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会诸侯千年后,周公、召公为什么到怀远涂山地区采风定礼乐?

华夏文明的诞生,绝不是无缘无故的,是有其历史发展的传承性。而大禹在涂山地区的四方湖畔的古城,建立的夏朝国都,就是华夏文明发展的关键节点。夏朝国都的确立,是破解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与中华历史发展历程,必须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作者:赵辉)四千年前,中华大地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大禹受舜帝之命带领民众治理治理洪水。《史记·夏本记》载:(舜)帝曰:“毋若丹硃傲,维慢游是好,毋水行舟,朋淫于家,用绝其世。予不能顺是。”禹曰:“予娶涂山,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辅成五服,至于五千里,州十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各道有功。苗顽不即功,帝其念哉。”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第六》中记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啼泣。”

《吕氏春秋》之《季夏纪第六》中明确记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现代译文为:禹巡视治水之事,途中娶涂山氏之女。禹还没有来得及与她举行仪式就到南方巡视去了,涂山氏之女就叫她的侍女在涂山南面迎候禹,她自己于是作了一首歌,歌中唱道:“候望人啊”。这是最早的南方音乐。因周公和召公时,曾在那里采风,后人就把它叫做“周南”、“召南”。

从以上史料中,我们不仅看到大禹受命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因担心三十未娶失其度制,而在涂山地区娶涂山氏女为妻,生子启,而且看到涂山氏族是个高度文明的部落。不仅涂山氏女咏颂了中华有史记载的第一首诗歌“候人兮猗”,而且在涂山氏族产生了第一首完整的《诗经》体的四言诗歌《涂山氏歌》,完整地记载了大禹因娶涂山氏女而功成名就、成家成王的前因后果,是研究大禹、研究夏朝不可忽略的重要史料,是破解夏朝历史的关键文字资料。

在大禹继承舜帝授予王位的第五年,大禹又再一次在涂山地区召开了“禹会诸侯”的万国大会。《左传·哀公七年》中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后汉书》记载“至于涂山之会,诸侯承唐虞之盛,执玉帛亦有万国。”。这次万国诸侯会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标志着中华大地统一王朝的诞生,是华夏大地远古氏族部落走向融合团结的标志,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标志。

大禹治理淮水,三次路过淮水畔的涂山,相信所有人都能理解与接受。但对于大禹继承王位后第五年,大禹为何在涂山地区召开万国诸侯会盟,就很难理解了,也很难接受与相信这次涂山会盟所隐含的重大历史信息。这就是笔者对破解华夏历史与夏朝国都问题全新的观点:华夏民族形成时期的夏朝,就在涂山地区;夏朝的国都就在涂山地区。这个结论不仅体现在以上的史料记载中,也体现在后世的文化传承脉络中。

一千年以后,周武王灭亡商朝,取代商朝建立周朝。周公在周武王去世后负责国家的治理工作,取得了《尚书·大传》记载的“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的功绩。

周公制礼乐,是周公一生最主要的功绩之一。孔子曾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初的礼乐是沿袭夏、商而来的。《礼记·礼器》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夏商的礼乐主要用于敬神和庆典,《说文解字》云:“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荀子·礼论》云:“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经过周公修订的礼乐,则主要是用来维护社会等级制度和宣扬道德理想。

周公制礼作乐,并非仅仅是改造殷人的祭祀典礼和置换典礼所用之乐歌,而是涉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各个方面。王国维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这些不同于殷人的社会制度,虽然不一定是周公制礼作乐时亲手制定,而是在具体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但是周公在摄政期间的所作所为奠定了周代社会制度的基础。

可见,周公制礼作乐,并非是前无所因的创举,而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损益夏商旧礼,结合周族原有的习惯,制定出的一套调整宗法人伦制度和行为规范体系。

作为“人情所不免”的乐,本就是随人类文明而发展。乐既反映和表达人的情感,也显现多种功能性意义,但乐为礼制用途如此彰显的确是从周公始。乐本无所谓礼与俗,当乐与礼制仪式相须且固定为用形成常式与风格,当依等级观念在使用过程中按用乐类型乐器拥有数量和乐舞承载人数之多寡分出尊卑贵贱,也就成为“为用”理念下的定势。中国的用乐传统由此形成两大主导脉络或称两大体系,即礼乐和俗乐。所谓乐分礼与俗,恰是因有了礼制用乐方显俗乐意义没有礼也无所谓俗,从这种意义上讲,周公开国家意义上功能性用乐分类的先河。

而周公在制作礼乐期间,周公与召公专程来到了涂山地区采风,了解涂山地区的“南”音、“南”乐,这就是《吕氏春秋》记载的“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也是《诗经》中国风的起始“周南”与“召南”的来历。

为什么在大禹会诸侯千年以后,周公与召公再次来涂山地区求南音、南乐?是什么原因让涂山地区的南音、南乐任然保持着在华夏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周公与召公前来采风?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涂山地区就是夏朝国都的所在地区,夏朝近五百年的文明发展,奠定了涂山地区在礼乐方面的先进与高度文明。即使在夏朝灭亡近五百年后,任然保存着高于其他地区的文明状态,使得周公与召公专程前来采风涂山地区的南音、南乐。而且因为周公与召公的推崇,使得南音、南乐在周朝再次创造了一个辉煌期,就是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文明的《诗经》。《诗经》的产生与涂山地区高度的文化底蕴和夏朝国都地区的文化积累,具有不解之缘。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他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圣之一,《论语》中记载孔子言论云:“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将周公与孔子并论,足见尊崇之甚。唐朝的韩愈大力宣扬儒家道统,提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统序。而孔子也曾为寻求夏礼而专程拜访大禹的直系后裔杞国,求证周礼的来源夏礼,说明夏朝高度发展的文化礼乐,是周礼的源泉与本源。

7300年前,涂山地区以陶器与蚌器、刻画符为代表的双墩文化,是淮河乃至华夏文明的起始与物质基础;4000年前,大禹会诸侯建立的夏朝,开启了涂山地区文明的高速发展;3000年前,周公召公前来涂山地区采风,为南音南乐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诗经》成为华夏文明形成的标志;2700-2800年前左右,以尹吉甫为代表的《诗经》创作者,在涂山地区的春秋向国,正式诞生了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华夏文明的诞生,绝不是无缘无故的,是有其历史发展的传承性。而大禹在涂山地区的四方湖畔的古城,建立的夏朝国都,就是华夏文明发展的关键节点。夏朝国都的确立,是破解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与中华历史发展历程,必须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作者:赵辉)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诗经古文研究,欢迎阅读!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