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走进黄楚卿故居

黄崇威宅,即黄楚卿故居,民国初年建筑,原为浙江省台州市首富黄楚卿宅邸,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改为粮库,现为超市的仓库。黄宅坐北朝南,占地 670平方米。原为四进连花园豪宅,现仅存正厅三间,东西前廊外各厢房三间,均有楼。硬山顶造,穿斗式屋架,明间进深用七柱九檩,分心前后双步梁带前后双步梁。该建筑于2012年10月被评为椒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虽有破损,老宅风采犹存

据了解,黄家台门位于老街粮站仓库后街6号,是葭沚当时最繁华的地方。二进现为超市,三进位于后街10号。台门及台门边屋每边各5间,无楼。通面宽38.4米,通进深7.84米。现存的八字台门用原生石块垒砌,门口有楹联“带水屏山、宅仁通德”,中嵌水磨石装饰。原宅东西各有台门,现已拆。

从菜篮子超市一直往里走,在超市的蔬菜生鲜区有一个小门,拐进去,就是黄楚卿故居了,现在老宅已经成了超市的仓库。西瓜、冬瓜、西红柿还有一些杂货随意摆放在地面上。因为堆了许多生鲜,加之天气炎热加速腐烂,因此老宅里散发出一股时隐时现的臭味。

院中有个水池,水池四周放了很多盆栽。据台州三梅中学教师、椒江政协文史专员金勇介绍说,原先没有水池,后来为了防止超市失火,造了水池。前些年,由政府出资重新修葺,并在池前立下一碑,写有“台州市椒江区文物保护单位——黄崇威旧居”,警示后人予以保护。

“这个是黄楚卿九分之一的房产,他共有三透院落连附屋大小120余间。这是典型的中式古建筑,但在不少细节处,又可看到西洋风格的花园豪宅风格,两种风情完美融合。”金勇介绍。

宅院经岁月洗礼而斑驳破损,却难以掩饰当年的风采。从建筑上来看,还是能看出故居曾经的气派和主人的多金。房梁瓦片做了装修,不像普通人家那样直接就能看到瓦片,月梁上的木雕,在岁月蹉跎下依旧精细、美观;地面上铺就的是德国进口的地钢砖,花色洋气,多姿多彩,这么多年过去了,颜色还没有褪去。

老宅里的四根柱础,每根上面的石雕图案都不一样。仔细观察,柱础上的石雕包容万象,既有“冒着烟气的火车、马车、自行车、洋车”等交通工具,也有“大闸蟹、海螺、墨鱼、鲎”等反映葭沚渔商文化的海鲜形象,还有黄岩店头荸荠、黄岩“本地早蜜橘”等台州本地水果,雕刻精美,栩栩如生。

“京汉铁路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清政府准备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1906年4月1日全线竣工通车。这里的火车图案如此生动形象,说明黄楚卿是熟悉火车的,那时见过火车的老百姓可不多,而他常年在外经商,见多识广。”金勇介绍。

大家沿着高墙走出百米,仍不到头,足见主人的富甲一方。

民国时期台州首富的峥嵘史

“豪宅”的主人黄崇威(1873—1931),号楚卿,椒江葭沚人,人称“黄百万”,富甲一方,为民国时期的台州首富。

黄楚卿祖上是贩运私盐起家的。其父黄蒸云,光绪元年举人,家拥巨资。黄蒸云经营盐业时已将盐业拓展到临海、天台、仙居、永康、缙云、武义。

黄楚卿少年老成,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下,很早就显露出经商的才能,19岁便继承祖业,从事实业活动。除了进一步扩展盐业经营网点外,其产业涵盖房地产、船运、南北货、棉织厂、药材、当铺、渔业、电灯公司等十多个门类和教育事业,打造出颇具特色的工商企业集团。

民国初年,海门作为台州以及浙南部分地区物资的吞吐口岸,商店、行局林立,一片繁荣景象,被人誉为“小上海”,与黄楚卿有着直接关系。他曾与当地乡绅联手,与法国传教士斗争,收回被霸占20余年的海门码头轮埠。其后,又集资创办了海门振市公司,“振市”的意思就是“收回领土,振兴商业”。

民国初建,财政困难,社会秩序不稳。浙江军政府未能及时拨付地方驻军粮饷,经常激起地方纠纷和动乱。危急时刻,黄楚卿挺身而出,垫付军饷3万银圆,稳定军心,避免了一场社会动乱,解除了人民的痛苦。

上世纪20 年代前,海门、葭沚一带没有一所初中。为发展地方教育事业,也为解决自己子女入学问题,黄楚卿决定在已成为自家花园的东山创办一所初级中学,兴建教室数栋,并建有西方色彩的工艺教室一座。30年代后,该中学逐渐成为地下组织活动的基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为抗日战争输送了一批力量。

上世纪20年代,黄楚卿出资在原葭沚道头路廊边上建起了规模宏大的五圣庙。之后,每年逢农历“大暑”这一天,这里的老百姓便都要举行“送大暑船”的习俗活动。

随着黄楚卿的逝世,那段峥嵘岁月也随之消散。后人只能从破损的老宅中,一窥当年的盛景。

图/水水

文/张亚妮

编辑/扬飞

审核/康旭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发布各类正能量视频、文字、图片。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