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能有多懒?不信点开看看,值得点赞!

我在课堂上是非常懒的,而且是光明正大的偷懒。这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不解,尤其是当前教师地位面临种种压力的时候,竟然有老师在课堂上偷懒,而且还写成文章公之于众。

我觉得,作为老师应该能明白这样的道理,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老师是站在讲台上解决问题的。这个解决问题的方式,不能只借助粉笔与黑板,更多的是依靠学生独立思考与团结协作的能力。

当然,我不怀疑老师们的知识储备,但能否把我们脑海中的知识通过一些变现的手段,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才是我们值得深入探索的方向。说起“变现”未免庸俗一些,但我想不到还有哪些词语,可以更直观地把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表现出来。

老师毕竟是接受过专业的学习训练,所以在文本传输方面有着更多样的想法,而学生的大脑尚处于一片空白,我们的教学方法太过于随意,或者太过于严谨,都会给如同白纸的记忆中留下不太完美的思维定式。

众所周知,老师在课堂上要比学生更成熟一点,尽管有的老师由于年纪小与学生能打成一片,但这种孩子气与懵懂无知的少年其实是不一样的。这种在新教师中普遍存在的情感交流,间接服务于他们所教授的课程。

新老教师的共同点,在于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知识传递载体。新教师认为它是一叶扁舟,在遵从孩子天性的同时体验自然的真实与活力;而老教师则认为它是一座桥梁,在相对安全的区域内,把世界的辽阔与美感整体打包。

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最终的目的都是要把书面上的枯燥文字,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跃成有趣、生动的音符,让他们去谱写各自的生命华章。但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我们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挥懒惰的最大化价值。

我担任的是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以前经常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来考查诗词句段的应用,后来会把学过的基础知识进行整合,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试题训练。课堂上也变懒了,鼓励他们借助书本、字典去获取答案。

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包揽一切,学生就会丧失思考与实践的能力。老师不学会偷懒,学生就会习惯偷懒。

老师在课上滔滔不绝、面面俱到,除了炫耀自己深厚的文化积淀之外意义不大。一旦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他们就会傻傻地坐着,不会轻易动笔书写。

要想让学生变得主动,就要给他们找到合适的代入感,比如开火车读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等等,在集体参与中达到较量与沉淀的目的。

要敢于把课堂交给学生,他们才会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到学习中来。当习题中出现多音字、错别字的题型时,我会以比赛的形式让他们把错误点一一改正过来。

当然,我们要想在课堂上变懒,就要先在课余时间变勤,要研读好文本教材、设计好教学思路,知道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学生,什么样的案例能够引起彼此的共鸣。

备课再好总会有一些意外的情况发生,我们为何不因势利导让课堂的不足成为一种教学情境,让存在问题回归到学生中去。

我在讲解习题时,偶尔会碰到一些生字词,我就会寻求学生的帮助:同学们,老师碰到一个不认识的字,大家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到老师呢?不管是新教师和老教师,都会在某些时候遭遇困境,要适当示弱,哪怕是在公开的观摩课上,也给他们超越老师的展示机会。

不管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只要不是闭卷考试,学生总会把很多空白留给老师。

对于这种现象,不能粗暴地给他们行为下定义,应当更全面的去分析潜在的心理特征:是对题型的未知恐慌,还是对老师的性情恐惧?这就需要我们要在平时自我检视,不要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入到课堂中。

对于课文讲解或者习题巩固,都要懒一点,不要轻易说出答案,善于提问、巧妙引导,给予学生多一点的信心。

师生之间要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千万不能用质问、批评的语气,这会让他们丧失主动获取、辩证思考的能力。

能够成为一名老师,我想肯定必定是经历过一段苦日子,但教学工作不在勤、不在快,而在懒。这种懒是慢的艺术,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在训练他们应对未来的能力。通过我们的耐心引导,让学生在心中聚一池莲花,守住本心、勇敢盛放。如同绵绵细雨,让知识慢慢浸润在脑海。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儿童教育,家庭教育,小学教育。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