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时间是一场幻觉吗?

文/陈根

时间是什么?要探究这个问题就好像在问“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一样抽象而且遥远。千百年来人们慨叹时间像流水,去而不返。即使在科技更迭日新月异的今天,时间依旧是属于古老的神秘话题

在过去,一千个人里或许就有一千种对时间的认识,但对于当前的时代和大部分人来说,时间则有着更具体的含义。人们用时间衡量变化,无穷多个瞬间像玻璃珠那样串在一起,未知的将来、现在和已知的过去首尾相接。时间成为一种概念,时间概念则成为人们衡量世界变化的工具。

如果人们在世界的变化中发现时间的意义,那么,也就必须在世界的变化中理解时间。毋庸置疑,时间的基本现象是将来。借由对时间过去性和将来性的理解,或许人们也可以重新理解日常时间。理解时间,也意味着,时间不是“什么”,而是“如何”。

从感知时间的能力到衡量时间的标准

事实上,尽管神经科学家一直无法确定大脑中哪个部位负责感知时间流逝,但人类特别擅长感知时间。如果有人说将在五分钟内到达,人们的心念里就大概能形成与之相关的感觉。此外,人们还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时间感觉。

可以说,人类感知时间的能力是相当明显的:人类往往能够感知到时间以一致和可测量的速度,从过去到未来、沿着固定的方向流逝。当然,人类对时间的感觉可能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也可能是由文化和时代所塑造的。

比如,亚马逊地区的阿蒙达瓦(Amondawa)部落就没有“时间”这个词。有研究人员认为,这意味着他们没有时间的概念,没有一个事件发生的框架。但关于这是否纯粹是语言学问题,或者他们是否以不同方式感知时间,尚存在争议。

感知时间的能力诞生了衡量时间的概念。1987年,考古学家们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了一个经碳14测定为公元前4500年的墓葬,其中,就包括了一个由蚌壳和人的胫骨组成的北斗图。这是当前人们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星图,这也意味着,距今6500年前人类的先辈就已经开始夜观天象以记录时间了。

除了时间意识的始源,“时”字的出现标志着时间概念的真实形成,而时间概念的形成又意味着古人已在开始思考时间的本质。在华夏地区,“时”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作为公元前14世纪中期到前11世纪(商王盘庚到纣)的遗物,甲骨文埋在地下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

时间尺度的出现把原始的时间意识推向了高峰。太阳有规律地、均匀地纵向移动,带来四季交替。人们于是把一个四季的延续过程规定为“年”,并以年为尺度测量和计算时间,即以年为单位测时和计时。

不难发现,传统农业的时间概念来自于是自然的时间周期、有机的生长情况。毕竟,传统农业时代没有时钟、没有时刻表,没有统一的工作日,而且在不同季节的生活习惯也有极大不同。农业社会的人们或许知道太阳该在天上哪个位置,会准确地估算雨季和收获季的征兆,但多数社会都无法准确测量时间。

而工业革命带来的许多社会改造的实验性做法,则真正把过去传统农业社会的时间节奏替换成工业社会一致且精确的时间概念。工业革命使得时间概念得以进一步精确。

比如,在中世纪的鞋店里,每个鞋匠都是从鞋底到鞋扣一手包办。如果某个鞋匠上班迟到,完全不会影响到别人的工作。但如果是在现代的制鞋生产线,每个工人面对的机器都只负责鞋子的一小部分,完成后再交给下一台机器。假设其中某台机器的工人睡过头,整条生产线就得停摆。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每个人都得严格遵守确切、共同的时间表。每个工人在完全相同的时间开始上班。

工业革命不仅为人类带来了时刻表和生产线的概念,更将这些概念推广到几乎所有的人类活动当中。就在工厂用时刻表规范劳工行为之后不久,学校也开始采用时刻表,接着医院、政府机关,甚至杂货店也行礼如仪。就算那些没有生产线和机器的地方,时刻表也成了王道。

并且,随着科技发展,无线电等技术的应用使得确认一个人所在经度变得容易,精确的时区随之诞生。1884年华盛顿举行的国际外交会议上,各国经过激烈讨论后确定了用来作为全球时间划分起点的本初子午圈。

而所谓的时区,就是在地球表面上设置24个等距的子午圈,将全球分为24个部分。这些子午圈中的任何一个和其他一个的经度之差,是一个整点。国际本初子午圈平分0时区,由0时区向东计算,是0时区到23时区,后又划分为东1-12时区,西1-12时区。

从感知时间的能力到衡量时间的标准,从模糊走向精准,时间作为一种工具,就是这样渗透进了人类的文明发展历程里。

时间是一场幻觉

显然,自然时间作为人们长久以来所熟知并讨论的时间,为人们提供了阐释时间的基础。而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发展则进一步提供了人们衡量时间的准据。从模糊到清晰,从精确时间到精确时区,时间的“多长”和“何时”,以及“从何时到何时”已经可以被测算。

其中,钟表显示时间。钟表是一个物理系统,假如这个系统不受外在影响而发生变化。那么,这个系统就始终重复相同的时间顺序。其重复是周期循环的。每个片段都有着相同的时间延续。

钟表提供了一个不断重复的、相同的延续,对此人们可以一直加以利用。对延续距离的划分是随意的,钟表测量时间,将某个发生事件的延续距离对照于钟表上同样的顺序,并且由此用数字来规定其多少。在现代技术的背景下,时间匀质地被构建起来,才是可测量的。

然而,上个世纪,爱因斯坦的发现打破了人们对时间的传统理解。他告诉人们,时间是由事物创造的;不是在那里等着这些事物在时间里面发挥作用。爱因斯坦证明了时间是相对的,如果一个物体移动得快,时间的速度就会慢一些。事物不是按既定的顺序发生的。在牛顿物理学中,并不存在单一的普遍意义的“现在”。

相对论所提的,大家都知道的,一个人在女孩旁边坐着和在火炉上坐着,感知到的时间也不一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由于超乎常规而不易理解,这个相对论所依赖的相对时间概念也不易理解,因此在实际运用相对论时往往会出现不自觉地违背相对论的情况。

如果一味强调时间与空间相关,而忽略了时间与物质相关这个本质问题,那么就有可能偏离爱因斯坦的方向,后来在霍金那里便有端倪可见。霍金解出了广义相对论中的爱因斯坦方程,指出宇宙有一个起始点,这一点就是奇点。在这一点,所有物理定律失效,这一点的时间就是零。

简单来说,奇点就是当初孕育盘古的那个蛋,盘古挥动大斧开天辟地的那一刻就是宇宙大爆炸的开始,也就是时间的起点。由此,一些理论物理学家,比如畅销书作家和物理学家卡洛·罗维里(Carlo Rovelli)更进一步,推测时间既不流动,也不存在——时间只是一种幻觉。

不是“什么”,而是“如何”

当然,尽管一些物理学家认为时间不存在,但不可否认,人们的时间感确实存在。这就是为什么物理学的证据与生命的感觉不一致。人类对“未来”或“过去”的共同理解可能并不适用于宇宙中的其它地方,但确实反映了地球上的现实生活。

在这样的背景下,理解时间成为解释时间的关键。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时间是“什么”,而是“如何”理解时间。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有时间观念,其中一个内容就是人们如何看待过去:就像一个巨大的视频库,人们可以利用它来检索生活中的事件记录。

但心理学家已经证明,大多数人忘记的事情比记得的要多得多,有时人们完全忘记了发生的事情,即使被提醒也不能唤起回忆。每当人们回忆起一段过往,人们就会在脑海中重新构建这些事件,甚至改变它们,以适应任何可能出现的新信息。

对时间的经验是由人们的思想主动创造的。各种因素对于时间经验的构建都至关重要——记忆、注意力、情感以及人们对时空关系的感知。人们的时间感植根于人们现实的感观。时间不仅决定人们安排生活的方式,也决定人们体验生活的方式。

当然,根据物理定律,人们能否准确地感知时间并不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在不需要记住时间的情况下继续行走,无论感觉到世界有多平,它都是球形的。尽管人们知道是地球而不是太阳在移动,但人们仍然谈论太阳在早晨升起,在晚上落下。人们的感知跟不上科学的发展——人们只能用人们所拥有的感观来创造人们对世界的日常体验。

其中,钟表提供了一个不断重复的、相同的延续,对此人们可以一直加以利用。对延续距离的划分是随意的。钟表测量时间,将某个发生事件的延续距离对照于钟表上同样的顺序,并且由此用数字来规定其多少。

所以,时间是一个滚卷,它的阶段处在与“在先”(Früher)和“在后”(Später)的相互关系中,每一个“在先”和“在后”都是由现在决定的。但是,现在本身是任意的。人们借助钟表而关注一件事,所以钟表使得一件事情被确定下来,但是人们更多的是着眼于事件在“现在”中的展开,而不是参照其延续的长短。

如果人们在世界的变化中发现时间的意义,那么也就必须在世界的变化中理解时间。毋庸置疑,时间的基本现象是将来。借由对时间过去性和将来性的理解,或许人们也可以重新理解日常时间。

显然,对时间的感知和认识的深化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协调着发展着的。人们头脑中体验时间的方式,与物理学的最新发现永远不一致。人们都知道时间流逝是什么感觉,虽然无法改变大脑感知时间的方式,但这也提示人们可以从更好的角度思考时间。

但无论如何,时间的问题既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还会是将来的。或者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新的时间认知,或者新的时间认知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探索时间的道路总在与前沿的哲学和科学同步延伸,因为解释时间的过程,就是在解释我们自己。

“时间是一场幻觉”。这句话其实比我们以为的要深刻得多。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