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读膏滋方:中医养生的匠心之作!

中药有“丸、散、酒、丹、汤、膏、片、锭”八大传统剂型,从中医制剂的角度上看,膏滋实际上是汤剂演变的产物,由于中药汤剂一般口感苦涩,故称“良药苦口”,古时候达官贵人家的小姐们怕喝中药,所以添加蜂蜜来一起熬制,逐渐演变为膏滋。

膏滋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传承

膏方历史悠久,是中华医学最古老,也是最隐秘的调理养生方式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膏剂的记载,兴起于汉唐,向来有“养生贵族”之称,一料名家开的膏方价值不菲,堪比金玉!为什么这么珍贵呢?因为它源于古代宫廷,自古就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滋补调理贡品,普通百姓大都闻所未闻,更别提享用了。

到了明代,人们已经认识到膏方具有抗老延年的功能,在《御制饮膳调养指南》中有记载:用人参、生地、茯苓、蜂蜜制成膏方,能“延年益寿,填精补髓,发白变黑,返老还童”!很多地方大员不远千里赴京城送礼,礼物仅仅是两小篓膏方,可见当时膏方已经是一种等同于金银细软的贵重之物了!

膏方非单纯补剂,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

到了清代,膏方在宫廷中亦广泛使用,如《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有内服膏滋方秘方近30首,与此同时,膏方开始在民间流传。

据《清宫医案研究》、《慈禧光绪医方选议》等清代医学著作记载,1875年,大清帝国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载淳驾崩,此时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太后已年介40,在经历了丧子之痛后,慈禧太后整日不思饮食心绪不宁,短短一年之间长期保养的娇美面容也变得萎黄失色、情绪烦躁易怒,每日潮热盗汗、夜寐不宁。御医们想尽一切办法,为慈禧太后开方熬药,但慈禧太后因为常年享用宫中美食,苦涩的中药让她实在难以下咽。御医赵永宽为慈禧太后献上一副膏兹,经数月服用后,慈禧太后恢复到“面若桃花,身若少女、精神焕发”的状态,凤颜大悦,此膏兹也成了她每日必服的佳品。

膏滋为什么成为滋补之王

 

  • 膏方熬制工艺繁芜,膏滋通过反复煎煮浓缩,把药材有效成分几乎全部提取出来,都成了精微物质,分子量极小,不需要胃来进行“粗加工”,直接小肠就吸收气化了。所以,一勺膏滋十碗药就是这样来的。
  • 对熬膏人的手艺要求特别高。在古代,只有大药房甚至御用药膳房中才有膏滋组方的大医师和资深的药剂师,才有能力熬制膏滋。
  • 中医膏方组方严谨,以平衡阴阳为总则;力求气血充盈、调和流畅。虽主要运用于正气虚损的虚症,但有因虚致实、偏虚偏实、虚实夹杂等等兼夹变化,辨证施膏需分清“标、本、虚、实、主、次”,从而达到表本兼治的效果。组方一般以治脾胃为先,脾胃能运化吸收膏方,方可达到补益调理之功,故在制定膏方时,常佐以运脾健胃之品。且因服用人的性别、年龄、体质的不同、因地域、气候、风土人情习惯的不同,中医膏方的定方也不尽相同。因此开方医师必须须对中国传统中医及药理药性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又具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所定膏方才能取得良效,这样的专家级医师在古代就称为“上医”,故有“上医治未病”之说。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1)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