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流人物”范仲淹

在苏州城内范庄前有一座雕饰精美的巨型石坊,上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后人称之为“先忧后乐坊”。范仲淹不仅是“先忧后乐”的倡言者,也是“先忧后乐”的力行者。他一生在从政治军中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苏州城西郊有座风光绮丽的天平山,它是宋朝皇帝赐给范仲淹的家山。在山之西麓有一座祠堂–范公祠,祠堂里悬挂着康熙年间名家手书的匾额,上题“第一流人物”五个大字。

范仲淹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九八九年),卒于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一0五二年)。仁宗时,武官任至枢密副使(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文官任至参知政事(相当副宰相)。可以说他是封建社会里一位文武兼备,出将入相的人才。宋人钱公辅在《义田记》中说他是:“公(指范仲淹)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论文治武功,他堪称封建士大夫中的第一流人物;论道德文章,将他列入封建士大夫中的第一流同样是当之无愧的。

断齑划粥

范仲淹幼时家境贫寒,每日三餐不继,不得不将米煮成薄粥,冷凝后划为四块,早晚各吃两块,“断齑划粥”的故事由此而来。范仲淹从小就懂得一个人非刻苦学习不能有所成就。于是他发奋读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终至功成名遂,27岁那年中得进士。范仲淹日后虽居高位、厚俸绿,然始终自奉俭约,以“施贫活族”为终身之志,以致身死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这些,都与他始终不忘当初的贫困生活有关。

面折廷诤

范仲淹忠于君国,同情人民,敢于在朝廷之上面诤直谏,议论朝政得失。据《宋史》记载,他“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范仲淹敢于面折廷争的行为,在当时士大夫中起到了很好的激励和倡导作用。后来,谏官欧阳修把他作为相才向仁宗推荐,不久就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即宰相要职。这时,他虽然几次遭受过贬谪,朝中又有不少政敌,但他依然“以天下为己任”,“日夜谋虑兴致太平”的君国大事。正如他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尽量把个人恩怨、得失、荣辱置之度外。终其一生,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海湖之远”,他忧君、忧国、忧民之心,未曾稍为去怀。著名的《答手招条陈十事》等奏章,就是他在仁宗皇帝庆历年间提出的改革弊政的建议。

龙图老子

在苏州城内范庄前有一座雕饰精美的巨型石坊,上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后人称之为“先忧后乐坊”。范仲淹不仅是“先忧后乐”的倡言者,也是“先忧后乐”的力行者。他一生在从政治军中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范仲淹为将有道,在远戍西北、卫护边隅、讨抚西夏方面,曾建有殊勋。然而,朝廷对待他却极不公平。在权倖、政敌的诽谤打击下,他一再遭到贬谪。就在那“忧谗畏讥”的逆境中,他一听到西夏元昊反叛,就毅然“自请行边”,从越州(治所在今绍兴)知州任上,请调西北边陲,任延州(治所在今延安)知州。在那荒漠苦寒,烽火不断的边塞,他锐意整顿军务,屯兵营田,招抚流亡,听民互市。不到数年,各族人民渐得安居乐业,西夏元昊也来请和。当时,西夏军民畏其威,说他“胸中有数万甲兵”,羌族老幼感其德,称他为“龙图老子”(范当时为龙图阁直学士)。汉族军民也以朝廷有这样的将才而自豪。

乐善好施

范仲淹晚年自请罢相后,在六十一岁那年做了杭州知府。就在这时,他用自己所积蓄的俸禄,在苏州近郊买了千亩良田,名曰“义田”,建义庄,用义田的收入专门养济族中穷人,使之“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宋人钱公辅作《义田记》专记此事,赞扬范仲淹“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者,疏而贤者,咸施之”。

范仲淹一生薄以待人。他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任满离职时,“贫止一马,鬻马徒步而归”。后来,因经略边防有功,朝廷赏赐金银甚多,他却全部用来分赠将佐。晚年,子弟打算在洛阳为他建一住宅,作为致仕后养老之用。他却极力反对,对子弟们说:“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

现在的苏州人民路,解放前叫“卧龙街”,这个街名也是有掌故的。宋仁宗天圣年间,范仲淹在苏州知州任上,一位风水先生向他建议:街南头是龙头,北头为龙尾。卜居街南,子孙可世代科甲不断。范仲淹却说“一家贵,孰若吴士咸贵乎?”于是,就在街南头建孔庙,设学府,聘请名儒胡瑗来此讲学,为地方造就人才。

高义诵咏

范仲淹是一个重情讲义的人。据说在其为参知政事时,曾命他的次子尧夫将俸禄五百斛麦子,用船载回苏州老家。船过丹阳,尧夫上岸见父亲的老友石曼卿,得知石曼卿正处在“三丧未葬,二女未适”的愁云惨雾之中,遂将五百斛麦子全部赠送给石曼卿。石曼卿收下麦子,犹有愁容地告诉尧夫:“还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尧夫又将载麦子的船一并送给他。后来尧夫北上拜见父亲,如实讲了石曼卿的境况,范仲淹说:“何不将麦子送给他!”尧夫答:“送了,”范仲淹说:“这就对了,最好连船一并送给他!”尧夫说:“一并送了。”范仲淹听了,连声称赞儿子深得父心的义行。

范仲淹父子这一崇高的行动,被人们传为佳话。由此,乾隆皇帝南巡,三次到过天平山,并敕建“高义园”,亲书“高义园”三字,命刻于入山石坊和后殿碑上。在天平山南麓御碑亭中的石碑上,至今仍可看到乾隆皇帝咏范公高义的诗。

纵观范仲淹一生,任文官清廉,为武官毅勇。同时,我们也从范仲淹刚直不阿的风骨、忧国忧民的丹心、清白澹泊的生活,深切感受到作为封建制度下,由一个穷儒而成就为“第一流人物”所经历道路的艰难。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致力于居家生活感悟的总结,把生活中的小妙招小窍门与他人分享。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