否真的能够被删除或者修改呢?

此前,科学家们发现,大脑中的海马体是参与空间定位记忆的重要部位,而且,大脑神经元突触的信号传递具有可塑性,可以用某种调节能力的可塑性变化来解释大脑形成记忆的激励。

进一步研究发现,除了调节突触前末梢的释放,或者是突触后受体的功能以外,有效编辑记忆方式还包括调制突触后膜受体,通过改变突触后膜的数目,来影响突触传递的效率、传递的强度。

换句话说,如果可以调制受体表面的数目,就可以调制记忆,要想延长记忆就要让更多的受体存在表面;如果想消除记忆,就要让组织受体向膜上转移,让表面受体变少,以达到消退记忆的效果。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编辑记忆是可行的,但从实际来看,操作十分困难。神经科学研究显示,记忆在大脑中的编码位置非常分散。大部分记忆都储存在大脑皮层中,其中的神经细胞数量多达150亿。而一段记忆只会使寥寥数百个神经细胞的活动发生变化。要找到这几百个细胞,比大海捞针还难。

利用现代科学,科学家可以找出与小鼠的某段记忆相关的一组细胞,对这些神经细胞进行一系列操作之后,确实可让小鼠“忘记”自己本该去做的某件事。但要想在人类身上实现这一点,无疑要复杂和困难得多。

未来,如果记忆编辑技术成熟,对于PTSD、阿尔茨海默症、以及其它大脑障碍的疾病治疗无疑是有益的。但记忆是自我身份认知的基础,人的意识是将记忆和身份认知联系起来的重要部分。一旦记忆可以操纵,那人类会不会丧失真实的自己?会不会由此引发一系列道德伦理问题?

因此,对待记忆编辑技术,还是应该三思而行。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