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行为无中生有,只需一剂催产素

文/陈根

不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父母对子女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而又意义深远的,父母能够直接影响年轻一代的身心健康和社交技能,包括孩子认知功能的发展,而父母的忽视或虐待可能使他们在成年期易患抑郁,多犯罪行为和精神疾病等。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父母的行为对于确保物种的生存至关重要;并且在整个动物界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许多哺乳动物物种都是母系单亲,一项开创性的研究结果显示,向未生育过的雌鼠输入哺乳期雌鼠的血浆可以诱导未生育雌性大鼠的母体行为,包括筑巢、舔舐等母爱行为。

随后的研究发现,在整个怀孕期间,啮齿动物雌性中水平升高并保持升高的三联激素(雌激素,黄体酮和催乳素)负责诱导母体行为。与这些激素一起,催产素已被发现在诱导和调节母体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母体激素与母体行为之间的关联。

然而,尽管丰富而不断增长的文献揭示了母体行为的神经和激素调节,但双亲物种后代父系护理的机制仍然模糊不清。学界还不知道父亲行为的先决条件是否默认存在或是由生育后代的过程引起的,现在,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 Cell杂志上发表了一份论文报告了其对父亲行为的条件的研究。

研究人员利用位于父系谱系两端的两个物种Sprague-Dawley大鼠和C57BL/6小鼠,发现神经内分泌多巴胺神经元中不同的电振荡模式与多巴胺低释放、高循环催乳素、催乳素受体依赖性激活内侧视前区甘丙肽神经元有关,这影响了雄性小鼠的父爱行为。

具体来说,SD大鼠和C57小鼠在父爱的表现完全不同:SD大鼠完全不顾仔鼠的死活,扮演着一个“虎毒食子”的父亲,而C57小鼠则悉心照顾幼崽,是个实力宠娃的“奶爸”。此外,这两个品系的鼠神经内分泌多巴胺神经元的活性存在差异。

对于探究催乳素对父爱行为的影响,研究人员直接向没有父爱的SD大鼠腹腔中注射催乳素,半小时后血液中催乳素含量升高,内侧视前区催乳素受体高水平激活,并且表现出对幼崽的呵护行为。也就说原本没有父爱的大鼠在接受一针催乳素注射后变得富有父爱。

进一步通过基因工具小鼠结合病毒策略特异性敲除小鼠内侧视前区催乳素受体后,小鼠并不能像之前那样呵护自己的孩子了,父爱行为则消失。

此外,按照大鼠振荡频率光抑制小鼠神经内分泌多巴胺神经元后血浆中催乳素水平降低,父爱行为出现障碍,而按照小鼠本身的振荡频率抑制TIDA神经元后并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影响。这就说明神经内分泌多巴胺神经元的振荡频率可以精准调控催乳素的分泌,进而控制父爱行为。

这项研究提供了一个对父亲行为机械和概念上的理解的作用,这些发现确定了一个频率调谐的大脑内分泌回路,它可以作为一个增益控制系统来决定一个物种的亲本策略。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