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秘:高官才能大红大紫, 一窥色彩与中国古代官位分阶

其实颜色自古以来就没那么「单纯」,而从近期热播的古装剧《清平乐》,就能看出中国历史上颜色从来与地位、权力尊卑息息相关。背景设在宋代的《清平乐》戏里官员上朝时,都身着颜色不同但外形相似的衣服,而且还按照颜色排列整齐,最前头的是紫色,中间是红色,站最后面的则是青色。为何要区分颜色?有什么意义吗?这要从传统服饰与礼制的关系说起。

中国传统服饰随着时间发展,不再只是单纯的御寒护身衣物,而进一步成为身分地位的表征,更以此产生「贵贱有等,衣服有别」的冠服制度。从此服装的样式、色彩、图案等都成为辨别着装者身分高低的标志,其中以服装色彩的辨识度最高。
历史探秘:高官才能大红大紫, 一窥色彩与中国古代官位分阶

染色技术丰富官服色彩

尽管在秦汉以前受限于染色技术,服装颜色不如后代多彩多姿,不过中国人已熟练掌握从天然矿物与植物制作出染料的方法。其中以植物为染料的「草木染」是中国印染的主流,通过采用植物的根、茎、花、叶、果实、果皮等作为染料,将麻、丝等纤维织品染上颜色,如用药草菘蓝(板蓝根)等蓝染植物与布料一起搓揉染色。另外把青(蓝色)、赤、黄、白与黑等原色相混,就能染出绿、紫、粉等间色。随着工艺技术的提高与发展,还能根据染料的特性创造出如套色染等各种染法,让染料的色谱变得十分丰富,同一种色调中还能明确分出几十种近似色,且色牢度好,不易褪色。

由于先民们通过观察天象,而悟出「阴阳相生,以生万物」与「五行(金木水火土)相克、相生」的概念,不仅影响到政治思想,比如以「五德终始说」来解释朝代更替。五行也深深烙印在服制色彩里头,像是以五行结合五种原色,如商代为金德,尚白;周代火德,尚红(火克金);而秦则是水德,尚黑(水克火);西汉为土德,尚黄(土克水)。后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为木德,尚青(木克土)。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5年─57年)虽继续以「汉」为国号,但东汉代新朝而立,故东汉属火德,尚红(火克木),与西汉的土德就完全不同。各朝代确定基本色调后,冠冕舆服制度也以选定的颜色为核心,建立官员的官服颜色。

【历史探秘】禁酒防疫?追溯影响后世酒政的西周《酒诰》
红紫为高官独享

不过这样一套服制,至魏晋南北朝时又有相当大的变化。现代常用「红得发紫」来形容某位明星人气很高,其实这句成语的由来与隋唐以后的官服品色制度有非常大的关系,红和紫在唐代以后皆是高官的代表颜色。北周(557-581年)时就有类似将官员服色区分的做法,《周书.宣帝纪》载:「大象二年(580年)招天台侍卫之官,皆着五色及红、紫、绿衣,以杂色为缘,名曰『品色衣』,有大事与公服间服之」,这种依照服色标明官位品级的制度,之后被隋唐的官服制所承袭,但颜色区别略有不同。

唐代延续隋代官服服色,据《文献通考》载:「此紫、绯(红)、绿、青为命服,昉于隋炀帝(569-618年)巡游之时,而其制遂定于唐」,除了服色外,唐代对于搭配的腰带有相当细致的规定:「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并石带;庶人服黄,铜铁带」,著名诗人白居易(722-846年)的诗作《琵琶行》就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用官服颜色「青衫」,来表达出对于官位不高的自己感到悲哀和无奈。

宋代官制承袭唐代,因此服饰也沿袭前代的规制,主要以紫、绯、绿、青四色定官品之高低尊卑。唐以后的朝代,只对于不同的官职品级服饰穿戴稍作调整,但各颜色所象征的等级尊卑的序列则未有改变,紫与红依旧是高官的代表色。到了明清时期,除了官服颜色外,还会在衣服中间加上花纹图案的「补服」,来当作辨别官职高低的另一个方式。

不过,随着人们换上现代西方服饰,过往与传统礼制结合在一起的服饰色彩,也纷纷「解禁」,穿衣配色也不用再考虑身分尊卑等各种限制,颜色遂回归到最原本的样貌。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组织认证:NO·1观点官方自媒体
热点时评观点,欢迎关注阅读!

  
(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