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起名字是怎么来的,安康取名字的由来和历史

安康这个名字,诞生在公元280年的西晋太康元年,这一年,发生了一场蝗灾,包括安康在内的西北地区,老百姓没饭吃;这一年,西晋还灭了三国最后一个国家——东吴,结束了持续将近百年的分裂,因为之前连续战争的原因,全国行政区划整的乱七八糟,所以安定以后,西晋朝廷就对全国重新进行了一次行政划分,设立了许多新县,并起了很多吉祥的名字,而安康就是其中一个。

这个时期,安康只是一个县的名字,辖区就是今天的石泉、汉阴和紫阳、宁陕的一部分,县政府就在今天石泉的池河镇附近。

西晋潇洒了没多久,国家又陷入了战乱,先是八王之乱,后是五胡乱华,而且一乱又是几百年。

这期间,随着统治者走马换灯式的更换,安康的名字也不停的改,直到公元579年北周时,发现安康汉江月河到处是金子,才又改名叫金州,而当时的安康县,也在不停改名字,一会儿叫宁都,一会儿叫吉阳。

直到公元742年,唐玄宗上任当皇帝,撤销金州改设安康郡,辖区基本与现在安康市的辖区相当,这也是安康首次成为整个安康地区的名字,但没多久又改回叫金州

。接下来一千多年,无论市县都没有再叫安康了,一直到1783年,清代乾隆年间,安康地区改名叫兴安府,才重新设立了安康县,不过辖区变成现在的汉滨汉阴加上岚皋,再后来,汉阴岚皋两县陆续分出独立设县

到了1935年民国时期,陕西省在安康地区设立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也就是安康行署,管理辖区十个县,办公就在安康县城,安康再次成为整个安康地区的名字。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在县级层面没有做太大调整,基本照旧。

一直到2000年,安康地区撤地设市,安康正式成为地级市的名字,而原来县级安康市,则改为汉滨区。

【文化】

缘于安康特殊的地域,尤其是历史上的移民活动,使安康在与周围多元文化相交相切中,交汇融合、嬗变成一个独具特质的区域文化。安康曾是古代巴国之地,又是蜀国的属地,巴蜀文化奠定了安康文化最早的基因;汉水流域是荆楚文化的摇篮,也是荆楚文化的根基。荆楚文化对安康人文的漫长浸润,在安康的风俗民情、人格心理中注入了更多的秦风楚韵;秦文化、中原文化,乃至羌氐文化,也为安康文化增色添彩。兼收并蓄,集万花于一束,熔众家为一炉,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楚,既有巴蜀之雄浑刚强,又有荆楚之柔媚清丽,也有三秦之古朴粗犷,还有中原文化的质朴通达。

既沉实稳重又洒脱灵秀,既飘逸浪漫又憨厚野朴。刚而不烈,柔而不软,兼具四方气脉而又独具风韵和骨质。这些特色不仅表现在文学、书法、雕刻、古建筑、古文化遗址上,更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门类中,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已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小场子、八岔戏、安康道情、龙舟节等已列入第一批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绚丽多彩、鲜活质朴的安康文化正魅力四射。

【民俗】

安康受自然条件、人口构成、经济特点、宗教信仰、文化状况等影响,民俗风情复杂多元。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安康秦风楚韵,民风淳朴,注重礼仪,民俗独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在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中,诸如春节贴春联、贴年画,除夕守岁,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正月十五闹元宵、耍社火、猜灯谜;清明节扫墓,祭奠祖先;端午节门上悬艾蒿、吃粽子;中秋节家人团圆,吃月饼、赏月;重阳节登高、赏菊;腊八节吃腊八粥等,这些习俗与全国其他地区大同小异。进入21世纪后,也有人除了保持着一定的传统节令习俗外,开始过起了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

受巴蜀和秦楚影响的安康人,民俗内容十分宽泛,几乎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有人将这些生活方式和习俗概括为“安康八大怪”:“家家户户泡酸菜,蒸面稠酒人人爱,尼龙袜子套草鞋,石板上房当瓦盖,背篓里面把娃带,虫虫能当下酒菜,杀猪不卖薰起来”。以这些生活方式和习俗也充分表现出安康人的质朴、淳厚、粗犷和豪爽。安康的民俗风情,还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传统体育活动中。从书法绘画、剪纸、雕塑、戏剧和地方小戏到工艺品的编织和制造;从龙狮共舞的社火到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既有秦巴文化的风采,又有江南水乡的神韵。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爱好传统易经文化,随时分享一些小小的心得体会!

  
(1)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