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黎元洪请他吃饭,他说:不巧,我得去参加同学会

1940年3月3日,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不慎摔倒在浴室门边,两天后便与世长辞。这位老人的去世是中国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他就是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光绪年间进士,后入在翰林院当值。随着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战争的爆发,蔡元培逐渐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的本质,他的思想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从支持清朝转到反对清朝统治,直至1905年加入同盟会。

蔡元培在同盟会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在加入同盟会之前他就是光复会的会长,在这之前还曾在上海任南洋公学教员和女校校长等职位。

从1907年开始先后留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和法国,个人阅历以及文化素质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武昌起义后回国,从1912年1月开始,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可惜这个总长的身份仅仅维持了半年,就与袁世凯的专制政府决裂进而辞职,随后就又踏上了去德国路途。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逝。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职务,因为蔡元培的个人的丰富的阅历,时任教育总长的范源濂(蔡为教育总长时,范为教育次长,两人搭档很不错)就邀请蔡元培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

1916年12月22日,蔡元培从法国回到北京,随即得到了黎元洪的亲自接见,黎在四天后就正式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受到大总统的亲自接见,但是这位蔡校长对这位大总统,非但不感激涕零,反而很快就开始“恩将仇报”了。

1917年1月24日,刚刚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二十多天的蔡元培,就给总统府回了一封信。信中说:很感谢大总统邀请自己在1月28日共进午餐,但很抱歉,自己当天已有安排,要去参加同学会。

全文如下:

大总统府礼官处公鉴:

径启者:奉示知承大总统招与本月二十八日正午十二时怀仁堂之宴会,不胜荣幸。惟同日同时,元培已有南洋公学同学会之约,订定在先,未便取消。敬心领大总统之盛情,谢谢。专此,祗颂公祺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谨启

六年一月二十四日

黎元洪在此之前还频频向蔡元培“示好”,其中就包括把总统府的开支压缩到50万多元每年(袁时期总统府每年开支190多万),把节省下来的钱用于教育。黎大总统为了显示诚意,还提前四天就向蔡元培发出邀请,没想到最后还是得到了蔡元培拒绝了同他共进午餐的回复。

蔡元培是真的没有时间吗?在同年北京大学的开学演讲中,我们或许能发现他拒绝黎元洪的真正原因,节选如下:

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外人嘲笑批评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且因为以做官而非求学为第一本位,“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

面对这种状况,蔡元培第一件想做的事情,就是改变学校的学风,尤其是改变学生的观念。北京大学在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学风呢?这就要从1898年的戊戌变法开始说起了。

光绪为了救国图强发动的这次维新运动,因为触及慈禧等顽固派的利益,最后被镇压。光绪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除了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外,其余全部被废除。1912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的学生,是从京师大学堂老爷式学生嬗继下来(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所以学生都被称为老爷,而监督及教员都被称为中堂或大人)。……有地位的人来兼课虽时时请假,他们还是欢迎得很,因为毕业后可以有阔老师做靠山。”

诞生于晚清那个腐败透顶的社会,身上残留的那些封建观念,是蔡元培重点要割除的东西。为了重塑学风,蔡元培以身作则,于是就毫不犹豫的拒绝了黎元洪这个“阔老师”的邀请。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逐渐形成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氛围,北京大学也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正是在这样氛围的熏陶下,到1919年的5月3日晚,才会有北大学生用血书所写的四个字:还我青岛。在这位北大学子的激励下天亮后,五四运动就爆发了。

众多文人雅士都曾对蔡元培做出过很高的评价,其中我最认可梁漱溟所说的一句话,也用这句话来结束本文:

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学问,不在事功,而只在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不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人文。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