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尘中有尘数刹”的道理,是用任何现代先进仪器,以及通过寻思分别念所永远不能发现的真理。

在《华严经》中佛陀阐述了“一尘中有尘数刹”的道理,这么多个广袤无垠的刹土,含摄于微小的一粒微尘之中,这是用显微镜等任何现代先进仪器以及通过凡夫寻思分别念所永远不能发现的真理。

本世纪以来,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各个研究领域的广度、深度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拓展,许多课题都已慢慢接近于佛法的理论,而且今后与佛法相契合的科学发现也必将日益增多。但另一方面,佛法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科学永远无法涉及。

英国的鲍罗登博士也说:“佛教为今日人类之救星!现今研究佛教学者渐多,只因佛教高出一切宗教。虽科学、哲学有长足进步,然其发明之最如理处也要和佛法相通,况佛法有其最深奥、广大处,最真实适用处,绝非现世一切学术宗教所可企及。”而那些科学无法涉及的方面有:纷繁复杂的因果关系,甚深的空性,远离言思的胜观,以及牵涉到心性奥秘的五道十地等等。3

正如上所说,佛法与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两者追求的目标都是要揭示这个世界的本质真理,而各自使用的方法不同,故两者所得到的成果也不同。佛法已彻底明了地描述了这个世界的本质面目,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至尊佛陀就已经彻悟宇宙的终极真理,达到了无上的无我智慧,照见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间和一切空间的所有事物的本质实相,即明了一切时空维数中万事万物的本相。在佛陀深广无边的智慧中,真实现见了一切事物皆是缘起而生,因缘具足则生,因缘消失则亡,有因必生果,有果必有其因,而缘起生的事物皆无有不变的自性,无自性而本来平等,无我性而原本清净。1

而现代科学由于方法手段的局限性,故无法达到其所追求的目标。这种局限性表现在物质特性的深入探索和精神本质的表层分析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自然科学领域偏执于物质特性的现象,和社会科学领域偏执于精神有关的现象。自然科学主要以人的感官观察和随顺人类习惯观察思维方式所设定的仪器测量,即依靠显微镜等等的仪器,探索到仪器所不能继续探索下去的那一步,就是科学家们所发现的最先进成果。不难看出,这种先进成果带有明显的不成熟性与片面性。不成熟性,是因为,当仪器改进后,探索的结果也会变化;而片面性,是因为,感官和仪器只能触及表面现象,因而只能不断重复用较隐蔽的现象去解释表面现象的工作,甚至对超过三维空间的事物就无能为力,只能借助于数理推算。

而且以感官和仪器的方式去观察,只是一种先假设了人类习惯的认知原则与经验为基准坐标,所以这种方式所观察到的成果都是一种假想或相对的知识,非为绝对真理。因此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就局限于现象的范围,即用现象去解释现象,未能深入现象后面的本质,不能如实照见事物缘起无自性的实相。另一方面,社会科学也主要依赖于人的分别念,它没有佛教中息灭分别妄念断除偏执的禅观方法和发心修法,因此,依靠分别念的研究工作犹如火堆上面不断上升的烟,离火越来越远,越来越分散,最后不知源于何处。因此,目前社会科学也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真理。4

  1. 但佛陀的智慧远远高出于这些最最先进的仪器所及,他超越分别念的觉性,远离了一切自我偏执和习惯认知方式的束缚,因此佛陀以无偏正智所证悟的真理,也就远远超出了科学家们的想象。如在《华严经》中佛陀阐述了“一尘中有尘数刹”的道理,这么多个广袤无垠的刹土,含摄于微小的一粒微尘之中,这是用显微镜等任何现代先进仪器以及通过凡夫寻思分别念所永远不能发现的真理。-佛教科学论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迷乱的世界需要正确的理念,迷茫的众生需要引导,这个世界需要正能量。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