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边种田边调查?

在修士论文中,大家常用到的研究手法除了文献研究之外,还有一种叫做田野研究法,那么当你的朋友和你说TA要去做田野了真的意味着TA要去种田了吗?

非也非也,请听小编细细讲来~~

田野调查是什么

田野调查也就是英文中的field work,日文中的フィールドワーク。在国内也被称为实地考察。如果说文献研究是二手资料研究,那么田野调查就是在选定地点做原始资料收集的研究方法。

Q:
那我怎么知道我需要做田野还是文献研究法就够了?
A:
这你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1. 你需要一手文献吗?

比如说你不满足于只用文献研究,或者你有很多观点和假设先行研究不能提供,你只能通过自己的研究来论证的。

2. 你的研究对象可以实现吗?

比如说,你的研究对象很难找到。再比如说,你研究日本在满洲国残留妇女、你的研究对象都去世了之类,你就没办法用田野调查这个方法了。

主要采用学科

主要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如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民族音乐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语言学、古生物学、社会学等。

“田野大佬”眼里的田野是什么样?

William Matthew Flinders Petrie

“田野调查就是,脏水也喝得进去,并且马上就免疫了。”

小编:就一句话,田野就是不把自己当人……

Nigel Barley

“田野后我个人也有了许多改变,与其他田野工作者一样,我的健康毁了一阵子,回伦敦后,看到自来水、电力觉得真是幸福……但田野工作会让人上瘾,于是6个月后我又回到了多瓦悠。” (节选自《天真的人类学家》)

小编:作者经过了2年的田野,没了两颗牙,坏了一次肝后,终于完成了田野。小编本以为作者经历过苦难的田野终于可以回国体验舒适的现代生活了,但歇了半年,他又回去了。看完书后小编的想法是这是没事儿找事儿吗?直到小编也去做过一次田野后,瞬间理解了作者,的确田野是有魔力的,是会让人上瘾的。

以下导入小编的田野血泪史,因为研究跨国民族的,所以小编在最热的8月去边境待着了,倒是没有像Nigel一样健康被毁吧,但是!!那边的蚊子它欺负外地人!!而且热到每天快晕过去。田野结束后,小编内心暗暗发誓再来是傻X !但是6个月后,我又买了去田野的机票。

这并不是劝退文

田野是寂寞的,是危险的,但也的确是有趣到让人上瘾的。

Q:小伙伴们满脑子问号,(•_•)?这么惨了还上瘾,小编你是不是某个地方进水了?

A:非也非也,田野后你发现这个研究不再是文献上的那扁扁的几行字,它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村落,是来来往往行走的村民。它变得有血有肉了,它像是你的孩子一样,你会不断地想再去看看它有没有长大,有什么变化。

那么接下来看看你的田野要怎么做吧~

田野调查的具体步骤

首先,确定好田野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

地点:

去做田野之前,在地点选定上来说一定要是有特色的地方,也就是说,你研究的内容色彩浓郁的地方。

举个例子来说,研究壮族的不落夫家的婚嫁习俗,那么壮族人口聚集的广西就是一个很好的地点,具体下去的话,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其他方面进行细分然后选定具体的市、区等。因为田野调查的不确定性之大,村落等具体研究地点很有可能需要等进入了田野之后才能进行确认。

除此以外,地点选择上来说虽然不局限于一个,可以有多个。但是,考虑到做田野研究的时候,毕竟在一个地方深入了解需要花不少精力和时间,而且为了在这个地方进行深入了解也需要花很多时间精力去在这个地方建立人际关系。因此,建议选择一个地区是一个更为推荐的选择。

时间:

做田野调查就是一个自己从门外走进屋内的过程,因此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然后在这段生活的过程中观察了解被调查者,亲身实地的理解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

那么田野调查工作的理想状态是调查者在被调查地居住两年以上,因为这样可以更深入了解当地的状况和采访对象(理想上来说是这样的,但大家也知道理想都是很难实现的,特别在大家平时要上学,田野调查是利用假期时间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时间调配更为现实)。

人物:

人物的选择和地点的选择一样,自然是要最大程度的贴近调查者的研究内容。然后已经完成了这一步骤之后,选取研究对象上就需要更利于自己研究的对象。比如有你认识的人帮你做中介介绍的对象。数量选择上,有些学者会做量的研究,选择几百号人(你要有那个人力资源、研究时间也很ok。当然除此之外也可以选择另一些学者的做法,用lifestory的形式,做一个少人数的深入访谈。)

了解田野调查的机制和选定方法后,如何起步田野?

1. 首先需要收集了解研究地点和研究对象的资料

比如你是要做民族学研究的,那么势必该民族的特点需要精通,自然会该民族的语言是更好了(当然了,这也是后话。并不是说不会该地语言就无法深入,你也可以有补救方法,比如翻译。但是!!会该地语言对你的深入了解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以及该地点的信息也需要掌握,这个可以从该地的官方网站进行查询,或者进入该地后,在当地的图书馆档案馆进行查询,地方志、民族志、该地政府编纂的书籍等都是一个很有参考价值的选择。

2. 然后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

原因有二,高效和安全。

也有田野工作者是依靠自己的人脉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的。这的确是一定程度或者说在很多时候是可以快速行得通的方法。但是,自己的人脉网总是有限的,那么获得政府的帮助是对你的研究的一个保障,利用政府的关系帮你取得一些你需要的东西,比如村民的调查,翻译的介绍,住宿的介绍,研究地的选取等等。

还有一个方面,说的更直白一点是对你的人身安全的一个保障。比如进入边境做田野。人生安全是做田野过程中最重要的点了,在经历了学者Ruth Behar在非洲做田野的过程中遭遇强奸的悲惨案例后(《动情的观察者:伤心人类学》Ruth Behar)

大家也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件说说就好的事情,多花心思在研究上的确很重要,但毕竟田野是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去过或者将要去的同学也应该把人身安全放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因此来的时候向政府报备,告诉政府大致的离开时间,让政府知道这段时间内有这么一个人会在哪里哪里活动,可比出事了后遁地三尺都找不到人的安心吧。

3. 住宿选择:

住宿上来讲的话,当地的宾馆,旅店自然是个选择,但是要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当地人进行深入的接触的话,住在当地人的家里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如果已经定下了研究对象的话,住在对方的家里,与他们/她们全天的观察和了解是对研究更有帮助的。可以通过政府推荐或者民宿寻找当地在住人家。

4. 采访:

Interview 也分为构造化インタビュー、半构造化インタビュー、非构造化インタビュー等,重点区别在采访调查设置问题上。

采访准则:根据《一般社団法人社会調査協会 倫理規程》,第四条,研究者要让受访者知晓此份访谈作用的地方,以及向他/她保证不用于此之外的用途。第六条,研究者应该最大程度保护和尊重受访者,并且不对对方的性别、人种、阶级和民族等进行差别化对待。第八条,采访过程中如若涉及录音录像等要求,应提前告知受访者。并且保证此份录音录像不用于除此之外的用途。并且保证不泄露给第三方。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在采访中的注意事项:比如说作为研究者,你的话不能讲太多,否则就会压住受访者的内容,你的话只能作为一枚引子去引导受访者说出他的想法他的经历。其次,过度引导对话的方向,从而导致本次采访和访谈的不客观性,还是那句话,自己不能讲太多,不能首先给予自己的立场,以及对话的时候要注意发问的问题,否则很有可能将对方的回答引入自己提前预设好的方向走了。

5. 笔记整理
后续阶段,就是整理这次田野中的采访,获取的信息情报等等。采访来讲,小编比较推荐每天晚上回去后就将当天的录音整理成文字,标注出信息资料。第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容易忘,第二个原因是可以根据当天的采访内容进行后续的采访走向的调节。

最后的最后,是将这一阶段的田野总结整理。并且找出此次田野疏漏的和需要改进的部分,以便下次更好的进入。

总 · 结

是不是有种越看越不想去田野的感觉呢(⊙﹏⊙)。

田野的确很让人痛苦,特别是当夏天!40度高温的天气,你的同学,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的同学喜滋滋的坐在空调房里吹空调看书的时候,你在野外顶着个大太阳调查采访……

但是田野调查这个东西呢,它也不全是痛苦的回忆的,比如说通过田野调查,你获得了一个深入玩耍的过程,你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徐霞客,走走停停看看奇人异事。艰苦是艰苦了点,但是也很有意思呢。日本不是常叫出具规模的研究叫研究の卵吗,看着你的蛋慢慢长大也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呢。

再比如说你的田野调查带给你对当地的不同于先行文献上的了解,在这一刻,你发现这个研究不再是先行文献上的那扁扁的几行字,它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村落,是来来往往行走的村民。
甚至,它对你来说,不再是一个研究,它也已经是你生命中的一个部分,一个组成元素了。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日本留学相关资讯,包括日本大学动态及日本国内教育行业的解读。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