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专程到杞国求夏礼?

,夏朝的历史不仅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真实存在,而且是中华礼仪集大成的周礼来源与源泉,华夏文明与中华文明是有历史传承性的文明发展过程。否定了夏朝,就是否定了华夏,就是否定了中华文明;没有了夏朝也就没有了华夏,也就没有了华夏文明与中华文明。儒家与道家思想都来源于周礼,周礼来源于夏礼;夏朝发展的文明不仅被历史低估,而且被遗失与误导,夏朝国都的早日确立,是破解华夏文明发展过程的重中之重。

(作者:赵辉)杞国,是周朝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由华夏族所建立,第一任国君为东娄公,是大禹的直系后裔。周武王灭亡商朝之后,寻找夏朝开国君主禹的后裔,结果找到了东娄公,便封他到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夏朝君主的祭祀。杞国王族出自华夏,夏商周三代分封诸侯国一直奉行“夏君夷民”的做法。

杞国在周初分封于河南杞县,西周懿王前迁入山东,因卷入叛乱被周王朝迁置新泰、宁阳一带,直至春秋早期。因受四邻觊觎,杞国灭淳于迁都取地。春秋中期,淮夷病杞,杞国迁都缘陵。春秋中期偏晚阶段,晋国为杞修城。到春秋晚期,杞人被迫再次迁徙到鲁国北部一带。

自杞东娄公起,有史料可考的传了二十位国君。《史记》之《陈杞世家》记载:“东楼公生西楼公,西楼公生题公,题公生谋娶公。谋娶公当周厉王时。谋娶公生武公。”直到公元前445年,杞国亡于楚国,其地尽归楚国。

杞国虽小,但有其重要意义,那就是杞国人是夏朝王室的后裔,存有夏礼,因此孔子曾为考察夏朝之礼而到访杞国。但是由于杞国文献大多散失,因此孔子感慨道:“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夏朝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殷朝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这就是《论语·八佾》记载的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那么,为什么孔子要专程前往当时鲁国北的杞国考察夏朝之礼呢?

孔子是中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一生致力于周礼的恢复与复兴。而周礼的来源为夏朝之礼,周公开国定礼乐时,特意前往夏朝国都的涂山地区采风,是为《诗经》中的“周南”“召南”。《吕氏春秋》之《季夏纪第六》中记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因此,孔子要恢复周礼,前往夏礼的传承者杞国,考察夏礼的本源,恢复上古的礼仪,是一个严谨的思想家,探究源泉、刨根问底必须要做的工作。

杞国的国君东娄公是周朝为恢复礼制,传承夏朝先进的文化,在东方的夏朝故都寻找的大禹的直系后裔。因其是从东方夏朝故都迁居到西部的河南杞县传承夏朝国祚,故称为东娄公。而东娄公的儿子,在杞国生活、长大、继承杞国君位,所以称为西娄公。如果东娄公是从杞国西部的二里头迁居而来,称为东娄公的话,就极不合理,违反常规;而在东部即位的西娄公称谓也是如此。因此,通过杞国位置和东娄公与西娄公的称谓,完全可以排除杞国西部的以洛阳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夏文化遗址,为夏朝国都的可能性;而四方湖畔的安徽省怀远县古城遗址,与杞国的东娄公故乡极为吻合,是夏朝国都遗址考古确立的不二选择。

虽然周武王时封杞,拜为列国,待为上公,礼遇极隆。但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衰落,杞国封号逐渐遭贬,在《春秋》等史书中,杞国国君时而被称为“杞候”、时而被称为“杞伯”,甚至被称为“杞子”。杞国在周边诸侯国排斥、挤压下,杞国被迫迁入山东,国址是一迁再迁,成为诸侯国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国在、人在却居无定所。这是因为杞国是周朝传承夏礼的象征,只要周天子还被认可,杞国就不能被消亡,只能被周围列强驱赶,自寻栖身之地,迁往偏远之地,远离是非、富饶之地。这就是杞国在周朝后期的生存境遇。

有人一定会质疑,杞国是从夏朝故都而来到封地河南杞地,在杞国杞地生存不下去时,为什么不东迁回笔者确认的怀远古城夏朝故都呢?回到东娄公的族辈土地故乡故国呢?

这是因为夏朝故都已经分封给周朝开国功臣姜子牙的后裔,建立了向国,成为向国的封地。周公为统一周朝治国理念,建立周礼学习重启夏礼时,才在夏朝故都寻找到东娄公。为视尊重夏礼,为大禹后裔封邦建国,只能另择它地,使得东娄公来到了河南杞地建立了杞国。因东娄公在杞地为外来族群,受到周边诸侯国的排挤,就在情理之中。而大禹后裔东娄公为夏礼的传承者,非周朝的建国功臣,在周朝虽名誉上得到周天子的尊重,但无实权与实力,在长期周围列强的排挤下,只能远走他乡去觅得生存之地。但故乡夏朝故都是不可能回去了,那已经是诸侯国向国的封地了。春秋向国是诗祖尹吉甫工作生活的地方,是大部分《诗经》作品的创作地,其中《殷武》诗句“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不仅表明向国是《诗经》之乡,也是大禹奠定的夏朝国都。

被历代学者认定的“夏商周三代分封诸侯国一直奉行“夏君夷民”的做法”的结论或观点,也是个值得商榷的地方。被解释为夏、商、周三代分封诸侯国都是实行将夏朝国家的后裔封到夷民所在的地区做诸侯国国君,以此扩大三朝的统治地盘。“夏君夷民”这对夏朝时期还能说的过去,但对商朝和周朝就完全说不过去了。商君就是商君、周君就是周君,后两朝的国君后裔怎么还能借用夏君的名义来代替商朝与周朝天子的地位?任何理由对商朝与周朝“夏君夷民”的解释都是说不过去的。“夏君夷民”的现象出现,只是一种可能,就是夏朝的国君为夷民,夏朝的国君为东夷部落地区人士。夏朝与华夏产生于东夷地区,所有自认夏族与华夏后裔的诸侯国,实际都来源于东夷地区。这才是商、周以后在诸侯国中出现的“夏君夷民”现象的真实含义。而杞国正是“夏君夷民”现象的典型代表。

综上所述,夏朝的历史不仅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真实存在,而且是中华礼仪集大成的周礼来源与源泉,华夏文明与中华文明是有历史传承性的文明发展过程。否定了夏朝,就是否定了华夏,就是否定了中华文明;没有了夏朝也就没有了华夏,也就没有了华夏文明与中华文明。儒家与道家思想都来源于周礼,周礼来源于夏礼;夏朝发展的文明不仅被历史低估,而且被遗失与误导,夏朝国都的早日确立,是破解华夏文明发展过程的重中之重。(作者:赵辉)

http://四千年前的夏朝都城究竟在哪里?-秒送号

http://大禹为何将夏朝国都设在四方湖畔的怀远古城?-秒送号

http://无名古城有哪些历史遗迹与夏朝国都相吻合?-秒送号

http://中华文明起源的夏朝,有哪些未解之谜?-秒送号

http://华夏中的“华”究竟是指夏朝哪个部落?-秒送号

http://中华与华夏的“华”字本源究竟在哪里?-秒送号

http://真实存在的夏朝,为何一直寻找不到夏朝都城?-秒送号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诗经古文研究,欢迎阅读!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